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魯子問
2022 年4 月,教育部發(fā)布《教育部關于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通知》,正式頒行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其中包括《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文件要求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于2022 年秋季學期開始執(zhí)行(教育部,2022a)。
雖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已經更新,但我國2022 年使用的依然是基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2011年版課標”)編寫、在2012—2013 年陸續(xù)審定通過的義務教育教材(以下簡稱“舊教材”)?;谛抡n標的義務教育英語教材尚在編寫之中,預計2024 年秋季學期起才能逐年進入課堂,小學階段最早在2027 年秋季學期才能全部使用基于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也就是說,2022—2027 年,我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將持續(xù)處于“新課標、舊教材”的狀態(tài)中。因此,如何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使用舊教材,將成為這五年內小學英語教育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筆者認為,當下較為現(xiàn)實的選擇是“穿老鞋,走新路”。長期以來,“穿新鞋,走老路”(使用基于新的課程標準修訂的新教材,卻用老的方法開展教學)是我國教育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的癥結之一,其根源在于教師沒有把握新的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理念與要求。而“穿老鞋,走新路”則意味著要基于新課標和新課程的理念使用舊教材,從而使教學更符合新要求。那么要如何將這一思路在實踐中落實?本文就此提出相關建議。
廣義而言,教材是指與教學相關的一切材料;狹義而言,教材是指教科書。在我國英語教學實踐層面討論的教材通常是指教科書,本文也采用這一定義。
我國中小學教材都遵循課程標準編寫,是課程標準內容的具體體現(xiàn)。針對教材編寫,新課標在2011 年版課標提出的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原則基礎上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并進一步指出:義務教育英語教材編寫應堅持思想性原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向全體學生,保證共同基礎;以主題為主線,整體設計教學活動;提高英語教學的真實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遵循語言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滿足不同學段學生學習需求;確保適度的開放性,為靈活使用教材創(chuàng)造條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英語教學的智能化水平(教育部,2022b)。
新課標并非憑空誕生的,而是課程標準編寫組汲取我國英語課程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基于當前國家政策和社會發(fā)展需要,根據對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理解而編寫的。新課標在2011 年版課標的基礎上,對小學英語教育作出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而基于新課標編寫的小學英語教材亦是基于舊教材的改革,而非顛覆。
其實,教材編寫工作從來都是繼承性的改革,而非全盤推翻。因此今天的教材,甚至未來的教材,都依然會選用《論語》《伊索寓言》等人類文明中的經典作品作為教材語篇,基于新課標編寫的小學英語教材會呈現(xiàn)更多歷久彌堅的經典內容。
綜上所述,舊教材是基于2011 年版課標編寫的,體現(xiàn)了2011 年版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是在繼承與發(fā)展2011 年版課標基礎上進行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那么新教材也將同樣體現(xiàn)出對舊教材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因此,舊教材不等于不符合新課標的教材,更不等于需要全部淘汰或全面推翻的落后教材,舊教材在當前同樣具有價值。
雖然舊教材具有其價值,但并不意味著舊教材就完全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因為英語課程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這一點舊教材難以體現(xiàn)。但新課標所繼承的2011 年版課標的內容依然體現(xiàn)在舊教材之中。因此,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使用舊教材,必須確定以下幾個問題:舊教材的哪些內容可體現(xiàn)出新課程對2011年版課標的繼承,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變革了哪些2011 年版課標的內容,舊教材哪些內容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中的哪些要求在舊教材中沒有體現(xiàn),需要在使用舊教材時予以補充?即: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使用舊教材,需要對照新課標分析舊教材,發(fā)現(xiàn)其符合新課標要求而可以繼續(xù)使用之處、不符合新課標要求而需要淘汰之處、不滿足新課標要求而需補充之處,然后才能有效使用。
基于新課標分析教材,應首先分析新課標提出的英語課程目標要求。新課標從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對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總目標作出規(guī)定(教育部,2022b)。因此,分析舊教材亦應首先分析其是否能夠體現(xiàn)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目標。筆者以外研版《英語》(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上冊Module 5 為例,綜合使用小學英語教材分析方法(魯子問、陳則航,2020)展開分析。按照新課標要求,3 ~4 年級對應的學段是一級,筆者基于一級的英語課程學段目標(見表1)對教材內容展開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外研版《英語》(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上冊Module 5 的內容符合新課標基于核心素養(yǎng)四個方面的一級學段目標要求。進而我們可基于新課標,預設本模塊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
教師可參考教師用書提供的教學目標(見表2),與新課標進一步匹配后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經對比教材用書的教學目標可以發(fā)現(xiàn),新課標相關目標已有較為完備的體現(xiàn),教師只需要增設思維品質目標,如探究Who asks questions in each picture? / For what does that person ask the questions? For show or for Sports Day? Are they good? /In each picture, why can someone do that but someone can’t? 等問題。教師根據學生需要,還可以增設文化意識目標,亦可增加探究問題如Why do they have Sports Day? / Do Sam’s friends in London have Sports Day? Why or why not?等。
教材對課程標準的體現(xiàn)主要是在更為具體的課程內容上。所以,教師需基于新課標的課程內容要求分析舊教材的課程內容。小學3 ~4年級的課程內容應符合新課標的課程內容一級要求?;诖?,對外研版《英語》(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上冊Module 5 的課程內容分析見表3。
由此可知,外研版《英語》(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上冊Module 5的內容基本符合新課標對一級課程內容的要求,教師無須進行大幅度調整。
表1. Module 5 與新課標核心素養(yǎng)一級學段目標契合度分析
表2. Module 5 教師用書設定的教學目標
任何教材歸根結底都是學生的學習材料,從學生視角設計教材學習活動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材的價值。小學英語學習重在為未來學習打基礎,不可不鞏固已學,亦不宜“超前教育”。所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基于教材的整體體系分析學習內容甚為關鍵。
例如,外研版《英語》(三年級起點)的四年級上冊、五年級上下冊和六年級上冊都在不同模塊涉及了can do 這一句式。在四年級上冊Module 5 中,can do 是新學內容,教材并不要求學生在本模塊達成所有關于can do 的教學目標。再如,體育運動與個人能力相關主題,既是已學(三年級下冊),更是將學(四年級上冊Module 9),教材也不要求在三年級下冊就達成對于這一主題的全部教學目標。因此規(guī)劃教學內容時需要承前,亦要啟后。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針對處在兩個不同層次的班級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表3. Module 5 與新課標課程內容一級要求契合度分析
(1)Unit 1 教學建議
教材活動1:學生看圖,嘗試說活動1 中的韻句并相互評價,討論這句話是哪個角色說的。根據語句內容可以得出說話人關注的是birds,根據教材圖片可以發(fā)現(xiàn)小孩望見了小鳥,由此可知說話人是幾個望見小鳥的小孩。然后學生聽錄音,修正自己的朗讀,確定說話角色。教師再詢問How can the birds fly so fast and so high?并鼓勵學生回答,同時鼓勵其他同學評價其回答。
教材活動2:學生邊看圖邊聽課文錄音,先針對每一張圖探究Who asks? What is the question?等,教師再詢問Why asks? For what?(可提供For show or for Sports Day?的問題作為支架)Is it good? Why“I’m afraid I can’t”?等問題,然后讓學生全班跟讀、分組跟讀、分角色跟讀。
教材活動3:學生自主朗讀與問答。
教材活動4:學生盡可能自主開展問答;鼓勵使用其他已學體育活動項目,或自己已經掌握的體育活動項目。
(2)Unit 2 教學建議
教材活動1:學生看圖,自己試著讀出問題,鼓勵討論Why ask? 先分析韻句是誰說的,答案比較豐富,符合邏輯即可,如his friend、his teacher 等,再討論為什么提問者提出問題,即提問者想知道男孩能做什么,以此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
教材活動2:學生看圖,回答Who asks? For what? Why answers?Why can he answer? Why does Ms Smart say so? Is it good? Why or why not? Why Sports Day? Do Sam’s friends in London have Sports Day?Why or why not?等問題,然后全班跟讀、分組跟讀、分角色跟讀。
教材活動3:學生兩人一組,按照教師用書建議開展教材活動。
教材活動4:學生嘗試讀出歌詞,發(fā)現(xiàn)意義(說出困難,幫助他人,共同發(fā)展),再聽錄音,學唱,修正自己的語音。
教材活動5:學生多人一組,按照教師用書建議開展教材活動。
教材活動6:讓學生看圖讀出語句,理解活動要求。全班按照教師用書建議開展教材活動。
增加活動:鼓勵學生自己報名參加運動會。鼓勵學生詢問他人是否掌握某項體育運動,以組建體育活動小組。
(1)Unit 1 教學建議
教材活動1:學生看圖并嘗試說韻句,相互評價,推測說話角色;隨后聽錄音,修正自己的朗讀,確定說話角色;最后圈出押韻詞。
教材活動2:學生邊看圖邊聽課文錄音,先針對每一張圖探究Who asks? What question? Is it for show or for Sports Day? Is it good?等問題,然后學生全班跟讀、分組跟讀、分角色跟讀。教師要求學生注意模仿。
教材活動3:學生跟錄音朗讀,教師要求學生流利跟讀,達到基本能夠看圖自主朗讀。
教材活動4:教師與一名學生演示問答,讓學生模仿演示,開展問答。若學生完成問答有困難,可以小組相互問答。
(2)Unit 2 教學建議
教材活動1:學生看圖,嘗試讀出問題,并圈出押韻詞。
教材活動2:學生看圖,回答Who asks? For what? Why Sports Day? Is it good?等問題,然后全班跟讀、分組跟讀、分角色跟讀,注意模仿語音語調。
教材活動3:學生兩人一組,按照教師用書建議開展教材活動。
教材活動4:學生聽歌詞錄音,探究Who sings Sentence 1, 2, 3 and 4? 引導學生分析歌詞語意,發(fā)現(xiàn)第一句是一個人說的,內容是說出困難;第二句是另一個人說的,是提出要幫助第一句中說自己有困難的人;第三、第四句是兩個人共同說的,說的是兩個人共同發(fā)展。然后教師提問Is it good? 引導學生認識到有困難要大膽尋求幫助,要樂于助人,相互幫助能促進共同發(fā)展。然后學生再聽歌詞錄音,逐句學習歌詞,再播放歌曲,逐句學唱,整曲跟唱,盡可能做到全班自主齊唱。
教材活動5:學生多人一組,按照教師用書建議開展教材活動。
教材活動6:學生看圖讀出語句,理解活動要求。全班按照教師用書建議開展教材活動,鼓勵學生課后按照這種方法組建體育活動小組。
當然,任何教學都是基于學生的活動。以上主要是從教材出發(fā),提出的新課標下舊教材實踐建議。具體實踐,尚需從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