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峰
我有一個共事多年的同事,他想問題、做事情都比較周全,一些觀點經(jīng)常能給我啟發(fā)。有一次我問他:“你是怎么想得這么深的?”他半開玩笑地對我說:“我經(jīng)常陪我老婆看一些像《甄嬛傳》《康熙王朝》這樣的電視劇,這些電視劇看得多了,人情世故就懂得多了?!?/p>
我聽完很疑惑。我有時候也看電視劇,可我看電視劇主要為了放松,從來沒有想過能通過電視劇提高自己的處世能力。我將自己的疑惑告訴他,他笑了笑,說:“我看電視劇的方式和其他人不一樣。例如看《甄嬛傳》,我和我老婆經(jīng)常在甄嬛遇到某個危機時把電腦暫停一下,然后討論一下如果我們是甄嬛,要如何解決當前的難題。討論完再接著播放,看看電視劇里甄嬛是如何做的。這樣一對比,就知道我們和甄嬛之間的差距在哪里了。這樣的討論多了以后,處理問題的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仔細思考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我同事看電視劇的方式有兩個特點。一是主動預測。他不會被情節(jié)牽著走,而會在某些時刻主動針對問題進行思考,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二是從差距中學習。我同事給出的方案,很可能和劇中人物的方案有差別。他會根據(jù)這個差別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思維中的漏洞。注意,第二個特點建立在第一個特點的基礎之上。
而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看電視劇都只是為了放松和解壓。但是“放松、解壓”的另一面是“被動”:我們總是被劇情牽著走,電視情節(jié)是什么,我們就接受什么??磩〔]有讓我們在認知水平和思維層次方面有任何進步。
有人會說,看電視劇不就是為了解壓嗎?你同事看電視劇的方式太累了。這種說法有道理,為了放松而看電視劇無可厚非。但如果是讀書呢?在很多情況下,讀書是為了從書中獲取知識,得到進步和提升,而不單純是為了放松。如果你是一個研究生或科研工作者,更需要讀大量的學術論文,而讀學術論文的目的絕對不是放松和解壓。
我工作期間,組里的導師經(jīng)常會和我們聊一些優(yōu)秀的人的工作方式。有一次談到一個老師每年都在頂級會議和期刊上有穩(wěn)定的輸出,有人問他如何做到這么高產(chǎn),他提到了一個自己的工作方式。
每年在休假之前,這位老師會把當年該領域的相關學術論文全打印出來,然后跑到深山的一個度假村里,每天研讀打印出來的論文。他讀論文時并不是把論文從頭到尾地讀下來,而是看到這個論文要解決的問題之后,立刻把論文扔在一邊,然后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并寫下自己的解決方案、推導過程。最后,他把自己的答案和文章進行比較,從而獲得靈感和啟發(fā)。有時他的方案甚至比論文還要好,這時他就把這個點子整理出來,投到會議和期刊上發(fā)表。
這位老師看學術論文和我同事看《甄嬛傳》的方式,本質特點是一樣的。他會“主動預測”:看到一個問題時,不是著急看其他人怎么解決,而是先自己提出一個方案。他也會“從差距中學習”:把自己的方案和論文中的方案進行對比,提高自己。由此可以看出,“主動預測+ 從差距中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這種學習方式能不能幫助我們看書呢?
科普專欄作家萬維鋼曾提到著名經(jīng)濟學教授泰勒·科文有著驚人的看書速度??莆慕淌诳匆豁摃乃俣葞缀鹾蛣e人看一個標題的速度一樣。而且看完書后,他確實能夠知道書中的思想??莆脑谝黄恼轮薪獯鹆怂磿@么快的秘訣。他說:“要想看書快,你得看過很多書。在你看過很多書之后,你就可以預測手里這本書的下一頁講的是什么?!?/p>
真正資深的讀者,讀同一領域內的書肯定是越讀越快。他們能夠一眼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抓住重點,知道這本書在這一領域處于什么位置,做出了什么新貢獻。其實這種思想就符合“主動預測+ 從差距中學習”。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個資深讀者的看書方式,會發(fā)現(xiàn)他的看書速度通常是動態(tài)調整的。
“嗯,這個問題我知道,應該從A 角度去分析和解決。”——然后他會掃一眼后文中的解決方案,“沒錯,出現(xiàn)了A 角度的關鍵詞,和我的預期相符,跳過,看下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我不太熟,我覺得解決方法應該是B?!薄罂?,“嗯,里面沒有B 方法的關鍵詞,他竟然用了C 方法,這個方法我沒有考慮到,值得好好想想。”于是放慢速度仔細思考。
如果一個資深讀者讀的書多了,腦子里的知識已經(jīng)融會貫通,那么在大部分情況下,他都可以準確猜中作者的解決方案,讀書的速度也自然會越來越快。如果是初入某個領域的讀書人,他看到什么都覺得充滿新奇和陌生,必定讀得很慢。
但不管是哪類讀者,一個好的讀者在閱讀時都應該選擇主動預測,并從差距中學習:預測正確的就快速掃過,錯誤的就慢慢體會。這才是主動的學習。
(摘自《心中有數(shù):生活中的數(shù)學思維》,人民郵電出版社,陳卓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