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新
(大連市實驗幼兒園)
幼小銜接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早在2010年,大連市教育局印發(fā)的《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問題的實施意見》就通過幼兒園不準教拼音、漢字書寫等“六不準”要求來規(guī)范幼兒園的保教行為;2019年,遼寧省教育廳印發(fā)的《遼寧省幼兒園課程實施意見(試行)》提出,堅決杜絕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學科化、知識化、過度特色化”等現(xiàn)象;2021年,教育部印發(fā)《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行動計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諸多政策的印發(fā)為幼小銜接工作的正確開展提供了依據(jù)。
為落實“幼兒為本”的宗旨,大連市實驗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以幼小銜接工作為抓手,在長達10余年的實踐探索中,從最初主要關注大班幼兒與小學學習科學銜接的目標,逐漸延展到關注從小班到大班整個幼兒學習階段與小學學習的科學銜接,并以終身學習理念為銜接要求,堅持以幼兒為中心,逐步構建幼兒園、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聯(lián)動機制,取得了一定效果。
我園曾連續(xù)兩年針對幼小銜接話題進行家長抽樣訪談和家長全員無記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小班和中班中95%的家長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得到合作交流、生存能力、藝術特長等方面的發(fā)展,只有5%的家長希望孩子能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大班中80%的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幼兒園能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
調查結果說明,幼兒低齡階段幾乎99%的家長都希望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讓孩子在直接感知和體驗的游戲中學習成長;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即將升入小學階段,家長的觀念就會發(fā)生明顯變化,“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思想逐漸呈現(xiàn),家長漸漸忘記科學育兒的初衷,而是違背孩子的成長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提前讓孩子學習各種小學知識。
面對家長心態(tài)上的轉變,我園從兒童視角實施幼小銜接,關注3—6歲全學段的課程建構與全方位的入學準備,分階段、分層次地幫助幼兒在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等方面獲得連續(xù)發(fā)展,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準備。
我園始終注重幼兒的運動能力和體質培養(yǎng),在大班開設了幼兒籃球游戲課程,融入籃球中的拍球、傳球、運球等基本動作,提高幼兒動作的協(xié)調性與靈活性。
我園借鑒小學課間體育活動內容,引導幼兒每天進行跑步運動。在每一次跑步活動中,教師會采用蓋章的方式,在幼兒每跑一圈后為其蓋上一個印章。一學期、一學年下來,隨著跑步時間和頻率的增加,幼兒單次跑步的圈數(shù)越來越多,他們的體能、耐力不斷提高;隨著跑步能力的提高,幼兒也變得更加自信,從而養(yǎng)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品質。
我園以“體驗式團體沙盤游戲在幼小銜接中的應用研究”創(chuàng)新項目為牽動,有效利用體驗式團體沙盤游戲中積極的心理體驗,采用游戲化的組織方式,面向中班、大班幼兒定期組織沙盤游戲活動,借助沙盤游戲的操作步驟、取放沙具的規(guī)則等培養(yǎng)幼兒的秩序感與規(guī)則意識;團體沙盤游戲活動中,幼兒經歷同伴合作起名字、交流沙盤故事、創(chuàng)想沙具寓意等游戲過程,形成了積極的心理品質,促進了交往、合作、互動、創(chuàng)造等游戲體驗。
教師從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能力養(yǎng)成的視角對幼兒進行專業(yè)的觀察與記錄,為每個幼兒的發(fā)展做出了跟蹤性的發(fā)展報告,為更有針對性地給予幼兒支持提供了依據(jù)和參考。
我園立足于全日制混齡教育辦園模式,將幼小銜接工作貫穿于幼兒園3—6歲幼兒混齡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利用混齡幼兒間“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的互促效應,特別是在飲水、盥洗、排隊上下樓、整理物品等一日常規(guī)生活中,將生活能力與習慣養(yǎng)成滲透到異齡同伴間的互動與陪伴中,促進幼兒更好、更快地在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等方面做好入學銜接準備。
我園在幼兒社會準備中融入了德育主題教育活動,精準把握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對兒童道德品質與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按照幼兒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分別選擇不同的德育課程主題,如感恩主題、環(huán)保主題、文明禮儀主題、文明禮貌行為主題等,培養(yǎng)幼兒文明的行為禮儀,引導幼兒樹立公德意識,促進幼兒形成良好品格。
我園把主題活動作為幼小銜接中重要的學習形式,融合了社會、健康、科學、藝術、語言五大領域內容,促進幼兒深度學習與發(fā)展。有的主題活動源于幼兒游戲資源包,有的主題活動源于幼兒興趣的生成。目前,在五大領域預設性的課程實踐中,我園已形成了36個幼小銜接游戲案例。
我園注重課程與游戲的創(chuàng)設與生成,不斷提高綜合教育價值。我園研發(fā)的結構化材料“混齡創(chuàng)意”游戲盒,在設計上全面融合了多領域核心經驗以及幼兒未來學習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等。以“合作棋”游戲盒為例,遵從“一物多玩,一盒多效”的理念,通過教師預設與幼兒生成,共梳理出30多種游戲玩法。除了具有基本的下棋游戲玩法之外,幼兒可以利用棋子壘高搭建,提升建構經驗、數(shù)學空間關系、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也可以利用棋子進行物體滾動的探索,了解物體重量與滾動速度的關系、不同高度與滾動速度的關系、摩擦力大小與滾動速度的關系等物理知識;還可以利用棋子、棋盤進行平衡探索,感受重量守恒概念;更可以賦予棋子家庭成員角色、食物鏈角色等,促進幼兒進行社會生態(tài)關系的學習。“合作棋”游戲盒這項創(chuàng)新成果在第五屆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參展,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同仁的高度評價,華東師范大學李季湄教授親臨展區(qū)進行了點評與指導。
幼小銜接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工作,而是幼兒園與小學要雙向銜接。因此,幼兒園與小學之間有效的互動交流和多角度的銜接互通尤為重要。根據(jù)畢業(yè)班幼兒入學的集中性,我園一直與區(qū)域內幾所小學建立幼小銜接合作關系,通過雙向合力,相繼開展了多種創(chuàng)新、有效的交流與研究活動。
在市教育局和區(qū)教育局的支持下,我園與區(qū)域內的多所小學定期開展“感受小學生活,體驗伙伴真情”小學體驗日活動。幼兒從進入小學的校門開始,就與小學的哥哥姐姐一對一結成對子,參觀校園、體驗課堂、參與活動、共同進餐……在混齡同伴活動中體驗互助、共愛、感恩,使幼兒對小學校園生活充滿了向往?;顒雍?,我園引導幼兒以繪畫、談話等形式分享活動感受,結對子的小學生也以日記、演講等形式記錄活動感受,教師、家長對孩子們活動后續(xù)的表現(xiàn)進行了翔實的觀察記錄,并將活動內容做成記錄冊,不僅使幼兒園與小學間形成無縫對接,更給孩子留下了溫馨的成長瞬間。
幼小銜接中除了“幼幼”互動之外,“師師互動”也是研究的重要內容。為了促進教師科學把握各年齡段幼兒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我園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各方面習慣與能力培養(yǎng)。同時,我園引導小學教師更多地了解幼兒的特點,更好地適應幼升小初始階段,并與多所小學定期開展教師間多形式的幼小銜接主題研修活動。
1.精心組織教師座談會,了解小學教師對幼兒入學后的情況反饋
我園以每個學年為周期開展一次教師座談會,由幼兒園向對接小學的一年級教師發(fā)出邀請,采用線上與線下多種形式進行交流。座談會前,我園擬定座談主題、時間、地點,形成提綱與方案;座談會后,我園匯總談話交流的實況,讓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逐漸對幼小銜接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也使幼兒教師主動、自覺地將行動落實到日常的保教實踐中。
2.邀請小學教師參觀園所環(huán)境,實現(xiàn)環(huán)境的互動銜接
我園溫馨、舒適、富有童趣的學習環(huán)境深深地感染著小學教師。來園參觀的小學教師紛紛表示,在幼兒園里孩子們每天接觸新鮮、有挑戰(zhàn)的玩具教具,孩子們的生活會充滿快樂。這也讓小學教師能夠理解環(huán)境對孩子快樂成長的重要性。
在區(qū)級層面,西崗區(qū)教育局要求所有小學“一年級班級環(huán)境要幼兒園化”,一年級教室要全部采用幼兒園式的區(qū)域劃分,教室走廊玻璃采用單反玻璃,便于教師觀察初入學小學生的適應情況與個體發(fā)展,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入學適應性培養(yǎng),創(chuàng)設更加符合孩子的班級環(huán)境,讓教室也充滿童趣、充滿溫馨、充滿互動,為剛入學的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3.開展主題教研活動,促使幼兒園與小學課程有效整合
我園教師與區(qū)域內的小學教師圍繞同一主題活動進行研討。例如,9月份開學后,幼兒園和小學同時開展“認識新朋友”主題活動,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從“活動領域研讀—實地考察—同課異構—專題研討—觀摩活動評析”等方面,探尋幼小銜接主題的活動內容、活動實施模式的異同及銜接點,促進教師把握幼小銜接課程目標、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分階段習慣及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并達到融會貫通。
4.幼兒教師與小學教師雙向互動,科學把握兒童成長規(guī)律
為了科學把握各年齡段兒童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我園與區(qū)域內的小學加強聯(lián)系,堅持每周互換教師,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針對我園教師都是女性的情況,幼兒園邀請小學男教師來園組織幼兒開展游戲活動。從教育價值的視角,男教師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一方面,男教師自主性、獨立性、堅持性和自制力方面比較強,尤其是好動、幽默的風格讓他們在教育過程中能把性別教育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對幼兒完整人格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動中,男教師特有的威信與勇氣有利于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變得活潑好動、勇敢堅定、樂于助人,對幼兒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發(fā)展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小學男教師也在組織幼兒學習活動的同時,逐漸轉變對低年級小學生教育教學的意識和方式。如小學低年級的美術男教師在幼兒園交流、學習后,說話的語速不再那么快了,與學生交流時的“身高差”也越來越近了,對課程效果的關注也從學科教學更多地轉向了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感受、表達藝術創(chuàng)作的行為和發(fā)揮藝術創(chuàng)想的潛能等方面。
幼兒教師走進小學主要承擔的是一些藝術類的校本課程,在給小學生上課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逐漸發(fā)現(xiàn)不同學生表現(xiàn)出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差異水平,激發(fā)幼兒教師反思在幼兒園的保育教育中忽視了哪些教育領域或應該幫助孩子形成哪些入學準備等。這樣的雙向交流、體驗,為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促進與優(yōu)化作用。
我園一直把家長作為幼小銜接的重要合作伙伴,建立了有效的家園協(xié)同溝通機制,創(chuàng)新多種活動形式,引導家長與幼兒園積極配合,共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我園借力家長學校,架構幼小銜接專題培訓模式,定期、分批開展家長培訓,根據(jù)實際案例以及幼兒的游戲狀態(tài)、深度學習過程等數(shù)據(jù),從辦園模式、課程內容等方面引導家長了解課程,了解幼兒在課程中的學習與發(fā)展,了解課程對于幼兒入學準備和終身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促進教師與家長同步對幼兒進行銜接教育。
我園在“知?!本W絡平臺設立了“園長在線”“校長在線”幼小銜接討論專欄,家長可以隨時發(fā)起關于幼小銜接的提問,園長和校長會及時與家長對話,在解答問題的同時,向家長宣傳幼小銜接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目標和學習內容。我園還定期面向社會開放“幼小銜接咨詢站”,解答家長和小學教師對幼小銜接工作的問題,從而形成積極的社會宣傳效應。
我園開設了“家長做教師”共育課程,挖掘家長的職業(yè)、專長等資源,圍繞入學準備相關內容邀請家長作為“教師”組織活動,引導家長了解幼兒學習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糾正部分家長片面化的幼小銜接觀念,豐富其育兒知識與方法,從而形成科學銜接的家園合力。
我園與區(qū)域內的小學聯(lián)合編制了“家長指導手冊”,并面向全園家長和社會層面宣傳發(fā)放。從心理準備、生活準備、身體準備、學習準備、物質準備、家長準備六大方面科學指導家長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克服家長的盲從心理,引導家長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實現(xiàn)科學育兒。
在研究與探索幼小銜接模式的基礎上,我園更關注銜接的有效性,以幼兒為本,通過多種形式進行銜接效果評估。
自托班開始,我園為每個幼兒建立了電子成長檔案。幼兒畢業(yè)時,教師會把其電子成長檔案匯總好交給小學教師,方便小學教師延續(xù)記錄,為小學教師及時了解幼兒的個性特點,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提供參考。
我園每學年都會組織教師走進小學課堂,了解已畢業(yè)的孩子在小學的學習和生活適應情況,使教師零距離感受師幼互動及孩子們的成長變化,同時也對畢業(yè)的幼兒形成追蹤式評價報告。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面對面交流,從自我感受、存在困惑、各自需求等方面達成有效幼小銜接的目標。
在10多年幼小銜接工作的探索中,我園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與指導,也收獲了一定的幼小銜接成果與輻射影響力,幼小銜接經驗先后被多家教育媒體報道。我園也在推進中不斷領悟到:高質量的學前教育應關注培養(yǎng)幼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這種“隱形教育”遠遠比單純的認幾個字、會做幾道題重要得多。
幼小銜接工作任重道遠,在全社會大力發(fā)展學前教育的今天,幼兒園要想落實好國家、省、市幼小銜接要求,最好的措施就是做好自己,堅守學前教育的專業(yè)責任,抓住機遇,探索創(chuàng)新。下一步,我園將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尋求解決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有效途徑,通過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全面做好幼兒的入學準備,轉變教師、家長、社會的教育觀念,實現(xiàn)幼小無縫對接、科學銜接,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