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言心 編輯:繽紛
你的上一條朋友圈是什么時候發(fā)的?點開身邊人的朋友圈,發(fā)現(xiàn)有不少人的朋友圈還停留在幾個月之前,有的甚至大半年沒有更新。
微信去年公開過一組數(shù)據(jù):“每天有 10.9 億的人打開了微信,有 7.8億的人刷朋友圈,卻只有 1.2 億的人發(fā)朋友圈。”
在朋友圈里,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想成為主角,開始安靜做一個觀眾。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們成熟了,變得低調(diào)了。其實,不經(jīng)常發(fā)朋友圈的人,未必是低調(diào),也可能有著其它的顧慮。
我們都明白,人要為自己而活,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每個人都渴望他人的認同,盡管發(fā)朋友圈不是為了博取關注,但還是忍不住在這件小事上追求認可。
當一件事被賦予期待的時候,人的情緒就很容易被牽動。發(fā)朋友圈之前,會忍不住糾結(jié),文案怎么寫,照片怎么選,別人看了這條朋友圈,會怎么看待自己……好不容易發(fā)出去了,又會一遍遍地打開微信,看看有沒有人點贊評論。
點贊的人多,就會開心,若遲遲沒人點贊,就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人緣不好,陷入失望和低落的情緒中。
也許你會說,發(fā)個朋友圈而已,不至于想這么多吧?要知道,不同人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對待事情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對敏感的人來說,在朋友圈里得到肯定,是體現(xiàn)自身價值的證明。
久而久之,這種壓力和負擔讓人心累,有些人就會選擇不發(fā)朋友圈。有時候,一條無心的朋友圈,還會被過度解讀,被惡意揣測,莫名遭到抨擊。你抱怨生活,有人說你矯情;你發(fā)張自拍,有人嘲諷你 P 圖太過;你發(fā)新買的東西,有人說你就是為了炫耀……
朋友圈發(fā)不發(fā),本就無關緊要,若會被閑言碎語影響心情,那就干脆不發(fā)。與其追尋別人的認同,為無用社交心累,不如靜下心來,好好沉淀自己,去充實自己的人生。
注重隱私的人,往往邊界感很強,習慣在自己和別人之間劃清界限,只展現(xiàn)“公開的我”,不表露“隱私的我”。那些瑣碎日常、個人經(jīng)歷和感想,對他們來說都是隱私,發(fā)在朋友圈里,很可能暴露自己的性格、情緒、生活習慣和行蹤,給了別人窺探隱私的機會。微信列表里,有熟人,也有陌生人,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暴露私下的一面,是對自我邊界的冒犯。
網(wǎng)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讓每個人都變得透明,就像有句話所說:“你以為自己是在網(wǎng)上沖浪,其實是在裸泳?!?/p>
知乎上有個問題:微信朋友圈信息泄露有多恐怖?有人專門做了一個實驗,只花了半個小時,就從一個陌生女性的朋友圈獲得了以下信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頻繁在朋友圈暴露隱私,要是被不懷好意的人抓住軟肋,就給了他們傷害自己的機會。選擇不發(fā)朋友圈的人,是在保護自己,保護身邊的人。比生活更復雜的是人心,對他人有所防備,時刻保持警惕,才能讓自己免受傷害。
很多人以為,不常發(fā)朋友圈的人,是沒有可以分享的日常,沒有能分享的對象。事實上,他們只是把分享欲留給了在乎的人,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關心自己。
每個人都有各自忙碌的生活,你的難過很少有人感同身受,你的快樂也未必有人替你開心。對有些人來說,當情緒不被理解,分享得不到回應的時候,這樣的分享就是沒有意義的。畢竟分享錯了人,快樂很可能會成為顯擺,難過也就成了矯情。只有身邊最親近的人,才能知你冷暖,懂你悲歡。
不發(fā)朋友圈,是因為真正在乎自己的人,不需要通過朋友圈來關心自己;而不在乎自己的人,也沒必要發(fā)出來給他們看。人的社交精力是有限的,曾有一項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每個人只能同時維持大概 5 個親近的朋友。盡管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交心的只有那么幾個。
不如放下對朋友圈的執(zhí)念,不再渴望所有人的關注,把想說的話說給在乎的人聽,把時間和精力留給值得的人。
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人格面具”。不同的社交場合里,我們往往會以不同的形象示人。在父母面前、同事領導面前,和在朋友們面前,很可能表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一面。
這不是虛偽,而是為了符合不同人的期待,得到不同人的認可,而對自己做出的“印象管理”。隱藏一部分真實的自己,更好地與不同人交際,是在社會生存的必要技能。
設置朋友圈分組,就是“印象管理”的一種方式。熬夜通宵的朋友圈不能被父母看到,吐槽工作的朋友圈不能被領導看到,本來可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的你,突然失去了表達的自由。有時候發(fā)條朋友圈五分鐘,分組要半小時,發(fā)完還要再三確認有沒有忘了屏蔽哪些人。這樣做還不是萬無一失的,還可能迎來新的麻煩——當有人聊起你的朋友圈,另一個人突然問道:“我怎么不記得Ta發(fā)過這條?”“就前幾天發(fā)的啊,喏,你看?!逼帘蝿e人的“小心思”被當面拆穿,這樣的場面別提有多尷尬了。
為了避免麻煩和誤會,做到對周圍人“一視同仁”,有些人就會漸漸告別朋友圈,回歸現(xiàn)實中的生活。
心理學上有個詞,很好地詮釋了這種現(xiàn)象,叫做“向來我屬性”。意思是,人永遠是自己一個人活著的,跟其他人無關。 生活是自己的,不需要過多的觀眾,那些圍觀你的人,大多只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tài)。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不發(fā)朋友圈的時候,你在認真生活;發(fā)朋友圈的時候,你在熱愛生活?!睂Υ笥讶?,有人拿把它當生活的記錄本,記錄美好的瞬間;有人默默地退出了朋友圈,注重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
活在朋友圈的人,有他們的精彩;退出朋友圈的人,有自己的權衡。發(fā)不發(fā)朋友圈,都是個人選擇,尊重別人的選擇,是應有的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