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張恩華
(1.臨沂市中心醫(yī)院全科醫(yī)療科,山東 沂水 276400;2.臨沂市中心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山東 沂水 276400)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為呼吸內科常見疾病,以氣流進出肺臟組織受限為典型臨床特征,且呈進行性加重[1]。COPD發(fā)病后主要累及肺部,持續(xù)發(fā)展會損傷氣道、肺泡等,治療難度較大,目前臨床尚無特效藥物,多通過持續(xù)用藥控制病情進展[2]。布地奈德、異丙托溴銨均為臨床治療COPD的常用藥物,能夠有效擴張氣道,緩解氣短等癥狀,減少病情急性加重次數。但COPD病情復雜,易反復,單純藥物治療的整體效果欠佳。呼吸康復訓練是針對各種原因造成呼吸功能受損的一種綜合訓練,可通過增強呼吸肌肌力改善呼吸狀況[3]?;诖?,本研究選擇我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92例COPD患者為對象,通過隨機分組對照,分析呼吸康復訓練聯(lián)合布地奈德及異丙托溴銨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收治的92例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8)》[4]中COPD的診斷標準;伴有氣短、胸悶等癥狀;入組前3個月未展開相關治療。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及訓練方式不耐受者;存在精神障礙、無法正常溝通者;合并呼吸功能衰竭者;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所有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46)和觀察組(n=46)。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58~82歲,平均年齡(70.53±3.61)歲;病程1~3年13例,4~6年21例,7~9年12例。觀察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60~83歲,平均年齡(70.61±3.69)歲;病程1~3年11例,4~6年22例,7~9年13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霧化吸入布地奈德及異丙托溴銨。將3 mg布地奈德混懸液(長風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357,規(guī)格:2 mL:1 mg)與0.5 mg吸入用異丙托溴銨溶液(浙江福瑞喜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545,規(guī)格:2 mL:0.25 mg)混合進行霧化吸入,2次/d,持續(xù)干預1個月。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采用呼吸康復訓練。(1)腹式呼吸:囑咐患者全身放松,雙手分別置于前胸部、上腹部,經鼻吸氣,吸氣時隆起腹部,使膈肌下降,呼氣時使腹部緩緩下沉,盡可能保持胸部靜止。15 min/次,2次/d。(2)縮唇呼吸:協(xié)助患者取半臥位,囑咐其經鼻腔吸氣,呼氣時縮唇,做成吹口哨形狀,自行控制嘴唇大小,將氣體緩慢呼出,維持5 s,同時收縮腹部。15 min/次,3次/d。(3)膈肌呼吸:協(xié)助患者取半坐臥位,雙手自然垂于胸前,經鼻呼吸,吸氣時使腹部隆起,呼氣時回縮腹部,吸氣、呼氣時間比為1∶2。15 min/次,3~5次/d。(4)全身性呼吸操:指導患者站立位時吸氣,身體前傾時呼氣;上肢平舉吸氣、雙臂自然下垂呼氣;抱頭吸氣、轉體呼氣;上肢平伸吸氣、雙手壓腹部呼氣;上肢上舉呼氣、下蹲呼氣,最后過渡至平靜呼吸。10 min/次,每日3次。持續(xù)干預1個月。
(1)于干預前、干預后,采用肺功能儀檢測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并計算FEV1/FVC、FEV1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pred)。
(2)于干預前、干預后,評估兩組患者的運動耐力,囑咐患者在固定區(qū)域內以盡可能快的速度行走,記錄其6 min步行距離(6MWD)。
(3)于干預前、干預后,采用COPD評估測試問卷(CAT)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胸悶、家務活動、睡眠、咳嗽、發(fā)力等8個項目,各項目評分均為0~5分,總分4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生活質量越差[5]。
(4)統(tǒng)計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分別采用χ2、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各項肺功能指標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FVC、FEV1均大于對照組,F(xiàn)EV1%pred、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肺功能比較(±s)
組別對照組(n=46)觀察組(n=46)t值P值FVC(L)干預前 干預后2.16±0.23 2.15±0.20 0.223 0.824 2.34±0.35 2.56±0.47 2.546 0.013 FEV1(L)干預前 干預后FEV1%pred(%)干預前 干預后1.35±0.18 1.36±0.19 0.259 0.796 1.88±0.21 2.13±0.28 4.485 0.000 35.14±4.61 35.36±5.15 0.216 0.830 38.18±4.24 42.39±6.43 3.707 0.000 FVC/FEV1(%)干預前 干預后61.36±5.22 61.18±4.30 0.181 0.857 76.28±7.66 80.70±8.33 2.649 0.010
兩組干預前6MWD、CAT評分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6MWT較對照組更長,CAT評分較對照組更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運動耐力、生活質量比較(±s)
表2 兩組運動耐力、生活質量比較(±s)
組別6MWD(m)干預前 干預后CAT評分(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6)觀察組(n=46)t值P值382.53±21.14 380.26±21.40 0.512 0.610 411.35±22.49 432.54±22.90 4.478 0.000 26.15±2.39 26.30±2.45 0.297 0.767 19.25±1.86 14.56±1.28 14.088 0.000
兩組均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
COPD病程長,會引起長期慢性咳嗽、咳痰等,病情易反復加重發(fā)作,造成肺功能損害,急性發(fā)作期還會誘發(fā)呼吸、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6]。臨床針對COPD以藥物對癥治療為主,可有效減輕臨床癥狀。
布地奈德為典型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經霧化吸入后可直接作用于炎癥部位,使呼吸道黏液分泌減少,減輕水腫癥狀,進而有效降低呼吸道阻力[7]。異丙托溴銨為支氣管擴張劑,能夠競爭性抑制乙酰膽堿與支氣管平滑肌細胞膜外層M受體結合,減少環(huán)磷酸鳥苷含量,舒張支氣管平滑肌[8]。異丙托溴銨還能夠提高患者動脈血氧含量,增加供氧,減輕胸悶、氣短等癥狀。布地奈德與異丙托溴銨聯(lián)合應用,可通過不同作用機制協(xié)同起到擴張支氣管、減輕炎癥等效果,從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受COPD病情影響,患者呼吸時胸廓活動不協(xié)調,處于持續(xù)的吸氣狀態(tài),不僅難以保障肺通氣量,還會導致呼吸肌疲勞,使機體耗氧量增加,持續(xù)發(fā)展會造成肺功能損害及運動耐力降低,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單純藥物治療難以改善此情況[9]。
本研究在布地奈德及異丙托溴銨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采用呼吸康復訓練,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FVC、FEV1均大于對照組,F(xiàn)EV1%pred、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6MWD長于對照組,CAT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均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上述結果提示COPD患者采用呼吸康復訓練與布地奈德及異丙托溴銨,能夠改善其肺功能、運動耐力,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且安全可靠。分析其原因為,呼吸康復訓練具體包括縮唇呼吸、腹式呼吸、膈肌呼吸以及全身性呼吸操,患者在醫(yī)生指導下有序地進行上述各項訓練,能夠有效調節(jié)肺部肌肉,增加支氣管內壓,減輕支氣管痙攣,進而增強其呼吸肌耐力、肌力,加快肺功能改善[10]。呼吸康復訓練還能夠緩解患者的呼吸肌疲勞,改善肺通氣、換氣功能,減輕呼吸困難、氣短等癥狀,提升運動耐力。在藥物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呼吸康復訓練,兩者可互相補充,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增強其病情控制效果,減輕疾病對其運動耐力、日常生活的影響,進而提升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COPD患者聯(lián)合采用呼吸康復訓練與布地奈德及異丙托溴銨,能夠加快其肺功能改善,促進其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提升,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