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怕提·阿肯木
(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新疆伊犁 835000)
在眾多詞匯中,顏色詞發(fā)揮著絕無僅有的作用,這一點在漢語顏色詞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漢語的諸多顏色詞中,“綠”的內涵又格外深摯。因此,該文將通過回溯中國文化中“綠”的寄義,探索其演變過程,展示古今“綠”文化之異同,探索其復雜多變的感情色彩,以期能夠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深入了解漢語顏色詞“綠”的重要文化價值內涵,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1]。
“綠”作為顏色詞的重要一分子,應用范圍非常廣泛。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服飾和飲食文化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在古代文學作品里我們經常能看到“綠”的身影,例如: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和氣吹綠野,梅雨灑芳田(李世民《首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高駢《山亭夏日》);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李賀《竹》)[2]。
在現、當代文學中,“綠”的使用也十分頻繁,例如艾青的詩歌《綠》:
好像綠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處是綠。
到哪兒去找這么多的綠:
墨綠、淺綠、嫩綠、翠綠、淡綠、粉綠。
還有朱自清的作品《綠》: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由此可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文人學者都常用“綠”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動、自然并更加富有活力[3]。
在古代,我國的印染行業(yè)是十分發(fā)達的,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是絲綢的起點,我國生產出來的絲綢制品質地精美、顏色絢爛,直至今天仍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綠也被稱作“系”部,系者,絲也。在絲織品的染色過程之中會產生出各種顏色的絲,這種絲也成為了表示這些顏色代名詞,可見“綠”這一詞的出現與古時候絲織品印染技術的高度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古時候綠色就已經出現在我們祖先的服飾之中了。《詩經·邶風·綠衣》就有記載道:
綠兮衣兮,綠衣黃里,
心之憂兮,易維其亡。
在遼、金以后官服中就出現了綠色:遼、金治下八品官員穿綠色官服;宋朝七、八品官員也穿綠色官服;到了元朝七、八、九品官員都穿綠色官服;明代八品、九品官員也還是穿綠色官服。從以上內容就不難看出綠色早已出現在了人們的服飾文化中[4]。
綠色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應用比較廣泛,舉例來說,“綠蟻”一般指酒上面的綠色泡沫,衍生之意指美酒。比如白居易在《六十九問》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謝朓在《在郡臥病呈沈尚書》一詩中寫道“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除了“美酒”這一層含義,我國飲食文化中的“綠”還有很多。比如綠豆糕就是我國一道獨有的傳統(tǒng)糕點,從古代一直傳布至今,屬于消暑小食。綠豆湯是去火止咳、清熱解毒的中國民間傳統(tǒng)食品。到了近代,受到各方文化影響,“綠”在中國現代飲食文化中代表了食品的新鮮,同時出現了“綠色食品”“綠色餐廳”“綠色水果”“綠色蔬菜”等,代表無污染、安全的飲食文化。人們對“綠”色飲食的需求開始愈發(fā)強烈,社會各階層人民的飲食標準都在往“綠”色的方向不斷靠攏和提升[5]。
在古代漢語中,綠色常含有一種貶義的文化內涵,其象征著非正統(tǒng)以及社會地位的卑賤。
在我國古代的習慣中,顏色與社會地位的一一對應是十分嚴謹明確的,在一些政治場合有較為強烈的體現。我國古代把顏色分為兩個類別,即正色以及間色。在《說文》中就寫道“綠,青黃也”,從這一點看來,綠色在我國的大部分歷史時期都被視為間色的一種。除了夏商王朝時期的社會崇拜“綠”以外,其他朝代均把綠色視為間色,即一種不正當的顏色。在我國古代的認知習慣當中,多認為黃色為正色,而綠色則是間色,如果穿衣時使用間色作為外衣,使用正色的顏色在里裳之中,會顯得尊卑顛倒和失序,這在當時是不合禮數的。也正是基于此,綠色的服飾在我國古代的服飾文化中就一直象征著官銜的低微以及社會階層的低下。據查,從漢代王朝開始,官職低微者在穿衣時就需要經常穿著青色以及綠色的服裝[6]。據《晉書·孝懷帝紀》中的相關記載,當晉懷帝被劉聰所俘之后,劉聰在晚宴上想到的羞辱他的方式為:要求他“著青衣行酒”,這對于當時的晉懷帝來說可謂是極大的侮辱。根據《舊唐志·輿服志》之中的相關記載,在唐朝官階最低的官服已經變成了青綠色,唐朝官吏的服裝要求為“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這種著裝的制式要求可以從很多古詩之中尋到蹤跡,白居易當時官場并不得意,僅僅任職九品江州司馬,他曾在《琵琶行》一詩之中寫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中所說的青衫,就是指當時象征著官位最為低微的青色官服。當時也正是白居易被貶之時,青衫在這里就是用來指白居易本人,從這里我們還可以看到白居易對自己職位低的無奈。在清朝八旗軍中,不同顏色的“旗”象征著不同的地位,其中的綠旗也是官場地位最低下的[7]。
“綠”服在古代也是從事低等職業(yè)的人所穿的衣服。根據中國古代歷史記載,漢代時期那些著綠色衣服的人沒有任何資格參加宗廟舉行的祭禮。而頭上所帶的綠色的頭巾,更是成了當事人最低微地位的一種象征。到了唐朝時期,綠色頭飾更是轉變?yōu)榱艘环N帶有極強的侮辱性質以及懲罰性質的頭飾。比如唐皇令李封在查辦一些奸臣罪犯時,不采用那種傳統(tǒng)的杖責,而是要讓這些奸臣官僚帶上綠色的頭巾以示懲罰。在元代、明代以及清代,樂人、樂工、娼妓這些從事卑微工作的人都需要穿著青綠色的服飾,并佩戴上綠色的頭巾。元代官修《元典章》云:“娼妓家長并親屬裹青頭巾?!焙髞恚藗儽懔晳T稱呼妻女從事賣淫行業(yè)的男性為“綠頭巾”或者說是“綠帽子”,而這一詞語也慢慢沿襲到了現代漢語之中,在現代漢語之中,“綠帽子”是“奸婦之夫”的代名詞。如今,“青、綠”在舞臺上也有低微的含義,比如臉譜之中的“綠臉”,常常代表的是有魯莽性格的角色,如金眼豹、程咬金等這些草寇土匪和綠林好漢[8]。
隨著我國古代服裝穿著制度的廢除,在現代中國的文化之中,綠色已經和階級地位沒有了任何關系。但如“綠帽子”等從古漢語沿襲下來的稱呼仍然保留了下來,在人們的日常語言之中被使用。
在“綠”的褒義文化色彩里,它象征著春天、青春和希望,還象征著安全與和平、環(huán)保與健康。
綠色是植物的顏色,它也是春天的象征、生命的象征。綠色象征著生機盎然、萬物蘇醒。
在古代文學之中,文人常以綠色描繪春天,即綠色象征著世間萬物的生長。同時,“青”與“綠”兩種顏色也經常被聯系在一起,比如說“青光”一詞,代表的就是綠色的光,也常被釋義為“光明”。成語“萬古長青”就指永遠像春天的植物一樣生機盎然。又比如王安石筆下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之中的“綠”字就很好地描寫了春天朝氣蓬勃的意境。在周邦彥的《滿庭芳》之中寫到“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其中的“新綠”指的就是“春天的流水”。在近代和現代文學作品中,作家們對“綠”使用也是非常頻繁。最典型就是朱自清《春》里的這段對雨中春色的描寫:“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9]?!?/p>
綠色代表了生命力。而青春正是一個人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和年齡段,相當于一個人一生中的春天,因此青春是綠色的。在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之中,通常會使用“綠”字來描繪具有青春韶光的女性。比如,“綠媛”指的就是年輕女性,年輕女性會把自己的居室稱為“綠窗”等?!栋⒎繉m賦》中也寫道“綠云擾擾,梳曉鬟也”。“綠云”在這里指的就是女子有黑色光澤而又濃密的頭發(fā),也常被引申去形容青春的容顏。慘綠少年,原意是指身穿淺綠色衣服的那些年輕人,后引申出來的意思是指那些在意自己的配飾以及外表的年輕男子。青枝綠葉,其意思是青綠色的枝葉,多泛指那些在大地上生長茂盛的樹木,也具有比喻年輕之義[10]。
綠色象征安全、和平。綠的物理屬性是醒目、穿透性強,它具有平靜、安全的含義。所以交通信號采用綠色并用它代表安全通行。在表示性格的諸多色彩之中,綠色是較為溫和的顏色,一般代表著和平以及友善,不想發(fā)生任何沖突。而人們看到綠色時,也會放松自己的神經,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血流和呼吸變慢。在一系列的商品設計過程中,綠色元素的應用則想要傳達清爽、理想、希望以及安全的象征含義,這比較符合我們對于綠色服務、保健行業(yè)等的追求。綠色,介于冷暖色中間,顯得和睦、寧靜。所以被全球各國普遍認可的一種和平象征,就是一只口銜綠色橄欖枝的鴿子[11]。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軍隊的服裝顏色均以綠色為主,這種綠色也被稱作為“軍綠”。這象征著我們的人民軍隊一旦穿上這身“軍綠色”的服裝,就承擔了保家衛(wèi)國的光榮使命,也正是這身“軍綠”色的服裝為我們筑起了一面堅韌之墻,給我們國家的平安穩(wěn)定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全世界范圍來看,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陸軍制服的顏色也被設計為軍綠色。軍隊中的武器以及軍用戰(zhàn)車一般也都會被刷上綠色的油漆,這樣做的最主要目的是可以使得自身目標在進行野外作戰(zhàn)時可以最大限度地隱蔽在環(huán)境之中,所以無論是軍中制服還是武器設備都被設計成了軍綠色。現在人們也使用綠色去象征安全以及和平。
在近現代的百年之間,人類工業(yè)文明迅速發(fā)展,人類科技以及認知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的同時,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也遭受到了巨大破壞。人類的淡水資源日漸枯竭,水污染問題愈發(fā)嚴重,物種成規(guī)模大批量地消失,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問題日益凸顯。目前,人類已經逐漸認識到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我們的生存是密切相關的,創(chuàng)建一個綠色的地球家園應是我們全人類的奮斗目標。以此為導向,以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宗旨的各項“綠色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綠色”目前已經成了環(huán)境保護的代名詞,與維護生態(tài)平衡相關的事業(yè)都被使用“綠”這個字來描述。比如綠都、綠肺、綠色管理、綠色計算機、綠色商品、綠色公交、綠色飯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以“綠”這個字作為語素的詞語的數量正在激增,這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特征。在當今時代,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們全人類的夢想。毫不夸張地說,綠色目前已經成為在全世界范圍之內通用的環(huán)保標志顏色。綠色也被賦予了自然、環(huán)保、清新等全新的內涵[12]。
目前,國際社會已經成立了綠色和平組織,這一機構的建立目的是組織和號召全人類應該為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tài)平衡做出應有努力。目前,實現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已經成為了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隨著綠色象征著“環(huán)保、無污染、可持續(xù)”這一觀念的深入人心,這一詞語也正在突破并延伸其在環(huán)保領域所代表的含義。隨著網絡平臺傳播媒介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綠”族詞匯被創(chuàng)造出來??梢哉f,從目前來看,“綠”已經是人們在漢語之中最為喜愛的顏色詞了。以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來說,“綠色奧運”這一詞語就是在當時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經過媒體的宣傳,這一詞語已經深入人心。
綜上所述,顏色詞在民族語言文化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同時綠色也是各種植物的主要顏色。它也是春天的象征、生命的象征、健康的象征、安全和平的象征?!熬G”還用來象征希望、青春等,它可能是大自然中最受人們歡迎和愛慕的一種自然顏色,因此它具有獨特的語言功能和深廣的文化象征。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漢語顏色詞“綠”其中的玄妙還會不斷更新,它的內涵也會被不斷擴大或融合,被賦予時代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