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玲
思維導入
高考試題側重綜合考查考生的“審美”,其中,鑒賞與評價不僅僅在閱讀部分進行,在作文中也有所體現(xiàn)。這要求考生能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并對文學作品形象和語言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進行評價,可以說這是一種比較高級的審美活動。
1.鑒賞評價文學形象
文學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學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激發(fā)人們思想感情的生活圖景,通常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就是分析文中塑造了怎樣的形象,形象是怎樣塑造出來的,這個形象在文中有怎樣的地位,有什么意義,等等。(1)人物形象。①借助人物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文本中對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的直接描寫,對他人態(tài)度、感情等的間接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身份、地位、遭遇、個性以及內心世界等的細節(jié)描寫都可以成為分析人物形象的依據(jù)。②通過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情節(jié)是展現(xiàn)人物性格的重要因素,人物的性格在情節(jié)的展開中得以豐富、鮮明。情節(jié)展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也只有在矛盾沖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全面地展示出來。因此,我們要善于將人物放在矛盾沖突中進行分析。③通過環(huán)境分析人物形象。環(huán)境分為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或渲染氣氛,或點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內心。社會環(huán)境是人物命運、性格以及最終結局的塑造者,將人物放在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分析其性格的成因,是鑒賞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環(huán)。(2)景物形象。①體味景物的特點。我們要體會景物描寫在聲音、形態(tài)、氣味、動態(tài)、靜態(tài)等方面的特點,就要抓住描寫景物的片段、詞句等,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充分發(fā)掘其畫面感,分析景物是獨立的主題形象,還是為表現(xiàn)人物服務的。②從一定角度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一是用具體的景物描寫來烘托人物的性格、心情等;二是用特定的景物描寫來渲染氣氛、交代背景等;三是為內容、情節(jié)起引起或者鋪墊推動作用;四是具有比喻、象征作用。
2.鑒賞評價文學作品的語言
文學作品的語言,是塑造形象、表達主題的基本工具,它經過作者的加工、提煉,具有準確、鮮明、生動、富于形象性與藝術感染力的特點。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時,我們要判斷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分析其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以及具有怎樣獨特的表現(xiàn)力,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等。(1)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作初步的鑒賞和評價,也就是要求考生具備初步的鑒別、賞析和評說能力。考生可以從作品運用了哪些原則、規(guī)律和方法來塑造形象和表現(xiàn)作品內容入手,包括表達方式的特點以及作用,材料剪裁的特點及作用,表現(xiàn)手法的特點以及作用,結構安排的特點以及作用等。(2)從語言風格的角度揣摩。相對而言,語言風格有含蓄和明快、文雅與通俗、生動與平實、富麗與素淡、簡潔與繁復等區(qū)分,考生平時要通過閱讀對語言風格有所感悟,形成語感,并形諸表達。
學以致用
【文題呈現(xiàn)】
學習了林庚的《說“木葉”》,我們學會了鑒賞“木葉”形象。在作者看來,木葉具有鮮明的特征,不可替代,最終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那么古詩詞中平凡的草、高雅的竹梅、繽紛的色彩,它們是否也具有獨特性?是否也是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呢?
請同學們組內互助,查找早讀資料、唐詩宋詞鑒賞辭典等,搜集包含梅、竹、草等意象的詩句,包含青、綠、碧等顏色的詩句,梳理討論這些意象和顏色具有怎樣鮮明的特征。然后對照課文,琢磨課文《說“木葉”》的寫作邏輯,或說“南山草”,或說“雪中梅”,或說“嶺上竹”,或說“青與碧”,表達自己的個性化見解。最后將思考成果寫作成篇,展示交流。
【習作展示】
梅,你細細地品
胡洋海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陸凱《贈范曄》)早在南朝,這一剪寒梅就已經被詩人們傳唱吟詠。折一枝梅,送一段春,正如李義山緊握“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友人分別時常以梅相贈,充分展現(xiàn)了君子間的高尚情義:淡了離愁,馨香盈袖。讓我們撕開詩篇的封條,去慢慢咀嚼那梅的芬芳。
首先是詩人眼中梅的外在特征。君可見,“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蘇軾《贈嶺上梅》)“年年芳信負紅梅”(蘇軾《謝關景仁送紅梅栽二首·其一》)。又如“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王冕《墨梅》),“冰雪林中著此身”(王冕《白梅》),同一株梅,在蘇軾、王冕眼中,梅子有青有黃有紅,梅花有白有黑,足以見得梅的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然而,品嘗梅子,感到“繁實長苦酸”(劉禹錫《庭梅詠寄人》)令人蹙眉;細嗅梅花,驚喜“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轉瞬眉舒。梅將生命之精華,釋放于瑟瑟之寒風,自然也就子苦而花香了。
接著讓我們走進梅的內心深處。雪花將一朵朵嬌弱的花兒嚇退,唯有那高潔傲岸的梅花悄然綻放,靜候前來觀賞的君子,“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林和靖《山園小梅》)梅花她性情還倔強得很,“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陸游《梅花絕句》)不是我不如百花艷麗,而是因本性清高孤傲,我不愿向那凜冽寒風低頭,折我氣節(jié)。至于崔道融所言“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梅花》),夏完淳所道“明月愁心兩相似,一枝素影待人來”(《寄跡武塘賦之》),馨香抵御風霜,清素靜候暖陽,傲立雪中,卻并不孤獨。所以,總有高潔的詩人,去探索發(fā)現(xiàn)梅的內心之美。
最后,梅還富含聯(lián)想意義,比如樓鑰就嘆道:“百卉千花皆面友,歲寒只見此三人。”(《題楊補之畫》)作為歲寒三友,梅像君子,在歷史長河中洗去污濁,清廉高潔。又可見“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君子》),陸游以梅花自比,看到梅花就想起了高潔的自己。梅的皎白也讓詩人聯(lián)想到冰肌玉膚,比如段克己眼中“姑射仙人冰雪膚,昔年伴我向西湖”(《憶梅》)就旨在闡明柔與剛的碰撞:梅外表柔軟而內心剛強。然而,蕭德藻卻覺得“湘妃危立凍蛟脊,海月冷掛珊瑚枝”(《古梅》),梅在冰凍江岸開得生機盎然,而“丑怪驚人能嫵媚,斷魂只有曉寒知”,由梅的高潔聯(lián)想到了禍國殃民的鄙陋,更聯(lián)想到了疾苦的眾生等待著救贖。
“梅”這一詩歌意象之所以流芳百世,正是因它既有外在之美,內在更令人敬佩。我們須細細地品,方能將梅之精神深深鐫刻于心。
【內蒙古扎魯特旗第一中學高三(1)班】
拓展延伸
為了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墨香文學社將開展一期詩詞鑒賞活動,主題是“詩詞,我也來鑒賞”。從林庚的《說“木葉”》中獲得啟發(fā),結合自己的詩詞積累,探討詩人鐘愛的古詩詞意象帶給人的聯(lián)想和暗示,在社團活動日上發(fā)言交流。
任務一:感受意象的鮮明特征
請在“平凡的草、高雅的竹、凌寒的梅、青與碧”中,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意象,搜集相關資料,做成一個詩詞句群集,感受這些意象鮮明的特征。
任務二:討論意象的不可替代性
在墨香文學社的詩詞鑒賞活動中,同學們嘗試用詞替代“南山草”“雪中梅”“嶺上竹”“青與碧”等這些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發(fā)現(xiàn)詩味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請同學們討論交流意象的不可替代性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
任務三:探究意象的暗示性
與“木葉”一樣,“南山草”“雪中梅”“嶺上竹”“青與碧”等意象雖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和色彩,但依然具有聯(lián)想義和暗示性。參照《說“木葉”》的寫作邏輯,請從“聯(lián)想義”“暗示性”兩個角度探究意象的獨特意義,注意要表達出自己個性化見解。請把你的探究成果寫作成篇,在社團活動日上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