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是根據(jù)曹植詩《洛神賦》創(chuàng)作的故事畫。畫面描繪了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的洛水女神飄然而至,而又時隱時現(xiàn)。后段畫洛神駕六龍云車離去,玉鸞、文魚、鯨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張望,依依不舍,無奈之情顯現(xiàn)于畫面中。
此圖分段描繪賦的內(nèi)容,構(gòu)圖連貫,設(shè)色濃艷,畫法古拙,山石樹木鉤填無皴,“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畫風。此圖從畫法、絹、色等方面研究,當為宋人摹本,但畫風仍存六朝遺韻,其原本傳為顧愷之所作。
《秉燭夜游圖》
《秉燭夜游圖》為宋代畫家馬麟所繪。畫中一輪明月朗照山間園林,園內(nèi)的亭、廊將畫面分作明月當空、遠山如黛,以及燭影搖曳、花枝扶疏兩個部分,構(gòu)圖奇巧。畫中銀燭高燒、海棠嬌美、月華如水、香霧曲廊等意象,讓人聯(lián)想起蘇軾詠海棠的名句:“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全圖以畫境營造詩境,用詩情襯托畫意,詩畫互闡、雋永清新。
《秋郊飲馬圖》
《秋郊飲馬圖》是“元人冠冕”趙孟頫的鞍馬畫代表作品。畫作以幾株秋樹交代時令,樹干有篆書筆意,蒼勁古樸;堤岸青綠敷色,含蓄渾厚;十匹駿馬,或奔馳、或嬉鬧、或飲水,神態(tài)各異。全卷既師唐人筆意,又變革創(chuàng)新,以畫寄意,質(zhì)樸自然,充分展示了畫家“作畫貴有古意”與“書畫本來同”的理念。
《桃源仙境圖》
《桃源仙境圖》由明代仇英所作,繪出了山水潔凈秀潤、隱者仙風道骨的避世幽景。近景高士風采翩然,古松懸藤掛蔓;中景煙霏霧靄,山勢峭拔,旅人登山;遠景峰巒奇峻,松林蔥郁,亭臺樓閣若隱若現(xiàn)。全圖設(shè)色明麗,“精工之極,又有士氣”,是明代青綠山水畫中的代表佳作。
《掛蘭圖》
《掛蘭圖》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沈周。掛蘭,指的是巖壑深處的一種懸根而生的花。此花一莖數(shù)苞,近于蕙蘭,《掛蘭圖》描繪的便是其芳香暗持之態(tài)。圖中又有畫家題寫的長跋,內(nèi)容詼諧有趣。全圖乃畫家興之所至,草草而成之作,故而更見筆墨靈動之處,堪稱一幅寓意趣于平淡之間的耐人尋味之作。
《步溪圖》
《步溪圖》是唐寅的著名畫作,融“院體”與“吳門畫派”之長于一體。畫作以全景式構(gòu)圖法繪成,遠景危峰兀立,中景林靄浮動,近景溪流瀠洄,層層景致疊加遞進,大有李唐遺意。細審筆墨,線條、皴筆皆秀潤縝密,富有意趣,受“吳門畫派”代表人物沈周的影響頗深。全圖畫風既嚴謹雄渾,又瀟灑流暢,正符合明人稱贊唐寅之語:“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