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勁
(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三小學校 四川 峨眉山 614200)
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發(fā)布,以及2019年2月《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的推出,我國明確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系統(tǒng)性變革的內源性動量,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核心驅動力,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理念,并為基礎教育教學方式變革指明了方向。其中特別提出,時下的信息化教學,應當以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以及長效、常態(tài)化發(fā)展為目的,力求通過信息化資源、信息化手段的導入為教育教學工作不斷賦能發(fā)展,因此,以小學語文微課教學為重點,結合智慧課堂生成與發(fā)展研究,重點改善與調整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與模式,以不斷提升語文教學實踐價值與教學質量,并為未來的語文教學高質量發(fā)展提高堅實助力。
智慧課堂充分體現(xiàn)了師生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思維的升華,體現(xiàn)了智慧平臺的統(tǒng)計功能、反饋功能、激勵功能、評價功能,有效地促進了師生互動、精準分析、個性輔導,提高了課堂效率,提升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具體來說,智慧課堂平臺集成了更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智慧教育融入傳統(tǒng)語文課堂之后,改變了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勃勃生機。不僅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課堂容量,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智慧課堂基于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真實的教學情境,結合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物聯(lián)網等新一代高新技術,以軟硬一體的方式實現(xiàn)集中智能錄制、遠程互動以及常態(tài)化的直播錄播,為教學決策提供大數(shù)據(jù)支撐,能夠打造智能、高效的學習生態(tài)環(huán)境。由此,通過智慧課堂教學融通課上、課下教學工作、聯(lián)合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高效溝通、融合多樣態(tài)、多元化教學資源,進而實現(xiàn)課堂高效、低成本地常態(tài)化的智慧學習環(huán)境,以不斷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高位發(fā)展,為小學語文智慧化生成、智慧化發(fā)展提供理論與實踐基礎。具體來說,智慧課堂教學的特點與優(yōu)勢,可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信息化資源眾多。信息化教學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海量的信息化資源皆可為課堂教學所用,無論死課上還是課下,教師都可通過采用信息化資源進行授課與作業(yè)布置,不僅拜托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束縛,而且更改進與優(yōu)化了基本課堂教學模式[2]。例如,在《頤和園》這一課上,教師可在課上利用互聯(lián)網搜索更多頤和園的文獻資料,如“頤和園的歷史研究”“頤和園古建筑建設與發(fā)展史”“頤和園蘊含的古建筑哲學思想”等,都可在可上借助互聯(lián)網搜索到,這些作為拓展性知識,在授課過程中為學生進行講解,顯然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具有積極意義。
其次,教學模式生動豐富。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支撐力量和核心驅動是信息化主導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目的是打造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教師在課上通過多媒體、電子白板展示授課內容,結合圖像、聲音、圖片等資源,可營造傳統(tǒng)課堂所無法呈現(xiàn)的視覺、聽覺效果?;蛘呤墙柚⒄n開展教學,教師可在課前、課后錄制好微課教學資源,讓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進行學習,結合實際,以實現(xiàn)教學模式的靈活性發(fā)展。再如,基于信息化技術打造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借助智慧課堂的隨機選人、搶答等互動功能與學生積極交流,可進一步與學生進行積極互動,而不是傳統(tǒng)教學意義上的教師講解、學生被動聽講模式,更體現(xiàn)了智慧課堂之“智”與課堂教學之“育”之間的聯(lián)系[3]。因此,借助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授課中可根據(jù)課程、學時靈活開展教學工作,而建立在智慧課堂之上的教學計劃,其無論是預期以及后續(xù)教學工作,教師都可始終進行靈活調節(jié),以不斷打造更為高效的課堂授課模式。
最后,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具體來說,智慧課堂之所以“智慧”,是因為其建立在以學生成長與能力提升上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摒棄一切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機械呆板教學方式,注重教和學雙方創(chuàng)造天性、潛能和個性的發(fā)揮。特別是微課教學,微課教學以碎片化教學、時間短、內容廣、題材多而著稱,教師借助微課教育平臺,在課前就可結合學生實際錄制好相應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的預習做好準備,這不僅僅是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備課效率,不用在課上浪費大量時間書寫板書,更解放了教師的雙手;學會方面則可在課前根據(jù)自己的時間進行充分預習,同時在課下根據(jù)學情進行深度復習,在此期間學生的學習皆可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不受傳統(tǒng)學習意義上的時間與空間束縛。因此,通過網絡化、數(shù)字化和智能化的智慧課堂,不僅加強了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而且使課堂成為一個自由和諧的樂園,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情境中主動學習,體驗學習與生活的快樂,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
事實上,學習是一個系統(tǒng)性過程,無論是課前、課中還是課內都很重要,呈現(xiàn)出承前啟后的鏈條式學習過程。因此,基于智慧課堂打造目的,教師在課前可為學生們錄制微課教學,同時讓學生在預習中完成自主學習。在此期間,學生依據(jù)微課導學、微課內容進行相關信息搜集,并且在預習過程中可根據(jù)學習內容大量搜集素材以拓展自身的知識。尤其是針對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通過錄制微課視頻,布置相關的預習任務,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一些不會查找資料、不會獨立學習、自制力差等問題都可得到有效解決。
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課程《蝙蝠和雷達》為例,教師在微課教學上可介紹“仿生學”概念,講解千變萬化的生物特性,為什么是軍事科技創(chuàng)新的“天然寶藏”。生物仿生源于生物新結構、新功能和新機制的發(fā)現(xiàn),通過材料仿生、能量仿生、信息與控制仿生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現(xiàn)有武器裝備性能。尤其是在軍事領域中,生物仿生學的利用率極高。因此,教師可借助微課為學生講解“飛機、艦船、潛艇、導彈、車輛、雷達、生物機器人”等涵蓋的仿生學概念,并且讓學生根據(jù)仿生學概念去搜索相關的領域,如“夜視、降噪、隱身、抗壓耐磨等技術與生物仿生之間的關系。例如,模仿蒼蠅的平衡棒制成的振動陀螺儀,就可應用于火箭和其他高速飛行載荷上實現(xiàn)自動駕駛?;蛘呤悄7潞B萏厥獾臍んw構造可研制士兵盔甲、防護盾、車輛防護殼等。由此,通過微課介紹上述知識,同時不斷引導學生借助互聯(lián)網索引更多相關語文學習內容,以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只是通過簡單介紹教材知識,無法有效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庫”。最后,學生在微課學習期間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教師可在課上針對性進行解答,更使得課堂教學具有明顯的問題導向型價值。
具體來說,微課教學依托互聯(lián)網資源、媒體教學平臺、互動式教學等形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結合智能設備終端進行學習,或者是教師在課上使用多媒體、電子白板等進行展示,展示生動形象的情境化學習內容[4]。因此,教師利用微課進行授課,通過微課圖片、視頻、聲音等教學一體結合的模式,打造情境性的教學氛圍,可更為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參與興趣,以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因此,借助微課教學,教師可結合具體的語文課程打造相應的教學情境,進一步吸引學生們全身心參與學習,由此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喚醒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不斷提升課上、課下的授課效率。
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課程《飛向藍天恐龍》為例,教師在進行微課講解中,可結合視頻展示各類型恐龍,借助聲、像、畫的結合,帶領學生穿越歷史”回到“恐龍棲息的地方,看一看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并且一起進行探究與討論,試著構思依托現(xiàn)代化科技,我們是否還能夠實現(xiàn)將恐龍復活。同時,讓學生自主編寫故事,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使課堂氣氛更加生動活躍。隨后,利用智慧課堂教學,教師可進一步依托智慧課堂的作文智批改功能,教師則快速完成全班學生的作文批改任務,并精選幾個學生的典型作文進行詳細講解。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教師現(xiàn)代教學手段在課堂的應用,更好地推進智慧課堂的建設,借助信息技術,充分發(fā)揮圖片、聲音、視頻等資源的作用,創(chuàng)設更為直觀的教學情境。上述結合微課展示生動的教學情境,以創(chuàng)設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進一步教師可布置相應的課堂討論與作文聯(lián)系,以進一步拉近語文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并通過智慧課堂批判去分析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掌握狀況,全面體現(xiàn)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小學語文課堂的深度融合。因此,以教學場景為線索,以教學案例及教研互動為載體,以學情數(shù)據(jù)和事實為依據(jù)。打造生動智慧課堂教學情境,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實踐,最終實現(xiàn)教師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學方法的重置、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能,逐步實現(xiàn)小學語文智慧課堂生成。
事實上,很多時候之所以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正是因為很多時候教師只是強調如何死記硬背,認為只要是將語文知識牢牢記在腦海中,便能夠獲得一個滿意的應試成績。但是,這樣難免會忽視一個問題,即語文不僅屬于語言學科,而且同樣屬于人文學科,而語言的學習與生成是有一個周期性的,且伴隨著語言的系統(tǒng)性學習而不斷提升。因此,教師應當充分結合語文學習的周期性、系統(tǒng)性特點,將語文學習重難點作為突破口來提升語文授課效率。由此,才能夠盡可能幫助學生進行周期性記憶與學習,而不是違背語言學習規(guī)律,以磨滅學生的語文興趣與熱情為代價,導致學生學習效率逐漸降低。
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課程《納米技術就在我們的身邊》為例,教師在課上可利用微課先為學生介紹納米科技的應用領域、科技元素、組成材料以及未來應用價值等,進一步教師在課上可使用微課為學生進行播放,展示那么技術概念的產生和未來發(fā)展趨勢,而不會直接講解讓學生一頭霧水。例如,納米科技就是在納米尺度(1 到100 納米)上進行的科學、工程和技術。顯然,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是對極小事物的研究和應用,可以應用的科學領域非常廣,包括化學、生物學、物理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學等。進一步,隨著科技普及,未來世界包括衣、食、住、行、醫(yī)等方面,都會有納米科技的應用。同時,在進行知識講解中,教師可詢問:“你們是怎樣看待納米技術的?”并且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圍繞教學目標,運用智慧課堂“搶答”“屏幕推送”“拍照對比講解”等功能,突破難點、解決重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5]。緊接著,默讀課文,自己做批注并在小組內交流,教師可通過“智慧紙筆”系統(tǒng)了解同學們對于同一段落的不同理解,并讓他們分享其個性化思考,兼顧了閱讀的共性與個性。課文學習結束后,教師可鼓勵孩子們仿照課文的描寫,結合生活經驗,分享自己相關的經歷。由此,智慧課堂注重對教育信息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教室場景需求的精準挖掘,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教”與“學”的雙重革命。期間師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充分發(fā)揮了學生主體作用,思學并重,更突出了教學“重點”并使得“不難”不再難。
具體來說,語文學習是一個系統(tǒng)性過程,往往融學、思、練為一體,不僅要通過預習引導學生預設語文知識框架,通過課上學習來汲取相應知識,而且還有重視如何通過課后復習來及時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因此,利用微課構建構建完善語文課后復習方案,進一步可通過利用微課幫助學生鞏固課上所學,并打造完善合理的教學鏈條式效果[6]。
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課程《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為例,課上為學生講解完成知識點之后,進一步利用微課教學平臺完善授課。例如,為了能夠盡可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布置朗讀、解讀、熟讀等三個部分的課上練習。在朗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采取齊讀、合作讀、教師示范讀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解讀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平板隨機選取并鼓勵學生在課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闡述自己對于文章的理解,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最后,熟讀部分則聚焦于學生對動態(tài)和靜態(tài)描寫的掌握,對此教師可借助平板發(fā)布隨堂練習,通過系統(tǒng)生成的學情報告,即時了解學生的知識盲區(qū),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查缺補漏,幫助學生透徹把握知識點。進一步,教師可在課后延伸環(huán)節(jié)中將課上所使用的教學資源再次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及時復習,查漏補缺。例如,教師可通過智慧課堂的微課布置內容豐富、形式各樣的語文作業(yè),幫助學生及時復習與鞏固當堂所學內容,并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進行綜合訓練展示。由于微課學習不受時間與空間束縛,學生只需要一部智能終端設備即可暢享微課資源,所以復習起來更為高效靈活。不僅如此,在微課中增添課文朗讀、詞語誦讀、字詞聽寫、成語接龍等趣味語文學習內容,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誦讀興趣,提高誦讀能力,又可以及時有效地鞏固與復習知識,可謂一舉多得。這樣的小學語文微課,既有常規(guī)課堂的扎實,也與新型教學模式相融合,體現(xiàn)了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特點,而且在課后復習環(huán)節(jié)還有若干思考,讓學生在復習中有學有思。
綜上所述,以教育信息化2.0為指導,打造以微課教學為中心的小學語文智慧課堂,借助微課多樣化資源、多種教學方式并存的模式,結合小學語文學習實際,以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因此,通過合理調整與優(yōu)化教學,使得微課教學更加有助于學生實踐性語言、情感性語言、感悟性語言等方面的提升,讓小學語文教學充滿趣味性、互動性,不斷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課堂互動,使學生既當堂掌握了知識,又提升了探索及應用能力。并且實現(xiàn)學生情感、語言與智慧的同構共生,更可為學生長期學習語文而全面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