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峰
(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 河南南陽 473000)
結直腸癌(CRC)是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實體腫瘤,發(fā)病率位居所有腫瘤的第3位,且具有起病隱匿、病死率高等特點[1]。目前,臨床診斷CRC的金標準仍是組織病理學活檢,雖檢出率高,但畢竟屬于一項侵入性操作,患者接受度低。生長分化因子-15(GDF-15)屬于轉化生長因子β超家族成員,機體在炎癥、DNA損傷、缺氧缺血等條件刺激下,GDF-15會被大量釋放至血液循環(huán)中,具有促進正常細胞凋亡、介導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定等作用[2~3]。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7(IGFBP7)可能通過誘導癌癥特異性衰老和凋亡,抑制血管生成而發(fā)揮抑癌作用[4]。但關于IGFBP7在CRC發(fā)病機制、預后中的具體作用與臨床價值尚未確定,IGFBP7聯(lián)合GDF-15預測CRC的預后價值更鮮有報道。本研究分析血清IGFBP7、GDF-15水平與CRC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及預后的相關性?,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CRC患者作為CRC組。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齡28~80歲,平均(58.42±4.19)歲;體質量指數(shù)(22.13±2.15)kg/m2;腫瘤大小1~9 cm,平均(4.25±1.38)cm;腫瘤部位,左半結腸15例,右半結腸26例,直腸39例;組織學分級,高分化18例,中分化49例,低分化13例。另選取同期80例結直腸息肉患者作為良性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25~79歲,平均(57.16±5.32)歲;體質量指數(shù)(21.96±2.05)kg/m2。將同期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50例,女30例;年齡24~80歲,平均(56.99±4.86)歲;體質量指數(shù)(22.35±2.25)kg/m2。三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倫理字201800075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CRC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5]中CRC診斷標準,并經(jīng)病理組織活檢明確病情患者;預計生存時間>6個月者;入組前未接受放化療等相關抗癌治療患者;良性組證實無任何癌癥證據(jù)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腎損傷等疾病者;伴有免疫性疾病或(和)感染性疾病者;入組前3個月接受免疫治療者;直腸或肛門伴有嚴重的化膿性炎癥者;既往有直腸或結腸外科手術史者;患有嚴重認知障礙或精神疾患者;失訪者。
1.3 血清IGFBP7、GDF-15水平檢測 采集CRC組與良性組治療前、對照組體檢當日的3 ml清晨空腹外周肘靜脈血,離心(轉速3 500 r/min,半徑6cm,離心6 min)取上清液,分裝于兩支試管,取一支試管,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IGFBP7、GDF-15水平。
1.4 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檢測 取另一支試管,通過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清癌相關糖抗原(CA199、CA724、CA242、CA125、CA50)、癌胚抗原(CEA)水平。正常范圍:CA199<37 U/ml,CEA<5μg/L,CA724<6.9 U/ml,CA242<20 U/ml,CA125<35U/ml,CA50<20μg/L。
1.5 預后判斷 患者出院后通過門診或電話隨訪的方式,連續(xù)隨訪3年,患者出院1個月后進行第1次隨訪,之后每3個月隨訪1次,隨訪期間患者若出現(xiàn)不適及時入院復診。將隨訪期間患者疾病進展或死亡作為不良預后,患者隨訪截止時間為2022年4月。
1.6 觀察指標 對比三組血清IGFBP7、GDF-15與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經(jīng)Pearson相關性分析,分析血清IGFBP7、GDF-15水平與腫瘤標志物水平的關系。隨訪3年,根據(jù)不同預后將CRC組分為預后不良組、預后良好組,對比兩組血清IGFBP7、GDF-15水平,繪制ROC曲線分析血清IGFBP7、GDF-15及二者聯(lián)合預測CRC患者預后的價值。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血清IGFBP7、GDF-15水平對比 血清IGFBP7、GDF-15水平:CRC組>良性組>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血清IGFBP7、GDF-15水平對比(±s)
表1 三組血清IGFBP7、GDF-15水平對比(±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良性組相比,#P<0.05。
組別 n IGFBP7(ng/ml) GDF-15(ng/L)對照組良性組CRC組80 80 80 F P 1.46±0.85 3.85±1.49*5.33±1.87*#142.119<0.001 510.26±61.38 749.72±59.72*1 283.35±102.36*#2 110.473<0.001
2.2 三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血清CA199、CEA、CA724、CA242、CA125、CA50水平:CRC組>良性組>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s)
表2 三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良性組相比,#P<0.05。
組別 n CA199(U/ml) CEA(μg/L) CA724(U/ml) CA242(U/ml) CA125(U/ml) CA50(μg/L)對照組良性組CRC組80 80 80 F P 16.35±3.74 28.12±5.21*86.69±6.11*#4 341.719<0.001 2.21±0.35 5.12±1.18*20.34±5.38*#746.982<0.001 3.12±1.12 5.82±2.28*26.86±4.49*#1 523.410<0.001 5.76±2.02 10.42±3.34*28.18±4.96*#843.213<0.001 15.62±3.34 31.15±4.49*88.46±12.65*#1 846.214<0.001 7.89±2.24 14.35±5.74*46.63±12.46*#535.050<0.001
2.3 血清IGFBP7、GDF-15水平與腫瘤標志物水平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血清IGFBP7、GDF-15水 平 與CA199、CEA、CA724、CA242、CA125、CA50水平呈正相關(r>0,P<0.05)。見表3。
表3 血清IGFBP7、GDF-15水平與腫瘤標志物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2.4 CRC不同預后患者血清IGFBP7、GDF-15水平對比 預后不良組血清IGFBP7、GDF-15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P<0.05)。見表4。
表4 CRC不同預后患者血清IGFBP7、GDF-15水平對比(±s)
表4 CRC不同預后患者血清IGFBP7、GDF-15水平對比(±s)
組別 n IGFBP7(ng/ml) GDF-15(ng/L)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29 51 t P 4.47±1.07 6.38±1.39 6.367 0.000 1 141.98±166.14 1 429.72±117.70 9.026 0.000
2.5 血清IGFBP7、GDF-15及二者聯(lián)合預測CRC患者預后價值 將CRC患者預后作為狀態(tài)變量(“0”=預后良好,“1”=預后不良),將CRC患者血清IGFBP7、GDF-15水平作為檢驗變量,繪制ROC曲線(見圖1)。結果顯示,血清IGFBP7、GDF-15及二者聯(lián)合檢測預測CRC患者預后不良的AUC分別為0.851、0.888、0.902。見表5。
表5 血清IGFBP7、GDF-15及二者聯(lián)合預測CRC患者預后價值
目前,臨床常借助TNM分期等評估腫瘤患者預后、復發(fā)風險,雖可有效反映患者淋巴結轉移情況、腫瘤浸潤深度等,但TNM分期僅從腫瘤局部病灶角度評估病情,無法全面反映腫瘤微環(huán)境情況[6~7]。既往研究認為,腫瘤新生血管生成、局部浸潤、遠處淋巴結轉移等諸多生物學行為與血清中腫瘤相關生物因子的調(diào)控相關[8~9]。因此,尋找診斷效能高、無創(chuàng)的血清學標志物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
GDF-15在腫瘤不同發(fā)展階段扮演不同角色,如GDF-15在腫瘤發(fā)展早期可作為一種抑癌因子,抑癌機制與其誘導細胞凋亡、抑制腫瘤增長有關;在腫瘤發(fā)展晚期,GDF-15可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增強腫瘤細胞侵襲與遷移能力[10]。研究[11]發(fā)現(xiàn),在息肉-腺瘤-不典型增生-局灶性癌變-進展期腫瘤的結直腸病變過程中,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不斷上升。本研究中,CRC組血清GDF-15水平>良性組>對照組,且血清GDF-15水平與CA199、CEA、CA724、CA242、CA125、CA50水平呈正相關,再次證實GDF-15在CRC的發(fā)生、病情進展中可能發(fā)揮促癌因子作用。分析原因可能在于:(1)GDF-15通過調(diào)節(jié)絲氨酸蛋白酶系統(tǒng),可促進腫瘤細胞活性提升,從而加快腫瘤細胞遷移、侵襲;(2)GDF-15可激活PKB信號通路,刺激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磷酸化,增加細胞侵襲能力,從而為腫瘤發(fā)生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IGFBP7定位于人染色體4q12,可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低親和力結合,可作為一種潛在的抑癌或促癌因子而參與非小細胞肺癌、肝癌、食管癌等諸多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12~13]。Qiu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IGFBP7通過TGF-β/Smad依賴性通路在抑制腫瘤轉移與上皮-間充質轉化(EMT)中具有獨特的功能。與之相矛盾的是,Li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IGFBP7可通過調(diào)節(jié)上皮-間充質轉化(EMT)表型的上皮細胞與惡性間充質細胞的錨定非依賴性生長,從而促進CRC細胞增殖、轉移。由此可見,目前臨床關于IGFBP7在CRC中的具體作用機制尚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中,CRC組血清IGFBP7水平>良性組>對照組,血清IGFBP7水平與各項腫瘤標志物水平呈正相關,可見CRC患者血清IGFBP7水平呈高表達,且與患者腫瘤進展、病情程度有關,推測其在CRC發(fā)生、預后中的作用機制在于:(1)胰島素可抑制細胞凋亡、促進細胞增殖,而IGFBP7可能通過胰島素相結合拮抗其功能,減少與受體結合的游離胰島素,降低胰島素敏感性,進而引起胰島素抵抗,影響細胞凋亡、衰老、增殖等生物學行為;(2)IGFBP7可 通 過 激 活IRS-PI3K-AKT-mTOR、Ras-MAPK、Ras-MEK-ERK等信號通路,從而誘導蛋白質合成與增殖,促進細胞生長。本研究進一步繪制ROC曲線,結果發(fā)現(xiàn),血清IGFBP7、GDF-15及二者聯(lián)合檢測預測CRC患者預后不良的AUC分別為0.851、0.888、0.902,推測血清IGFBP7、GDF-15水平的升高,可能通過增強腫瘤細胞活性、抑制細胞凋亡、促進細胞增殖等途徑加快腫瘤進展,從而引起預后不良。因此,臨床應高度警惕血清IGFBP7、GDF-15水平同時增高的患者,以預防不良預后發(fā)生。
綜上所述,CRC患者血清IGFBP7、GDF-15水平呈高表達,二者水平與腫瘤進展、血清腫瘤標志物密切相關,且二者聯(lián)合可有效預測CRC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