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瀾 黃 敏
“柿子是人們最早栽種的果樹種類之一,在山東省臨朐縣,新世山旺柿葉化石被考古學者發(fā)現(xiàn),該化石至少有1200-1400萬年歷史?!盵1]3據(jù)文獻記載,柿樹品種多、分布泛、用途廣,至少有3000多年的培育史,且柿子的花蒂部位形態(tài)獨特美觀,自然成了人們關注并描繪的對象。根據(jù)史料記載,柿蒂紋見跡于先秦時期,經漢魏時期青銅器上花形紋的演變,于唐宋時期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后,形成了明清柿蒂紋的成熟圖案表現(xiàn)體系。本研究結合實物佐證,探討柿蒂紋樣的起源與紋樣特征,并闡釋其圖式語言背后的美學特質與文化意涵,以促進傳統(tǒng)柿蒂紋樣的有效保護與發(fā)展。
目前,學界就柿蒂紋的溯源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是認為柿蒂紋屬于花形紋。如張朋川在《宇宙圖式中的天穹之花——柿蒂紋辨》一文中闡述:“通過考古類型學的排比方法,分析了柿蒂紋樣與其他紋樣的組合形式,進行縱向或橫向的研究,理清了柿蒂紋的發(fā)展源流,求證出柿蒂形的圖紋為蓮花紋及其變體。”[2]5就“蓮花”而言,可歸于“花卉”一種,而蓮花紋又屬花形紋的一種,那么該柿蒂紋隸屬于花形紋。
二是認為柿蒂紋應為侯紋。如劉道廣在《所謂“柿蒂紋”應為“侯紋”論辨》一文中論述:“柿蒂紋名是‘依其形而言’,而‘天穹之花’不能通釋所有其形的含義,柿蒂形及其寓意都是“侯”形式的‘便宜變化’?!盵3]58-66隨后,張同標在《漢晉柿蒂紋不是蓮花的辨析》一文中表達了并非所有的柿蒂紋都是“侯紋”或其變形。[4]15上寬下窄的侯紋[5]112與對稱方正的柿蒂紋在造型上相差甚遠。此外,劉道廣僅以列舉少數(shù)“侯紋”的具體實物來論證柿蒂紋為“侯紋”,略顯武斷。
三是認為柿蒂紋源于鳳鳥紋。如廖泱修在《玉文化論叢》一書中對柿蒂紋的由來及其指征含義作了專門探討,他認為柿蒂紋是由“桃心紋”發(fā)展而來,并追溯了“桃心紋”由雙鳳連尾紋演變而來,并將上述紋樣按照時間順序和造型特征進行分類比較。[6]180-186
綜上所述,柿蒂紋由鳳鳥紋演變發(fā)展而來的可能性極大,并且鳳鳥紋的發(fā)展與云氣紋和魚紋具有互滲性,本研究僅針對柿蒂紋的造型演變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推演。
柿蒂紋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沒有發(fā)明文字,人們通過繪畫來記錄生活、傳達信息,其中就包括了鳳鳥圖形。據(jù)考古記載,中國最早的鳳鳥紋實物是出土于長江下游寧紹平原的有柄古匕和雙鳥象牙雕(圖1),距今7000-5000年的河姆渡遺址文物。學者最先將這種鳳鳥紋命名為“連體雙鳥太陽紋”。[7]57
圖1 河姆渡文化鳥紋圖
此外,在原始時期的彩陶盆上,鳳鳥紋不僅有上述的連體雙鳳鳥造型,還有單鳥的正面和側面兩種造型[8]57,而這兩種形態(tài)均有著各自變化及交互演進的發(fā)展脈絡。如圖2所示,正面鳳鳥紋,鳳首以圓點來表現(xiàn),鳳體以弧形三角形來表示,鳳足以三條短垂直線來描繪。該圖案被逐漸簡化為圓形和弧形三角形。側面鳳鳥紋,翅膀翹起,頭部由三角變?yōu)閳A形,身體由圓肥變?yōu)槔w細。翅膀和鳥身變長,鳥喙和鳳足消失,身體簡化成細長的弧形帶。正面與側面鳥紋造型相互交融成以弧形三角、弧帶、葉形紋為主的紋樣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演變?yōu)楹喕?、抽象的四方連續(xù)鳳鳥紋。至此,紋樣逐漸發(fā)展成十字對稱且中間為同心圓紋的圖式結構,而這一圖式結構奠定了后期柿蒂紋的基本圖式結構。
圖2 原始時期彩陶盆上的正面與側面鳥紋演變路徑
據(jù)考古實物可知,鳥紋不僅以連尾成對的形式出現(xiàn),還以由雙鳥簡化變?yōu)閱硒B的形式出現(xiàn),這大大豐富了柿蒂紋局部的瓣紋圖式形態(tài)。如圖3所示,造型繁復的圖案是連尾雙鳳鳥,這兩只鳳鳥的喙上,刻有商代特有的箭頭紋。紋樣整體逐漸簡化,形成夸張的長冠及彎鉤的鳥喙。隨后圖案更加簡潔,鳳鳥的羽翼逐漸消失,或與鳳體融合,鳳體及鳳翼以線條來表示,鳥喙內卷相背,但局部還是可以看出鳥冠和頭部。最后,鳳鳥的長冠逐漸消失,只是內卷的鳳首線條略粗,此處造型與柿蒂紋的基礎瓣紋造型已無兩樣。單鳥紋樣造型為倒反擺置,右上角是鳳首(鳥喙),左上是羽翼,下方為鳥身,左側是鳳尾。此造型進一步簡化演變,紋樣形成了長窄和寬扁這兩類造型。
圖3 雙鳳鳥和單鳳鳥的演變路徑
綜上,通過對鳳鳥圖式語言分類、解析發(fā)現(xiàn),柿蒂紋與鳳鳥紋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鳳鳥紋正面與側面形象的交合,逐步建構出柿蒂紋對稱式的整體布局,而連尾鳳鳥紋則通過解構、抽象、重組,構成類似于柿蒂花瓣的局部形態(tài)。當然,研究不能片面地認為柿蒂紋只來源于鳳鳥紋,由于萬物有靈的原始信仰,古人的紋樣造型思維從來都不受到局限,而是具有強烈的互滲性特征。[9]79正如法國的列維·布留爾在《原始思維》一書中描述“互滲性”一詞,認為原始人的思維是以現(xiàn)代人不可思議的方式發(fā)出或者表現(xiàn)存在的事物與現(xiàn)象聯(lián)系。同樣的,具體到柿蒂紋而言,其花瓣的紋樣造型還與卷云紋[10]273、魚紋[8]154都有著交合關系。
柿蒂紋發(fā)展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圖式結構已基本定格(圖4)。柿蒂紋的四瓣樣式最為常見,也有五、六或八瓣樣式。除此之外,柿蒂紋在造型上可分為瓣紋相連和瓣紋分離樣式,在線型特征上分為單線瓣紋式與雙線瓣紋式。這些柿蒂紋廣泛應用在帛畫、瓦當、畫像石等處。這一階段的柿蒂紋,在封建禮教的制度下更凸顯其裝飾意味,使得柿蒂紋成為宮廷、祠堂、寺廟等場合常用紋飾。
圖4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柿蒂紋圖式造型
秦漢以來,由于佛教在中國的興起與繁榮,佛教的藝術紋樣也隨之而來,其中最典型的紋樣就是蓮花紋,而蓮花紋在造型特征上與柿蒂紋十分接近,甚至外行人很難分辨二者的內在關聯(lián)。根據(jù)紋飾的互滲性分析,柿蒂紋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不排除與蓮花紋互有交合的情況發(fā)生。例如,在漢代瓦當中,柿蒂紋的中心常繪以形似蓮蓬的小圓點。由于沿襲口授相傳的師徒傳統(tǒng),工匠們常將柿蒂紋的中心部分繪制成外形酷似蓮蓬,于是柿蒂紋與蓮花紋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因此,在《高句麗古墳壁畫中的蓮花紋》一文中,張明皓提出“柿蒂紋花形應是早期蓮花紋的雛形”[11]93。雖然柿蒂紋與蓮花紋在外形上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是其區(qū)別還是很明顯的,因此有必要就兩者的不同之處,來做進一步的辨析。
就圖案的實物來源,雖然這兩種紋樣都是中間飾有圓形,瓣紋旋繞中心而組成的,但是柿蒂和蓮花在外形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柿蒂花瓣數(shù)量少,通常是四瓣,形狀短小,頂端尖凸、陡峭,整體形態(tài)表現(xiàn)出向外舒張凸出的視覺感受。蓮花花瓣片數(shù)多,一般至少八瓣,瓣形圓肥,花瓣尖部圓潤、平緩,這類圖案呈現(xiàn)出向內聚攏凹陷的藝術形象。僅以兩者瓣紋形態(tài)和視覺呈現(xiàn)的凹凸區(qū)別還是遠遠不夠,還可以通過兩者紋樣分別和各自固定的組合紋樣搭配使用來辨別。
柿蒂紋主要與羽人、蟠螭紋、云氣紋、圓卷紋和神獸紋等紋樣組合,圖案主要應用于墓室、祠堂和道觀等場域。比如,隋四神鏡,鏡面微弧,鏡中間為柿蒂紋鈕座,座外方形,方外飾四神獸紋。外圈一周刻有銘文:“靈山希世,紅妝應圖。千集嬌影,百福來扶?!?/p>
蓮花紋主要與魚紋、鶴紋、水草紋、圓圈紋和水波紋等紋樣搭配,紋樣頻繁出現(xiàn)于佛教的石窟與寺廟等場域。例如,與蓮花紋和魚紋的組合以象征“連年有余”。同時蓮花因出淤泥而不染的植物特性,還被中國文人賦予了更多品格象征寓意,如潔身自好、正直、素雅等君子品格。而柿蒂紋作為一種裝飾圖案,更多是被人們賦予吉祥的“諧音”寓意。兩者的其相異之處,歸納于表1。
表 1 柿蒂紋和蓮花紋的比較
一種紋樣圖式被創(chuàng)造出來并被廣泛地接受,除了其自然屬性的美感之外,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人們還將特有的文化心理投射到這種紋樣上,而逐漸積淀出豐富的人文意涵。一般而言,古人們對于發(fā)生在他們身邊的神秘而未知的現(xiàn)象,都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敬畏感和崇拜感,通過對現(xiàn)實物態(tài)的模擬、抽象,人們賦予物象某種形象圖式并將之程式化,同時將某種觀念滲透進圖式紋樣之中,從而對自然達到一種溝通與控制的目的和效果,而柿蒂紋也不例外。
在原始社會中,部落的強弱與人丁的興旺有著緊密關聯(lián),因此人們對孕育生命的自然創(chuàng)造力十分崇拜與重視。柿樹有頑強的生殖能力,又因柿蒂、柿子具有藥用價值,柿樹開花結果,花開落后,留下一個相對較大的蒂,在果實的生長過程中,花蒂一直緊緊托護著果實,直到果實成熟也很難分離,這是很少有的現(xiàn)象。蘋果、梨子與桃子等,皆無蒂與果伴生現(xiàn)象。
《漢書·郊祀志》有言:“天齊,如天之腹齊也。”天齊,即天齊公祀。漢人認為,天齊公祀是大地的“肚臍”,是大地的原點。漢書上記載的“天臍祠”,是大漢王朝的中心。從《禮記》得知,在我國周代禮制中,上帝是祭祀的最高神。而柿果顏色金黃色,作為貢品頻繁地出現(xiàn)在祭祀天帝儀式上。在《說文解字》中,“帝”為:“形聲。從艸,帝聲?!盵12]753-754“帝”含有“原初的”“原本的”之意?!暗邸迸c柿蒂的“蒂”同聲,“帝”之本義除了“束柴說”之外,“花蒂說”對其影響也較深刻。王國維指出:“帝者,蒂也?!薄暗邸钡募坠俏淖忠残嗡苹ǖ伲虼嗽跐h代藝術中,漢人的“天臍”與“上帝”的觀念,經常借由柿蒂紋這一紋樣來表達和演繹。
柿蒂紋處于漢代墓室頂部的中央,象征著“再生之花”的強盛生命力。此外,還有一些柿蒂紋的中間裝飾著多個小圓點,顯現(xiàn)了類似“胚胎”的含義。在《生命之樹與中國民間民俗藝術》一書中,靳之林提出,漢畫像石或者畫像磚中的柿蒂紋是一個概括性的符號,象征生命之樹,是溝通上天的符號或媒介。[13]219-220從生與死的角度上講,地下的墳墓象征著花苞,新的生命就是從這里復生,走向永恒的輪回,表現(xiàn)了對人們對新生命的期盼和升仙重生的愿望。柿蒂紋作為漢畫像的升仙主題元素,出現(xiàn)在許多墓室上方的藻井蓋石中,體現(xiàn)了漢人追求長生不老,死后升仙,向往生命得以延續(xù)與永存的強烈愿望。因此,柿蒂紋作為孕育生命的象征,恰能成為體現(xiàn)漢人生死觀念最好的形式載體。此外,墓室作為古人地下的世界,也常被視為一個微型的宇宙空間,而柿蒂紋也在此被隱喻為宇宙或四方大地的中心。
“宇宙”這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尸校的《尸子》認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睎|、西、南、北、中、上和下為宇,顯示萬物空間性的存在;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為宙,揭示出萬象萬物時間性的變化過程。在原始思維中,古人以自己所處之地為原點,仰觀天空、俯察大地,并將之劃分出四方。同時,人們將混沌連續(xù)的時間鏈條區(qū)分為四季,這無疑是為不確定的世界創(chuàng)造了秩序感和穩(wěn)定性,從美學的意義上講就是和諧,就是人類自由創(chuàng)造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淮南子》一書中,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中提及到四極,其原文為:“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四極是指四根支撐著四方的天柱,天柱是由建木構成,在古史傳說中記載了建木:“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里面提到建木由黃帝所栽培,其生長的地方是名為“都廣”,而“都廣”是宇宙天地的中心點。又《爾雅·釋地》有“四海”“四荒”與“四極”的說法。這些均顯示了人們古老的空間思維模式。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數(shù)字“四”表示四方與土地,如 “四海”“四陲”“四蠻”與“四極”等。在《易傳·系辭上傳》中,“四”的具體表現(xiàn),即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笆痢敝C音“四”,柿蒂紋的“十”字結構圖式,常以四個瓣紋來表現(xiàn),柿蒂紋的結構形式為“十”字圓環(huán)結構和“十”字方形兩大類。而我國古代,對于天地的描述,被概括為“天圓地方”,柿蒂紋在符號和圖像上,其圓的構成要素與方形對稱結構,是以人們對時間、空間的感知為基礎設計而成的。
除此之外,柿蒂紋的文化內涵還體現(xiàn)了漢人“四方五行”的宇宙觀。漢代盛行“五行”學說,該學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基本物質所構成。柿蒂紋四瓣造型的尖端指向上下左右四個方位,分別代表了東、西、南、北,柿蒂紋的中心花托則代表了中央。如漢代“中國大寧”銅鏡,鏡背鎦金,中心為雙線方框,框中有柿蒂紋鈕座和獸首紋。方框外飾有T形紋,間飾玄武、朱雀、羽人等瑞獸。銅鏡邊緣一周刻有銘文:“圣人之作,取氣五行……”,銅鏡上的圖紋與銘文表明了柿蒂紋中所蘊含的“五行”觀念。
在中國的紋飾發(fā)展過程中,紋樣圖式往往被人們賦予了相應的吉祥寓意,而柿蒂紋也是如此,常見的柿蒂紋的吉祥寓意的表達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表現(xiàn)婚姻幸福的主題。因為柿子為紅色的圓果,意味團團圓圓、幸福美滿,而柿蒂的造型特征又是以成雙成對的形式呈現(xiàn),因此,人們常將之用于男婚女嫁的場合,寓意新婚夫妻心心相印、生活甜蜜。例如,在河洛男女訂婚以后要舉行“完聘辦盤”儀式,儀式中所需祥果除了冬瓜、桔餅以外,還會有柿餅,用柿餅泡茶來款待客人,意蘊“永結同心”。柿子還是民間嫁女常用刺繡圖案元素之一,比如自春秋時期的晉國傳承而來的“十果花履”,即選石榴、桃、佛手、棗、桂圓、荔枝、白果、葡萄、癩葡萄、柿子,取什錦之意,祝愿新人們早生貴子。第二,表現(xiàn)長壽、子孫長宜的主題。在唐代《酉陽雜俎》文中,段成式贊許柿樹長壽,其根部在樹種中最為堅固,由此柿蒂紋也寓意堅實、牢固、永久、耐用之意,常被用來象征家族人丁興旺、祥瑞傳承。四枚或五枚柿子代表了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另外,柿蒂紋還表達了對兒孫仕途升遷的期盼。如東漢的“位至三公”銅鏡,該銅鏡飾有四瓣柿蒂紋,四周刻有“位至三公”的銘文,表達了長輩對子女們取得仕途功名的祝愿和厚望。第三,表現(xiàn)萬事如意的主題。柿諧音“事”或“世”,人們往往賦予柿蒂紋“紅紅火火,事事如意”“多子多?!钡让篮煤x。柿蒂紋還常與其他植物或動物一起組合成吉祥圖案,如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記載:“正月朔日,……簽柏枝以柿餅,以大金桔承之,謂之‘百事大吉’?!盵14]236“柏”諧音“百”,柿蒂因“柿”通“事”,金桔的“桔”同“吉”,寓意為百(柏)事(柿)大吉(桔);又如一對柿子加蘋果代表著事事平安、世世平安,一對柿子加如意表達了事事如意等等。這些豐富的組合形式,無疑擴展了柿蒂紋的吉祥內涵。
綜上所述,通過考古類型學排比法和分析歸納法,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對柿蒂紋進行橫向或縱向研究之后,得出柿蒂紋的瓣紋圖案是由單體鳳鳥紋和連體雙鳳鳥紋發(fā)展而來的。并且,本文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柿蒂紋的結構形式是由正面鳳鳥紋和側面鳳鳥紋交互演繹形成。由于古人的互滲性思維,柿蒂紋的圖式構成與卷云紋、魚紋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第二,通過比較研究法,分析了柿蒂紋和蓮花紋在造型、主題搭配等方面的差異,柿蒂紋造型上多為四瓣,瓣紋寬扁,在傳統(tǒng)語境中多用于道教圖像。但由于工匠師徒口述傳承,柿蒂紋和蓮花紋也存有少數(shù)邊界模糊情況。第三,柿蒂紋的圖式被創(chuàng)造并得以長久地傳承,首先根植于人們對原始生殖強力的崇拜;其次,柿蒂紋中央對稱的圖式結構,顯示出傳統(tǒng)天圓地方和四方五行觀念的巨大影響;最后,柿蒂紋在民間廣泛運用的過程中,其吉祥寓意在人們的不斷演繹下,也得到了不斷地豐富與拓展,這使得柿蒂紋成為中國吉祥紋樣中經久不衰的一種經典圖式。
在傳統(tǒng)吉祥紋樣的再設計研究中,柿蒂紋有著豐富的視覺資源可資借鑒。本文通過追溯柿蒂紋的圖式來源,總結柿蒂紋的造型特征,有利于加深人們對柿蒂紋的理解與認識,并推動傳統(tǒng)紋樣在當代生活中的繼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