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 遼寧省大連市中心醫(yī)院, 遼寧 大連 116033 )
開放性四肢骨折臨床發(fā)生率高,疼痛程度嚴重,患者肢體功能受到影響。 近些年來,該病內(nèi)固定方式具有多樣性,隨著醫(yī)學事業(yè)進展,各種高科技材料得到廣泛應用,該方式穩(wěn)定性高,能夠精準對位,可以促使患者盡早下床活動,縮短恢復時間。 在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時,雖然能夠獲取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在術后,很容易影響到患者骨骼、血管,造成不必要的肌肉損傷,使患者出現(xiàn)肌肉疼痛與肌肉壞死癥狀,嚴重情況下,還可能發(fā)生切口感染,不利于保證患者的康復效果[1-2]。 以往多采取常規(guī)護理,該方式局限性大,更關注疾病本身。 引入先進化護理理念,重視護理全面性和精細化。 本文主要對手術室護理干預對開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術中切口感染率的影響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 年2 月-2019 年4月收治的86 例開放性四肢骨折患者,隨機劃分為2組。 觀察組43 例,包括男23 例,女20 例;最大年齡為74 歲,最小年齡20 歲,平均年齡為(40.02 ±3.14)歲。 對照組43 例,包括男22 例,女21 例;最大年齡為73 歲,最小年齡21 歲,平均年齡為(39.25±2.48)歲。 2 組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納入標準[3]: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開放性四肢骨折;資料完整;患者知情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2)排除標準[4]:凝血功能障礙;意識障礙;合并惡性腫瘤;在接受治療前合并感染、出血等癥狀。
2 方法:常規(guī)護理措施應用于對照組患者。 護理人員提前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叮囑患者注意術后相關事項。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措施基礎上,實施手術室護理措施,主要從術前、術中、術后這方面開展護理工作。 (1)指導患者進行術前護理:①強化基礎護理。 明確患者病情,制定診療方案,針對不同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工作,例如臥床、石膏固定、制動、牽引、抬高患肢等。 引導患者接受各項術前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出凝血時間、B 超、便常規(guī)、心電圖、肝腎功能、藥物敏感試驗和交叉配血檢查等。 特殊情況下,為患者留置尿管。 ②心理護理。 分析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文化程度、職業(yè)、年齡、種族、性別,同時結合骨折部位,制定心理療法。 詳細為患者講解治療方法、手術目的和注意事項,提升患者配合度。 大部分患者在知道需要做手術前,會出現(xiàn)恐懼、焦慮和緊張等不良心理,部分患者害怕疼痛、精神過度緊張、思慮過重,害怕出血過多,部分擔心手術失敗,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部分擔心經(jīng)濟壓力過大,部分患者懷疑或者不理解手術方法,精神壓力過大。護理人員需多關注患者,予以開導。 為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的案例,提升其自信心。 為其講解手術優(yōu)勢,能夠良好對位,術后恢復速度較快,患者可以早日下床活動,展開功能鍛煉,另外,該方式具有經(jīng)濟性,可以減輕患者痛苦感,縮短傷肢恢復時間。 ③休克護理。 該病患者容易出現(xiàn)休克,通常表現(xiàn)為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要足量、快速且及時為患者補充血容量,常見方法有補液、輸血漿和輸血等,幫助患者調(diào)節(jié)血管張力,實施強心干預。 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2條,以便于能夠同時為患者輸注藥物和液體,觀察生命體征,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和含量。 關注患者肢體溫度和皮膚黏膜情況,當其出現(xiàn)大汗淋漓、面色蒼白等表現(xiàn)時,意味著休克加重。 同時注意患者尿比重、尿色和尿量變化情況,當尿比重提升、尿量低于25ml/h 時,表示有效循環(huán)血量降低,需要將補液速度調(diào)快,同時立即告知醫(yī)生。 ④呼吸道護理。 該病患者容易同時患有胸部外傷,一旦其發(fā)生血氣胸,不可盲目搬動患者,做好醫(yī)生協(xié)助工作,進行胸腔閉式引流。 特殊情況下,可以將氣管切開或者實施氣管插管,為其提供吸痰、吸氧干預,關注呼吸情況。 ⑤做好術前準備。 針對開放性骨折,其骨折附近常常伴有黏膜或者皮膚破裂現(xiàn)象,術前需要認真清潔傷口,做好消毒工作,仔細包扎,預防傷口污染,疾病早期,快速為患者補液,連接心電圖,進行檢查。 ⑥做好備皮消毒工作。 受交通傷、井下傷等影響,患者患處往往比較臟,同時四周皮膚存在體毛,其中含有大量細菌和污垢,在處理不當時,容易引發(fā)術后感染。 嚴格清潔皮膚,做好備皮工作,預防感染發(fā)生。 (2)指導患者進行術中護理:針對患者創(chuàng)傷性休克癥狀,護理人員在建立靜脈通道的同時,還應擴大容量,為患者做好消毒工作,對患者傷口周圍皮膚進行合理消毒,在消毒與沖洗過程中,需利用生理鹽水,最大限度降低手術感染率。 術中護理人員還應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調(diào)整手術室溫度與濕度,術前將沖洗液與輸注液加溫,利用棉被與床單蓋上患者暴露的部位,在保暖的過程中,還應對患者的隱私加以保護。 (3)指導患者進行術后護理:①強化基礎護理。 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觀察病情變化,定時更換床單被罩,維持床鋪干凈整潔,強化口腔護理,既能夠緩解疼痛,避免病情惡化,又能夠預防感染擴散。 叮囑患者臥床休息,減輕肌肉痙攣,預防疼痛加重。 ②體位護理。 術后患者習以為常將肢體放置于自己感覺適當、舒服體位,與功能位置不相符,在長期姿勢不良影響下,會影響到關節(jié)功能恢復。 令患者長時間臥床,確保踝關節(jié)始終處于功能位,避免畸形愈合或者功能喪失。 ③切口皮膚干預。 術后2 天,患者容易出現(xiàn)滲液、滲血等現(xiàn)象,需要立即為其更換敷料,對傷口展開清潔,確保切口內(nèi)固定物始終干燥、清潔。 如果出現(xiàn)分泌物,且呈現(xiàn)出膿性,同時周圍皮膚出現(xiàn)痛、熱和紅腫等現(xiàn)象,則有可能為切口感染,需第1 時間通知醫(yī)生。 ④關注固定情況。 術后通常采取石膏給予患者外固定,目的為預防移位,縮短愈合時間,避免畸形,緩解疼痛。 護理人員需關注患者患肢,檢查其末梢血液循環(huán),判斷患者是否出現(xiàn)肢體疼痛、腫脹,石膏外滲血,石膏壓迫綜合征等現(xiàn)象,如果聞及特殊氣味或者異常氣味,引發(fā)原因可能為感染或者石膏繃帶壓迫,需立即告知醫(yī)生。 不可任意將棉花填充于石膏繃帶中間,不可未遵醫(yī)囑采取止痛劑。 一旦患者患有局部壓迫綜合征,需更換石膏或者進行開窗檢查。 ⑤功能鍛煉。 引導患者做被動、主動活動,預防受靜脈回流減慢、關節(jié)僵硬、肌肉萎縮等因素影響,導致肢體遠端腫脹,盡量維持關節(jié)活動能力和肌肉活動能力。 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次數(shù)從少到多,范圍從小到大,強度從弱到強,時間從短到長。 進行骨折內(nèi)固定,可以盡早引導患者展開功能鍛煉,進行早期活動,幫助患者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骨痂生長,推動血腫快速吸收。 在進行功能鍛煉時,引導肌肉舒張、收縮,可以顯著提升骨折穩(wěn)定性。 引導患者早期活動,對肢體肌肉展開縮、伸訓練,避免肌肉出現(xiàn)萎縮、粘連等現(xiàn)象,針對骨折遠近端展開鍛煉,避免出現(xiàn)關節(jié)僵硬。 ⑥預防并發(fā)癥。 針對長時間臥床者,需定時幫助其翻身,適當扣背,對骨隆突處進行按摩,避免出現(xiàn)褥瘡。 引導其多咳痰,避免出現(xiàn)墜積性肺炎。 軟組織損傷或者骨折后,患者傷肢局部容易出現(xiàn)腫脹,護理人員需及時查明原因,展開對癥干預,將患肢適當抬高,促使靜脈回流,緩解患肢腫脹。如果出現(xiàn)石膏、夾板等外固定物過緊現(xiàn)象,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有可能受到影響,需立即松解,判斷其是否出現(xiàn)神經(jīng)損傷,如果腫脹程度嚴重,需立即通知醫(yī)生。
3 觀察指標:(1)比較2 組研究對象手術時間、出院時間以及切口愈合時間。 各項指標時間越短,表示患者護理效果越好[5]。 (2)比較2 組研究對象護理后SDS 評分與SAS 評分。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與焦慮自評量表進行評估,20 -80 分是分值范圍,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不良情緒越明顯。 (3)評價生活質(zhì)量。 采取SF-36 量表,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評分,分值均為0 -100 分。 (4)評價切口愈合情況。 甲級愈合表示切口愈合效果好,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乙級愈合表示切口表現(xiàn)出輕微炎癥反應,例如硬結、血腫和紅腫等,切口未化膿;丙級愈合表示切口表現(xiàn)出化膿、感染等現(xiàn)象[6]。 (5)評價并發(fā)癥。 包括出血發(fā)生率、感染發(fā)生率和滲液,并發(fā)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 進行處理,(±s)和率(%)分別表示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并分別采用t 和x2檢驗,組間對比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 結果
5.1 2 組患者手術時間、出院時間以及切口愈合時間比較: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74.12 ±2.15)分鐘,出院時間為(9.57 ±1.13)天,切口愈合時間為(9.62 ±2.06)天;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3.25 ±1.27)分鐘,出院時間為(8.35 ±1.08)天,切口愈合時間為(8.47 ±1.49)天。 對照組各項指標時間均長于觀察組患者,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手術時間、出院時間以及切口愈合時間比較(±s)
表1 2 組患者手術時間、出院時間以及切口愈合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出院時間(d) 切口愈合時間(d)對照組 43 74.12±2.15 9.57±1.13 9.62±2.06觀察組 43 63.25±1.27 8.35±1.08 8.47±1.49 t - 28.545 5.118 2.996 P - 0.000 0.000 0.004
5.2 2 組患者護理后SDS 評分與SAS 評分比較:對照組患者SDS 評分為(56.84 ±0.98)分,SAS評分為(56.31 ±0.47)分;觀察組患者SDS 評分為(35.13 ±1.02)分,SAS 評分為(23.47 ±0.38)分。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 組患者護理后SDS 評分與SAS 評分比較(±s,分)
表2 2 組患者護理后SDS 評分與SAS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SDS 評分 SAS 評分對照組 43 56.84 ±0.98 56.31 ±0.47觀察組 43 35.13 ±1.02 23.47 ±0.38 t - 100.645 356.297 P - 0.000 0.000
5.3 2 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較:對比各項生活質(zhì)量評分,觀察組均明顯偏高,P<0.05。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較(±s,分,n=43)
表3 2 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較(±s,分,n=43)
組別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1.45 ±2.65 62.25 ±4.17 43.26 ±3.66 65.33 ±4.71 40.74 ±4.78 64.26 ±3.66對照組 41.87 ±2.46 51.16 ±4.27 43.98 ±3.81 52.12 ±4.74 40.98 ±4.35 51.45 ±4.17 t 0.762 15.020 0.894 12.963 0.244 15.140 P 0.448 0.000 0.374 0.000 0.808 0.000
5.4 2 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比較:觀察組的丙級愈合占比明顯低于對照組,甲級愈合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2 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比較(n,%)
5.5 2 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的出血發(fā)生率、感染發(fā)生率和滲液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5。
表5 2 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開放性四肢骨折屬于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該疾病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7]。 但在治療過程中,切口位置很容易出現(xiàn)感染,主要是因創(chuàng)傷面積大,長時間的暴露傷口,從而加大感染風險概率,需要通過良好的護理干預進行服務。
實施手術室護理,從將患者送往手術室開始,直到其離開手術室,開展一系列護理活動。 因大部分患者存在出血表現(xiàn),所以針對入院患者,護理人員需立即為其建立靜脈通道,實施擴容療法,預防受出血量增加影響,引發(fā)休克[8]。 該病具有突發(fā)性,程度嚴重,疼痛嚴重,意識清醒者,容易出現(xiàn)恐懼、焦慮等情緒,通過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入院期間患者情緒波動最大,部分患者會拒絕治療。 護理人員需明確患者致病因素,掌握患者從受傷開始,到就醫(yī)的時間,充分交流,待其恢復平靜后,告知其注意事項,講解治療方法,減輕其恐懼心理。 強化健康宣教,以不干擾救治為前提,開展各項護理工作。 針對骨折部位,需及時清洗,嚴格消毒,創(chuàng)傷部位往往含有油垢、血漬以及污漬等,術前需有效清洗,明確切口周圍皮膚,選取乙醇進行消毒,完全消除傷口附近含有的微生物。做好保暖工作,盡量減少肢體暴露面積,可以采取床單遮住非術區(qū)肢體,保證手術室溫濕度合理,在輸液之前先進行加溫,預防患者術后發(fā)熱,引發(fā)切口感染[9]。 術后引導患者采取適宜體位,對患肢提供保護,避免血液循環(huán)受到干擾,導致感染。 密切觀察切口,定時更換敷料,令其始終處于干燥、清潔狀態(tài),觀察切口有無出現(xiàn)紅腫、積液、滲液等現(xiàn)象,如有第1時間處理。 另外,該病患者其他部位有可能出現(xiàn)損傷,臨床需仔細檢查,避免感染[10]。 與常規(guī)護理措施相比,手術室護理服務能夠滿足基礎護理需求,通過在術前、術中、術后開展顯著的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護理服務,實現(xiàn)良好的切口愈合效果。(1)術前,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治療手術的方式以及相關注意事項。 使患者進一步了解手術治療的重要性,不斷強化自身的認知能力。 護理人員還應為患者列舉成功案例,舒緩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增強患者治療信心。 (2)創(chuàng)建靜脈通道。 患者容易發(fā)生創(chuàng)傷性休克癥狀,因此,需要在短時間內(nèi)成功創(chuàng)建靜脈通道,避免因出血過多,引發(fā)休克癥狀。 (3)對可能出現(xiàn)的感染癥狀進行預防。 護理人員應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在術前半個小時,告知患者服用廣譜抗生素藥物。 術后,指導患者體位擺放,將軟枕放入患者患肢位置,保證患者血液循環(huán)。 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切口進行嚴密監(jiān)測,了解患者是否發(fā)生滲液與滲血,若在檢測中出現(xiàn)這種情況,應進行及時處理。 定期為患者更換敷料,對切口位置進行消毒,防止感染。 分析本次實驗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出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SDS 評分為(56.84 ±0.98)分,SAS 評分為(56.31 ±0.47)分,觀察組患者SDS評分為(35.13 ± 1.02)分,SAS 評分為(23.47 ±0.38)分,2 組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丙級愈合占比、切口愈合時間、出血發(fā)生率、感染發(fā)生率和滲液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生活質(zhì)量評分和甲級愈合占比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說明,實施手術室護理,有助于縮短切口恢復時間,預防感染,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提升舒適度。
綜上所述,給予開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術室護理干預,具有顯著的護理效果,能夠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舒緩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加快切口愈合時間、手術時間,獲取良好的康復效果,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