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單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接觸和學習不同類型的語篇、熟悉生活中常見的語篇形式,把握不同語篇的特定結(jié)構(gòu)、文體特征和表達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語篇意義的理解,還有助于他們使用不同類型的語篇進行有效的表達和交流?!墩n標》對普通高中英語課程語篇類別內(nèi)容也做出了要求,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提高類)三大類,包括對話、人物介紹、新聞報道、小說、專題講座、演講等。其中,演講屬于選修課程(提高類)。高中英語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語篇類型廣泛,但演講類語篇較少,針對演講類文本閱讀指導策略的研究也較少。因此,筆者從開展演講類文本閱讀的實踐意義人手,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實踐,闡述對演講類文本閱讀教學方法的思考。
一、開展“英語演講類文本”閱讀教學的實踐意義
演講,尤其是經(jīng)典演講,是高中英語教師開展拓展閱讀的良好素材。開展英語演講類文本閱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有助于培養(yǎng)語言能力
比起單一的文字材料,演講通常以多模態(tài)形式出現(xiàn),即包括書面文本,也包括視頻材料。學生可以通過把握語篇結(jié)構(gòu)、梳理主要論點、分析語言特征等,培養(yǎng)閱讀能力。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觀看演講視頻進一步感受演講者的風采、模仿演講者的語音語調(diào)等,理解演講者的態(tài)度、意圖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聽和看的能力。
2.有助于培養(yǎng)思維品質(zhì)
演講是一種嚴謹?shù)慕涣鞣绞?。演講者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fā)表白己的見解和主張。在演講過程中,演講者為了使自己的見解主張有說服力,他必定會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手段來闡明白己的觀點。因此,相比較其他文章類型,演講稿的觀點鮮明,邏輯性強,閱讀演講類文本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學生通過分析、推理、質(zhì)疑、評價等對語篇進行深層次解讀,提升思維品質(zhì),形成自己的觀點。
3.有助于培養(yǎng)文化意識
《課標》指出: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去向。文化意識體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取向。演講主題廣泛多樣,反映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人文、社會問題等。一些正能量的經(jīng)典演講往往產(chǎn)生于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之下。學生可以通過了解演講背后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挖掘其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同時吸收國外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獲得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啟示。
4.有助于培養(yǎng)學習能力
充分理解一篇演講,少不了對其演講者信息和背景知識的了解。因此,開展演講類語篇閱讀有助于引導學生通過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等渠道獲取相關(guān)信息,豐富學習資源。其次,演講類文本有著如下特征:演講目的明確,語篇結(jié)構(gòu)清晰,邏輯性強,語言通俗生動,往往使用舉例、排比、比喻等手段。因此,學生閱讀演講類語篇有助于他們歸納、運用、反思并調(diào)適學習策略,最終開展自主、高效的演講類文本閱讀。
二、“英語演講類文本”閱讀教學的實踐及思考
下面筆者就一堂演講類文本閱讀教學課的教學片段為例,談?wù)剬τ谟⒄Z演講類文本閱讀教學方法的探究。
該課例的閱讀材料選用的是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在蘇格蘭公投之前,為挽留蘇格蘭而作的演講Let'sstick together,具有歷史意義。該演講中,卡梅倫分別分析了蘇格蘭獨立以及蘇格蘭留在英國對英國和蘇格蘭雙方帶來的影響,得出以下結(jié)論:對雙方來說,蘇格蘭留在英國是明智的選擇。本文雖然政治詞匯多,長難句多,但結(jié)構(gòu)清晰,論據(jù)充分,邏輯性強。該演講多處使用排比、重復等,與演講者深情飽滿的情感相得益彰。上課對象為高二下學期的理科班學生,他們具有一定詞匯量,掌握預測、概括、總結(jié)等閱讀策略,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
筆者在設(shè)計該課時,采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1.鏈接背景知識,促進語篇理解
Young認為,閱讀理解有兩個特征,一個是它的共時性——閱讀的實際過程;二是它的歷時性——新舊知識相互作用與結(jié)合的關(guān)系。因此,鏈接語篇的背景知識,能促進閱讀者對新語篇的理解。在演講中,演講者就人們普遍關(guān)心的或特定人群關(guān)注的話題,發(fā)表白己的看法和見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yīng)補充或激活該演講的背景知識,比如歷史背景、社會發(fā)展、演講者自身經(jīng)歷等,幫助學生彌補信息鴻溝、正確分析演講目的、深入理解語篇。
【教學片段1】
在本堂課的讀前環(huán)節(jié),筆者向?qū)W生展示背景知識,幫助他們分析演講者的演講目的。首先,筆者詢問學生英國的全稱,英國國旗及其名字和發(fā)展歷史,激活學生已有背景知識,學生得出結(jié)論:英國是聯(lián)合王國,不應(yīng)分割(圖1)。其次,筆者向?qū)W生補充蘇格蘭公投事件,向?qū)W生展示蘇格蘭全民公投的選票,投票問題為:Should Scotland be an independent country?(圖2)筆者告知學生蘇格蘭公民在公投之前,英國前首相卡梅倫發(fā)表演講。筆者設(shè)計了如下問題:Why didCameron make this speech?通過以上背景知識的激活和補充,學生很容易回答出來:Cameron tried to per-suade the Sottish people to vote 'No' in the referendum.
【設(shè)計意圖】
英國的全稱、國旗的名字、國旗的形成無一不體現(xiàn)了英國是聯(lián)合王國。學生通過激活關(guān)于英國及其國旗的文化知識,快速了解了英國的歷史。該讀前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蘇格蘭對于英國的重要性,為學生后續(xù)分析演講目的做了鋪墊。此外,教師向?qū)W生展示蘇格蘭公投選票,補充相關(guān)事件,引導學生聯(lián)系歷史和現(xiàn)實,合理分析卡梅倫在此重要時刻發(fā)表演講的目的。
2.巧妙設(shè)置懸念,形成閱讀期待
“懸念”是指作者為了激活讀者的“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在藝術(shù)處理上采取的一種積極手段。它包括“設(shè)懸”和“釋懸”兩個方面。《課標》指出:課堂教學應(yīng)給予學生合理的拓展思維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yīng)巧妙“設(shè)懸”,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使其形成閱讀期待,主動投入到語篇理解活動中去。
【教學片段2】
在該環(huán)節(jié),筆者設(shè)計了如下活動:第一,向?qū)W生展示來自觀眾及媒體對該演講的積極評價,并公布了蘇格蘭公投的結(jié)果:超過半數(shù)蘇格蘭公民投了“反對”。學生不難推斷出卡梅倫的演講起了作用。而后,筆者趁熱打鐵,為學生設(shè)置懸念:(1) What did Camerontalk about in this speech? (2)What makes this speech asuccess?第二,筆者還設(shè)置了“頭腦風暴”活動,邀請學生積極思考:If you were a Cameron Brain Trustmem-ber, what do you suggest Cameron talk about in thespeech?學生發(fā)言踴躍,學生一回答:I suggest Camer-on should talk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UK.學生二回答:I suggest Cameron should talk about the negative effectsof a“Yes" vote on Scotland.
【設(shè)計意圖】
教師向?qū)W生展示觀眾和媒體的好評,突出新聞標題中emotional plea 一詞,引導學生對演講內(nèi)容產(chǎn)生好奇的同時,也為后續(xù)分析語言特征作了鋪墊。此外,教師引用客觀數(shù)據(jù)——公投的結(jié)果,進一步向?qū)W生傳遞有效信息:該演講對公投結(jié)果起到了積極影響。之后的兩個追問實則也是學生心中所問。該環(huán)節(jié)的“頭腦風暴”活動,實際是對“What did Cameron talk aboutin this speech?”的積極預測。該活動為學生設(shè)定了恰當情境,旨在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合理推測演講具體內(nèi)容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帶著好奇,懷著期待,積極主動地投身閱讀,解開懸念。
3.把握文章脈絡(luò),梳理主要論點
比起日常會話,演講雖然也是口頭表達,但它所處場合更為正式。演講者為了向聽眾闡明事理,表達觀點,一定會精心準備演講稿,因此演講類語篇的結(jié)構(gòu)清晰嚴謹,邏輯性強。學生在明確演講者的演講目的后,焦點就自然落在了演講內(nèi)容上。在開展演講類文本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yīng)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并嘗試使用恰當?shù)膶W習策略,幫助學生提高分析文本結(jié)構(gòu)的能力,明晰演講者的演講思路。
【教學片段3】
筆者將該演講分為兩大部分,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概括兩部分大意并分別列出要點。
分析第一部分時,筆者設(shè)計了如下活動:
(1)教師要求學生略讀第一部分,關(guān)注段落首句,回答如下問題:What is mainly talked about in this part?若部分學生覺得該題有難度,筆者再顯示如下選項供學生選擇:A.History of the UK;B.Consequences of aYes vote;C.British values;D.The greatness of Scotland.獲得提示后,學生概括:該部分主要內(nèi)容為Conse-quences of a Yes vote.
(2)教師要求學生掃讀第一部分,列出“贊成”票對英國及蘇格蘭雙方的具體后果,完成如下表格:
因為“贊成”票對蘇格蘭的影響較多,筆者引導學生概括得出Scots' lives would be badly affected and Scotswould lose support from the UK if Scots voted Yes.
(3)筆者設(shè)計如下問題,引導學生關(guān)注Cameron的堅定態(tài)度:
T: What did Cameron think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
Ss:lndependence would not be a trial separation. Itwould be a painful divorce.
T: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paration and di-vorce?
Ss: Separation is temporary, while divorce is perma-nent.
分析第二部分時,筆者設(shè)計了如下問題,要求學生略讀該部分并回答問題。
Ql: What does a No vote mean?
Q2: What could Scots benefit from a No vote?
最后,引導學生用恰當?shù)乃季S導圖來展示文本脈絡(luò)。
【設(shè)計意圖】
在演講中,卡梅倫為勸說民眾投“反對”票,對比了投“贊成”票和“反對”票帶來的不同后果。因此,教師應(yīng)幫助學生擺脫長難句的干擾,梳理主要論點。教師將該演講分成兩大部分,借助表格及問題,引導學生通覽全文。在閱讀中,學生明晰了卡梅倫的主要論點:(1)“贊成”票對于英國和蘇格蘭雙方都無裨益;(2)“反對”票意味著雙方更好的改變。最后,教師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梳理文本脈絡(luò)。思維導圖是結(jié)構(gòu)化、可視化的思維輔助T具,能幫助學生更為清楚地把握文章脈絡(luò)。
4.識別語言特征,理解作者情感
演講是“勸說”的藝術(shù),它的感染力不僅來自于演講稿的語言表達,還來源于演講者的情感表達。為“勸說”聽眾,演講者往往會使用增強感染力的修辭手段,如對照、排比、反復等,其中排比和反復深受演講者的青睞。英語中的排比指的是一些相關(guān)的詞、詞組或從句在結(jié)構(gòu)上表示出的相似性。反復是指同一短語或句子的重復出現(xiàn)。排比和反復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加強了語氣,傳達了演講者的情感。演講者為呈現(xiàn)預期的演講效果,必定會調(diào)動自身的情感,以飽滿的情緒打動聽眾。因此,教師在演講類文本的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識別語篇中的修辭手段等語言特征,而且要引導學生借助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把握演講者的情感,識別其意圖。
【教學片段4】
教師邀請學生觀看演講視頻的片段,回答以下問題:How do you find Cameron's speech?
Sl: It is ver impressive. In the speech,Cameronstressed some words: leave, stick, stay… Actually, hestressed that it was wise to stick together.
S2: The speech strikes a chord in my heart.
S3: From his facial expression and body language,Iknow Cameron was slncere and he tried to persuadeScots to stay.
…
接著,筆者再次呈現(xiàn)媒體對該演講報道的標題:Scottish independence: David Cameron deliversemotional plea for Scotland to stay,并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以下問題:(1) Why is this speech considered emo-tional? (2) Which sentences in this speech impress youmost? Why?
S1: Some sentences with similar structures are usedto show Cameron's strong feelings; for example, if youdon't like me,1 won't be here forever. If you don't likethis Government, it won't last forever. But if you leavethe UK,that will be forever.
S2: Cameron also compares the UK to a family. Hesaid,“A family is not a compromise, or a second best,itis amagical identity, that makes us more together thanwe can ever be apart, so please don't break this familyapart.”
S3: This speech is very emotional. At the end of thespeech, Cameron uses¨Vote to stick together… Vote tostay… Vote to save our United Kingdom" to persuadeScots to stay.
…
【設(shè)計意圖】
通過觀看視頻,學生真切地感知卡梅倫演講時飽滿真摯的情感,借助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識別卡梅倫的演講意圖,即懇求蘇格蘭人民留下。在欣賞演講視頻的基礎(chǔ)上,筆者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回歸文本,關(guān)注演講稿的語言特征等。學生在討論分享中,分析了演講稿中的修辭手段,進一步理解了演講者的情感和演講意圖。
好的英語演講類文本的結(jié)構(gòu)清晰、邏輯性強、語言精彩、具有文化價值,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形成正確價值觀等方面能起到積極作用,是英語拓展閱讀的好選擇。因此,教師應(yīng)選擇符合學生水平的演講類文本,多途徑地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為其補充背景知識,引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指導學生運用恰當?shù)拈喿x策略,把握文本脈絡(luò),梳理主要論點,分析語言特征,深層理解演講者的演講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