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換南 馮柏潮 賴綺云 陳垸瑩 袁錦燕
511400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中心醫(yī)院營養(yǎng)科,廣東 廣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發(fā)生改變,脂肪肝的發(fā)病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趨勢[1]。脂肪肝包括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學者指出,脂肪肝為代謝相關性脂肪性肝病,代謝綜合征患者存在糖脂代謝紊亂,且脂肪肝合并其他代謝性疾病的危險性較高,人群基數較大[2]。曾有調查顯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發(fā)病率可達到42%左右,除糖尿病外,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等代謝性疾病患者的脂肪肝發(fā)生率同樣較高[3]。體檢中檢出脂肪肝,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臨床上>75%的脂肪肝患者為單純肝臟脂肪變性,未發(fā)生炎癥、纖維化,肝功能無異常,通過相應的治療干預,可獲得良好預后。此類患者應改變生活方式,加強飲食、運動干預,對于減少肝臟脂肪含量、逆轉脂肪肝等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對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中心醫(yī)院收治的超重及肥胖脂肪肝患者的干預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選取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中心醫(yī)院2019 年4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合并超重及肥胖癥的200例脂肪肝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45例,女55例;年齡8~65歲,平均(38.98±16.81)歲;病程1~8 年,平均(3.6±1.1)年;輕度脂肪肝62例,中度脂肪肝25例,重度脂肪肝13例。觀察組男43例,女57例;年齡8~65歲,平均(36.62±16.89)歲;病程1~7 年,平均(3.4±1.5)年;輕度脂肪肝60例,中度脂肪肝28例,重度脂肪肝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影像學檢查診斷為脂肪肝[4];②患者合并超重及肥胖癥;③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加入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者年齡<8 周歲;②患者合并繼發(fā)性肥胖、水潴留肥胖等疾??;③患者合并胰腺、甲狀腺、垂體、腎上腺皮質等疾??;④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干預,包括減少熱量攝入,增加熱量消耗,強調以行為-飲食-運動為主的綜合干預方式,必要時采取降脂治療等措施。繼發(fā)性肥胖癥者針對病因治療,對各種并發(fā)癥及伴隨疾病進行相應處理。行為治療主要通過宣傳教育,使患者及家屬對肥胖癥有正確的認識,從而積極配合治療。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飲食及運動習慣,控制飲食、增加體力活動。輕度肥胖者通過控制飲食、增加體力活動,有可能恢復正常。中度及以上肥胖者需嚴格控制總熱量,告知患者注重體育運動,從而消耗脂肪。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生活方式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健康教育:將肥胖引發(fā)脂肪肝及加重病情發(fā)展的危險性向患者進行講解,并告知肥胖是冠心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危險因素,可能影響壽命甚至威脅生命安全。治療前要先轉變生活方式,才能夠獲得顯著療效。②飲食干預:a.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涉及飲食、起居等。減少或禁食高糖、油炸類食物,限制煙、酒。改變不良進食方式,如多食、進餐速度過快、暴飲暴食等。b.制定科學飲食處方,大多數患者存在食欲旺盛,食量大,糖分、脂肪攝入過多,飲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應為其制定科學的飲食處方,根據活動強度對每日所需熱量進行換算,并根據換算結果搭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的進食量,在保證營養(yǎng)充足的情況下,做到科學配餐,堅持早餐吃好、午餐不宜過飽、晚餐吃少的原則。③運動干預: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根據檢查結果為其制定科學的運動計劃,如身體強壯的中青年患者可進行跑步、游泳等運動項目,中老年患者則可選擇步行、做操、慢跑、太極拳等運動項目。制定運動計劃時,應做好運動次數、強度、時間等指標的規(guī)劃,避免出現運動過量而引起不良反應。④生活日記干預:指導患者每日記錄飲食量、運動量,并指導其對能量攝入、消耗值等進行估算,監(jiān)測自身體重變化及飲食情況。⑤生活規(guī)律干預:告知患者注意勞逸結合,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睡眠,維持情緒穩(wěn)定、精神愉悅,避免出現焦慮、抑郁、憤怒等不良情緒,維持身心健康。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后體重、腰圍及體重指數(BMI)。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生化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③比較兩組脂肪肝逆轉率:a.逆轉:<5%肝細胞脂肪變;b.輕度:5%~32%肝細胞有脂肪變;c.中度:33%~65%肝細胞有脂肪變;d.重度:≥66%肝細胞脂肪變。逆轉率=逆轉例數/總例數×100%。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后體重、腰圍及BMI 比較:干預前,兩組體重、腰圍及BMI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體重、腰圍及BMI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體重、腰圍及BMI比較()
表1 兩組干預前后體重、腰圍及BMI比較()
注:本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兩組干預前后生化指標比較:干預前,兩組TG、TC、LDL-C、HDL-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TG、TC、LDL-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化指標比較(,mmol/L)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化指標比較(,mmol/L)
注:本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兩組脂肪肝逆轉率比較:觀察組脂肪肝逆轉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脂肪肝逆轉率比較[n(%)]
高脂血癥、肥胖等均為脂肪肝的常見發(fā)病因素,脂肪肝并非獨立性疾病,多合并其他疾病,且其他疾病的出現可能更早,如果未及時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將失去最佳干預時機,影響身體健康,加速病情發(fā)展。脂肪堆積在肝臟內影響身體代謝,進而誘發(fā)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最終演變成無法逆轉的病變[5]。
本次研究對觀察組開展生活方式干預,包括健康宣教、飲食干預、運動干預、生活日記干預、生活規(guī)律干預等,結果發(fā)現干預后,觀察組體重、腰圍、BMI、TG、TC、LDL-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及脂肪肝逆轉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生活方式干預逆轉超重及肥胖癥脂肪肝的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對脂肪肝患者開展生活方式干預,可有效逆轉患者超重及肥胖癥狀,改善血脂水平,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