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娟
任務群闡釋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八單元安排了“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任務群。同學們要借助多種積累詞語的方法,盡可能地豐富自己的詞語庫;把握古今詞義及其演變特點、規(guī)律;掌握辨析方法,學會在具體語境中多角度辨析詞義;能將具體的語言詞匯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閱讀文本中理解、分析和評價。
本單元學習任務的實踐,需要把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學習相結合,既需要重視對經(jīng)典文本的語言品鑒,也需要重視語言在交流、寫作中的應用。
品鑒指津
詞語是造句成文的基礎。“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保▌③摹段男牡颀垺ふ戮洹罚┰~語的選擇,不僅講究“對”,也追求“好”;既要準確,也要生動。古人早就有“煉字”一說,這說明詞語的選擇不但極其重要,而且絕非易事。我們在錘煉字詞時,要明確錘煉對象的類型,掌握辨析詞義的方法。
一、明確錘煉對象
常見字詞錘煉對象有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虛詞等。當物作為動詞發(fā)出者時,用比擬的手法賦予物以人性,可收到活化物象、化靜為動的效果?!巴魄谩币辉~來源于“僧敲月下門”,這是對動詞的錘煉。王國維盛贊張三影的“紅杏枝頭春意鬧”中“這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是錘煉“以最小的面積,表達最大的思想”的動詞所收到的藝術效果。形容詞不僅可以突出描繪對象形、聲、色各方面的特點,還可以活用為名詞或動詞,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修飾出春天色彩感的同時,又化作動詞,表現(xiàn)出百草漸生的動態(tài)景象;而“又”作為虛詞則把作者“春風會再來,自己卻不知何時能歸家”的思鄉(xiāng)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另外,對數(shù)量詞、疊詞等的錘煉也利于突出描寫對象的特征,以及充沛的情感。
二、掌握辨析方法
詞語辨析包括對實詞和虛詞的辨析,根據(jù)詞語適用對象、范圍、詞性、感情色彩等的范疇差異,運用相應的方法進行辨析。
1.替換法
即在對句意有了清晰的理解后,用另一個意思相近的字詞來代替原字詞,比較效果,選擇其中表達更準確精妙的一個。在古詩詞煉字鑒賞中最常用的考查方式就是:把句中某個字用另一個字替換行不行?說說理由。
2.拆分法
即在對近義詞辨析時,把詞語中相異的語素拆分出來,從詞語的感情色彩、運用對象、范圍大小、程度輕重等角度進行辨析,結合語境作出選擇判斷。如“呼吁反動武裝停止對國際調查人員行動的? ?(阻撓/阻止)”,相異語素中,“撓”有擾亂之意,有貶義色彩;“止”是停止之意,為中性詞。根據(jù)語境,這里應該用“阻撓”。
3.造句法
即將意思和用法難以清晰辨別的近義詞放進日常的語言環(huán)境中,結合語境選擇恰當?shù)脑~語。如辨析“必須”和“必需”、“牟取”和“謀取”,“我們必須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必需的地方”“商家不能用欺詐手段牟取暴利,而應合法經(jīng)營,謀取利潤”。
能力提升
【任務一】詞語辨析——跟名家學煉字
“文章不厭百回改?!惫磐駚碓S多偉大的作家和經(jīng)典作品都在驗證著這個道理。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的典型,今天我們收集其作品中的幾個修改稿片段,進行品賞和借鑒。
片段1: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原稿:新)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原稿:新)的講義。
——《藤野先生》
辨析鑒賞:“新”是多義詞,用它表意容易指向不明。作者初到仙臺,藤野先生對他來說是陌生的,所以改“新”為“陌生”,表意就清楚了。用“新鮮”修飾“講義”,有“新的沒有學過的知識”之意,還有內(nèi)容新穎、令人感覺新鮮之感。兩處修改都較原先準確、貼切。
片段2:原句:人人愿意知道現(xiàn)錢和新夾襖的阿Q的中興史,看去是天然的事,所以在酒店里,茶館里,廟檐下,便漸漸的問出來了。(《阿Q正傳》,見《晨報副鐫》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
改句:人人都愿意知道現(xiàn)錢和新夾襖的阿的中興史,所以在酒店里,茶館里,廟檐下,便漸漸的探聽出來了。(見《吶喊》)
辨析鑒賞:原句說未莊的人們愿意知道阿Q的中興史,在修改時又加了一個“都”字加以強調,這時再說這件事“看去是天然的事”實在沒有必要,是冗余言語。故作者毫不猶豫地刪除了該句,并用具體形象的“探聽”一詞替代了“問”字,活畫出未莊人探究阿Q“中興史”興趣的濃厚和詢問的細致。
片段3: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原稿:悶)得不能呼吸……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
——《為了忘卻的記念》
辨析鑒賞:魯迅先用“悶”,然后改用“埋”。“悶”在語法上與“血”不搭配;而“埋”字與前面的“層層淤積起來”相照應,為后文“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做了鋪墊。它不僅在語法、語義層面上更貼切,更在情感上充分表達了青年犧牲之多、反動當局之殘酷、作者之憤懣。
【任務二】修改文段——討論辨析依據(jù)
山里,時間(時光)很長。老家的房子是父親扛著一根根(原文:捆捆)木頭搭造出來的。木質藍琉璃的大門,染上了歲月的滄桑。門上木框已有些腐爛(原文:腐朽),玻璃已然破裂(原文:破碎)。木架上,一袋袋玉米依舊撐著剛吃飽的黃肚皮肆意地炫耀。菜地里,大白菜張揚著自身的翡翠,一如既往油亮得讓人喜愛。家門前,那棵桃樹,(是)每次回家第一眼(就)探望的老友,它陪著我一起茁壯成長。后來,我們到了鎮(zhèn)上,又出了省,就再也瞧不著老房子了……(選自學生習作,作者:吳維成)
吳維成:我把“一捆捆”改成了“一根根”。記憶中,我看到的是已經(jīng)被爸爸拖到家門口的成捆的木頭,但這里我想體現(xiàn)爸爸的辛苦,表現(xiàn)老房子傾注了爸爸的許多心血,所以覺得還是“根根”更準確貼切,而且木頭從山上到家門口,就是一根根拖下來的。
雷朝暉:我建議修改了“腐朽”和“破碎”?!案唷贝_有爛掉的意思,但現(xiàn)在更多用它的比喻義,指人的思想、觀念陳腐。木頭因時間久了而變“壞”,還是“腐爛”更合適?!八椤笔怯赏暾?yōu)榱闼椋粴牧?。我問了吳維成同學,門上玻璃還在不在,他說還在,就是被風或石頭敲出一道道裂縫,所以我建議改成“破裂”。
老師:我想加兩個字,在“每次”前加一個“是”,“探望”前加一個“就”,請大家說說這樣合不合理,理由是什么。
卓悅:我覺得“就”字不僅能呼應桃樹在家門前的位置特點,還能突出“我想看到它”的迫切,表達出“我”對桃樹不一般的感情?!笆恰弊鲇髟~,把樹暗喻成人,也表現(xiàn)出樹于“我”有特殊的意義。
老師:因為原句表達不通順,句式表達與前兩句不一致,所以加上了一個“是”字。卓悅同學還分析了比喻的用法,非常好!
徐千惠:我想把“時間”改成“時光”。“時間”是指具體的每一分、每一秒;“時光”則側重于表達一段時間,是時間的集合,暗含“光陰歲月”的意思。這里用“時光”更能表達出山里生活遠離塵囂的那種愜意的感覺。
綜合體會
王怡懿:詞語辨析的過程讓我體會到“推敲”的不易,更感受到其中的妙處,終于理解了古人“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境界。
周嘉欣:有時,用對一個詞勝過千言萬語。無論在作文寫作中,還是在與他人交流中,注意辨析詞語、準確用詞,可以令我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總結:很多同學愛用“憑語感”這個說法來解釋自己對一些字詞的理解和判斷,其實“語感”首先源于豐富的詞語積累和語言活動。掌握詞語辨析方法,歸納語言運用規(guī)律,我們的表達會越來越恰當、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