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路洪明
路洪明/ 蘆堤一線穿湖岸 紙本水墨 60cm×40cm 2015年
戊戌年夏月,我和陳福春、喻建十以及好友柴博森往黃山寫生。近十日,一行人住排云,游西海;宿北海,登始信;憩玉屏,觀天都;歷經(jīng)黃山陰晴雨霧,朝暉夕照;飽覽奇松怪石,云海群峰;贊嘆大自然鬼斧神工,宛若人間仙境。四人為此景此境傾倒,或搦管濡墨,直抒胸臆;或飽游飫看,目識心記,皆欲圖就黃山“雄、奇、險、秀、幽、迷”之美。藝術家登黃山,雖目視固有自然景象,鮮有同一感受,故而,亦有諸種形態(tài)美作品呈現(xiàn),此為象由心生之故?
談及寫生,常被視為現(xiàn)代美術學院興起后產(chǎn)物。然宋范稹的《紀事》卷四中有載:“又有趙昌者,漢州人,善畫花,每晨朝露下時,遶欄檻諦玩,手中調(diào)采色寫之,自號‘寫生趙昌’?!碧K軾的《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之一:“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鼻夷咸泣S筌以《寫生珍禽圖》留世,由此可見,面對自然寫生至少自南唐以來,已為畫家熟練掌握。只不過迄至清末民初,畫者以臨摹前人為能事,陳陳相因,脫離生活,弊端叢生,故有為者欲借西方寫生方法,以圖恢復中國繪畫活力,復使寫生一詞被賦予時代內(nèi)涵。20世紀以來,以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為代表諸君,用迥異前人寫生成果,創(chuàng)中國畫新貌。由此,寫生順理成章進入中國畫課堂教學中,呈勃興之勢。然經(jīng)幾十年發(fā)展,時下寫生遭遇瓶頸,頗類明清摹古境地,或以固有筆墨畫所見物象,則黃山、太行不分,或以學院訓練之造型能力摹擬所見物象,掇英含華功能漸失,有抄襲自然之嫌,僅為學院一門課程矣!
縱觀中國畫史,寫生與傳統(tǒng)繪畫風格演變密切相關。所謂傳統(tǒng)實為諸種不同繪畫價值取向混合體,概言之:一為以師法自然為前提創(chuàng)造性傳統(tǒng),一為以摹擬古人為能事惰性傳統(tǒng)。以師造化為前提創(chuàng)造性傳統(tǒng),既承繼前賢衣缽,亦包含對自然事物切身感受,依托認識、感悟自然規(guī)律,提煉諸如筆法、墨法等獨特藝術語言,開時代新貌。摹擬古人,乃承襲一種僵化形制與程式,缺少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借傳承經(jīng)典之名,行阻礙畫家觀察、體驗自然之實,畫家少真情實感,徒摹前人形制,亦不明前賢形制所由,故陳陳以相因。
二者既可共存于一個時代,亦可同存于一個畫家。創(chuàng)造性傳統(tǒng)興,則畫壇盛,藝術高峰凸起,如宋元山水;惰性傳統(tǒng)當?shù)?,則畫界暮氣沉沉,步入低谷,若清二百年畫壇。大至時代小至個人,當畫家以承襲古人為能事,則難有鮮明藝術面貌與突出藝術成就,像小“四王”后“四王”輩之山水;而藝術家立足創(chuàng)造性傳統(tǒng),則筆墨語言新變,樹開宗立派一代新風,遠則荊浩、董源輩,近則傅抱石、李可染諸人。
↑路洪明/黃岳群峰東南見 紙本水墨68cm×68cm 2014年
↓路洪明/樵徑不見村前影 紙本水墨68cm×68cm 2014年
考諸畫史,中國繪畫惰性傳統(tǒng)占據(jù)主流畫壇時間居多,與中國文化特質(zhì)密切相關。有此文化環(huán)境,故惰性傳統(tǒng)易為世人所接受亦不足為怪。創(chuàng)造性傳統(tǒng)需在繼承基礎上出新,既要包前尚需孕后,包前況且不易,孕后更需汲取多方營養(yǎng)。此類養(yǎng)分形而上為審美觀念與修養(yǎng)之提升,形而下則筆墨語言之錘煉,而切入點則在寫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畫者皆耳熟能詳,究竟如何理解亦仁智異見。吾思之經(jīng)年,當以“觀復萬物,象由心生”解之。
↓路洪明/林間樵徑通幽處 紙本水墨68cm×68cm 2022年
↑路洪明/柳云村外溪流空 紙本水墨68cm×68cm 2022年
↓路洪明/林間石徑通幽處 紙本水墨68cm×68cm 2022年
路洪明/ 夏日清河千里風 紙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路洪明/ 虬龍?zhí)胶ow云白 紙本水墨 68cm×68cm 2022年
以愚淺見,前賢“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非說兩事,實為畫家感受事物表達事物一體之兩面,是二者往復觀照之有機統(tǒng)一。無心源觀照,或曰缺少心性理解,外師造化形同抄襲自然。一味抄襲自然,師造化變成一種機械行為,將使藝術趨于簡單化,從而缺少審美高度。嘗有畫家以此為能事,遍游名山大川,攝得美景無數(shù),歸至畫室以照片為粉本,以肖似為旨歸,然意義何在!或曰心源為何物?其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乃畫家主觀意識中一種理想審美狀態(tài)。它體現(xiàn)畫家藝術修養(yǎng),表現(xiàn)畫家內(nèi)心境界,涵蓋畫家藝術人格。又曰如何去觀照自然萬物?初始,畫家觀察自然,被自然所啟發(fā),然后生發(fā)出一種主觀性情。它一方面體悟到自然中美之存在,并非常敏銳地捕捉到它,另一方面對于自然中不理想、不完善事物,主觀意識需設法改變之,它始終用一種變化心態(tài)對待自然。這種變化不是造化—心源這一單向軌道,而是兩方面雙向作用,不可分解開來。由此,就可理解作品為何以照片為參考異于現(xiàn)場寫生效果,蓋源于寫生過程中一直滲透著二者相互作用。畫家感受靠用審美眼光去觀察事物養(yǎng)成,普通人觀察事物看實用功能,畫家則看審美關系,會用審美眼光去判斷事物能否入畫。畫家如果養(yǎng)成在生活中時有一個審美判斷,生活就會提供源源不斷素材,反之,對很多美好事物視而不見,就不能發(fā)現(xiàn)別人發(fā)現(xiàn)不了之美。故而,畫家要做到能夠在平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人們司空見慣、曾經(jīng)體驗過又無從表達之美,挖掘其深刻內(nèi)涵,就會不斷提高自己藝術感受能力,創(chuàng)作出反映時代精神之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