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李兆良“坤輿圖黃河分流說”"/>
張裕童,趙 毅,許思逸
(1.鄭州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河南 鄭州 450001;2.中國水利博物館,浙江 杭州 311215;3.首都師范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北京 100048)
近年來,美洲鄭和學(xué)會會長李兆良先生在一系列論著中提出,《坤輿萬國全圖》其實是鄭和為了“準(zhǔn)備第七次”下西洋而繪制的,“成圖時間為1428-1430 年”,該地圖證明了“明代中國人比哥倫布先抵美洲”[1-4]。李兆良先生的著作在海內(nèi)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有專家甚至將其譽為“石破天驚”之作。龔纓晏以明代梁辀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以及《利瑪竇中國札記》等文獻(xiàn)為據(jù),認(rèn)真分析李兆良所依據(jù)的中外文資料,認(rèn)為其觀點在史實上是錯誤的、在邏輯上是乖謬的,完全違背了歷史研究的科學(xué)性,因而根本不能成立[5]。
《黃河改道與地圖斷代:中國地圖學(xué)西傳辯證》一文是李兆良先生關(guān)于《坤輿萬國全圖》系列研究中的一篇,以所謂的“以圖證史”的方式,利用現(xiàn)存的《坤輿萬國全圖》中對黃河的描繪,認(rèn)為《坤輿萬國全圖》上的黃河分兩支,為1194-1580 年狀態(tài),不是利瑪竇與李之藻時代的黃河,他們應(yīng)該目擊而未更正,證明兩者均沒有參加測繪《坤輿萬國全圖》,地圖存在遠(yuǎn)較二人時代為早。輔之一些其他“證據(jù)”,認(rèn)為《坤輿萬國全圖》原圖是鄭和時代測繪的地圖,完成于1430 年左右[4]。本文謹(jǐn)就李兆良先生有關(guān)黃河變遷的相關(guān)論述展開討論,認(rèn)為《坤輿萬國全圖》所呈現(xiàn)的黃河,是明后期的河道,而非明初的分流河道。所謂的北流,不過是從徐州而上的會通河以及衛(wèi)河。
李文中首先回顧了黃河變遷的簡要情況,著重論述了宋代以后黃河南流的歷史。轉(zhuǎn)述了紹熙五年(1194,金明昌五年)的史料,“河南陽武黃河決堤,淹封丘,河入巨野,直向東流,分為兩支,北支由北清河入海,南由泗入淮”。由此論證黃河在1194 年開始南北分流入淮入海。史料中的相關(guān)記載亦較為明確,因此其關(guān)于宋代黃河分流的觀點并無錯誤。但他認(rèn)為《坤輿萬國全圖》中的河道,即為1194 年以后的黃河,與事實并不相符。茲引《金史·河渠志》記錄本次決口的原文說明該問題:明昌五年八月,“河決陽武故堤,灌封丘而東”,“水勢南趨”[6]。河南南流的起點應(yīng)當(dāng)在開封西北的封丘縣。謹(jǐn)將歷史地理學(xué)界關(guān)于宋代黃河流路問題的研究結(jié)論概述如下:“宋代黃河的南流始于建炎二年(1128)的杜沖決河,而后大河離開了《山經(jīng)》《禹貢》以來流經(jīng)今??h和滑縣的故道不再東北流入渤海,改為以東南流入泗淮為常?!盵7]
《坤輿萬國全圖》(圖1)中的黃河繪制極為簡略,可參考的信息有限。在元代王喜的《治河圖略》中,繪制有宋代黃河圖(圖2),足資參考,其中關(guān)于黃河下游河道的走向與《坤輿萬國全圖》中較為相似,即下游分為兩支北清河入渤海,南清河入淮河。文字描述亦稱:“宋河既徙濟寧之巨野,與濟遂合于一,分而為南北流矣?!盵8]所謂宋之河圖,當(dāng)為北宋末或金代河道的反映。宋代黃河紛繁復(fù)雜,處在頻繁變動時期??傮w而論,北宋前期黃河尚循漢代以來的入海河道,后期則是北流、東流兩股河道輪替,但均為東北向流入渤海,這點是沒有爭議的。顯然,《坤輿萬國全圖中》的黃河不是北宋的黃河河道,是否為金元時期的有待進(jìn)一步確定。
圖1 《坤輿萬國全圖》黃河部分
圖2 《治河圖略》宋代黃河[8]
金元時期黃河的變遷情況更為復(fù)雜。金代的河道變遷的特點就是除了大河干流外,幾股岔河同時存在,迭為主次,但是他們的共同特點都共同匯入泗水[7]222,而非李文中的分為兩支:一支北流入海,一支南流入泗水[4]。元代的河道變遷的特點仍是以南流為主,長期存在汴、渦、潁三道,而以汴道為主流。元代的決口可以分為兩期,以泰定年間為界,前期決溢于汴梁路一帶,后期決溢于下游一線,且北決較多。黃河有復(fù)巨野、梁山的局面。至正二十五年(1365)的決口記載表明,黃河確實系由大清河入海,但時間非常短暫,明代初年即已恢復(fù)。總的來講北流較少,南流為主。
元代王喜的《治河圖略》(圖3)中,對至正年間的黃河下游河道有較為詳盡的繪制,圖中雖然并未明確繪制黃河在開封一帶多股分流的情形,卻在河道兩側(cè)標(biāo)注有“南汊河”“北汊河”,表明當(dāng)時河道紛繁復(fù)雜的情形。
圖3 《治河圖略》元代黃河[8]
圖中所反映的河道與至大年間,黃河在“杞縣三汊口,播河為三,分殺其勢,蓋亦有年”相符[9]1620,與李文中論述的下游“一分為二”不甚相符。故此,就宋金元時期的河道而論,變遷極為復(fù)雜,非《坤輿萬國全圖》中的水系可以概括。將《坤輿萬國全圖》中的黃河水系等同于1194 年黃河分流后的河道,失之于武斷。
明代前期黃河下游的河道變動情況,歷史地理學(xué)者很早就做了復(fù)原,并繪制地圖。而據(jù)李兆良先生研究,《坤輿萬國全圖》上的黃河分兩支,即是明代前期的黃河河道狀況,這一結(jié)論顯然與歷史地理學(xué)者多年的研究結(jié)論不符。以黃河河道在河南的情形為例,《坤輿萬國全圖》所呈現(xiàn)的河南信息極為簡略,僅在河道南側(cè)標(biāo)注有省城開封以及上游的河南府,且開封一帶的河流為一線。事實上,明代前期開封上下的河道紛繁復(fù)雜。
明代初年黃河仍是以南流為主,恢復(fù)了元代賈魯河的故道沿線。明洪武八年(1375),黃河在開封大黃寺堤決口,“挾潁入淮”,爾后的十幾年間水患頻發(fā),決溢的地點大多在開封上下的原武、中牟、蘭陽、封丘、滎澤、陽武,河道較元末南擺。西華、永城、夏邑等城也遭受水患,說明洪武年間的河道南擺至潁河、渦河一帶。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黃河在原武黑羊山?jīng)Q口,“東經(jīng)開封城北五里,又東南由陳州、項城、太和、潁州、潁上,東至壽州正陽鎮(zhèn),全入于淮”[10]2014。河道情況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開封以東的賈魯河“故道遂淤”。
顯然,黃河在1580 年前確實系分流,但潁水、渦水皆位于開封南側(cè),所以黃河的分流的線路應(yīng)當(dāng)在開封上下,而非《坤輿萬國全圖》中的東平以南。再次以明洪武、永樂朝的治河舉措而論,如堤防的修筑,也能證明黃河是以南流為主的,即便北流有岔流,也應(yīng)當(dāng)在開封以上而非以下。因此,《坤輿萬國全圖》中的黃河均位于開封北側(cè)與明初的事實并不相符。
《明史》中有關(guān)永樂、宣德年間的黃河河道情況的部分材料列舉如下:
永樂三年,河決溫縣堤四十丈,濟、澇二水交溢,淹民田四十余里,命修堤防。
四年,修陽武黃河決岸。
八年秋,河決開封,壞城二百余丈。民被患者萬四千余戶,沒田七千五百余頃。
九年七月,河復(fù)故道,自封丘金龍口,下魚臺塌場,會汶水,經(jīng)徐、呂二洪南入于淮。……已而決陽武中鹽堤,漫中牟、祥符、尉氏。
十四年,決開封州縣十四,經(jīng)懷遠(yuǎn),由渦河入于淮。
二十年,工部以開封土城堤數(shù)潰,請浚其東故道。報可。
宣德元年霪雨,溢開封州縣十。
六年,從河南布政使言,浚祥符抵儀封黃陵岡淤道四百五十里。是時,金龍口漸淤,而河復(fù)屢溢開封。十年從御史李懋言,浚金龍口。[10]2014-2015
以上述史料為基礎(chǔ),參考一些堤防修筑的史料,可知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永樂八年(1410)的河道是以南流為主。永樂九年(1411)以后,黃河下游疏浚了賈魯河故道,黃河向東流去,但時間并不長,至永樂十四年(1416),黃河又在開封境內(nèi)決溢經(jīng)渦河入淮?!包S河居開封土城五里,自邊村經(jīng)獨樂崗入淮?!盵11]278永樂二十二年(1422),黃河仍南泛陳留、鄢陵、太康等地。宣德元年(1426),河南布政使上奏,鄭州、中牟、陽武、祥符、蘭陽、滎澤、陳留、封丘、鄢陵遭受水患。也就是說,宣德初年仍是以南流為主。宣德三年(1428),水漲中牟、洧川等處。宣德六年(1431),黃河泛濫沖決扶溝、太康、通許等處。表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黃河水系在開封以南,而非《坤輿萬國全圖》中的開封北側(cè)。
李文列舉大量的黃河決溢的史料,說明黃河的災(zāi)害嚴(yán)重程度,進(jìn)而指出“自元至明,黃河兩條河道,北入渤海,南奪淮河入黃海,同時存在,一淤一漲,經(jīng)常反復(fù)”[4]。結(jié)論看似沒有問題,但其并未對水系進(jìn)行梳理。實際上,黃河北流的河道眾多,正統(tǒng)二年(1437)黃河決溢影響到濮州和范縣,可見黃河北流并未斷絕。至正統(tǒng)十三年(1448),黃河決口后分為兩股,一股從新鄉(xiāng)下大清河,一股從滎澤孫家渡口南分流,經(jīng)開封城南由渦水入淮。此時黃河北流的上游是新鄉(xiāng),并非如《坤輿萬國全圖》中在開封以下“北流”。開封以下的賈魯河在這一階段逐漸水系甚微,因為水流較淺的緣故被稱為小黃河,即可知黃河仍是分流階段。此外,文中還引用了《明史》卷88《河渠志》的“永樂11 年,修保定、文安二縣河口決岸五十四”,佐證黃河在永樂時期,河北一段還是很活躍[4]。永樂九年后(1411)引河南流,走賈魯故道,又如何影響到河北中部的保定、文安一帶?這條材料只能是保定一帶區(qū)域水系決溢的反映,而非黃河北流的影響。
弘治二年(1489),黃河又一次在河南境內(nèi)決口,黃河分成數(shù)股。水入南岸者十三,南流從潁水、渦水入于淮河;入北岸者十七,北流初分兩支一支自張秋入海,一支自徐州入淮,水患嚴(yán)重。白昂被派修治河道,其治河的主要措施是北堤南分,即在黃河北岸“筑陽武長堤,以防張秋”[10]2021,防止河決沖運;而東南則以疏為主,疏浚古汴河、雎河,“使河流入汴,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以達(dá)?!盵10]2022。從弘治三年(1490)開始,黃河下游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汴、渦、潁三道,以汴道為干流[7]229。弘治六年(1493),劉大夏受命治河,仍實行北堵南分的策略,筑北岸長堤“起胙城,歷滑縣、長垣、東明、曹州、曹縣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其西南荊隆等口新堤,起于家店歷銅瓦廂、東橋抵小宋集,凡百六十里”[10]2024。
弘治至嘉靖年間的河道變遷的主要傾向是北決[7]231。主要因為開封以南的廣大區(qū)域,經(jīng)過黃河數(shù)百年的泛濫淤積,河南、河北的地勢發(fā)生了變化,“河南、山東、兩直隸地方,西南髙阜,東北低下,黃河大勢,日漸東注”[12]3。潁河淤積,黃河主流向北移動,“(弘治)十八年,河忽北徙三百里,至宿遷小河口。正德三年又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橋。四年六月又北一百二十里,至沛縣飛云橋,俱入漕河”[10]2026。正德末年,黃河南流諸河淤塞更加嚴(yán)重,“渦河等河日就淤淺,黃河大股南趨之勢既無所殺,乃從蘭陽、考城、曹、濮奔赴沛縣飛云橋及徐州之溜溝,悉入漕河,泛濫彌漫,此前數(shù)年河患也”[10]2028。因北岸已筑有太行大堤,河水多是順堤而下,進(jìn)入賈魯河故道“泛溢橫流”。
嘉靖初年,河臣繼續(xù)奉行北堵南分的政策:北岸“于濟、沛間加筑東堤,以遏入湖之路,更筑西堤,以防黃河之沖”[10]2031,南岸“宜因故道而分其勢,汴西則浚孫家渡抵壽州以殺上流,汴東南出懷遠(yuǎn)、宿遷及正東小浮橋、溜溝諸道,各宜擇其利便者,開浚一道,以泄下流”[10]2030。嘉靖八年(1529),黃河北岸單縣、豐縣、沛縣大堤告成。次年,大堤的效果即顯現(xiàn),嘉靖九年(1530),黃河在曹縣胡村寺決口,其中一支“經(jīng)單縣長堤抵魚臺,漫為坡水,傍谷亭入運河”[10]2032。
嘉靖十九年(1540),黃河在睢州野雞岡決口,由渦河入淮南下,“鳳陽沿淮州縣多水患,乃議徙五河、蒙城避之”[10]2036。上文已述,弘治以后潁河、渦河日漸淤塞,黃河以北決為主,在北岸大筑堤防后,又逼水南流,水患集中在南岸一帶。渦河較潁河居?xùn)|,下游直逼鳳陽、臨淮等地,直接威脅到明王朝的“祖陵”。而且全河南流,賈魯故道以下的徐州“二洪大涸”,漕運不通。為?;柿?、濟漕運,河臣只能疏浚碭山河道,引河主流由徐州而下。嘉靖二十五年(1546)以前,黃河遷徙靡定,或由渦水出懷遠(yuǎn)入淮,或北流由汴河入淮,又不時北決下徐州入淮。
有關(guān)明中期黃河河道變遷的情形,在劉天河的《黃河圖說》中有十分清晰的描繪?!饵S河圖說》位于西安碑林內(nèi),碑身刻黃河流經(jīng)今河南、山東、安徽一帶的地圖,其方位與今地圖同?!饵S河圖說》明確描繪了明嘉靖之前黃河分流的情形,保存了明代中葉黃河、運河流向的真實情況[13]63。正統(tǒng)年間,開封府的西南側(cè)有孫家渡河,經(jīng)中牟、尉氏入潁水匯入淮河;在開封東側(cè)有河道入渦河,再入淮河,與《萬國坤輿全圖》中黃河在開封以北獨流而下不符。
圖中所呈現(xiàn)的是嘉靖年間“北堤南疏”治河舉措,明嘉靖之前黃河分流的結(jié)論,在歷史地理學(xué)界已是定論。但其分流的路徑則是以潁水、渦水、汴水、泗水或迭為主次,或同時并行。南流的水系之中,僅泗水居于開封之東,與開封以北的黃河河道相接,且北連運河,與《坤輿萬國全圖》相符,其余潁水、渦水、汴水,均位于開封南側(cè),顯然與《坤輿萬國全圖》中的黃河水系不符。因此,《坤輿萬國全圖》中所示的黃河也不是弘治至嘉靖時期的黃河河道。
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后“南流故道始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10]2064。黃河下游河道逐漸趨于一線,即由泗水入淮入海。開封以下的商丘與徐州之間散流,河道紊亂,“或由秦溝入漕,或由濁河入漕”,侵奪它河,致使城市水患嚴(yán)重。嘉靖三十七年(1558),曹縣新集以下淤積二百五十余里。河患日亟,河道情況極為混亂:“析為六股曰大溜溝、小溜溝、秦溝、濁河、胭脂溝、飛云橋俱由運河至徐洪。又分一股,由碭山堅城集,下郭貫樓,又析五小股為龍溝、毋河、梁樓溝、楊氏溝、胡店溝、亦由小浮橋?徐洪河,分十一流散漫入運……河忽東忽西,靡有定向?!盵14]46至四十四年(1565),黃河又在沛縣決口,“上下二百余里運道俱淤。全河逆流……而河變極矣”[10]2038。朱衡受命為工部尚書兼理河漕,自魚臺南陽至沛縣留城鎮(zhèn)開新河140 余里,在沛縣筑石堤阻遏黃水,令黃河南向由秦溝入洪,與黃河故道會合。
隆慶年間,北堤南分的方略逐漸被摒棄。隆慶六年(1572),萬恭總理河道,專事徐、邳河修筑長堤,自徐州至宿遷小河口370 里,并修繕大堤,黃河安流。與此同時,黃河河南段的南岸堤防也開始受到重視,工科給事中雒遵奏請北岸筑堤,南岸也應(yīng)續(xù)筑舊堤,絕南射之路[11]275。當(dāng)年,管堤副使章時鸞筑過南堤,自蘭陽縣趙皮寨至虞城縣凌家莊,長二百二十九里有奇[11]278。
萬歷朝是明清治河史上的轉(zhuǎn)折期。萬歷前期,水患仍舊集中在徐州河段。萬歷元年(1573),黃河在徐州東南的房村決口;三年(1575)黃河在碭山縣多處決口,高家堰也決堤而東,“徐、邳、淮南北漂沒千里”[10]2047;萬歷六年(1578),潘季馴第三次出任總理河道,大筑堤防,筑徐、睢、邳、宿、桃、淸兩岸遙堤五萬六千余丈,碭、豐大壩各一道,徐、沛、豐、碭縷堤百四十余里[10]2053。將河道牢牢固定在今廢黃河一線,之后的200 年間河道再無大的遷徙,雖有決溢,不久即復(fù)故道。對照潘季馴繪制的黃河圖可知,彼時河道趨于一線,《坤輿萬國全圖》中開封一帶繪制與《河防一覽圖》相符合。
李兆良先生認(rèn)為《坤輿萬國全圖》中的黃河在開封以下“分流”,為1194-1580 年的黃河分流景象?!独ぽ浫f國全圖》的黃河兩支(圖1),北出渤海,南出黃海,是1580 年潘季馴治河之前的景象,不是利瑪竇看到的黃河。黃河在黃淮海平原的改道非常復(fù)雜。相當(dāng)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黃河的分流均在開封以上。尤其是在明代前期,應(yīng)當(dāng)在開封以南匯入淮河而非圖中的開封以北獨流入淮。
直觀地看,《坤輿萬國全圖》中的黃河確像是在開封以下分流。關(guān)于北流,《坤輿萬國全圖》提供了部分的信息,“北流”的河道位于大名和東平之間,北向入海。要得出該河為“北流”的結(jié)論,有必要對大名與東平之間的河道稍做考察。對照《中國歷史地圖集·元明卷》,大名與東平之間的南北向主要河流為運河。羅洪先的《廣輿圖》中東平與大名之間水系有兩條,分別是運河與大清河,下接黃河的則是運河,因此《坤輿萬國全圖》中“北流”,不能武斷地認(rèn)為是黃河分流中的北支,而應(yīng)當(dāng)是運河與衛(wèi)河或者大清河的入海水系。
隨著元朝定都北京,原來以洛陽或開封為中心的大運河已經(jīng)不適用,直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隨之產(chǎn)生。至元十三年(1276),開始修鑿自濟州城(濟寧)至安山的濟州河,至元二十年(1283)完成,接通了泗水和濟水(又稱大清河)。李文中引用了畢輔國治理堽城壩的相關(guān)材料,正是元朝興修濟州河的材料。至元二十六年(1289)開鑿了南起自安山西南的濟州河,北經(jīng)壽張、東昌(聊城)至臨清入衛(wèi)河的會通河。濟州河、會通河的開鑿,解決了黃河和衛(wèi)河之間的水運問題,江淮漕運船只可以由水路直達(dá)直沽(天津)。至元二十九年(1292),引大都西北諸泉至西水門入都城,修鑿東至通州入于白河的通惠河,至元三十年(1293)完工。至此,南起杭州、經(jīng)鎮(zhèn)江、淮安、徐州、聊城、滄州、天津、通州,止于大都的京杭大運河貫通。《坤輿萬國全圖》中“北流”與元代會通河、衛(wèi)河的走向頗為一致。
此外,李文中還提到了在元惠宗時期(后至元年間),又分流往北,流入濟水,從壽張到臨清,經(jīng)過漳、御,流入大海(渤海),同樣為元代修治運河的史料。其中的“分流往北”指的是汶水、泗水在濟州城下分水南北,然而此地,“北高而南下,故水往南也易,往北也難”[15]1。濟寧以南利用泗水作為運河,濟寧以北泗水則成為運河的支流。換言之,東平、大名之間運河流向并非如李先生所論只是黃河“北流”,以濟寧為界,運河的水系也向南流入淮。
元末至正四年(1344),黃河在白茅口(在今曹縣西北)決口,北徙入會通運河,延袤濟南、河間。至正十一年(1351),賈魯治河,采用疏、浚、塞三法、堵塞北流,挽河?xùn)|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賈魯河。這條河道的新道自黃陵岡(今蘭考縣東)向東南,于徐州入泗水,循泗入淮。元代的會通河屢遭黃河沖決,又因水源不足,不勝重載。元末會通河已遭淹塞,與《坤輿萬國全圖》不符。
明成祖遷都北京后,開始對元朝的會通河進(jìn)行改建。永樂九年(1411)命工部尚書宋禮主持修浚運河,重修會通河。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議,堽城壩的下游,東平州的戴村筑壩,遏汶水諸泉至南旺,南北分流入會通河,七分往北于臨清,三分往南于徐州。永樂十三年(1415)運河大通,“逮會通河開,海陸并罷。南極江口,北盡大通橋,運道三千余里”[10]2077。但是永樂以后,黃河不斷泛決,會通河屢屢受到黃河的沖潰,漕運時經(jīng)常受阻。
上文已多次引用,李文認(rèn)為《坤輿萬國全圖》繪制于永樂宣德時期,其下游河道是黃河分流的景象。然而在明永樂時期的運河改建中,在南旺分水處南北分流。其中有三分向南流入泗水匯于徐州,顯然不是黃河的“北流”。
另據(jù)明代前期黃河北決沖運的史料,可知黃運關(guān)系的大概情形:
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其秋,新鄉(xiāng)八柳樹口亦決,漫曹、濮,抵東昌,沖張秋,潰壽張沙灣,壞運道,東入?!?。[10]2015
景泰四年(1453 年)五月,“沙灣河決,水皆東注,以致運河無水,舟不得進(jìn)者過半”。[16]5064
弘治二年(1489)五月,“河決開封及封丘金龍口,入張秋運河”;據(jù)奉命治河的白昂報稱,這次決口后“水入南岸者十三,入北岸者十七”。[10]2021
弘治五年(1492 年),“河復(fù)決金龍口,由黃陵岡北趨張秋,絕運河而東掠汶入?!?。[16]594
正德三年(1508),“又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橋”,正德四年(1509 年)六月,“又北徙一百二十里,至沛縣飛云橋,俱入漕河”。[10]2026
嘉靖五年(1526),“東北至沛縣廟道口,截運河,注雞鳴臺口,入昭陽湖。汶、泗南下之水從而東,而河之出飛云橋者漫而北,淤數(shù)十里,河水沒豐縣,徙治避之”。[10]2028
嘉靖八年(1529)六月,黃河又決曹縣,一支“自胡村寺東,東南至賈家壩入古黃河,由丁家道口至小浮橋入運河”,一支自胡村寺東北分二支:“一東南經(jīng)虞城至碭山,合古黃河出徐州;一東北經(jīng)單縣長堤抵魚臺,漫為坡水,傍古亭入運河?!盵10]2031-2032
明朝前期黃河決溢于開封城及其以北的封丘荊龍口和新鄉(xiāng),進(jìn)而北流抵達(dá)山東東昌府,沖擊張秋運河。黃河在開封以北的入海通道主要是決溢之后直沖入衛(wèi)河、大清河入海,水系應(yīng)當(dāng)在新鄉(xiāng)、封丘一帶,而非《坤輿萬國全圖》中的大名、東平之間。
通過對于金、元、明時期黃河河道變遷史實的梳理對其觀點展開討論,可知《坤輿萬國全圖》所呈現(xiàn)的黃河,確系明后期的河道,而不是1194-1580 年狀態(tài)。所謂的北流,不過是從徐州而上的運河。金元明時期,黃河以南流為主,偶有北決,北決路線多在開封上下,而非《坤輿萬國全圖》的東平、大名之間。特別是明代前期的黃河分流路徑,水利史、歷史地理學(xué)界對于水系復(fù)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兼之明代距今不遠(yuǎn),圖文資料豐富,明代前期南岸的分流已成不易之論。自永樂年間重開會通河,“治河保漕”成為明代河道治理的指導(dǎo)思想,因此在黃河下游的水系圖中呈現(xiàn)運河理所應(yīng)當(dāng)。劉天河的《黃河圖說》中對運河有較為詳細(xì)的描繪;潘季馴的《河防一覽圖》更采用弱化具體的南北方位,將運河、黃河置于一圖,既表現(xiàn)出黃河的河道治理,也著重描繪出運河的情形以及黃運關(guān)系。因此,考慮到北運河在明代的重要地位,《坤輿萬國全圖》關(guān)于黃河、運河的繪制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