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萍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充國小學,甘肅 天水)
隨著社會中就業(yè)競爭變得愈加激烈,人們逐漸意識到隱性教育在德育課堂中的重要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維方式往往比考試成績要重要得多。
隱性教育是通過寓教于樂、寓教于文等教育方法,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在小學階段德育課堂中的隱性教育對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及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第一,隱性教育在德育課堂中的應用可以提升學生對德育知識的學習興趣,進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第二,多樣化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在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中,學生可以通過對德育知識的探索來增強自身對知識的認同感和對學習的成就感。第三,德育課堂的隱性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從貼近生活的德育知識入手,學生可以發(fā)散思維,主動提出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以此培養(yǎng)學生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由于傳統(tǒng)教育理念更加注重課堂紀律、課堂知識的灌輸及理論教育。因此,轉(zhuǎn)換教師的教育觀念及鼓勵教師創(chuàng)新隱性教育的教學方法在小學德育課堂中顯得尤為重要。
滲透式教育方法通過運用生活中人們易于接觸的各種傳播途徑,比如傳媒、文學、藝術(shù)等,用相關(guān)聯(lián)的故事情節(jié)、藝術(shù)作品等來引起學生的共鳴,進而引導學生去理解和實踐課堂內(nèi)容。例如,小學德育課堂中“與班級共成長”一課,課程目的為增強學生在班級中的集體意識及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對班集體的熱愛。
在滲透式教育方法的指導下,教師提前要求學生搜集與班級成長相關(guān)的物品或照片。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分享及討論手中的照片或物品背后的班級小故事。分享的故事中有同學間互幫互助的感動,也有集體生活中的摩擦和混亂。教師總結(jié)學生分享的故事后,組織學生交流理想中的班集體的樣子,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了生活在理想中的班集體,同學們需要做出哪些行為來進行改善。比如關(guān)愛同學、互幫互助、制訂班規(guī)、積極參與班級活動等。通過學生分享自己在班集體中發(fā)生的故事,凸顯了班級歸屬感及集體意識的重要性,也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道德教育。
陶冶式教育方法是教師通過藝術(shù)感染、文化熏陶等方式營造課堂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帶來感知上的享受,進而促進學生去體驗和實踐學習到的知識。例如,小學三年級德育課堂中的“爸爸媽媽在我心中”一課,旨在使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并引導學生用行動去愛父母,學會表達,為家庭奉獻力所能及的力量。
在陶冶式教育方法的指導下,教師在課程開始前為學生播放了歌曲《讓愛住我家》,讓學生在欣賞歌曲的過程中營造愛的氛圍。接下來,組織學生交流聽這首歌曲的感受,并回憶父母在家中都幫助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問題和分別花費了父母多少時間和精力等。在回憶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父母為家庭的付出和對自己的愛。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得出父母愛孩子的結(jié)論。下一步,通過教材事例引導學生體會自己愛父母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節(jié)假日父母不在身邊時學生對他們的想念,父母不舒服時學生對他們的心疼和天黑父母還沒有回家時學生對他們的擔心等。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大家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來表達對父母的愛。在陶冶式教育方法的應用中,學生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受到感化,進而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體會和表達父母的愛。
將課堂學到的知識落實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是實踐體驗教育方法的宗旨。以小學四年級德育課堂中的“這些事我來做”一課為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習并掌握做家務活的技能,懂得要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并引導學生與父母合理地進行溝通,盡量自主料理自己的生活。
在課堂中,首先,教師詢問學生是否在家做過家務及做過哪些家務。其次,讓學生分享做家務后的感受并組織學生以做家務的次數(shù)進行比賽,看實際誰做的家務活多。學生分享做家務的體驗后,教師總結(jié)出學生嘗試做家務,不僅可以減輕父母的生活負擔,也可以對自身的能力進行提高。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做家務產(chǎn)生新的認識,向父母主動爭取做家務的機會,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掌握做家務的技能。
在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課堂中隱性教育的應用是課堂改革的必然趨勢。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需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追求自身成長的權(quán)利而不是強加給學生的義務。此外,學校也應該為學生制訂多方面的錄取標準,避免以單一的學習成績作為考核依據(jù),以此降低學生家長的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