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沈陽大學 招生就業(yè)處, 遼寧 沈陽 110041)
沈陽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其中尤其以黨史教育資源最為凸顯。這些各個歷史時期積淀出的實物和非實物的黨史資源承載著紅色基因,內含著思政元素,是高?!叭恕弊铛r活、最生動的現(xiàn)實教材,在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推動新時代沈陽全方位振興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實踐價值。為此,要充分開發(fā)利用好沈陽的紅色黨史資源,使之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從而用紅色文化對大學生進行精神洗禮和力量感召,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全育人”是指在高校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形成、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成果,在高?!叭恕钡墓ぷ髦衅鹬浅V匾淖饔?。一般來說,紅色文化資源包含實物的與非實物的文化形態(tài),諸如革命遺址遺跡、歷史文物文獻、英雄人物事跡、紅色戲劇歌曲、中國精神信仰,等等。作為一種特殊的寶貴資源,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共產黨人鮮明的紅色基因和厚重的歷史傳統(tǒng),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重要法寶,在高?!叭恕敝邪l(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著重指出“要求高?!蚜⒌聵淙恕鳛楦救蝿铡盵1],“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1],從而構建思想政治工作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體化育人體系。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識技能教育,它具有十分明確的意識形態(tài)性,是一種關乎培養(yǎng)塑造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特殊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就在于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具有堅定政治信仰和高尚道德理想、能夠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引導性與高校“三全育人”目標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它能夠極大地促進思政教育目標的達成,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紅色文化資源是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凝練而成的,它見證了我們黨從弱小到強大、從幼稚到成熟、從革命到執(zhí)政的崢嶸歲月,映射出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政治理念、行為規(guī)范,既是中國精神的真實寫照,又是鑄魂育人的現(xiàn)實素材,其政治引領和價值塑造功能顯而易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盵2]“光榮傳統(tǒng)不能丟,丟了就丟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盵3]因此,高校“三全育人”就更加應當注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在大學生成長的“拔節(jié)孕穗期”,精心地引導栽培,傳承紅色基因,強化大學生紅色記憶,使其站穩(wěn)政治立場,堅定政治信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合格的時代新人。
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奮斗歷程,見證著無數(shù)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跡,蘊含著深厚的愛國情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素材和鮮活的教學案例。其中以實體形式存在的如名人故居、遺址遺跡、紅色書刊、影像史料等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的有形展示,具有強大的精神震撼力和情緒感染力。同時,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的精神品質和革命傳統(tǒng),進一步拓展了高校“三全育人”理論與實踐的內容范疇,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育人資料;這些思想素材能夠激發(fā)大學生產生思想共鳴,提升他們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人生感悟。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中國共產黨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4]??梢哉f,每一處紅色文化資源都折射出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及優(yōu)秀品質,這些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層面上本源性的優(yōu)質資源,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的理想信仰,熏陶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大學生的健康心性,在“知情信意行”的逐級遞進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三全育人”的目標在于讓全體大學生無論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學習或生活,時刻都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濃厚氛圍中,進行全程的愛國主義教育、紅色傳統(tǒng)教育、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等等。也就是說,“三全育人”是不限人員、時間、地點、場景、條件、形式的一種全員、全程、全方位思政教育模式。因此,為取得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增強思政工作的親和力,使大學生具有獲得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的模式、載體和路徑,做到教育因人而異、內容因時而進、理念因勢而新、方法因形而活。紅色文化資源展現(xiàn)出形式各異、特色多元的文化形態(tài),可以滿足不同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通過參觀革命遺址、紅色圣地和名人故居,大學生可以重溫歷史場景,體會革命先驅的堅強意志和拼搏精神;通過誦讀紅色書刊、經典著作、詩詞信件、名人回憶錄,可以感悟先驅們豐富的內心情感和對民族復興偉大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通過傳唱紅色歌曲、觀看愛國影片、聽取前輩現(xiàn)場報告,可以再現(xiàn)紅色資源的歷史情境,親身體悟我們黨的崢嶸歲月,使思想心靈受到洗禮。可見,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可觀可感、可觸可識、可講可唱的形態(tài)展現(xiàn),拉近了大學生和紅色文化之間的距離,完成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接,拓寬了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范式選擇,不同專業(yè)、不同愛好、不同學識的大學生在各自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教育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與熏陶,加速紅色精神內化、升華和踐行,高校思政課教學也能夠依托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出一系列教學課件、影像資料、文藝創(chuàng)作,進而創(chuàng)新和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探索出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最佳路徑。
沈陽的中共黨史資源非常豐富,它不僅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進歷程中的紅色故事,更成為了東北大國重器工業(yè)文化品牌的獨特印記。傳承好紅色基因,就要用好用足用活紅色資源[5],有效地開發(fā)利用好沈陽的黨史資源,使之很好地融入高?!叭恕惫ぷ鳟斨?讓大學生在思政課堂上聆聽黨史,在社會實踐中觸摸紅色印跡,在社團活動中感受紅色文化,在文娛匯演中誦唱紅色歌曲,用黨史的力量賡續(xù)紅色血脈,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傳承工匠精神;引導學子們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創(chuàng)新精神和奮進力量,為“十四五”時期沈陽全面振興發(fā)展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人才。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沈陽曾經涌現(xiàn)出大量革命英烈和仁人志士,留下了眾多珍貴的革命遺址遺物,沈陽黨史就此深深地鐫刻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不怕犧牲、敢于創(chuàng)新、甘于奉獻的紅色記憶。諸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二戰(zhàn)盟軍戰(zhàn)俘集中營舊址陳列館、東北解放紀念碑、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中國(沈陽)審判日本戰(zhàn)犯法庭舊址陳列館、奉天紡紗廠舊址、沈陽工業(yè)博物館、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陳云舊居、鐵西工人村生活館、沈陽勞動模范紀念館,等等。這些承載著無數(shù)革命前輩英雄事跡的黨史遺跡一直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來源和主要育人基地。2010年,為了充分發(fā)揮黨史資源的作用,沈陽市啟動了革命遺址普查工作,對于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那些重大戰(zhàn)役遺址、重要事件發(fā)生地、名人故居及一些標志歷史活動和文化的遺跡進行再次詳盡的考證、甄選和認定,初步確定出53處革命遺址,其中有近20處為新確認的遺跡舊址。例如,中共滿洲省委擴大會議舊址、中共奉天特委舊址、中共奉天留日軍官候補生黨支部舊址、奉天滿蒙毛織株式會社舊址、奉天皇姑屯鐵路修車廠舊址、第一屆中共奉天市委機關舊址——奉天老精華眼鏡店等,都是第一次被列入革命遺址名錄。2021年3月,遼寧省公布了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其中包括了沈陽市33處不可移動文物和270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這些黨史資源的重新認定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為高?!叭恕碧峁┝烁鼮槌鋵嵉氖妨献C據(jù)和實踐陣地。
中共黨史資源是激發(fā)沈陽人民熱愛故鄉(xiāng)、賦能振興發(fā)展、創(chuàng)造特色文化品牌、傳承紅色基因、推動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元素和引擎。每年9月18日,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都舉行撞鐘鳴警儀式,以警醒國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在清明期間舉辦祭掃烈士墓活動,傳頌英烈精神,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每年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日,沈陽社會各界都會依托中共黨史資源,以重溫入黨誓詞、聆聽黨課報告、參觀紅色基地、開發(fā)紅色旅游、烈士陵園祭掃、改革圖片展、檔案文獻展等方式,積極開展黨史教育活動,使沈陽民眾對中國共產黨人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的百年歷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和深刻的領悟。在2021年“五一”勞動節(jié)期間,位于沈陽市鐵西區(qū)的中國工業(yè)博物館舉辦了“大國重器·工業(yè)史記”系列沉浸式全息光影秀展覽,并邀請老勞模、老黨員講述鐵西工業(yè)發(fā)展史,緬懷新中國的長子情懷。沈陽市旅游局與遼寧省旅游局聯(lián)手,結合黨史資源適時推出紅色旅游線路——“新中國工業(yè)搖籃之旅”。這條遼寧工業(yè)文明線路連接了沈陽鐵路陳列館、沈陽工業(yè)博物館、沈飛航空博覽園、華晨寶馬鐵西工廠等眾多標志遼寧工業(yè)發(fā)展歷史節(jié)點的地域景觀,游客可以近距離地從中了解到沈陽工業(yè)文明的進程,深刻體會到沈陽民眾愛崗敬業(yè)、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遼寧省檔案館深度挖掘紅色黨史資源檔案,不僅編輯出版了《紅色記憶——中共滿洲省委檔案文獻圖集》《解放戰(zhàn)爭時期東北地區(qū)英模譜》等圖書資料,還先后推出“遼沈戰(zhàn)役暨遼寧解放檔案文獻展”“致敬!最可愛的人”“抗日先鋒民族脊梁——中國共產黨領導遼寧人民抗日斗爭檔案文獻展覽”等系列展覽,許多精選出的檔案史料是第一次解密并向社會公布。其中的“紅色記憶——檔案中的遼寧黨史人物”“口述·抗美援朝”系列短視頻已在“學習強國”等新媒體平臺上推送展示。這些彌足珍貴的檔案文獻、歷史圖片和視頻資料再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人民百年來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探索奮斗,資料詳實、真實可信,令觀者動容,其播放量和閱讀數(shù)已達上億次。
與此同時,沈陽的各個高校也積極利用沈陽地區(qū)豐富的中國共產黨黨史資源,廣泛開展大學生“三全育人”工作。各個高校結合“一二·九”運動,舉辦了黨史誦讀、紅色理論百講、百年校史講座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在黨史學習中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如沈陽音樂學院、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魯迅美術學院、沈陽工程學院等高校通過錄制紅色音樂系列微黨課,自創(chuàng)拍攝了《再唱山歌給黨聽》MV,用音樂藝術的語言講述紅色文化故事;有的學校通過舉辦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展,把“兩彈一星”精神和東北老航校精神以圖文并茂、聲電結合的嶄新模式展示在學生面前。有的學校通過舉辦“百年歷史英雄人物”肖像雕塑比賽、“大國工匠”遼寧百名勞模美術作品展,深入挖掘黨史人物英雄事跡,進行課程思政建設。通過充分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建立雷鋒精神育人基地,定期組織開展雷鋒精神宣講活動。同時,沈陽各高校都積極參加遼寧省教育廳舉辦的高校紅色校史故事融媒體展示活動,在網絡平臺上展示各校的紅色校史,掀起了高校大學生學習黨史的新高潮。通過沈陽黨史資源的高效梳理整合與開發(fā)利用,極大地增加了紅色文化在大學生“三全育人”實踐中的影響力與感召力。許多高校與政府文物部門通力合作,把大批革命遺址開發(fā)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工作的有效載體。
要確保沈陽黨史資源充分發(fā)揮教育引導、典型示范、價值塑造和文化熏陶等功能[6],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fā)力量,切實提升“三全育人”實效,就必須建構行之有效的路徑平臺,尋找到二者有機融合的契合點,構筑立體多維的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協(xié)同育人新格局。
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三全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要有效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平臺,把沈陽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教學案例和教育素材引入課堂教學,打造紅色課堂。
首先,思政課教師要認真整理分析和重視對沈陽黨史資源的材料選取,在著重分析思政課各門課程教學要點和知識重點基礎上,對沈陽黨史資源進行分類梳理,按照課程需要科學開發(fā)關聯(lián)性和匹配度較高的黨史案例和理論素材,使之與思政課教材內容有機銜接,使案例教學既覆蓋沈陽百年黨史,又不機械重復,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讓學生在各門思政課程中了解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其次,鼓勵思政課教師制作以沈陽黨史資源為主題的教學案例和教學課件,形成具有一定創(chuàng)意的教學案例庫,在黨史紅色資料的調研、選取、使用、推廣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相應資助,不斷提高教師把握黨史資源思想內核并科學運用的能力,增強課程內容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再次,深入挖掘各類專業(yè)課程蘊含的紅色元素,將沈陽黨史資源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當中,形成立體化育人合力。由于課程思政更加注重在整體課程設計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發(fā)揮好所有課程的守渠和育人功能[7],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挖掘高校專業(yè)課程中隱含的紅色育人資源。有意識地把沈陽黨史資源與之進行交叉與滲透,努力搭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二者之間協(xié)同育人、優(yōu)勢互補、立體多元的教學平臺框架,充分發(fā)揮各類課程弘揚紅色文化的潛能,破解高校思政課孤軍奮戰(zhàn)的局面。最后,建立科學合理的黨史教育評價體系。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不僅是知識教育,更是一種信仰教育,其評價體系不同于其他學科的考評,既要考量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學生的價值觀與倫理道德。因此,必須堅持多元化考核,即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過程全程化、評價標準立體化、評價體系完善化,以學生實際的思想表現(xiàn)和價值選擇為衡量標準,全面考核學生黨史教育成果。
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具有引導、塑造、凝聚、團結的功效,風清氣正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助推校園環(huán)境和諧穩(wěn)定與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yǎng)成和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有著潛移默化的重大教育作用。所以,要積極營造校園紅色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隨時隨地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具體來說①要把沈陽黨史資源與校園人文自然景觀恰當?shù)芈?lián)系起來,有意識地用沈陽黨史中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標識校園內的樓宇建筑、道路交通及文化景點,樹立沈陽英雄人物雕塑,繪畫帶有沈陽紅色故事的文化長廊和宣傳欄,使校園內的一磚一瓦都帶有可觀、可感、可觸的紅色文化符號,創(chuàng)造紅色文化潤物無聲的育人環(huán)境。②在大學生喜愛的文體活動中穿插沈陽黨史素材。可以結合國家、地方重大紀念日慶典活動,如“九·一八”紀念日和沈陽解放紀念日,展開紅歌會、誦讀會、黨史知識競賽、紅色電影展等,讓大學生在對歷史的回顧中重溫經典,感受先驅們勠力同心、奮楫篤行的革命情懷。③充分發(fā)揮學生社團的帶動作用,提升沈陽黨史在校園中的影響力。高校應組建專門的沈陽黨史紅色社團,邀請英雄人物到校做專題報告,舉辦沈陽黨史理論研討會,以大學生耳熟能詳?shù)男问綄ι蜿桙h史資源進行生動形象的再創(chuàng)作,以此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大學生對沈陽黨史資源的熟悉度和關注度。④借助校園新媒體擴大沈陽黨史資源的宣傳推廣,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教育氛圍。可以在校園網站上開設沈陽黨史專欄和文化論壇,及時上傳關于沈陽黨史資源的文章和素材,鼓勵大學生參與黨史話題互動討論;也可以開設微信公眾號和抖音平臺,結合沈陽黨史資源動態(tài),宣傳推介紅色文化,爭取獲得多數(shù)學生的關注參與,讓校園官網成為沈陽黨史資源的宣傳陣地。
實踐教育基地是紅色文化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最直觀生動的特殊教材。同時,紅色資源是從革命實踐中積累而來,也需要通過實踐來促進紅色資源的傳達[8]。通過紅色文化實踐可以使學生在歷史事件發(fā)生地緬懷當年激情的革命歲月,身臨其境地感悟先驅們高尚的革命氣節(jié)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能夠極大地增加紅色文化的時代性和感染力。因此,要下大力氣對沈陽黨史資源遺址進行修繕、維護與開發(fā)。目前,沈陽市擁有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要著力把這些紅色遺址、名人故居、博物館等紅色圣地打造成大學生愛國主義實踐教育基地,并由學校與基地簽訂參觀、考察、教育、培訓、開發(fā)等方面的系列合作協(xié)議,雙方共建紅色實踐基地,實現(xiàn)資源互補、互利共贏。此外,要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來統(tǒng)一規(guī)范沈陽黨史教育基地建設,打造具有沈陽特色的文化產業(yè)品牌。同時,要有計劃地定期組織大學生到沈陽紅色黨史實踐基地進行主題教育活動。要把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核融入實踐教育情境,激發(fā)大學生內心的體悟[9]??梢愿鶕?jù)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精心設計沈陽黨史教育的主題,用心設計學生開展紅色實踐活動的各個流程。低年級的大學生紅色實踐活動宜于以參觀、考察為主,可以帶領學生到“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沈陽二戰(zhàn)盟軍戰(zhàn)俘營舊址陳列館、中國(沈陽)審判日本戰(zhàn)犯法庭舊址陳列館、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等地參觀,了解沈陽及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的14年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斗爭史;高年級學生的紅色實踐傾向于調研、走訪、參加志愿者活動、進行沈陽黨史文化創(chuàng)作等,這樣便于鍛煉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文藝創(chuàng)作能力。
對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除了傳統(tǒng)的理論課教學之外,還要重視教育途徑、渠道與時俱進、有時代感。針對當前信息時代智能化發(fā)展趨勢和大學生群體知識儲備多元化現(xiàn)實,有必要創(chuàng)新拓展沈陽黨史教育形式,借助更加生動有趣的教育模式和表達方式,來加強黨史給學生帶來的思想震撼。
一是要把沈陽黨史資源以大學生喜歡的語言特點編撰成紅色故事、短片視頻、動漫圖畫、微劇表演等各類形式的文藝作品,在大學課堂進行討論式教學或者情景式案例教學,讓學生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并用自己擅長的形式演繹出來。二是借助新媒體使黨史教育更加智慧化與個性化,把沈陽黨史資源故事上傳至網絡平臺,通過慕課共享、關注微信公眾號和抖音平臺等方式,讓大學生隨時隨地通過搜索引擎查找下載應情應景的黨史資料,用于實踐研討和自我學習,做到傳統(tǒng)媒體與現(xiàn)代傳媒的有機銜接與功能互補。三是組織學生到沈陽黨史教育基地,展開紅色文化知識現(xiàn)場互動教學。通過參與式、感知式、體悟式的育人模式,讓大學生零距離了解沈陽黨史資源,領略紅色文化精神內核,以強烈的現(xiàn)場觀感引發(fā)思想共鳴,領悟沈陽黨史的文化魅力,增進黨史教育體驗效度。四是運用AR、VR等人工智能數(shù)字技術,建造沈陽黨史資源全景教育平臺,利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重構黨史實景模擬體驗館,打破時空限制,讓學生走進歷史,親身體驗黨史故事[10],與沈陽黨史人物直接對話,品味當年仁人志士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
綜上所述,唯有對沈陽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fā)和整合創(chuàng)作,使其更加貼近大學生思想實際,實現(xiàn)紅色文化的時代化、實踐化與普及化,才能與高?!叭恕蹦繕艘笙嗥鹾?。要深入挖掘沈陽紅色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三全育人”的路徑方式,讓紅色文化這一“活教材”在沈陽高質量振興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精神支撐和人才培養(yǎng)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