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曉龍 李 黎 楊 靖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深圳醫(yī)院( 龍崗) , 廣東 深圳 518172 )
膝骨關節(jié)炎臨床上常見的膝關節(jié)慢性退行性病變,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膝關節(jié)軟骨變形、破壞與骨質增生是膝骨關節(jié)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該病會導致患者的膝關節(jié)畸形,出現(xiàn)關節(jié)功能降低或喪失,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引起嚴重的心理障礙[1]。因此,除藥物治療外,實施有效護理干預以改善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及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既往臨床對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但此護理模式僅關注醫(yī)療行為,無法滿足患者心理層面需求,導致患者存在一定心理障礙,降低患者的康復鍛煉依從性,影響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2]。 知信行理論(Knowledge Attitude/Belief Practice,KAP)是一種成熟的行為改變模式,學習知識是基礎,信念與態(tài)度是動力,促進健康行為是目的,近年來,知信行理論模式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其護理效果良好,受到廣大患者群體的認可。 李振華[3]等研究表明,在乳腺癌術后出院患者延續(xù)護理中應用知信行理論,能夠提高患者的健康行為水平,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行為,減少淋巴水腫發(fā)生。 姑息護理關懷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臨床護理模式,是通過人性化的關懷護理措施,以幫助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控制患者的疼痛癥狀,幫助患者獲得較高質量生活。 石玲[4]等研究表明,對晚期肺癌患者實施基于人本理念的姑息護理,能夠盡可能滿足患者的護理要求,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利于提高患者對總體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鑒于此,本研究以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基于KAP 理論的姑息護理關懷模式干預,觀察對患者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以期為臨床護理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0月收治的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82 例,遵循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n=41)與對照組(n=41)。 觀察組:男17例,女24 例;年齡54 -77 歲,平均年齡為(63.72 ±5.17)歲;病程0.5 -7 年,平均病程為(4.28 ±0.75)年;單側膝骨關節(jié)炎21 例,雙側膝骨關節(jié)炎20 例;K-L 分級:I 級21 例,II 級14 例,III 級6 例。 對照組:男18 例,女23 例;年齡55 -76 歲,平均年齡為(63.25 ±4.89)歲;病程1 -7 年,平均病程為(4.19±0.81)年;單側膝骨關節(jié)炎22 例,雙側膝骨關節(jié)炎19 例;K-L 分級:I 級20 例,II 級15 例,III 級6 例。2 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均衡性。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原則。 ⑴納入標準:均經(jīng)臨床癥狀、X 線檢查確診,符合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jié)炎診治指南(2007 年版)》中原發(fā)性膝骨關節(jié)炎的診斷標準[5];具有正常的認知能力;依從性良好,可配合護理及相關調查;簽署知情同意書。 ⑵排除標準:既往有膝關節(jié)手術史或嚴重創(chuàng)傷史者;繼發(fā)性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者;膝關節(jié)周圍皮膚破損者;伴肝腎功能障礙者;伴惡性腫瘤者;伴全身感染性疾病者;伴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者。
2 方法:對照組治療期間實施常規(guī)護理。 包括在治療期間為患者提供干凈、安靜的病房環(huán)境,做好患者的個人衛(wèi)生干預,并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及不良反應預防等。 觀察組治療期間實施基于KAP 模式的姑息護理關懷,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組建團隊:建立KAP 姑息護理關懷小組,由科室護士長擔任組長,由科室副主任醫(yī)師擔任副組長,選擇4名科室骨干護士作為組員,組織成員進行??婆嘤?培訓內容包括KAP 理念、姑息護理理念,通過查閱文獻并充分討論后制定KAP 姑息護理關懷方案,明確組員的護理職責。 (2)獲取知識:在入院第1 -2 天,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解膝骨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案、康復方法等相關內容,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及對待疾病,并采取以問題為導向的溝通方法與患者交流,由護理人員向患者提出問題,患者回答后再對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3)產(chǎn)生信念:入院第3 -5天,由組員建立“醫(yī)-護-患交流群”,醫(yī)師、護理人員及患者可在微信群中交流,改善護患關系,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溝通,針對患者的病情及生活狀況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 (4)形成行為:指導患者保持自身衛(wèi)生及衣服、床鋪整潔,指導患者少量多餐,禁止食用油膩、辛辣的食物,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制定康復訓練計劃,確定患者的訓練方法、訓練時間及訓練頻率,指導家屬陪護監(jiān)督,幫助患者建立康復鍛煉行為。
3 觀察指標:(1)關節(jié)疼痛。 應用簡化疼痛問卷(short from of McGill pain qtlestionnaire,SF -MPQ),測評2 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1 個月后的關節(jié)疼痛程度。 McGill 問卷是Melzack 于1987 年在McGill 疼痛原量表基礎上修訂的一種簡化疼痛問卷,包括疼痛分級指數(shù)(pain rating index,PRI)、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VAS)、現(xiàn)有疼痛強度(present pain intensit,PPI)3 個分量表,PRI 評分0 -45 分,VAS 評分0 -10 分,PPI 評分0 -5 分,總分0 -60分,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的關節(jié)疼痛癥狀越嚴重[6]。(2)關節(jié)功能。 應用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WOMAC)問卷,測評2 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1 個月后的關節(jié)功能,WOMAC 問卷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 s α 系 數(shù)0.909,重 測 信 度 系 數(shù) 為0.87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問卷含疼痛(5 個條目)、僵硬(2 個條目)、關節(jié)功能(17 個條目)3 個維度與24 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計分法,分別計分0 -4 分,總分0 -96 分,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越低[7]。 (3)生活質量。 應用關節(jié)炎生活質量量表2 - 短卷(Arhritis Impact Measurement Scale 2 Short Form,AIMS2 -SF),測評2 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1 個月后的生活質量。 AIMS2 -SF 量表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65 -0.83,重測信度相關系數(shù)為0.60 -0.80 之間,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涵蓋工作、軀體、情緒、癥狀、社交5 個維度與26 個條目,各條目Likert 5 級計分法,分別計分1-5 分,各維度轉化成百分制計分,總分0 -100 分,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8]。
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25.0 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以(±s)表示年齡、病程、SF -MPQ 評分、WOMAC 評分等計量資料,2 組間比較行LSD -t檢驗,組內比較行單樣本t檢驗;以(n,%)表示性別、K - L分級等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P<0.05 表示數(shù)據(jù)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 結果
5.1 2 組患者干預前后關節(jié)疼痛程度比較:干預前,2 組患者SF -MPQ 問卷中PRI 評分、PPI 評分、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 個月后,2 組患者SF -MPQ 問卷中PRI 評分、PPI評分、VAS 評分顯著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SFMPQ 問卷中PRI 評分、PPI 評分、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干預前后關節(jié)疼痛程度比較(±s,分,n=41)
表1 2 組患者干預前后關節(jié)疼痛程度比較(±s,分,n=41)
組別PRI 評分 PPI 評分 VA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30.91±4.21 14.50±1.72 23.105 <0.001 6.14±1.03 2.72±0.74 17.267 <0.001 3.94±0.72 0.67±0.44 24.814 <0.001對照組30.59±4.17 19.57±3.14 13.518 <0.001 6.37±1.27 4.53±0.95 7.428 <0.001 3.91±0.87 1.70±0.65 13.030 <0.001 t 0.346 -9.068 - - -0.901 -9.624 - - 0.170 -8.402 - -P 0.730 <0.001 0.371 <0.001 -0.865 <0.001
5.2 2 組患者干預前后關節(jié)功能比較:干預前,2組患者WOMAC 問卷中疼痛評分、僵硬評分、關節(jié)功能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 個月后,2 組患者WOMAC 問卷中疼痛評分、僵硬評分、關節(jié)功能評分及總分顯著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WOMAC 問卷中疼痛評分、僵硬評分、關節(jié)功能評分及總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2 組患者干預前后關節(jié)功能比較(±s,分,n=41)
表2 2 組患者干預前后關節(jié)功能比較(±s,分,n=41)
注:α表示組內干預前后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疼痛評分 僵硬評分 關節(jié)功能評分 總分干預前 觀察組 21.18 ±3.71 8.25 ±1.41 66.72 ±7.94 98.42 ±11.60對照組 21.57 ±3.66 8.14 ±1.57 66.48 ±4.51 97.86 ±10.87 t-0.479 0.334 0.168 0.226 P 0.633 0.739 0.867 0.822干預后 觀察組 4.67 ±1.42α 3.51 ±0.51α 34.25 ±5.37α 42.61 ±7.54α對照組 9.93 ±2.73α 4.82 ±1.02α 45.24 ±6.16α 63.45 ±9.26α t-10.945 -7.355 -8.611 -11.175 P<0.001 <0.001 <0.001 <0.001
5.3 2 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干預前,2組患者AIMS2 -SF 量表中5 個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 個月后,2 組患者AIMS2 -SF 量表中5 個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AIMS2 -SF 量表中5 個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n=41)
表3 2 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n=41)
注:α表示組內干預前后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工作維度 軀體維度 情緒維度 癥狀維度 社交維度干預前 觀察組 47.51 ±4.89 51.67 ±5.38 54.68 ±3.81 58.91 ±6.21 59.08 ±4.62對照組 47.73 ±5.78 51.08 ±6.96 53.50 ±3.96 58.29 ±6.77 59.11 ±6.44 t-0.186 0.429 1.375 0.432 -0.024 P 0.853 0.669 0.173 0.667 0.981干預后 觀察組 71.14 ±7.13α 74.12 ±6.20α 75.17 ±5.44α 77.50 ±9.12α 78.43 ±5.53α對照組 65.25 ±6.27α 67.97 ±4.05α 64.39 ±4.53α 68.57 ±8.24α 67.37 ±5.37α t 3.972 5.318 9.751 4.652 9.187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膝骨關節(jié)炎是骨科的難題,患病群體以中老年人群為主,作為一種退行性骨關節(jié)疾病,以軟骨病變?yōu)橹?臨床表現(xiàn)為膝關節(jié)疼痛,病變呈慢性進程,病程較長,目前臨床關于膝骨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機制及病因尚未完全明確,迄今為止尚未徹底治愈膝骨關節(jié)炎的方法,臨床治療以延緩疾病進展、控制膝關節(jié)疼痛為主要原則,但其療效不甚理想,可預見性較差,在漫長的疾病治療過程中,患者經(jīng)歷關節(jié)疼痛、心理障礙等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9]。 因此,在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接受臨床對癥治療基礎上,需要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干預,以減輕患者的關節(jié)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隨著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的病情不斷進展,治療疾病的目標逐漸轉化為減輕臨床癥狀與支持護理。 姑息護理是針對無法治愈疾病的患者予以積極、全面的護理,以有效控制軀體癥狀,緩解患者心理障礙的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生理痛苦及心理壓力,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最大程度讓患者受益,是現(xiàn)代護理今后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對于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而言,姑息護理應貫穿于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各個階段中[10]。 KAP理論是美國學者科斯特于20 世紀60 年代提出,該理論將人類行為分為獲取知識、產(chǎn)生信念、形成行為3 個過程,其核心是以形成建立行為為目標,以獲取知識為基礎,以產(chǎn)生信念為動力,最終達到改變行為的目的,能夠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增強患者的自我護理信念,促使患者主動積極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實現(xiàn)疾病治療的目的,能夠更好地控制疾病進展,延緩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在臨床各類疾病護理中廣泛應用,取得滿意的護理效果[11]。
戴敏智[12]等研究顯示,將知信行理論與姑息護理關懷管理相結合,并實施于晚期結直腸癌化療患者臨床護理中,能夠明顯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降低患者化療期間的疼痛癥狀,并能夠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避免患者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降低機體免疫能力及抵抗力,防止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因此,筆者將KAP 理論與姑息護理理論融合,制定基于知信行理論模式的姑息護理關懷方案,通過獲取知識、產(chǎn)生信念、形成行為3 個階段幫助患者正確對待疾病及治療,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念,并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McGill 評分、WOMAC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提示基于知信行理論模式的姑息護理關懷融合了KAP 理論與姑息護理理論的優(yōu)點,通過建立KAP 姑息護理關懷小組對患者實施專業(yè)護理,通過查閱文獻并充分討論后,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KAP 姑息護理關懷方案。 在患者入院第1 -2 天進行一對一的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解膝骨關節(jié)炎相關知識,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疾病認知,通過以問題為導向的溝通方法,向患者提出問題,患者回答后,護士與患者再對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以增強患者的記憶力。 在患者入院第3 -5 天,建立“醫(yī)-護-患交流群”,醫(yī)師、護士及患者可在微信群中交流,針對病情及患者的生活狀況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及心理疏導,建立良好的醫(yī)-護-患關系,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念,促使患者以積極態(tài)度面對疾病,積極參與到疾病治療及護理中,指導患者保持自身衛(wèi)生及衣服、床鋪整潔,指導患者少量多餐,禁止食用油膩、辛辣的食物,根據(jù)患者的生活狀況及病情制定康復訓練計劃,確定患者的訓練方法、訓練時間及訓練頻率,指導家屬陪護監(jiān)督,幫助患者建立康復鍛煉行為,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促使患者身心處于舒適狀態(tài),不僅能夠控制疾病惡化,緩解患者的關節(jié)疼痛癥狀,促進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還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3]。
綜上所述,基于知信行理論模式的姑息護理關懷,可有效減輕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的關節(jié)疼痛程度,提高其膝關節(jié)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