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上海世博會建設期間鄭時齡院士與中國館合影。
“它不睬我。”鄭時齡院士站在臺上對PPT翻頁器的臨時故障小聲抱怨了一句,顯得特別可愛,無意間透露出一位建筑大師隱藏著的童心。
至今,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仍活躍在學術界,讓我們很容易忘記他已經(jīng)81歲的年齡。在中國的建筑學界,提到鄭時齡的名字時,年輕人會肅然起敬,學生們欽佩于他的風范。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海城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上海一江一河沿岸空間開放、五大新城規(guī)劃、崇明生態(tài)島建設等重要的城市建設規(guī)劃中,鄭時齡院士都是核心專家,為上海城市面貌的改變貢獻了智慧。而在安靜的校園里,鄭時齡院士開設的“建筑評論”課程,到今年正好30周年,他依舊堅持站在講臺上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第一節(jié)專業(yè)課,他鼓勵學生要有開闊的視野,要有獨立的學術精神,要有廣博的知識來投入到家園建設中。
近日接受《新民周刊》專訪時鄭時齡院士提到,應該有自信讓中國的建筑師在自己的土地上大展拳腳。
鄭時齡祖籍廣東,出生在四川,4歲時隨父母到上海定居,在上海長大。
由于父親過世早,鄭時齡家庭條件并不太好,但他自小聰慧,喜好文學,也愛好畫畫,為后來選擇建筑學專業(yè)埋下伏筆。
“中學的時候看了很多蘇聯(lián)電影,其中有一部講造船工程師的,我看了特別受震撼,理想是做造船工程師。但是我又喜歡文學,所以也愿意考文學方面的專業(yè)。我畫畫也不錯,學美術也可以?!编崟r齡回憶自己年少時曾有過的理想。因為對社會了解不多,少年的他并沒有太具體的人生規(guī)劃,這一點和今天的孩子們其實沒什么差別。
在“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社會環(huán)境中,鄭時齡的文學理想遭到了家長反對?!皩W文學有什么用?”母親不僅自己反對,還找來鄭時齡的表哥幫著勸說。
彷徨之際,高三班主任給鄭時齡一個更加周全的建議?!鞍嘀魅握f,你文科蠻好,畫畫也不錯,可以去讀建筑專業(yè)。我就這么走上建筑學的道路。我覺得一個人只要學一行鉆一行,都能有很好的成績?!?/p>
鄭時齡順利考入同濟大學建筑學專業(yè),學制6年。當時的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學生們有相當多的時間參加勞動。鄭時齡記得每年秋收,他和同學們都要去崇明的高校畜牧場勞動,平常也有很多時間去建筑工地參加勞動。勞動之余,同學們非常珍惜學習的時間,抓緊學習。
直到今天,同濟大學的建筑學專業(yè)本科學制也是5年,比其它專業(yè)多1年。鄭院士說,這是因為建筑師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不僅是本專業(yè)的知識,還包括社會科學的知識。
1965年,鄭時齡本科畢業(yè)分配到當時的第一機械工業(yè)部第二設計院。正是三線建設熱火朝天的時期,鄭時齡分配到的單位位于當時三線建設最重要的一個地區(qū)——貴州遵義。但作為現(xiàn)場設計工程師,鄭時齡和同事們每年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在遵義“集訓”,其他時間隨著工程走南闖北。
13年的時間里,鄭時齡在建設第一線工作,對軍工廠、民用住宅、公共設施等等各種各樣的建筑都有了設計經(jīng)驗。1978年中國高等教育恢復,37歲的鄭時齡參加“文革”后第一屆研究生招生考試,重新回到同濟大學。
提起報考研究生,鄭院士說,過程相當驚險。
鄭時齡中學時代留影。
第一個驚險是因為他原本已經(jīng)超齡,后來研究生報考年齡放寬才符合條件。
第二個驚險是他接到報名通知時截止時間非常緊張,差點就錯過了這次機會。“我當時人在杭州,單位在遵義。我如果先領到申請報告,填好寄到遵義,遵義審查通過后再寄回杭州,我再去報名,按照當時的郵政速度肯定是來不及了?!毙疫\的是,單位對鳳毛麟角的“考研生”特別重視,杭州的招辦通融說,只要遵義的單位發(fā)個電報到杭州就算數(shù)。但就算是遵義發(fā)電報到杭州,杭州再提交報名表給同濟大學,時間還是來不及。杭州的招辦馬上與同濟大學聯(lián)系,請同濟大學直接接收遵義返回的報名表,算作是報名。如此的“破例”之下,鄭時齡才幸運地獲得了考研資格。
到了考試環(huán)節(jié),依舊險象環(huán)生。由于是“文革”后第一次組織考研,中間難免有疏漏的環(huán)節(jié)。最后一門考試時間到了,考卷卻還沒有到達杭州。鄭時齡回憶,當時杭州招辦只得趕快聯(lián)系同濟大學出一份新的卷子,一周以后再通知鄭齡去考試。“這些故事放到今天都不可想象。當時大家非常鼓勵年輕人再去學習,盡量給我們創(chuàng)造條件?!?/p>
1978年,鄭時齡成為同濟大學建筑專業(yè)9名研究生之一。
1981年研究生畢業(yè)后,鄭時齡留校任教,從此再也沒有離開校園。不過,鄭院士的智慧不僅用在培養(yǎng)學生上,還直接地貢獻給了城市建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潮滾滾向前,大拆大建是當時城市發(fā)展的主題,歷史建筑保護和城市歷史風貌保護是比較微弱的聲音,甚至有人說“保護歷史建筑就是保護落后”。但就是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鄭時齡大力呼吁歷史建筑保護和城市歷史風貌保護?!爱敃r的確比較困難。有的區(qū)域我們不能成片地保護下來,只能為了某一幢建筑去聯(lián)系相關部門,去呼吁保護?!?/p>
鄭時齡院士曾主持南浦大橋的建筑設計。1990年在南浦大橋工地。
近幾年,上海外灘源成了新的網(wǎng)紅打卡地,每天都有博主、模特在外灘源拍照。2003年開始,鄭時齡就開始關心外灘源歷史建筑的保護,最終在相關專家的呼吁下,外灘源才有了今天的樣子。
作為學者,為什么鄭時齡的建議可以被管理部門聽到、采納?鄭院士介紹,1998年上海成立規(guī)劃委員會,鄭時齡擔任上海城市空間與環(huán)境專業(yè)委員會主任。2004年,鄭時齡擔任了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和優(yōu)秀歷史建筑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這個機構中有建筑學學者,有法律界專家,有政府部門人員,在這樣的機制下,在這個平臺上,學術專家和政府主管部門可以暢通溝通。
這些年無論是外地游客還是上海本地居民,越來越喜歡到黃浦江沿線和蘇州河兩岸散步,觀賞一江一河風光,享受愜意的城市詩意空間。一江一河兩岸公共空間的開發(fā),也是鄭時齡院士多年前就開始推動的。
“2000年以后,上海中心城區(qū)建設基本上已經(jīng)沒有太多空間,只能見縫插針。黃浦江、蘇州河兩岸有很多可以開發(fā)的空間,我提出可以沿這兩條軸進行發(fā)展的思路。”
說起黃浦江岸的開發(fā),鄭時齡講起一個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有關的故事。鄭時齡很早就參與上海世博會的申辦、籌辦。2000年,上海舉辦了一次歐洲大學夏日工作營,為期一個月,題目就是世博會規(guī)劃,國外教授和設計師以及來自14個國家的年輕學生們一起完成設計任務。當時世博會的選址不在黃浦江岸,而是在浦東腹地、如今上海迪士尼的建設位置。
鄭院士說,其中一組學生沒有按照題目要求,而是選擇了黃浦江岸為背景進行設計。最后這組學生的作品非常不錯,但國內專家認為學生沒有按照要求完成項目,只能給“創(chuàng)意獎”;國外專家則認為可以給“特別獎”。“我說,給他們‘特別創(chuàng)意獎’。大家都接受了?!?/p>
后來一位法國工程師問鄭時齡,上海世博會為什么不選址海邊?鄭院士回答說海邊距離上海市區(qū)太遠,而且上海的海灘是泥灘不適合建設。這位工程師又問:“為什么不在黃浦江邊?” 鄭時齡完全贊同這個創(chuàng)意。
社會各界匯聚的意見將上海世博會選址集中到了黃浦江邊,并且從最初的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之間擴展到前灘,這才有了后來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
2002年3月鄭時齡向國際展覽局考察團介紹上海市的總體規(guī)劃。
2022年10月鄭時齡在2022上海綠色建筑國際論壇上發(fā)言。
申辦成功后,鄭時齡院士不僅擔任總策劃師參與策劃,還成了“宣講員”?!盁o論是國外參加學術會議還是到全國各地開會,我都要講到世博會,為上海世博會做宣傳?!?/p>
上海世博會讓“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而鄭時齡院士的工作,其實一直圍繞著這個主題。如今黃浦江兩岸已經(jīng)有了長達幾十公里的公共空間,蘇州河兩岸也陸續(xù)貫通,但鄭院士認為,一江一河還可以更美好。
“比如楊浦濱江,現(xiàn)在游客必須從一頭進到另一頭出,中間是走不出來的。我提議要打通橫向的道路,讓游客居民方便地從江岸走到腹地。我們還要增加更多驛站,讓人休息。另外從管理而言,公共空間要對游客更友好。我有時候需要拍片子,到江邊,會有管理人員阻擋。公共空間要真正開放給公眾,不要有一種‘私有’的觀念?!?/p>
建筑師可以比普通人提前看到城市的變化,那么十年、二十年后的上海將變成什么樣?鄭時齡表示,“15分鐘生活圈”等建設,正在讓上海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所有的建設會更注重人與環(huán)境的交流,人民的幸福感會因為社區(qū)的變化而提升。
鄭時齡院士從教41年,截至2022年培養(yǎng)研究生121人,其中博士45人,碩士76人。這些學生畢業(yè)后大多在建筑實踐、建筑教育和城市管理等各行各業(yè)成為佼佼者。
多年來很多人問,中國為何少有建筑大師?為什么很多城市地標建筑都出自外國設計師之手而不是中國自己的建筑設計師?對于這個問題,鄭時齡院士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他首先表示,中國建筑師數(shù)量太少。“我統(tǒng)計過,現(xiàn)在中國大概每4萬個人才擁有一個建筑師,意大利是400多個人里就有一個建筑師,而美國、英國大概兩三千個人里有一個建筑師。這說明我們建筑師是缺的,現(xiàn)在很多的建筑的品質其實并不是很好?!?/p>
鄭時齡同時表示,中國并非沒有優(yōu)秀的建筑設計師,他們中很多人也在國外大展拳腳,完成了很多重要的項目。
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在中國的土地上,本土建筑設計師也許的確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鄭時齡認為,應該更多地給中國建筑師機會,減少非專業(yè)的干涉。上海世博會建設招標時,鄭時齡院士就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拔艺f,應該讓中國建筑師唱主角。有人問:中國建筑師唱主角如何體現(xiàn)世博會的世界一流?我回答:難道中國建筑師就不是世界一流了?”
后來,上海世博會上世博中心、中國館等建筑的設計都出自中國建筑師之手。鄭時齡說,要對中國建筑師有自信。不久前鄭院士擔當梁思成建筑獎的評委,一位日本建筑師和三位北京的建筑師獲獎。鄭時齡認為,在積極地鼓勵下,中國一定會涌現(xiàn)更多建筑大師。
作為教師,鄭時齡希望選擇建筑學專業(yè)的年輕學子可以靜下心來鉆研。建筑師是一個大器晚成的職業(yè),也是青年建筑師可以脫穎而出的專業(yè),同時建筑師是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很強的職業(yè)。
做了幾十年建筑師,鄭時齡仍然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職業(yè)?!耙驗槟憧偸桥龅叫聠栴},遇到不一樣的人。”
鄭院士愛好聽古典音樂,最近常聽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有時候一邊工作一邊聽。都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在鄭時齡院士的世界里,工作、愛好合二為一,應該是一種很愜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