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潔
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慢慢走,前面有陽光,沿途有風景。”可是,我無法放慢腳步,因為身后有人推著我、催著我跑。
(開篇引用,與現(xiàn)狀對比,引出無法放慢腳步的原因。)
“起床了,幾點了還睡?”
“有時間看會兒書,記幾個英語單詞嘛?!?/p>
“一天天的就知道玩兒。”
在家里,我總能聽到這樣的嘮叨,而我一貫的反應是:兩耳一捂,自動屏蔽,那人更急了,雙手叉著腰,加大音量:“你又在干什么?作業(yè)寫完了嗎?書看完了嗎?英語記好了嗎?還有時間在這玩兒!也不知道幫我做一下家務!”這一句句話不斷地在我耳邊炸開,我只覺得腦子一片空白,內(nèi)心一片煩躁。
情急之下我張口就懟:“你別管我?!?/p>
她先是愕然地盯著我,嘴唇哆嗦著,看得出她是真氣著了,她的聲音更大了:“就憑我是你媽!”當然,最終還是不歡而散。
我煩躁地沖進房間時依舊一股怒火,順手拿起手邊的小玩意兒狠狠摔向地面,我在內(nèi)心暗暗發(fā)誓:以后再也不跟她說話了!這樣的較量在我和媽媽之間,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上演一次;這樣的煩躁也時常,讓我束手無策。
我和媽媽像冤家,為些雞毛蒜皮的事,隨時隨地都能吵起來。小時候不懂事,吵,更像是我在撒嬌。長大一些,我覺得媽媽越來越嘮叨了,我越來越抵觸,心里也越來越煩躁。
(催促的堆疊,為煩躁情緒的產(chǎn)生作足鋪墊,抓住各自細微動作,語調(diào)在提高,語氣在加重,情緒在不斷加深,自小到大母女的關系也到了劍拔弩張的境地。)
有一次,不知道為什么我們又爭執(zhí)起來,眼看我就要被煩躁的情緒吞沒,失去理智,她突然不跟我吵了,良久無聲,一場“戰(zhàn)火”熄滅了,我也悄悄松了口氣。她站在那里,只靜靜地望著我,緩緩開口說:“你這樣煩躁,我都不敢跟你說話了?!蔽乙幌伦右×?,不知為何,內(nèi)心一陣苦澀,第一次沒有回應。
(日常的爭吵,這一次母親熄滅了“戰(zhàn)火”,冷靜的語言引發(fā)我的第一次反思。)
是我太急躁了嗎?又或者,我真的錯了?我第一次低下倔強的頭顱,第一次不敢面對媽媽。突然間襲來的迷茫和無助徘徊在心頭,揮之不去。
(心理描寫,連續(xù)質(zhì)疑,迷茫無助恰是成蝶前的破繭。)
讓我意外的是,那個夜晚,媽媽主動來房間找我,一個小時的長談化解了我們之間的許多誤會。那一夜之后,我嘗試去傾聽,而不是急于反駁媽媽。媽媽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她說,我變了。
我變了?我真的變了嗎?13歲的我問自己??纯寸R子里的人,皺著眉,沉著臉,原本生動的五官在這一刻有些兇惡。熟悉又陌生,我愣愣地看著鏡中的“我”,自己都不認識了。“噗嗤”一聲我笑了,鏡子里的人兒也笑了,陽光從窗口照進來,屋子里亮堂堂的,少女的面龐生動美好,流淌著春天的明朗。
(母親不僅指出問題,還主動“帶”我走出困境,母愛就在文字間流淌。再次自我質(zhì)疑的心理刻畫,看鏡子時自我的神情轉(zhuǎn)變,煩躁籠罩下的陰霾也被陽光驅(qū)散、照亮。)
如果說母親讓我變得懂事不少,那《漁歌子》就是真正改變我心境的一首詩,白鷺振翅那一剎,它沒有想過會被張志和記錄下來,鱖魚擺尾的那一刻,它也沒想過會成為餐桌上的美食。當我們口不擇言的那一刻,雖然也沒想過要傷害誰,但事實就是傷害了別人,一切只因內(nèi)心的煩躁。
時至今日,我們?nèi)孕枰谶@煩躁的世界里偷學幾分“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愜意與豁達,愿我不再煩躁。
(引用詩句,點題不應該煩躁,女孩不僅懂得了母親的用心,更是明白生活還需幾分豁達。由母女情深過渡到人生態(tài)度,主旨得以升華。)
(指導教師 ? 趙一錦)
總評 小作者想要“慢慢走,前面有陽光,沿途有風景”,可現(xiàn)實卻是母親不停的嘮叨、催促。作文中母親話語的堆疊再現(xiàn),使被催促的緊迫感壓得人喘不過氣,煩躁也就因之而起。
人物描寫方法(語言描寫)自然運用起來,緊張的對話也就為煩躁的出場作足鋪墊,內(nèi)心的煩躁得以真誠流露。在不影響緊迫感的情況下,若小作者能再添加些許其他描寫手法(如神態(tài)等),事發(fā)時“我”的煩躁也就會深刻。思緒聯(lián)系起日常與母親的相處,煩躁更加豐富。
難能可貴的是小作者并未就此止步、沉淪,而是開始了“是我太急躁了嗎?又或者,我真的錯了?”的自我反思,只有小作者在反思嗎?看母親的行動就可知:母親也在改變。兩人的矛盾在母親放下身段的那一刻,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我變了?我真的變了嗎?”煩躁的心最終因鏡中的自己平靜下來。
最后的詩歌和引用,升華了文章主旨——“我不該煩躁,我要學會愜意與豁達。”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緊扣題目“我不該這樣煩躁”。
如何還能“抑”得更深?“揚”得更高?給點小建議:可在多種人物方法的運用上嘗試,同時將新學方法活用起來,自然文意更深,文中的特別也會凸顯出來了。
(講評教師 ?周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