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捷
永定河自西北向東南,穿過太行山東北支脈,形成約110 km 的峽谷,其支流清水河平行分布在山脈之間,成為京西門頭溝中部地區(qū)最大的河谷川地。該地區(qū)地勢險要,自然資源豐富,古道縱橫,村落密布,自古以來就是北京市與周邊地區(qū)聯(lián)系的重要樞紐,具有厚重、源遠的文化,同時也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山地合院式民居。
清水河流域元代以前的民居已經(jīng)很難考證,但在北京市區(qū)范圍內發(fā)現(xiàn)的幾處元代遺跡,如后英房胡同的大型住宅遺址等,顯示元代民居已經(jīng)具有明清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特點。由此可以推斷,元代清水河流域民居的合院特點已經(jīng)形成定式。1421 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更加有力地推動了北京及周邊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促進了清水河流域的民居建設[1]。明清時期,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較快發(fā)展,通過古道往來充分溝通了各地信息以及先進技術,使得本地區(qū)的民居不僅沿襲了北京市區(qū)四合院的風格,也帶有太行山區(qū)冀中、陜北地區(qū)的民居特點。目前,這一時期的民居院落保存較為完整的有多處,成為研究清水河流域早期傳統(tǒng)民居的主要案例。
清水河流域的每座民居都不盡相同,但根據(jù)這些民居的呈現(xiàn)形式卻能夠歸納出共有的建筑原型,即四面圍合而成的四合院。這種理想院落的特點是正房3間,兩側為兩間廂房,倒座一般與正房間數(shù)相同。若受地形限制,則成為三合院或二合院。以1 個合院為單元,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靈活多樣的大型宅院,主要的組合方式包括縱向組合、橫向組合以及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復合式組合共3 種。
(1)縱向組合。縱向組合是指在1個標準合院基礎上,縱向連接多個院落的組合形式,是最常見的一種組合。比較典型的有靈水村的劉增廣院,一、二進院落之間以過廳分隔,二、三進院落之間則以障墻分隔,障墻中間設門樓,以供出入??v向組合的方式也會根據(jù)地形靈活調整,如黃嶺西的金柱套院。該院落處于山坡位置,宅基地形狀并不規(guī)整,受地形條件制約,一進院和二進院之間不僅有較大的高差,同時軸線間也相應錯開了一定距離。
另外,院落的布局還會根據(jù)使用功能進行相應調整。例如,爨底下村的騾馬店,第一進為馬棚,第二進為客棧。與普通兩進院落不同,該院巧妙利用了門樓的設置方式,使馬棚院和客棧院分別擁有單獨的交通動線,并在東南角設置院落大門,這樣既可以將人畜分開,又便于統(tǒng)一管理。從這種靈活的調整方式可見本地區(qū)居民在建造居所時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智慧。
(2)橫向組合。比較典型的例子有爨底下村的石甬居。該組院落位于村子東北的狹長臺地上,由三跨坐北朝南的三合院橫向組合而成。三跨院落的西側曾經(jīng)建有1 座門樓,將三跨小院整合為1 個大的組群。橫向組合的院落主要受限于地形,且每跨院落的主人地位相當,一般為兄弟,因此這種組合方式在清水河流域并不多見。
(3)復合式組合。該組合形式主要用于更加大型的院落,如爨底下村的財主大院。整體院落坐北朝南依附于坡地之上,前后高差較大,總體可以分為三跨兩進。三跨各有獨立的大門,其中,西跨和中跨聯(lián)系較為緊密,共用第二進院,東跨則為自成一體的兩進院落。目前,部分建筑已經(jīng)坍塌,但是房屋基礎仍在,因此可以清晰地辨認出這座大型復合式院落的整體布局[2]。
建設用地、家庭組成、經(jīng)濟能力等條件的不同,建成的院落也各不相同。盡管這些院落形式多樣,卻具有一定的空間序列性,院落組合有主有次,既不呆板也不凌亂。正房是整個院落建筑的中心,講求坐北朝南,外形方整且體量最大。而處于次要地位的廂房和倒座房,在朝向、體量和裝飾等方面都相應次于正房。由于山區(qū)院落用地有限,寬度不足,廂房無法完全退讓至正房兩側,但為了凸顯正房的地位,還是要盡量確保露出正房最中間的一間。之后若用地還有富余,則考慮在正房兩側建耳房,耳房的面寬、進深相較正房和廂房都要小很多,普通民居即使建有耳房空間也非常局促,一般用作服務型用房。
在平面中強調的建筑,通常在立面上也會著重強調。例如,院中正房的臺明高度明顯高于廂房,往往還會結合山地地形將正房設于地勢較高的位置,用以突出其主要地位。處于同一標高的建筑,則可加大房間進深使屋面突出周邊,來強調其主體地位。通過平面、立面和空間的處理手法,就能明顯分辨出各個空間的主次關系。
講究事物的象征意義是我國民居建設的特色內容,宅院的方位、外形與陽宅相法都有一定的關系。但現(xiàn)實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房屋的象征意義并不容易實現(xiàn),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會優(yōu)先考慮住宅的實用性。例如,傳統(tǒng)民居講究坐北朝南的方位最佳,其次為坐西朝東,再次為坐東朝西和坐南朝北,而宅門的最佳位置在東南角。因此,只要條件允許,人們一般都會將主要房間安排在坐北朝南的位置。
但山區(qū)受地形限制,院落朝向和大門方位的布置一般比較靈活[3]。例如,黃嶺西村沿著3 座山嶺形成的溝谷地帶建設,主要道路呈“Y”型布局,地勢由道路向兩側逐漸抬升。沿南北向道路西側的院落選擇背山面路順地勢走向的布置,主要房間坐西朝東;而道路東側的院落如果依舊選擇背山面路,那么正房就變成了坐東朝西,并非理想的居住方位,因此道路東側的院落選擇坐北朝南布置,將大門開在院落的南側。
同理,位于東西向道路北側的院落很容易獲得坐北朝南的格局;而位于道路南側的院落則面臨南高北低的情況,即使將院落坐北朝南布置,也無法獲得較好的日照和布局,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將主要的房間朝向北面布置,如圖1所示。很明顯,該地區(qū)民居宅院的方位首先由現(xiàn)實條件決定,風水因素則退出居于次要位置。
除了宅院的方位,對常見習俗的摒棄也體現(xiàn)了該地區(qū)民居實用性強于象征性的特點。例如,傳統(tǒng)民居的間數(shù)一般取奇數(shù),北京城里的四合院,正房一般為5 間,廂房一般為3 間,均為奇數(shù)。究其原因,說法之一是我國古代稱奇數(shù)為陽數(shù),陽宅配陽數(shù)是吉利的象征。但地處山區(qū)的清水河流域,用地限制了院落的整體進深,因此廂房一般都只有兩間。村民們摒棄了對偶數(shù)的偏見,選擇了更為實用的方式。另外,城區(qū)四合院的宅門進深往往要大于倒座房,因此屋脊也會稍高一些,用以象征宅門地位[4]。但在清水河流域,經(jīng)濟條件受限,為了節(jié)約用材,宅門的進深一般都小于或者等于倒座房的進深,屋脊自然也就矮于倒座房或者與倒座房共用1 條屋脊,在實用范圍內再進行重點裝飾,體現(xiàn)其象征意義。
以自然樸實的方式建構民居是一種簡單高效的方式,清水河流域合院式民居建設的低成本首先是以低技術為基礎的。房屋構造方面,無論是正房還是廂房,一般都采用五檁抬梁構架形式。由于正房的進深遠大于廂房,所用的五架梁也相對較長,為了節(jié)省用材,需在山墻中間增加1 根山柱,將原本的3 架梁變?yōu)閱尾搅海镜? 架梁變?yōu)殡p步梁。這種方式既能使整體構架更加穩(wěn)定,又能減小梁的跨度,從而節(jié)省用料,這在木材并不充足的京西地區(qū)尤為重要。合院建筑的構架示意圖如圖2 所示。
圖2 合院建筑的構架示意圖(來源:作者自繪)
需要明確的是,低技術并不代表低水平的技術,而是長期經(jīng)驗積累與實際需求巧妙結合的一種技術。以墻體做法為例,為了節(jié)省用材,一般外層用一皮好磚,內里用碎磚和石頭襯里,這樣碎磚石也得到充分利用。這也得益于木構架的承重體系,墻體主要起維護作用,只需承擔部分屋面重力。
另外,使用簡單易得的建筑材料也是降低成本的關鍵。京西多石山,石材在本地民居建筑中得到大量應用。各種石材依據(jù)不同的特性用在建筑的不同位置,例如河灘石、山石等體積較大的作為基礎,形狀扁平的則砌筑成麥穗狀的墻體,頁巖比較容易加工成石板,多用于屋面,也可代替木板作為望板。在木料匱乏的情況下,村民們還研究出一套節(jié)約材料的建造手法。例如,選擇彎曲的木材做梁,在建造時將曲面向上以抵消部分向下的壓力。這種方式巧妙利用了木材天然的彎曲,不但節(jié)省材料,還提升了梁架的整體受力體系[5]。
盡管清水河流域的民居在技術和材料方面都體現(xiàn)了低成本的特點,但這并不影響民居的美觀性,建立在低成本基礎上的裝飾,反而成就了本地區(qū)的民居美學特色。例如,屋面瓦做法中,瓦壟的排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美,但工匠們并不滿足,還盡可能利用幾種不同的排列方法組合出一些新的樣式。棋盤心屋面就是結合了合瓦和石板瓦的做法,既節(jié)省了瓦的用料,又起到了豐富的裝飾效果。
墻體也是裝飾的重點部位,墀頭是最顯眼的地方,一般都飾以磚雕。較為講究的山墻分為下堿、上身、山尖3 個部分,下堿和墻腿部分做干擺絲縫,墻心做軟心,即用磚和石頭糙砌,然后在表面抹灰,再在山尖與屋面相交的邊緣鑲砌裝飾性博縫。還有一些特殊的山墻做法,如黃嶺西村的一處院落,特意留出墻心做梅、蘭、竹、菊4 幅壁畫。另外,臨街的檐墻以封護檐墻為主,檐口做法也頗具裝飾性,常見的有菱角檐、素雞子檐、瓦片檐等。除封護檐墻外,還有漏檐墻的做法,檐墻只砌至檐枋下皮,露出后檐的椽、枋等部分,做工更為細致。
清水河流域的傳統(tǒng)民居原型是內向的四合院,可以根據(jù)不同情況進行靈活組合。雖然院落形式多樣,但其空間布局卻呈現(xiàn)出一定的序列性。另外,雖然傳統(tǒng)院落追求象征意義,但當象征意義與現(xiàn)實條件產(chǎn)生沖突時,對實用性的考慮就會居于主導地位??傮w來說,清水河流域的傳統(tǒng)民居是建筑、經(jīng)濟與美學相輔相成的完美結合,以經(jīng)濟適用為前提,強調適宜的技術,充分展示了人們對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