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生
B 站自制的單元劇《三悅有了新工作》迄今已獲得了9.6的高分,該劇以“畢業(yè)即失業(yè)”的少女趙三悅的視角講述了殯葬行業(yè)的現(xiàn)狀以及遺體化妝師的日常生活。最近,這部劇走進了廣州大學“生死學課堂”成為案例,著實火出了圈。
觀察死亡、體驗死亡、面對死亡,并從中感悟生者意義一直是影視劇熱衷探討的宏大主題,但真正的佳作并不常見。
2008 年的日本電影《入殮師》算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去年韓劇《遺物整理師》也收獲了不錯的口碑,今年國內(nèi)院線電影《人生大事》更是收獲了17.12億元票房??梢哉f,這個主題,雖然“以死寫生”定能給觀眾帶來不錯的治愈效果,但難就難在如何在雷同中拓展出新意。
《三悅有了新工作》的亮點就在于它在沉重的命題中挖掘出了新意。主人公趙三悅是個95 后,畢業(yè)未能找到理想工作,母親又對她施行貶低式教育,一度灰心喪氣的她常把“想死”掛在嘴邊。在跟母親的矛盾白熱化后,她被母親趕出家門,無家可歸的三悅被大姨推薦去殯儀館做遺體化妝師。她一開始很害怕,但為了讓做婚禮行當?shù)哪赣H生氣,她應(yīng)下了這個從來沒有想過的職業(yè)。
初入職場的三悅緊張失措,掛錯了兩具尸體的名字,差點釀成大禍,師傅在一旁氣得血壓飆升,她卻嘟囔著:“我也知道是自己錯了,現(xiàn)在換回來了不就沒事了嗎?”在實習期的考核過程中,領(lǐng)導問她為何選擇這份職業(yè)時,她回答:“希望像師傅一樣做高難度修容,這是一種挑戰(zhàn)?!贝藭r的三悅對死亡沒有更深刻的理解,她是職場里讓長輩頭疼的倔強菜鳥,雖然腦子活,但缺乏共情,所有的起心動念僅是出于對母親叛逆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
談?wù)搰烂C的死亡,最怕的是硬塞給觀眾一種宏大的價值觀,好在三悅的恐懼、茫然很貼近現(xiàn)實。這份真實為劇情本身增添了一些明亮、青春的色彩。
該劇每一集都有一個死亡主題,逝者安靜地躺著,而生者的故事還在延續(xù)。三悅是觀察者,從生者的故事里,她還原了一個個家庭的人間百態(tài)。這些人間百態(tài)里有溫情、感動和遺憾:在外打工的兒子猝死,貧困的父母用剛收成的棉花做了一床厚厚的棉被,送孩子最后一程;年邁的慰安婦希望展示自己遺體的傷疤,讓年輕人記住過去的歷史;因為過去的種種隔閡,直到父親去世,子女和他都未能進行一次有效的溝通……
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除了主角三悅這個“個性少女”,還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殯葬行業(yè)上下游人物的精彩刻畫:充滿了職業(yè)敬畏卻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師傅劉清明、不停相親卻不停遭人嫌棄的師姐周婭男、業(yè)余會去酒店彈鋼琴的殯葬主持人格格、經(jīng)常想要辭職的遺體搬運工小四川,以及三悅最終收獲的愛情CP——每日發(fā)傳單宣傳臨終關(guān)懷的醫(yī)生羅大淼。
這些人里有對職業(yè)敬畏的夢想家,也有迫于生計的工人,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思考打破了人們對這個職業(yè)的刻板印象。
這種群像描寫,勾勒出了一幅動人的生活畫卷,同時也展示著這個行當遇到的真實麻煩。比如,當被人問到職業(yè)時,不能說是遺體化妝師,得說成是服務(wù)行業(yè);打車終點寫上殯儀館,就沒有司機愿意接單;相親時只要坦誠自己的職業(yè),相親對象立刻就匆匆告辭……
我們畏懼死亡,也對處理后事的從業(yè)者有所忌憚。從業(yè)者本身也在經(jīng)歷著從恐懼、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納的過程。三悅經(jīng)歷過輪崗,跟過遺體接運車隊,也做過接待,所有痛苦到極致的崩潰,她都目睹過。她很疑惑,這份工作到底是為了什么?直到她經(jīng)歷了一場遺體告別。
一個被情人殺死了的出軌丈夫,妻子要求遺體整容師做到和他生前一樣,否則如何面對賓客?三悅為眼前死要面子的女人感到悲哀,但結(jié)果出人意料,女人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兩個兒子。她不愿意讓兒子看到一個面目猙獰的父親,成年人之間的愛恨情仇與孩子無關(guān),她希望父親的完美形象陪伴孩子長大。三悅想到自己對母親的厭惡,均來自父母離異后,母親對父親的咒罵。在孩子的世界里無法辨析成年人的對錯,但確定無疑地知道誰打破了美好,而這也許伴其終生。
三悅那一晚終于明白了自己工作的價值,它不僅僅是處理逝者的遺體,更是為了告慰生者的心靈,撫平傷痛。這一集讓我想起《入殮師》中,小林大悟的妻子發(fā)現(xiàn)音樂家男友居然做了入殮師,震驚不已,希望丈夫馬上辭職,甚至對觸碰過遺體的丈夫的手深感厭惡,直到妻子第一次看到小林大悟給往生者莊重地擦拭身體、換衣、引領(lǐng)親人跟遺體做最后的告別時,她突然懂得了丈夫的工作,那是留給生者最好的告慰。
看《三悅有了新工作》的確有一種同樣的治愈感。《入殮師》借著鍋爐工的口說出:“死亡是一扇門,死亡不是結(jié)束只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边@部劇的導演李漠也有一段對死亡異曲同工的描述:“劇中的殯儀館,有一個非常幽美的花園,里面有一棵很大的榕樹。這棵榕樹,變成了劇中生命的象征。在那之后,我們可能會化成光、聚成云、匯成浪,開出一朵美麗的小花,或者化作這宇宙中的每一粒塵埃。當我們了解死亡是什么的時候,你就發(fā)現(xiàn)了生命的意義?;蛟S,也就找到了讓我們從躺平中重新振作起來的原因?!?/p>
對于死亡的思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但愿我們都能和三悅一樣,在得知死亡是什么時,也終于理解到生的意義。
(大浪淘沙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