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娟,李 瑩,余喜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 1.眼科;2.乳腺甲狀腺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斜視性弱視屬于臨床常見弱視類型,是指眼視軸偏斜致使同一物體物象無法同時落在兩眼視網(wǎng)膜對應點處繼而出現(xiàn)復視、視覺紊亂,一旦治療不當,更會造成患者視力永久低下,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及擇業(yè)[1]。近年來,矯正手術、雙眼視功能訓練及弱視治療是臨床治療斜視性弱視常用的方法,不過該手術療程較長,需要一定程度的護理,否則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雙眼視覺的恢復效果[2],主要涉及年齡、病程、弱視程度、睡眠、精神狀況、視力恢復鍛煉依從性、家長文化程度等因素。本研究則旨在利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斜視性弱視手術患者術后恢復與護理對策的危險因素,從而為斜視性弱視患者臨床治療及護理方面提供一定參考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眼科行手術治療的110例斜視性弱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49例,年齡5~24歲,平均年齡(11.25±2.02)歲;共同性內斜視64例、外斜視46例;重度弱視(矯正視力≤0.1)18例、中度弱視(矯正視力0.2~0.5)42例、輕度弱視(矯正視力0.6~0.8)50例。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后開展研究,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符合《弱視診斷專家共識(2011年)》[3]中關于弱視的相關診斷標準;經檢查為斜視性弱視;②患者均為首次就診;③經常規(guī)弱視治療3~6個月后,雙眼視力無提高且穩(wěn)定在3個月以上,能夠進行斜視矯正手術。
1.2.2 排除標準:①存在語言交流及行為障礙者;②伴有眼病史或合并其他伴發(fā)眼部器質性病變者;③屬于繼發(fā)性斜視、屈光性調節(jié)性內斜視及非共同性斜視者;④病例資料不完整者;⑤患者出現(xiàn)嚴重感染、惡性腫瘤;⑥凝血功能異常。
1.3 方法:術后3個月,評估患者的恢復程度[4],治愈為矯正視力提高≥0.9;進步為視力提高2行及2行以上;無效為視力退步或提高1行。經評估,無效歸類為恢復不佳組(n=32),治愈及進步歸類于恢復較佳組(n=78)。
收集兩組患者的臨床信息,包括性別、年齡、病程、共同性斜視類型、弱視程度、睡眠質量、精神狀況、視力恢復鍛煉依從性、家長文化程度。其中,以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5]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分值<7分為良好,≥7分為不佳;采用綜合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6]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況,分值<8分為輕松,≥8分為緊張焦慮;通過提問打鉤的方式評估患者對視力恢復鍛煉的依從性,自覺、主動和積極性高認為依從性高,自覺、主動和積極性一般或有抵觸、拒絕執(zhí)行認為依從性差。
對影響斜視性弱視術后恢復的相關因素進行初步篩選;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歸模型分析斜視性弱視術后恢復的影響因素;利用ROC曲線評估PSQI、HADS評分對患者治療后恢復情況的診斷效能分析。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分別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影響斜視性弱視術后恢復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利用ROC曲線評估PSQI、HADS評分對患者治療后恢復情況的診斷效能分析;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影響斜視性弱視術后恢復的單因素分析:術后3個月,兩組性別、共同性斜視類型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年齡、病程、弱視程度、睡眠質量、精神狀況、視力恢復鍛煉依從性和家長文化程度方面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斜視性弱視術后恢復的單因素分析 [例(%),±s]
表1 影響斜視性弱視術后恢復的單因素分析 [例(%),±s]
因素 恢復較佳組(n=78)恢復不佳組(n=32) χ2/t值 P值性別男女年齡>11歲≤11歲病程/年斜視類型共同性內斜視共同性外斜視弱視程度輕、中度重度睡眠質量良好不足精神狀態(tài)輕松緊張視力恢復鍛煉依從性高低家長文化程度高(大專及以上)低(高中及以下)42(53.85)36(46.15)20(25.64)58(74.36)7.64±1.32 48(61.54)30(38.46)60(76.92)18(23.08)62(79.49)16(20.51)56(71.79)22(28.21)47(60.26)31(39.74)48(61.54)30(38.46)17(53.13)15(46.87)21(65.63)11(34.37)6.52±1.05 16(50.00)16(50.00)10(31.25)22(68.75)13(40.63)19(59.37)11(34.38)21(65.62)12(37.50)20(62.50)10(31.25)22(68.75)0.005 15.516 4.273 1.242 20.455 15.797 13.344 4.725 8.351 0.945 0.000 0.000 0.265 0.000 0.000 0.000 0.030 0.004
2.2 影響斜視性弱視術后恢復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經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以術后恢復情況為因變量,無效歸類為恢復不佳組,治愈及進步歸類于恢復較佳組(恢復較佳組=0,恢復不佳組=1),以表1中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年齡(≤11歲=0,>11歲=1)、病程(連續(xù)變量)、弱視程度(輕、中度=0,重度=1)、睡眠質量(良好=0,不足=1)、精神狀況(輕松=0,緊張=1)、視力恢復鍛煉依從性(高=0,低=1)和家長文化程度方面(高=0,低=1)作為自變量歸類于Logistic回歸模型。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年齡大、睡眠不足、視力恢復鍛煉依從性低和精神緊張焦慮是影響術后恢復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斜視性弱視術后恢復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PSQI、HADS評分對患者治療后恢復情況的診斷效能分析:使用統(tǒng)計軟件制圖,以術后恢復情況為金標準,通過PSQI對斜視性弱視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分析:靈敏度71.48%,特異度72.38%,AUC=0.728,95%上限0.809、下限0.635;通過HADS對斜視性弱視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分析:靈敏度70.61%,特異度69.26%,AUC=0.710,95%上限0.793、下限0.616;與Az=0.5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PSQI、HADS評分對患者治療后恢復情況的ROC曲線
影響斜視性弱視患者術后恢復不佳的危險因素分析:當視覺最敏感的黃斑部不能接受足夠的視覺刺激時,黃斑功能長期受到抑制,引起視力發(fā)育受限,導致眼部弱視的發(fā)生[7];而斜視性弱視是弱視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在斜視狀態(tài)下,實際空間和視空間發(fā)生了差錯,產生了視覺錯誤,不僅可引起眼部不適,還可給患者心理造成負面影響[8],需行矯正手術和護理干預。根據(jù)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在年齡、病程、弱視程度、睡眠質量、精神狀況、視力恢復鍛煉依從性和家長文化程度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回顧以上因素,經過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后,結果顯示:患者年齡大、睡眠不足、視力恢復鍛煉依從性低和精神緊張焦慮是影響術后恢復的獨立危險因素。
3.1 年齡大:本研究中術后視功能研究的患者多集中在11歲及以下患者,在斜視性弱視治療過程中,其對象多為兒童;而兒童的視覺發(fā)育是逐步的,出生到3歲是關鍵期,8歲以前是敏感期,也有研究指出12歲以前是敏感期,而這段時期不僅是弱視發(fā)生的高風險期,也是治療弱視的最佳時期;3~5歲弱視兒童的治愈率在80%以上,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弱視兒童的治愈率逐漸降低[9]。結果提示,對于斜視性弱視患者應注意要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3.2 睡眠不足:良好的睡眠不僅有利于人體的新陳代謝和免疫力的提高,還可促進人體生理的發(fā)育;但隨著電子設備如電腦、手機和電視等的普及等,越來越多的兒童睡眠質量下降[10-11];研究亦提到:睡眠不足被證實是兒童弱視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12]。因此,確保充足的睡眠對斜視性弱視患者術后視力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結果顯示:使用統(tǒng)計軟件制圖,以術后恢復情況為金標準,通過PSQI對斜視性弱視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分析:靈敏度71.48%,特異度72.38%,AUC=0.728;與Az=0.5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HADS在評估患者睡眠質量方面具備較高的臨床價值。
3.3 視力恢復鍛煉依從性低:對于斜視性弱視患者,除了行矯正手術治療斜視外,同時還需要視功能訓練等弱視治療。這可能是因為:患者多為兒童,在術后恢復過程中,由于對術眼敷料不適、對弱視治療的認知能力不足、自控能力差等,導致患者遵醫(yī)囑治療的依從性差,使患者術后視功能恢復不佳[13]。
3.4 精神緊張: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統(tǒng)計軟件制圖,以術后恢復情況為金標準,通過HADS對斜視性弱視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分析:靈敏度70.61%,特異度69.26%,AUC=0.710;與A2=0.5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另研究表明,在斜弱視治療過程中,尤其兒童可能因對陌生環(huán)境、陌生人群和手術等感到恐懼緊張[14]。因此,患者還可能由于精神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對治療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治療,會影響治療及術后恢復效果。
3.5 護理對策:①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患者及其家屬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和掌握保健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治療依從性和術后恢復等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15-16]。建立健康小組,以護士長及眼科醫(yī)師主任為主,下達培訓任務,確保醫(yī)護人員掌握眼科相關知識,能夠保證護理質量。準備完畢,對進行手術治療的斜視性弱視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調整作息時間,保持充足的睡眠;此外,對手術相關知識和視力恢復鍛煉相關知識進行宣教,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視力恢復鍛煉必要性等,并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解答,以提高患者及家屬對手術的了解、促進對視力恢復鍛煉的掌握技能,使患者和家屬樹立正確的保健意識與觀念,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家屬的監(jiān)督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促進患者術后恢復;②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是護理工作中疏導或消除患者及家屬不良情緒的重要手段,在促進患者病情轉歸過程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17]。因斜視性弱視患者多為兒童,而兒童具有依戀家人、害怕陌生人、好動、好奇和時常鬧情緒等特點,通過互動、交流與患者及其家屬建立良好的關系,取得信任,了解患者的不安,給予正確的引導;創(chuàng)建良好的環(huán)境,減輕患者對醫(yī)院的恐懼及自卑等負性情緒;讓家屬充分認識和重視斜視性弱視后,再爭取家長配合,做好監(jiān)督工作,促進術后恢復;③延續(xù)性護理:延續(xù)性護理是將院內護理延續(xù)到院外的一種護理模式,對促進患者出院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18],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出院后,醫(yī)護人員還需通過電話、微信和入戶隨訪等方式對斜視性弱視患者進行延續(xù)性護理,指導合理飲食,加強健康教育、并發(fā)癥預防和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等,詳細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及時解決患者及家屬遇到的問題;同時,還可起到督促與監(jiān)督的作用,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綜上所述,患者年齡大、睡眠不足、視力恢復鍛煉依從性低和精神緊張焦慮是影響術后恢復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加強斜視性弱視患者生活方式教育、健康知識教育和心理疏導方面,有利于促進手術治療后患者的恢復情況,預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