袁山中
①莫奈的作品《睡蓮》得到了藝術(shù)評論人士的追捧和喜愛,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印象派的畫風線條模糊,輪廓缺失,卻讓人們感受到了朦朧之美,令人贊不絕口。
②眼觀當下,科技飛速發(fā)展,許多事物都被精準化,“模糊”逐漸失去了立足之地。但是我認為,模糊之中可得其妙,我們不應將萬物皆歸于精準。模糊與精準各有其妙,當兼濟并存。
③那么何為模糊?相對于精準而言,模糊不拘泥于因規(guī)律而衍生的標準;模糊旨在隨心而行,憑臆想去行事。正如一道菜,放多少配料,需要多大火候,沒有精確的標準,全憑經(jīng)驗和感覺;一首詩,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正是因為模糊,才有菜的口味多樣,才有詩的意旨豐富。模糊之妙,正出于此,出于每一次在精準之外的遇見。
④或許有人會認為:“時代在進步,我們應淘汰具有不確定性、無精準性的模糊。”
⑤誠然,倘若在實現(xiàn)目標方面,模糊確實因不確定性而輸于精準,但模糊之中也有真妙。
⑥模糊之妙,其一在于它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指的是對一件事沒有標準做法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此處“秋日”便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它若被精準主義者定義為“悲傷”,這樣的解讀就過于片面了。詩句的大氣豁達,將模糊的包容之妙躍然紙上。
⑦模糊之妙,其二在于它的傳神。中國人的飲食傳統(tǒng),正是出于對模糊傳神的堅守,記得一部電影中有這樣一句話:“好菜不在于佐料、調(diào)味達到指標,關(guān)鍵在于用心。”此處的“用心”體現(xiàn)的正是一種“模糊”的傳神。行模糊之妙,才能掙脫他人附加的思維定式,才能有更加生動的呈現(xiàn)。
⑧感受模糊之妙,需要我們擁有與自我交談的機會。試想一下,當你立足于山巔,四下無人,極目遠眺之時,無人框定你的意想,面對自然之美,你會被模糊之妙所深深折服。我們需要時常在腦海中創(chuàng)造這樣模糊的意境,才能讓心神掙脫精準的束縛,感受模糊之妙。
⑨模糊之中得真妙。讓我們在“精準”的大道旁,尋得一條“模糊”的幽徑,盡享其獨特的美妙風景吧!
【江蘇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三中】
◆點評
本文開篇在第①②段引出中心論點,第③段闡釋了何謂“模糊”,從“是什么”的角度闡釋中心論點;接著在第④~⑦段論述了“模糊之妙”妙在何處,從“為什么”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第⑧段指出了感受“模糊之妙”的方法,從“怎么辦”的角度提出解決辦法;第⑨段回應開篇和題目,發(fā)出了號召。顯而易見,本文采用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段齊全的層進式結(jié)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