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妹,李 想,王利利,杜麗艷,宋愛林
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TC)是臨床多見的內分泌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且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其中甲狀腺乳頭狀癌(papillary thyroid of carcinoma,PTC)占80%~90%[1]。越來越多研究發(fā)現,PTC與鼠類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v-raf murine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基 因 突 變 存 在 相 關 性。隨 著BRAFV600E基因突變研究的深入,該突變已被證實是影響PTC侵襲性的危險因素,且多中心臨床研究結果顯示,BRAFV600E基因突變與腫瘤侵襲性病理特征、復發(fā)、生存情況密切相關[2,3],因此研究BRAFV600E基因突變的相關因素對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長期高碘攝入可增加PTC發(fā)生風險,而PTC中是BRAFV600E基因突變最常見、最有特異性遺傳突變[4],故而可推測BRAFV600E基因突變與高碘攝入量存在相互關系。在臨床實踐發(fā)現仍有部分BRAFV600E突變型PTC患者有良好預后,表明BRAFV600E基因突變難以有效預測PTC患者預后情況[5]。PTC患者手術方式是影響預后重要因素,而病灶數目、病灶分布決定手術方式選擇,如單灶或者多灶位于一側腺葉者,以甲狀腺患側葉及峽部切除聯(lián)合患側中央區(qū)淋巴結清掃術為主;多灶位于兩側者,則需行甲狀腺全切聯(lián)合雙側中央區(qū)淋巴結清掃術[6]。目前,關于BRAFV600E基因突變與PTC患者病灶數目及碘攝入量關系尚不明確,因此筆者將通過實例進一步探討和研究BRAFV600E基因突變與術后復發(fā)的關系,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1.1.1 臨床材料
選擇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邢臺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248例PTC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180例;年齡32~70歲,平均年齡52.28歲(標準差5.44歲);腫瘤T分期,T1期148例,T2期61例,T3期30例,T4期9例;病灶數目,單病灶176例,多病灶72例;淋巴結轉移57例。
選擇標準:①符合術后病理診斷為PTC,且接受碘放射治療;②患者均接受BRAFV600E基因檢測;③均初次接受甲狀腺手術,術前未曾接受過放化療及其他輔助治療;④臨床病理資料完整,且均完成3年隨訪;⑤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該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復發(fā)后再次手術或者因殘余癌灶而行二次手術;②合并其他部位非甲狀腺轉移性腫瘤;③合并有其他病理類型的TC;④頭頸部放射治療史及遠處轉移;⑤未行中央區(qū)淋巴結清掃。
1.1.2 主要試劑與儀器
BRAFV600E基因突變熒光試劑盒(檢測靈敏度為1%。廈門艾德生物醫(y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7500型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系統(tǒng)(Applied Biosystems,美國)。
1.2.1 BRAFV600E突變基因檢測
于PTC手術中獲取PTC組織標本。
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的擴增阻滯突變系統(tǒng)檢測法進行BRAFV600E突變基因檢測,實驗過程按試劑盒操作步驟進行。借助Primer 5引物設計軟件設計引物。
PCR反應體系共50μL,包括上、下游引物各2μL,0.25μL Taq酶,10μL 2×Taq PCR MasterMix,1μL DNA模版,2μL dNTP Mixture,無菌水定容至50μL。PCR擴增條件:95℃×10 min;92℃×15 s,60℃×60 s,共45個循環(huán)。PCR產物經純化后,取5μL擴增產物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紫外燈檢查擴增結果。根據突變情況分為突變組和未突變組。
1.2.2 觀察指標
根據突變情況對患者進行分組后,統(tǒng)計兩組癌灶平均大小、淋巴結陽性(指淋巴結清掃個數高于5個,檢測到至少5個淋巴結發(fā)生轉移)、T分期(tumor node metastasis classification)(參照第8版TNM系統(tǒng)[7],T1為原發(fā)灶最大徑≤3 cm,T2為原發(fā)灶最大徑3~5 cm,T3為原發(fā)灶最大徑5~7 cm,T4為原發(fā)灶最大徑>7 cm)、復發(fā)風險分級[高風險:腫瘤不完全切除,輕微腺外侵犯,遠處轉移淋巴結(>3 cm);中風險:輕微腺外侵犯,具有侵襲性組織學,血管侵犯或≥5個淋巴結(0.2~3.0 cm);低風險:局限于腺內的分化型甲狀腺癌,<5個淋巴結微轉移(<0.2 cm)[2]]、腺外侵犯(病理學檢查報告顯示腫瘤侵犯甲狀腺外纖維脂肪組織)、病灶數目、碘攝入量。
1.2.3 腫瘤無復發(fā)生存分析
對PTC患者進行隨訪。分析病灶數目、碘攝入量、BRAFV600E基因突變與腫瘤無復發(fā)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關系。根據病灶數目分組,分為單灶性組和多灶性組;根據突變情況分為突變組和未突變組;以尿碘值表示碘攝入量,采用過硫酸銨消化砷鈰催化分光光度法檢測尿碘值,以尿碘值中位數值為臨界值,將患者分為高碘攝入組和低碘攝入組。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連續(xù)型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腫瘤RFS分析采用Kaplan-Meier檢驗,采用Cox多元回歸分析BRAFV600E基因突變相關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8例PTC患者中BRAFV600E基因突變178例(71.77%),未突變70例(28.23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癌灶平均大小、淋巴結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發(fā)風險分級、腺外侵犯、T分期、病灶數目及碘攝入量與BRAFV600E基因突變有關(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2 groups
Cox多元回歸分析顯示,復發(fā)風險分級、腺外侵犯、T分期、病灶數目及碘攝入量均是BRAFV600E基因突變相關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BRAFV600E基因突變相關因素Cox多元回歸分析Tab.2 Cox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BRAFV600E gene mutation related factors
2.3.1 基于BRAFV600E基因突變分層PTC患者的RFS分析
隨訪3年,共有54例患者復發(fā)。突變組與未突變組PTC患者的RFS曲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95,P=0.038),突變組患者有更高的復發(fā)風險,風險比(hazard ratio,HR)(95 % CI)=2.095(1.034~3.330)。見圖1。
圖1 突變組與未突變組PTC患者的RFS曲線比較Fig.1 Comparison of RFS curves between mutation group and non-mutation group of PTC patients
2.3.2 基于病灶數目分層PTC患者的RFS分析
病灶數目多灶性組與單灶性組PTC患者的RFS曲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49,P=0.037),多灶性組患者有更高的復發(fā)風險,HR(95%CI)=1.775(1.040~3.488)。見圖2。
圖2 多灶性組與單灶性組PTC患者的RFS曲線比較Fig.2 Comparison of RFS curves between multiple lesions group and single lesion group of PTC patients
2.3.3 基于碘攝入量分層PTC患者的RFS分析
高碘攝入量組(118例)與低碘攝入量組(130例)PTC患者的RFS曲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02,P=0.032),高碘攝入量組患者有更高的復發(fā)風險,HR(95%CI)=1.804(1.052~3.065)。見圖3。
圖3 高碘攝入量組與低碘攝入量組PTC患者的RFS曲線Fig.3 Comparison of RFS curves between high-iodine-intake group and low-iodine-intake group of PTC patients
PTC屬于分化良好的惡性腫瘤,死亡風險較低,10年生存率高達90%,即使患者確診時已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仍具有較好預后情況[8]。PTC中約40%~80%患者存在BRAFV600E基因突變,BRAFV600E基因突變是PTC中最常見的遺傳學改變。BRAFV600E基因突變是PTC侵襲性分子機制的致癌基因,參與調控腫瘤侵襲性病理特征,影響腫瘤復發(fā)及預后,因此臨床上可根據BRAFV600E基因突變情況篩選高危人群,從而指導臨床精準治療及預后評估。
筆者研究結果顯示基因突變發(fā)生率為71.77 %(178/248例),與既往研究結果相近[9,10]。BRAF基因位于人類7號染色體,其作用是編碼RAF家族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進而調控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細胞外調節(jié)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信號通路,影響細胞的生長、增殖、分化、分裂等生物學過程。BRAF基因突變中T1799A點突變占90%以上,即第600位密碼子的谷氨酸替代纈氨酸(V600E),進而導致編碼的激酶活化,促進細胞的無限增殖、分裂,最終發(fā)生癌變,故而BRAFV600E基因突變對于PTC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1]。筆者研究結果顯示,復發(fā)風險分級、腺外侵犯、T分期、病灶數目及碘攝入量與BRAFV600E基因突變有關(P<0.05),且通過Cox多元回歸分析進一步證實以上臨床病理特征均是BRAFV600E基因突變相關危險因素 (P<0.05)。Ayala MD等[12]研究表明,存在BRAFV600E基因突變的PTC患者,即使確診時處于疾病早期階段,腫瘤的復發(fā)風險也高于野生型(未發(fā)生基因突變),推測認為基因突變可降低對放射性131I的吸收率,進而影響PTC的預后,從而增加復發(fā)風險。另外,從分子水平上推測認為,長期的高碘攝入導致鈉碘同向轉運體mRNA表達降低,抑制甲狀腺組織攝取碘及甲狀腺激素合成,進而引起下丘腦過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使得發(fā)生甲狀腺腫,引起甲狀腺癌的發(fā)生,而PTC患者中多數存在BRAFV600E基因突變[13,14],故而筆者研究顯示高碘攝入量是BRAFV600E基因突變相關危險因素。BRAFV600E基因突變在PTC癌組織中具有高度的特異性,是PTC侵襲性分子機制的致癌基因,進而增加腺外侵襲、淋巴結轉移風險,增加腫瘤病灶數目,故而腫瘤病灶數目與BRAFV600E基因突變顯著相關。
盡管PTC患者死亡風險較小,但疾病復發(fā)率仍然較高,特別是BRAFV600E基因突變的PTC患者,需要接受更徹底的治療方案,且配合長期隨訪,從而降低疾病復發(fā)、死亡風險。國外很多研究表明BRAFV600E基因突變者預后較差[15],在中國PTC患者中BRAFV600E基因突變率較高,但并沒有明確證據顯示BRAFV600E變異型預后更差,因此該基因突變在評估PTC患者預后中的價值尚待確證。筆者研究結果顯示,隨訪3年,共有54例患者復發(fā),其中BRAFV600E基因突變組患者有更高的復發(fā)風險(P<0.05),與朱長雨等[5]研究結果相近,BRAFV600E基因突變加強PTC的侵襲性,是PTC復發(fā)的高危因素。研究認為BRAFV600E與老年PTC患者間存在更明顯的相關性,相對年輕患者具有更差的臨床結果,包括更高的PTC復發(fā)率和特異性死亡率[16],結合此次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BRAFV600E基因突變可增加術后復發(fā)風險。Angell TE等[17]研究認為BRAFV600E基因與PTC患者的異常免疫反應有關,即突變型基因可能增加腫瘤免疫抑制,導致PTC預后不良。同時,筆者研究顯示,高碘攝入量組患者有更高的復發(fā)風險(P<0.05),分析認為長期的高碘攝入一方面可通過“脫逸”現象、Wolff Chaikoff效應引起膠質性甲狀腺腫,并誘發(fā)自身免疫反應、細胞凋亡,進而導致甲狀腺細胞過度死亡;另一方面,還可以抑制鈉碘同向轉運體表達、轉錄,損傷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的攝取碘功能,進而減少甲狀腺激素分泌,升高促甲狀腺激素水平,促甲狀腺激素的長期刺激引起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增生,最終增加TC發(fā)生風險[18]。BRAFV600E基因突變、高碘攝入均可降低鈉碘同向轉運體mRNA表達,進而降低甲狀腺癌細胞攝碘能力,最終影響放射性碘的治療效果,增加術后復發(fā)風險。另外,多灶性組患者有更高的復發(fā)風險(P<0.05),分析認為病灶數目影響手術切除范圍的選擇,多病灶手術切除相對復雜,特別是對于難以識別的微小腫瘤,往往容易忽視而導致腫瘤殘留,增加復發(fā)風險,因此對可疑病灶進行基因檢測[19],可為穿刺組織的病理診斷提供重要線索。
綜上所述,PTC患者病灶數目及碘攝入量均是BRAFV600E基因突變相關危險因素,多灶性、高碘攝入量、BRAFV600E基因突變患者有更高的復發(f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