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霞* 鐘清玲
(1.九江市第五人民醫(yī)院醫(yī)療質量控制科,江西 九江 332000;2.南昌大學護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的發(fā)病率較高,Silva等人[1]的研究分析顯示,青少年常見精神障礙發(fā)病率為25%-31%,且呈上升趨勢。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是以個性改變、感知覺異常、特征性思維障礙、情感與環(huán)境不協調及孤獨性表現為主要特征,可反復發(fā)作并具有致殘性,不僅會影響青少年患者的社會功能,還會對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2-3]。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生理、心理均處于轉折期,父母是其日常生活、藥物治療、康復照護過程中的主要承擔者,這會增加父母的心理負擔,致使父母出現不同的心理健康狀況變化;而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會對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疾病預后造成影響[4]。
研究表明,當孩子發(fā)生重大疾病或遭受嚴重傷害時,其父母普遍出現心理痛苦或心理健康問題[5]。父母作為青少年的主要照顧者,往往將其看成自身生活及精神的全部寄托,當子女發(fā)生精神障礙后,父母會出現茫然、恐懼、難以接受、抗拒現實等情況。尤其是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的父母,其往往缺少精神疾病相關知識,且對精神障礙疾病存在不同程度的錯誤認知及病恥感,對青少年患者未來的生活、學習、工作等問題充滿擔憂與恐懼,致使其在面對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時,會出現憤怒、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進而消極應對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疾病及其相關治療情況[6-7]。而且,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的病程較長、受病情影響可能會出現情感淡漠、社交回避等癥狀相關的社會功能受損,父母可能會因為患者的情感漠視、回避等而產生悲傷、抑郁等消極情況,進而增加其心理健康狀況低下風險[8-9]。而對于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而言,父母是其生活中情感寄托、病情觀察、治療、照護等中的主要對象,父母的行為、心理狀態(tài)及面對疾病的應對方式會對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不良,會對其治療產生負面影響;且父母在患者治療過程中也會遇到生理及心理的應激反應,不僅會影響其自身身心健康,也會破壞家庭功能維持情況,進而間接影響患者疾病的治療與康復[10-12]。
在王海榮等[13]研究中,針對首次住院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患兒父母壓力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首次住院的兒童少年精神障礙患兒父母心理壓力普遍較重。青少年精神障礙會增加父母的心理壓力,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應青少年精神障礙與父母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雖然該研究可反映青少年精神障礙對父母心理壓力的影響,但其不足之處在于只研究了首次住院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患兒父母的壓力狀況,并未分析首發(fā)精神障礙患兒父母的壓力狀況,且該研究并未排除其他因素對患兒父母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這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倚[13]。刁詠梅等[14]分析了首發(fā)青少年精神病患者親屬心理應激狀況,發(fā)現首發(fā)青少年精神病患者親屬普遍存在心理問題。但上述研究主要針對精神障礙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狀態(tài)進行橫斷面研究,并未對患者父母或照顧者在得知患者診斷為精神障礙后一段時期內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進行追蹤,數據較不全面。且影響患兒父母心理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個體的性格特征、生活情感經歷、工作與社會參與情況等變量在該研究中并未涉及,這可能會對研究對象的代表性及研究結果的真實性產生影響。楊曉蓉等[15]研究顯示,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存在焦慮情緒。但該研究中的首發(fā)精神分裂癥只是疾病中的一種類型,且焦慮情緒也只是心理問題的一種,難以證明首發(fā)精神疾病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狀況低下問題。Pozzato I等[16]人研究分析了經歷重大交通傷害兒童患者父母的心理狀況,確定了三種父母的心理狀況發(fā)展趨勢:彈性發(fā)展:父母被孩子的傷害和住院暫時打斷,但很快恢復了他們的精神和情緒健康,這一狀態(tài)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保持;恢復:隨著時間推移,父母的精神和情緒健康逐漸出現波動,且經歷 12 m仍未完全恢復;痛苦:父母因孩子所受傷害經歷了重大的心理社會干擾,隨著時間推移,雖然努力適應和恢復他們的福祉,但仍對孩子所受痛苦及影響感到痛苦。上述研究雖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但研究主體為重大交通傷害兒童,與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兒存在一定的本質區(qū)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外推結果。未來可進一步整合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兒父母不同時點的追蹤數據,對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兒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縱向分析,并嘗試納入更為全面的變量,以及探究變量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可反復發(fā)作并具有致殘性,已嚴重影響青少年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生命安全。父母是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日常生活、藥物治療、康復照護過程中的主要承擔者,其心理健康狀況也會對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疾病預后造成影響。因此,探究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父母心理健康狀況低下的因素至關重要。目前,影響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父母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較為多元,包括患者疾病類型,父母自身性格、日常生活、社交、自身疾病等均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對指導臨床干預方案、患者治療效果等均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1.3.1 年齡
年齡偏大的父母,其自身身體機能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可能存在多種慢性疾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致使難以面對孩子精神障礙的診斷結果,且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的臨床治療過程較為漫長,難以在短時間內見到積極的改變,加重父母恐慌、焦慮等不良情緒,致使其心理健康狀況低下[17-18]。針對年齡偏大的父母,首先應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建設工作,并盡量避免談及患者疾病不好的一面,以緩解父母的擔憂、焦慮情緒,并反復告知父母自身良好的心態(tài)對孩子疾病轉歸的有利點,以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
1.3.2 性別
相較于父親,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母親的心理狀況低下情況可能更為嚴重,這可能與大部分母親作為孩子的長期主要照護人有關,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是一種應激性壓力源,患者母親在長期照護的過程中感受到壓力源,易產生激惹、無助、無望等負性情緒,并慢慢出現急性或慢性的心理損傷,致使心理健康狀況低下。且相較于父親,母親的心思更為細膩,具有更強的同理心,其在照護患者的過程中,常常會擔心患者的病情變化、治療效果及未來發(fā)展情況等,軀體及心理的雙重折磨會加重母親的負性情緒,導致心理健康狀況低下[19-20]。需重視母親的心理健康狀況,并積極引導其進行正向情緒排解,告知其他家庭成員需盡量分擔母親的照護工作,并給予母親安慰、關懷,以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
1.3.3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對精神障礙疾病存在一定錯誤認知及偏見,且更易受傳統觀念影響,對患者未來的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存在較大的心理負擔,會因外界對精神障礙疾病的歧視而感到羞恥,且在感知到他人的偏見或歧視后,會將他人的偏見及歧視進行內化,產生自我指責、絕望、無助等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在潛移默化中轉變呈即退縮、回避等實際行為,致使其難以面對患者疾病、治療及疾病所產生的一系列不良事件,且可能會長期沉浸在負性情緒中難以自拔,進而影響心理健康狀況[21-22]。針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采取個性化宣教,并通過榜樣效應激發(fā)其對孩子疾病治療的信心,告知父母自身心態(tài)對孩子疾病防控的利弊點,并引導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減輕其負性情緒,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1.3.4 患者自理能力及家庭收入
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自身主要依賴于父母照顧,自理能力相對較差,且患者自理能力受病情影響,自理能力較低的患者會加重父母的照顧負擔,影響其社會功能,進而降低其心理健康狀況。家庭收入。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過程較為漫長,且父母可能因照護負擔過重而影響工作,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致使患者可能出現治療中斷、不連續(xù)情況,影響病情恢復,從而誘發(fā)或進一步加重患者父母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23-24]。加強對自理能力較弱患者的照護力度,以減輕父母的照顧負擔,并通過社會募捐、紅十字等愛心協會籌集醫(yī)療救助款,以降低其精力壓力,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1.3.5 疾病類型為心境障礙或精神分裂癥
精神障礙類型為心境障礙或精神分裂癥的青少年患者的病情具有遷延、且易復發(fā)、致殘性高等特點,增加了父母的照護負擔,且在長期的照護過程中,父母易出現焦慮、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緒,致使其心理健康狀況低下[25-26]。加強對該類型精神疾病患者的監(jiān)護力度及照護力度,并在治療過程中,盡量避免談及患者病情或只告知父母其病情的積極變化,重視該類型患者父母的心理建設,制定心理干預措施,以減輕負性情緒,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1.3.6 人際關系
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父母的人際關系不良,使其更易產生不愉快的情緒體驗;若父母心理適應能力較差,其對這些不良情緒的接納度更差,致使不良情緒長期積壓,影響其正常生活及工作,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加重其心理健康狀況不良情況[27-28]。鼓勵父母多參與社會活動,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并加強對該類型父母的心理干預力度,積極引導其進行正確的情緒排解,避免不良情緒長期積壓,進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
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的父母心理健康狀況較為低下。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父母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與負擔,在長期的照護過程中會產生較重的負擔感及消極情緒;同時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受多種因素干擾,且其父母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況可直接影響對患者的日常照護和家庭支持,從而間接影響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未來,精神衛(wèi)生管理人員及社區(qū)工作者可根據青少年首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狀況變化,為其提供必要的專業(yè)及社會支持,有利于患者康復,為精神衛(wèi)生和社會服務內涵的延伸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