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芳 周 雪
選擇合適的英語繪本并將其與教材進行融合,不僅可以實現對教材的補充和延伸,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提高閱讀素養(yǎng),發(fā)展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下文,筆者以譯林版《英語》三上Unit 2I’m Liu Tao的復習教學為例,談談將繪本與教材進行融合的實踐與思考。
Unit 2I’m Liu Tao的主題屬于“人與自我”范疇,教學活動圍繞“確認對方姓名”這一主題展開。對學生來說,掌握句型“Are you...?”及其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是有一定難度的。但通過前三個課時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能熟練運用“I’m...”句型進行自我介紹,并能使用“Are you...?”來詢問別人的姓名,用“Yes,I am./No,I’m not.”來回答。
三年級學生喜愛活動、善于模仿和表達,形象思維和可塑性都很強,但他們的詞匯量比較匱乏,如果選擇的繪本難度過大,會嚴重打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心。因此,教師在選擇繪本時,除了要考慮繪本語言與教材的單元主題語言“Are you...?”相契合外,繪本的難度也要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英語語言能力相符。教師可以選擇有音頻或視頻的、知識點重復率較高的趣味英語繪本,進而通過語言的操練,實現學生知識的應用和遷移,并培養(yǎng)其樂于學習、善于交流的品質。
綜合以上因素,教師選定了奇卡奇卡英語分級劇本四上繪本Are You My Mommy?,繪本主要講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小蝌蚪先遇到了小魚,然后遇到了猴子、烏龜,最后找到了青蛙。小蝌蚪找到媽媽的同時,自己也變成了一只可愛的小青蛙。這個繪本和學生熟知的漢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非常相似,且句子“Are you my mommy?No,I’m not.Yes,I am.”重復率高,跟教材主題、語境、句型都非常契合,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容易。
為避免“炒冷飯”式的復習教學,教師站在兒童的視角,用游戲、歌謠等串聯(lián)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課堂參與度。課前,教師以My hobbies 為主線,自編一個圖文并茂、歡快的chant進行熱身互動。chant如下:
Hello,everybody!I am Summer./I say hi,and you say Summer.(twice)/I like singing,I like playing./What about you? Do you like playing?/I have friends,I like reading./What about you?Do you like reading?/This is me.Do you like me?
在chant結束后,教師讓學生回想一下剛才chant 中所提到的教師的興趣愛好有哪些。當學生說到交朋友時,教師說:“Yes,you’re very clever. I like making friends. I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這時教師與學生一一握手,邊握邊用“Hi,I am Summer.Nice to meet you./How are you?”等與學生問好,再讓學生分組PK,30秒內互相介紹、找朋友,這樣的應用實踐類活動可以復習本單元重點句型“Hi./Hello./Good morning,I am...”。為了復習本單元的難點句型“Are you...?”及其答句,教師先設計了一個大小聲提示游戲——找臥底,接著,運用多媒體動畫,讓學生找出更多的臥底。學生在感知、體驗和參與等系列活動中,自然地過渡到繪本的閱讀、學習。
T:I like reading books.Do you like reading?Let’s read a book together.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cover?
T:Yes,little tadpoles.
T:Can you guess the name of the book?
教師沒有直接呈現繪本名稱,而是讓學生觀察封面進行預測,這能培養(yǎng)學生多模態(tài)語篇的識讀能力,此外,還能引導學生從精彩的圖文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培養(yǎng)其觀察力和想象力。
繪本Are You My Mommy?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教師借助故事地圖的方式,讓學生基于故事要素對故事內容進行梳理和輸出。故事地圖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將知識點串聯(lián)成一個個分析思路。這些分析思路就形成了一個概念圖,概念圖能引導學生掌握英語知識點。故事地圖將閱讀材料的內容結構化,有利于幫助讀者了解材料、組織故事。
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先讓學生帶著問題“Who does the little tadpole meet on his way to look for mommy?”觀看繪本視頻,并在黑板上貼出小蝌蚪遇到的動物的圖片,進而整體感知故事情節(jié)。然后,教師播放繪本錄音,讓學生根據所聽內容,將遇到的小動物按先后順序進行排列,在訓練學生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理解。接著,教師指著黑板上的動物問:“Why does the little tadpole call these animals mommy?”,學生組內討論,得出結論:因為他們有共同點。教師接著追問:“What do they have in common?”學生觀察并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小蝌蚪和小魚都have a tail,小蝌蚪和小猴have two legs,小蝌蚪和烏龜have four legs。學生一邊說一邊將變化的小蝌蚪圖片貼到對應的動物旁邊。教師順勢將這些圖片用箭頭進行標注,然后引導學生觀察“What is it?”,學生得出答案:“This is the life circle of a frog.”最后,教師播放蝌蚪成長為青蛙的英語視頻,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神奇。以上教學每一步都緊緊圍繞青蛙的life circle 這一要素展開,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故事地圖(見圖1),將故事結構化,從而為接下來的深度閱讀和表演輸出做了鋪墊。
(圖1)
繪本教學不能停留于語言知識和技能層面,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挖掘繪本所蘊含的主題意義,進而實現繪本育人、學科育人。
Are You My Mommy?將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蘊藏在它找媽媽的過程中。教完這個繪本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深挖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故事背后蘊藏的道理,并讓學生聯(lián)系個人實際發(fā)表觀點、感悟等。下面是師生的一段對話:
T:What can you get from this story?
S1:遇事主動探索,不要輕易放棄。
S2:不是長一樣的都是媽媽,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從某一個特點看問題,而是要全面地去分析和處理一件事,這樣才能少走彎路。
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他們年齡雖小,但思維非常活躍,看問題的視角也很開闊。這就既關注了學生的語言學習和思維品質培養(yǎng),也注意了文化意識培養(yǎng)和學科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