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江龍,付輝云,張燕萍,賀剛,楊英,閔佳琳,習宏斌
(1.江西省水生生物保護救助中心,江西 南昌 330096;2.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39;3.峽江縣漁業(yè)局,江西 峽江 331400)
甲魚俗稱鱉、團魚,是卵生兩棲爬行動物,因其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1],深受消費者青睞,市場需求量大,是一種優(yōu)質的水產養(yǎng)殖品種。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綠色生態(tài)水產品需求日益增長,稻(蓮)鱉生態(tài)種養(yǎng)模式越來越受重視[2]。稻(蓮)鱉種養(yǎng)模式是將甲魚養(yǎng)殖和稻(蓮)田種植有機結合,二者生長于同一場地,互利共生[3]。一方面,稻(蓮)田為鱉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增加了捕食、曬背范圍,提升甲魚生長發(fā)育速度及品質,另一方面中華鱉的日?;顒訋椭荆ㄉ彛┨锼赏?、透氣、除蟲,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實現(xiàn)了“一田兩用,一地雙收”的效果,是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提升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之一[4]。本文在峽江縣戈坪鄉(xiāng)芳洲村稻鱉、蓮鱉綜合示范種養(yǎng)基礎上,系統(tǒng)總結了稻鱉、蓮鱉種養(yǎng)技術要點,以期為中華鱉的生態(tài)養(yǎng)殖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選擇品種優(yōu)良、體色鮮潤、活力強、行動靈活、規(guī)格整齊、體質量3 g左右的甲魚幼苗。
為符合甲魚生活習性,養(yǎng)殖池選于安靜、有干凈水源的地方。養(yǎng)殖池面積0.5畝/口,池高1 m,池壁頂端向內延伸10 cm,防止甲魚逃逸。池塘內搭設傾斜角度20°,一端深入水面的投餌臺,供甲魚攝食、曬背和活動。放苗前養(yǎng)殖池需用100 kg/畝生石灰消毒。
幼苗用15~20 g/L食鹽水浸泡10分鐘或20 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分鐘,浸泡水以剛好沒過其背為宜。鱉苗活動能力弱,要沿養(yǎng)殖池四周投放,將其分散,放養(yǎng)密度為50只/m2。待甲魚平均體質量達30 g左右時進行分塘,養(yǎng)殖密度約10只/m2。
投喂全價飼料,每日上午9:00和下午5:00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為體重的4%~8%,隨溫度和攝食程度的變化而變化,溫度高、攝食快,則投喂量相對增加。投喂遵循“五定”原則:定時、定點、定質、定量、定人。
堅持早晚巡塘,注意水溫、水質變化及苗種的吃食情況,定期加水或換水,換水量一般不超過1/3,保持水體透明度在30 cm左右。
甲魚在常溫條件下養(yǎng)殖3年,體重達400 g后,將其投放于稻(蓮)田中綜合種養(yǎng)。
2.1.1 田間工程
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背風向陽的田塊,在稻田的低洼一面挖水溝,溝深2 m,坡比1∶3,水溝面積占稻田面積的8%~10%。溝內每隔25 m搭設1投餌臺,與水面角度約20°,一端稍浸入水下。田埂四周安裝鐵絲網防止甲魚逃逸,埋入土下20 cm,高出地面50 cm,用木樁或竹竿支撐固定,拐角處成弧形。進排水口用網扎緊防逃。
2.1.2 水稻種植
選擇莖稈堅硬、不易倒伏、抗病能力強、耐深水的水稻品種。4月中下旬,采用機插或手插的方式移栽秧苗,間距略大于普通稻田,行距26~28 cm、株距16~18 cm。
2.1.3 甲魚投放
選擇體格健壯、大小一致,規(guī)格400 g/只的甲魚,在每年4月-6月,水稻栽插半月后,按每畝200只的標準投放,投放前用聚維酮碘溶液浸泡3分鐘消毒,消毒后甲魚直接放于稻田水溝中。
2.1.4 飼料投喂
根據溫度和天氣情況確定投喂量,水溫20℃以上時,每日上午9:00和下午5:00各投喂1次,投喂量以半小時吃完為宜,喂至八成飽,迫使甲魚爬往田間尋找天然餌料。天氣惡劣時,減少投喂量,水溫18℃以下時,甲魚活動減少并進入冬眠,此時降低直至不投喂餌料。
2.1.5 種養(yǎng)管理
采取加強培管、清除雜草、利用性誘劑、殺蟲燈等生物、綠色防控技術防治病蟲害。病蟲害發(fā)生時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局部防治。每10天加注1次新水,補充因蒸發(fā)而減少的水分,稻田水深控制在10 cm,高溫季節(jié)可增深至15 cm。堅持早晚巡田,觀察甲魚活動、攝食及生長等情況,發(fā)現(xiàn)生病甲魚,及時撈出,防止交叉感染,經常測量溶解氧、亞硝酸鹽、pH等指標,出現(xiàn)異常情況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措施,保持水體清新、溶氧充足。
2.1.6 收獲上市
到水稻抽穗時進行烤田,稻田水緩慢排出,少量多次,讓甲魚慢慢從田中爬入溝中,利于捕撈和冬眠。水稻成熟后人工收割,甲魚喂養(yǎng)3~4年體重可達2.5 kg,根據需求捕撈出售,捕撈后及時補投新鱉種。
2.2.1 蓮田選擇及工程
選擇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相對安靜的蓮田,在低洼一側挖面積占蓮田面積10%,深1 m的水溝,溝內按上文稻田標準搭設餌料臺。挖出的泥土加高田埂至0.8 m,四周用塑板或鐵絲網建成向內傾斜,高50 cm以上的防逃設施。
2.2.2 蓮藕的選擇和種植
選擇高產、高抗病的優(yōu)質蓮藕品種,每年4月,水溫穩(wěn)定在15℃以上時栽種,栽種前10天翻耕蓮田并施入300~500 kg有機肥和30~50 kg復合肥。蓮藕栽種時,藕頭稍向下傾斜,每畝種植蓮種150株左右。
2.2.3 甲魚投放和飼料喂養(yǎng)
與上文“稻鱉種養(yǎng)”中相同。
2.2.4 水質管控
蓮田前期水深較淺,溫度受外界影響大,甲魚投放后,要逐漸加深水位,在不影響蓮藕正常生長情況,多注入新水,尤其是8月-9月高溫季節(jié),投餌多,水質易變差,應勤換新水。
2.2.5 日常管理
堅持每日早晚巡田,觀察甲魚、蓮藕生長情況,注意檢查田埂滲漏和防逃設施,控制蓮田水位,定期補入活水。
2.2.6 收獲上市
當蓮藕長出終止葉時,可采集上市。蓮田中甲魚與稻田中的生長速度相同,約3~4年后達2.5~3 kg,根據市場需求捕撈上市,同時投放新鱉種,合理控制養(yǎng)殖密度。
對稻鱉和蓮鱉兩種綜合種養(yǎng)產量進行測算,水稻產量為500 kg/畝,蓮藕產量為1000 kg/畝,與水稻、蓮藕單一種植模式下產量相差不大。稻(蓮)田甲魚人工、飼料等總成本約70元/kg,稻田甲魚每年產量約100 kg/畝,批發(fā)價110元/kg,比水稻單一種植模式下增值4000元/畝。蓮田甲魚產量比稻田略高,約110 kg/畝,因體色更光滑,接近野生甲魚,批發(fā)價約120元/kg,比蓮藕單一種植模式下增值5500元/畝,兩種綜合種養(yǎng)模式經濟效益均十分顯著。
稻鱉(蓮鱉)綜合種養(yǎng)實現(xiàn)了在同一田地里種植水稻(蓮藕)和養(yǎng)殖甲魚,二者互利互惠、實現(xiàn)了田水兩用、節(jié)地增收,符合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發(fā)展要求,利于種植業(yè)與養(yǎng)殖業(yè)的有機結合,促進了生態(tài)農業(yè)的發(fā)展,可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