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銅
走進一個人聲鼎沸的會場,此時雖然所有聲音都會傳入你的耳朵,但其中絕大多數(shù)的言談你并不會察覺,換句話說,你只是“聽到”而沒有“聽見”,這就是注意力的過濾作用。而如果你忽然對其中某兩人談論的八卦感興趣,故意豎起耳朵去聽,你的注意力便選擇了這一路的聲音,這一路的聲音也好像提高了音量一般,更容易被你聽見。
當你需要吸收某些重要的信息,或者學習某些重要的知識時,你必須有意識地去施加注意,這時,“隨便看看”“隨便聽聽”是不夠的。比如,有些人看了很多美劇,可英語聽力水平卻絲毫沒有長進。原因在于,他們看美劇的時候,注意的焦點一直放在中文字幕上,雖然英文語音進入了耳朵里,卻絲毫沒有加以關注,所以根本無助于聽力提升。
應該怎么辦呢?其實只要調(diào)整注意的焦點就可以了:
方法一:無字幕觀看。關閉字幕,無法關閉的話,可用布條將字幕區(qū)域蓋住。
方法二:把視頻窗口最小化,不看畫面,只聽聲音。
在有字幕的情況下看劇,人實際上要同時處理三個信息流:畫面、聲音和字幕。人的注意力大多時候放在畫面和字幕上,而聲音相對而言是弱勢的,較難處在注意的聚焦點上。
而使用方法關掉字幕以后,人只需要處理兩個信息流:畫面和聲音。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聲音上。
方法二則更進一步,把畫面也去掉了,只留下聲音,如果你的目的是練英語聽力,那么這種方式是最有效的。你可能會說,不看畫面那還叫看劇嗎?那你可以看兩遍。第一遍正??矗е儕蕵返哪康?,第二遍只聽聲音,切換為學習模式。
專注力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注意焦點躍升到了不同的層次。
當你說“我正在專心看電影”時,意味著你的注意焦點鎖定在“電影”這個對象上,可是電影本身是一個“系統(tǒng)”,它由若干個“子系統(tǒng)”組成。當你只聽聲音不看畫面時,就相當于把注意焦點放在其中一個子系統(tǒng)上,也就是往下走了一層,自然能比之前更加專注。
我們須記住,往下走一層去聚焦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
往下走一層,不僅可以走一步,還可以走多步。仍舊以看電影為例,電影的聲音流其實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簡單講,由三部分組成:對白、音效和音樂。對白是片中人物的語言,音樂是作為背景播放的樂曲,而音效則多為人工模擬出的片中所需要的聲音,比如,雨聲、關門聲、衣服摩擦聲等。
如果你沒有特意區(qū)分三者,只是聽,那么你一定會自動聚焦在對白上,因為人總是對人聲更感興趣。但是你也可以主動調(diào)整焦點,讓注意力聚焦在音效上,那么你會驚訝于電影里有這么多有趣的聲音。
假設你現(xiàn)在是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短視頻的新手創(chuàng)作者,那么,最好的進步方法就是從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中學習,而學習的必要步驟就是不斷地聚焦。比如,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你想學一學音效設計,那你可以專門去聽優(yōu)秀作品中的音效,而把其余的信息暫時放在一邊。要是你用這種方法研究了100 部電影的音效,很可能就會成為一個“音效專家”了。
如果你總是往下一層去聚焦,對某一類信息特別專注,那么久而久之,我想,你會變成一個“敏感”的人吧。這里的“敏感”不是貶義詞,而是說,你形成了某種直覺反應。一位時尚人士可能對顏色很敏感,一位廚師可能對氣味很敏感,一位心理咨詢師可能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敏感,一位舞者可能對韻律很敏感……這些敏感并不只出現(xiàn)在他們的工作場合,而是浸潤在他們的日常生活里,只要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那些信息,他們就能敏銳地捕捉到。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就是這樣一個“敏感”的人,他可以說是一個生活觀察家。他每天要做的事包括撿拾附近的垃圾,去咖啡館喝咖啡,吃完飯出門溜達,開車時留心四周風貌的變化等。
在這期間,他觀察人們的生活,包括言談、表情、衣著等,這些被大多數(shù)人熟視無睹的人間日常就成了他電影創(chuàng)作的源泉。我想,這種把專業(yè)眼光融于生活之中,無時無刻不在探索和學習的工作方式才是專注的最高境界吧。
(摘自《精進3 :找到你的潛在生態(tài)位》,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魏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