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晗 徐洪國,2 白 婧 德青曲珍 錢立娟 祁宏英,2*
(1齊齊哈爾大學生命科學與農(nóng)林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2黑龍江省抗性基因工程與寒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齊齊哈爾 161006)
草莓,屬薔薇科草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園藝學上屬于漿果的一種[1]。在我國,廣東地區(qū)稱其為“士多啤梨”;山東部分地區(qū)稱其為“婆門頭”;在法國,草莓因其果實外形似一顆紅心,顏色艷麗,有“相思果”的美稱[2]。
草莓富含生物活性因子,有明目、滋補、減肥、降血脂、助消化等功能,被稱為“水果皇后”,是世界七大水果之一[3]。草莓的起源地為東亞地區(qū),20世紀傳入我國[4-5]。因其外形美觀、柔嫩多汁,深受人們喜愛而被廣泛種植。草莓加工品如草莓蜜餞、草莓酒、草莓罐頭、草莓果醬在國際市場上十分暢銷,草莓果醬是高檔果醬之一[6]。我國是草莓最大的生產(chǎn)國,1994年至今一直位居首位[7],但草莓采用無性繁殖技術(shù),多年連作使草莓苗感染病毒病導致大量減產(chǎn)、經(jīng)濟效益降低,需通過脫毒實現(xiàn)高產(chǎn)。
草莓的無性繁殖主要是匍匐莖繁殖、老株分株繁殖,連續(xù)多年的無性繁殖導致植株不斷累積病害,其種性退化嚴重[8]。主要表現(xiàn)為植株萎蔫、葉片卷曲斑駁、果實畸形、產(chǎn)量降低[9]。20世紀30年代,許多外國學者研究草莓病害,并對草莓病害發(fā)生原因、傳播方式、病害類型、病毒病檢測以及病毒病防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目前,世界各地仍廣泛存在草莓病毒,已知侵染草莓的病毒有300多種[10]。在我國各地均有草莓病毒病害的發(fā)生,這是導致草莓發(fā)育衰退、經(jīng)濟效益降低的主要原因,其中危害嚴重的有草莓斑駁病毒 (SMoV)、草莓輕型黃邊病毒(SMYEV)、草莓鑲脈病毒(SVBV)和草莓皺縮病毒(SCV)4種主要病毒。主要通過花粉或草莓釘毛蚜、花毛管蚜、薊馬等載體傳播[11],侵染覆蓋率高達80%以上。
草莓斑駁病毒是感染全球草莓的最重要病毒之一,嚴重影響草莓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12]。該病毒侵染植株后,導致植株生長緩慢、矮小,葉片出現(xiàn)不同程度褪綠斑駁,葉脈呈透明狀,果實變小等癥狀,可減產(chǎn)20%~30%[13]。與其它病毒混合侵染植株時,不僅導致減產(chǎn),也可導致植株大量死亡。該病毒主要通過蚜蟲傳播,也可通過嫁接等栽培技術(shù)傳播[14]。草莓輕型黃邊病毒是世界上草莓中最常見的病毒之一,單獨侵染并不會嚴重影響果實外觀與植株外形[15],但與其它病毒混合感染草莓時,植株會喪失活力,并出現(xiàn)矮化、斑駁、葉片變形、果實皺縮等癥狀。草莓鑲脈病毒又稱為草莓靜脈帶狀病毒,在北美野生草莓中首次發(fā)現(xiàn),是一種雙鏈DNA(dsDNA)病毒,主要通過嫁接或蚜蟲傳播[16]。與SMYEV一樣,當草莓混合感染SVBV與SMoV、SMYEV、SCV時表現(xiàn)出匍匐莖減少、生長發(fā)育遲緩、葉脈與葉緣黃化或氯化、果實變小、產(chǎn)量降低[17]。草莓皺縮病毒于1932年在美國首次發(fā)現(xiàn),具有負鏈RNA基因組的病毒,常與其它病毒混合感染草莓[18]。弱株系為無癥侵染,強株系侵染后表現(xiàn)為葉子變形皺縮,葉脈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綠斑[19]。
2.1.1 草莓莖尖組培脫毒 以匍匐莖尖端為外植體,在無菌環(huán)境下將莖尖接種于初代培養(yǎng)基上進行離體培養(yǎng),從而獲得無菌苗的一種有效的脫毒方法。最好采用4月中旬與10月中旬的草莓匍匐莖[20]。莖尖的大小與脫毒效果有密切關系,通常莖尖越小脫毒效果越顯著[21],但成活率越低。莖尖培養(yǎng)雖然是獲得無毒苗的有效方法,但耗時長、效率低。
2.1.2 草莓花藥組培脫毒 20世紀70年代大江澤勝首次利用花藥進行草莓脫毒苗的培育[22]。通過鏡檢觀察花粉發(fā)育至單核中期,將花藥接種到誘導和分化培養(yǎng)基中,經(jīng)愈傷組織分化出不定芽形成無毒苗[23]?;ㄋ幣囵B(yǎng)操作簡單、易繁殖、易消毒,并且可以省去病毒鑒定的過程,但接種花粉發(fā)育時期對愈傷組織的形成有很大影響[24],進行低溫預處理可以提高花藥培養(yǎng)再生效果[25]。
將草莓莖尖經(jīng)脫水后放入液氮中,利用草莓莖尖分生組織與分化組織在細胞結(jié)構(gòu)上的不同進行脫毒,并將不含病毒的分生組織進行組織培養(yǎng)獲得無毒苗[26-27]。這是一種新型脫毒技術(shù),具有脫毒效率高、對植株無要求等特點[10]。超低溫脫毒技術(shù)已經(jīng)應用于許多植物,并獲得成功。但超低溫脫毒處理過程復雜,耗時較長,不利于快速獲得無菌苗和生產(chǎn)。
熱處理是目前獲得草莓無菌苗最簡單有效的方法[28],又稱為溫熱療法,即采用不同的溫度處理,使病毒蛋白質(zhì)變性失活,但工作效率較低。后期經(jīng)試驗研究,先進行莖尖脫毒后再進行熱處理鈍化,可大大提高脫毒率與成活率。熱處理時間越長,成活率越低,但處理效果越顯著[29]。甚至可以將低溫處理與熱處理結(jié)合,既保證了脫毒效果,又降低了對莖尖大小的限制[30]。
我國是草莓最大的生產(chǎn)國,但由于草莓病毒病導致草莓產(chǎn)量不斷下降,采用有效的脫毒方法可以改善草莓生長狀況,并且大大提高草莓種植經(jīng)濟效益。在選擇脫毒方式上,可以不斷創(chuàng)新,選擇效果好、耗時短、易操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