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娟
(江蘇省昆山市花橋集善中學 215300)
數學學科因其抽象性、邏輯性鮮明而有其獨特的學科教學特色.抽象的東西往往比較枯燥,因此,數學學科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要注意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那么無論多大的困難也愿意去克服.數學的抽象性還決定了數學知識較難理解.因此,教師就充當了引領者的作用,啟發(fā)學生思考.數學的邏輯性還要求數學知識的展現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因此,教師要有組織好課堂學習活動的能力.
興趣是指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有興趣,才能有學習的動力.數學是一種充滿抽象性和嚴謹性的古老文化,它所包含的各種概念枯燥乏味,計算重復繁瑣,因此,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尤為重要.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都有重要意義.如果他們有了某方面的興趣,就會主動去了解、研究、創(chuàng)新,久而久之形成習慣,終生受益.再次,新課程理念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數學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也是對國家教育方針的重要貫徹.最后,數學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需要有人去繼承、發(fā)展,而這離不開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離不開興趣.
1.2.1 從教學設計方面激發(fā)學生興趣
對于教學設計方面,既要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目光,那么重點應該是導入部分和新知講解部分,只要在這兩部分成功轉移學生注意,后面的例題講解、拓展以及課堂小結就會比較順利.在這兩部分中,首先,設計的內容要前后連接,即內容與學生的客觀現實和數學現實有聯系,與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有聯系.在學生的潛意識里,他們更容易接受自己熟悉的事物.其次,設置的問題要難度不一.我們要了解到同一個課堂里的學生發(fā)展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問題要面向不同的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另外,教學任務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平庸拖沓的教學安排不可能吸引學生,教師應該盡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有收獲頗豐的自豪感.總的來說,教學設計方面關鍵要注重聯系和挑戰(zhàn).
1.2.2 從教師素養(yǎng)方面激發(fā)學生興趣
對于教師素養(yǎng)方面,如果僅僅依靠內容來引起學生興趣,是不夠充分的.請試想一個學生是不是更愿意聽一堂飽含激情的課而不是死氣沉沉的課?答案是肯定的.這就對教師自身提出了要求.一個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教學時也能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一個有魅力的老師的課堂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享受,相反,一個不受歡迎的老師的課堂對學生是一種折磨.那么,教師的魅力應該如何形成?首先,教師要做到品行端正,要配為人師,這是最基本的教師素養(yǎng).另外,教師還要有樂于助人這樣的美德.其次,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也能吸引學生.教師的聲音要有一定的變化,最好是抑揚頓挫的,語速不急不慢;教師在課堂上站的位置可以適當變換,站姿挺拔;在講一些特定內容時,雙手可以輔以動作;面部表情自然,尤其注意要有眼神的交流;板書簡潔漂亮等.如果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那效果是相當大的.
例1僅以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中不等式的引入部分為例.
師:同學們,你們小時候一定都玩過蹺蹺板,那么你還記得當時玩蹺蹺板的時候你和同伴誰高誰低嗎?這是為什么呢?
生:我低一點,因為我比他重.
師:嗯,也就是說,你們兩個的體重是不等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不等關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不等式.
(用一個情境引入,能引起學生注意,而且,所舉例子不僅與學生的生活貼近,容易理解,還與課堂教學內容直接掛鉤,直奔主題.)
例2僅以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應用題新課講解部分為例.
師:知識競賽中有20道題,對于每一道題,答對了得10分,答錯或不答扣5分,答對幾道題,能得80分?
生:設答對x道題,則可列方程10x-5(20-x)=80,解方程得x=12.
師:如果把題中的問題改成至少答對幾道題,才能使得分不低于80分?里面包含了什么樣的不等關系?
生:不低于就是大于等于,這是不等關系.
師:你能參照方程的列法來列相應的不等式嗎?
生:10x-5(20-x)≥80.
(由舊知一元一次方程過渡到新知一元一次不等式,內容前后聯系,學生更容易接受)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宋代理學家朱熹對它的解釋是,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之能貌也.啟發(fā),指開啟思路、引導上路,而不直接告訴結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精華,啟發(fā)式教學歷經各代教育家努力鉆研,得到了豐富的發(fā)展.基于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啟發(fā)式教學應有一些針對性研究.啟發(fā)學生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學生已經進行了思考但遇到了困難.教師要具備這樣的判斷一個學生是否達到能啟發(fā)的程度的能力.
啟發(fā)的過程大體可分為這樣四步:設疑、提示、追問、揭曉.
2.2.1 設疑啟思
教師要給出明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即啟發(fā)的目標要明確.如果一個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而學生卻不知道要做什么的話,這樣的問題就是不明確的.問題要緊扣教材知識,即啟發(fā)學什么,不能越扯越遠,最后脫離了課堂,甚至不知所云,像是在進行一堂茶話會一樣.
2.2.2 提示啟思
如果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毫無思緒,教師就需要給出適當的提示.教師在提示的時候要注意啟發(fā)的力度,不可把問題的答案揭示得過于露骨,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那么問題就顯得毫無意義了.提示可以用一些提示語,啟發(fā)性提示語有其自身的特征.涂榮豹教授率先提出了“元認知提示語”,他認為“元認知提示語”較之“認知提示語”離數學問題更遠,具有較強的思維挑戰(zhàn)性,適合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比如:在講解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較短兩邊平方與較長邊的平方三者之間的有什么樣的等量關系,讓學生進行運算、思考.而不是問較短兩邊平方和與較長邊的平方是否相等,因為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能發(fā)現是相等的,沒有探索的必要.
2.2.3 追問啟思
在提示完之后,教師可以對問題重新解說,加入提示的內容,讓問題更加豐滿,這就是追問的過程.追問要注意把握內容本質,不可偏離課堂教學內容;也要注意前后邏輯順序,不可顛倒;還要注意適度適量,過多會引起學生反感的情緒.
2.2.4 揭曉啟思
最后是揭曉的環(huán)節(jié).有的問題答案在探索的過程中已經一步步浮出水面,教師只要稍加強調即可.有的問題的答案需要學生去揭曉,如果學生能揭曉答案,那是最好的效果,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不可越俎代庖.如果學生未能揭曉,教師應該用一種娓娓道來的姿態(tài)去揭曉、解說答案,讓學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管理者的身份進行組織教學,對學生的言行、思維等多方面的管教,很少有讓學生自我發(fā)揮的余地.所以我們常常能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發(fā)現,古代的書生是千篇一律的,有著許多共同的特質,某些特質常常被后世拿來詬病.實踐表明,這種控制型的組織教學模式效果很差.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tǒng)一.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數學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組織學生該有新的含義,其重點應是組織學生積極從事學習活動,努力提高學習效率.
3.2.1 準備階段的組織
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即準備階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好課前物質上、精神上的準備.比如:在講初中教材中平行這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準備好直尺和三角板這樣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或者讓學生在課前查閱資料,了解相關的數學家的生平事跡,借此調動他們的情感,因此能更好地投入課堂教學活動.此外,教師自身還可以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比如:座位安排、班級事物分配、圖書一角等.這些看似平凡的細節(jié)其實已經在學生的潛意識里播下了投入課堂教學的種子.
3.2.2 過程階段的組織
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即過程階段,教師對數學知識講解的組織要從教學設計入手,數學學科的鮮明邏輯性要求教學設計的過程要條理清晰,內容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在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探究心理的基礎上,使學生處于新舊知碰撞的心理矛盾中,這樣就能使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真正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