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強 朱雨柔 梁 快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杭州市中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2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53
難治性慢性咳嗽為一類根據公認的指南進行了評估和治療,但仍無法改善的持續(xù)咳嗽[1]。中醫(yī)藥治療該病有其獨特優(yōu)勢和特色,筆者在運用“三焦辨證”理論診治濕熱型難治性慢性咳嗽過程中有所感悟,現將體會總結整理,以期與同道共享。
咳嗽病究其病因無非外感和內傷兩端。正如《景岳全書·咳嗽》云:“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睗駸嵝碗y治性慢性咳嗽亦不出此二者,此為咳嗽病總的病因。筆者根據十余年臨證經驗,細探濕熱型難治性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機,概括有以下幾點:①外感濕熱:特定季節(jié)、地域,如夏季、江浙閩湖廣蜀渝等南方地域,濕熱邪氣蘊蒸,素有痰濕體質之人,起居不慎,最易感受濕熱邪氣。正如薛生白在《濕熱病篇》中說“太陰內傷,濕熱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②飲食內傷:過食肥甘厚味、煙酒無度或常食生冷油炸之品,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內生濕邪,郁久化熱,上蒸于肺,宣降失常,咳嗽由是而生;③勞欲過度,情志內傷:勞欲傷腎,過于思慮或情志不暢則傷肝脾,機體氣機郁滯,氣化失常,津液停聚,生濕生熱。清代名醫(yī)石壽棠曾說“思慮過度則氣結,氣結則樞轉不靈而生內濕”;④醫(yī)源因素:抗菌藥物、糖皮質激素的長期使用損傷人體陽氣,陽氣虛弱則濕易內生,郁久而成濕熱,虛實夾雜,久病難愈。今人尚滋補,誤以滋補為治病良方,過度進補導致脾失健運,釀濕生熱。凡此種種,外感和內生濕熱之邪彌漫三焦,居于上焦之肺臟氣機失常,上逆而咳。濕熱致病,因熱附于濕,濕交雜于熱,黏滯難解,病勢纏綿,遷延難愈,而成慢性難治性咳嗽。
咳嗽日久,病程2月以上,大多經多方診治效果不理想,咳聲重濁,甚則咳時胸痛,咳黃色黏痰,或痰少,身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體酸重,或咽痛,口干但飲水不多,大便溏稀黏膩或干結,小便短赤,或淋漓不通,舌紅苔黃膩或舌紅苔白厚而干或黃厚而干。脈象以濡數為主,或滑或緩,或浮或沉。
3.1 見微知著,司外揣內,重視患者體質、職業(yè)和生活方式:濕熱型難治性慢性咳嗽患者素有濕性或濕熱性體質,常有皮膚油膩,體型偏胖,口氣穢濁,多為“陰臟人”。在辨證過程中,重視觀察患者體質可以提高辨證的準確性,幫助醫(yī)者把握辨證方向,提高辨證速度和臨床效率。在臨證過程中,還應當重視詢問患者的職業(yè)和生活方式。對于長期在濕熱環(huán)境中工作、生活或久嗜煙酒、肥甘厚味者容易罹患濕熱疾病。這看起來是診治疾病的常規(guī),但因臨床工作繁忙等因素,對基本的望診、問診內容容易忽略。因此,在診治濕熱型難治性慢性咳嗽過程中尤其要重視患者體質、職業(yè)和生活方式。
3.2 三焦分消,辛、苦、香、滲并用:三焦乃氣和水液運行之大通道。濕熱之邪彌漫三焦,必然影響氣機和水液運行。《靈樞·營衛(wèi)生會》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薄吧辖谷珈F”是指上焦主宣發(fā)衛(wèi)氣、敷布精微的作用,“中焦如漚”是指脾胃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的作用,“下焦如瀆”是指腎、膀胱、大小腸等臟腑主分別清濁、排泄廢物的作用。正是由于三焦生理功能的特點,我們在治療濕熱型難治性慢性咳嗽時要采用三焦分消的治法。上焦治以清熱解毒、清透濕熱,藥物有黃芩、連翹、薄荷、射干等;中焦治以芳香化濕、悅脾和中,主要藥物有藿香、白豆蔻、石菖蒲等;下焦治以清利濕熱,藥物有木通、淡竹葉、通草、滑石、茯苓等。如此三焦分消,辛、苦、香、滲并用解決濕熱之邪彌漫三焦、氣運不暢、水道不通的問題。
3.3 濕祛熱易消,濕存熱難除,重在祛濕,稍加清熱,避免過于寒涼:所謂濕熱,即熱附于濕,濕纏綿于熱,濕邪才是主要矛盾。筆者在治療濕熱型難治性慢性咳嗽過程中發(fā)現過于運用寒涼的藥物不僅不能清熱,反而濕邪更難祛除,主要原因是過于寒涼損傷陽氣,導致濕邪不化,加重濕邪,附著于濕的熱邪也不易祛除。故在“祛濕”與“清熱”之間如何權衡才是有效祛除濕熱之邪的關鍵。在臨床中無論是“濕重于熱”,還是“熱重于濕”,都應當把祛濕作為重點,輔以少量清熱之品,切忌過于寒涼。
3.4 巧用威靈仙,祛濕化痰行瘀,利咽喉:《藥品化義》曰:“靈仙,行猛急,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主治風、濕、痰壅滯經絡。”筆者的恩師四川省名中醫(yī)蔣建云教授常用威靈仙善走而不守之性、消咽喉部骨鯁之力通咽喉部壅結的痰瘀之結治療喉源性咳嗽[2]。筆者在臨證發(fā)現濕熱型難治性慢性咳嗽患者喉咽部黏膜或聲帶肥厚、咽喉壁淋巴濾泡增生經久不消,此為濕熱之邪日久,凝練成痰,痰瘀膠結于喉竅之絡。故在診治濕熱型難治性慢性咳嗽時加入威靈仙10~15g,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甘露消毒丹是治療濕熱證的代表方。濕熱之邪往往彌漫三焦,但不同的患者停留于三焦的濕熱之邪輕重有所不同。筆者在診治此類疾病時均以甘露消毒丹為基礎方,根據濕熱之邪停留于三焦輕重的不同而進行化裁,隨證治之。該方出自王孟英《溫熱經緯》,組成:藿香、滑石、石菖蒲各15g,白豆蔻9g,茵陳、射干各10g,木通、生甘草各5g,連翹、川貝母、黃芩各6g,薄荷3g。方中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芳香化濕。《本草逢原》載石菖蒲“治咳逆上氣,痰濕壅滯之喘咳”,《主治秘藥》云白豆蔻為“肺經本藥,散胸中滯氣”。黃芩、連翹清肅肺熱,川貝、射干清肺化痰、利咽喉,滑石、木通、茵陳清熱利濕,薄荷宣肺透熱。全方共奏芳香化濁、清熱利濕、宣降肺氣之功效。該方清熱而不甚苦寒,利濕而不甚溫燥。用該方治療濕熱型難治性慢性咳嗽恰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原則。
袁某,男,48歲。2021年7月26日就診。嗜煙酒,長期在冷庫工作。3月前不明原因出現咳嗽,咯少量白色黏痰,體胖,倦怠,納呆,口黏,口氣較重,大便黏膩不爽,小便偏黃,舌質淡紅、苔黃厚膩,脈弦滑。多方就診,血常規(guī)、胸部CT平掃、支氣管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查脫落細胞、細胞學分類、一般細菌培養(yǎng)、抗酸染色等亦無明顯異常結果,支氣管舒張試驗陰性,無胃食管反流和鼻后滴漏依據。先后經口服阿奇霉素片、左氧氟沙星片抗感染,復方甲氧那明膠囊、惠菲寧口服液、氨酚雙氫可待因片等止咳藥物止咳,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抗炎、舒張支氣管等治療,效果均不佳。西醫(yī)診斷為難治性慢性咳嗽,中醫(yī)診斷為咳嗽,辨證為濕熱證。中醫(yī)治法為芳香化濁、清熱利濕、宣降肺氣以止咳。方用甘露消毒丹加減:藿香、滑石、石菖蒲、威靈仙各15g,白豆蔻、制半夏、蒼術各9g,茵陳、射干、白前各10g,通草5g,連翹、川貝母、炒黃芩、生甘草、焦梔子各6g,薄荷(后下)3g。共7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200ml,早晚餐后1小時溫服,并囑其暫時在家休息,戒煙酒,清淡飲食。8月2日二診,訴咳嗽減輕,痰少,較前容易咳出,自覺身體輕便,倦怠、口黏改善,大便仍黏膩不爽,小便偏黃,舌苔明顯較前變薄,仍偏黃膩,脈弦滑。前方去通草,加淡竹葉、大黃(后下)、枳實各6g。10劑,服藥方法和將息如前。8月12日三診:患者欣喜來告,咳嗽已基本消失,倦怠、口黏、口臭等不適也都已消大半,大小便均已正常。查看舌苔薄黃微膩,脈滑。再以參苓白術散7劑善后,以健脾利濕,恢復中焦運化之功,進一步祛除體內濕熱之邪,鞏固療效,回訪患者咳嗽已近痊愈。
按語:一診時詳詢病史,了解到患者長期在濕冷環(huán)境中工作,嗜煙酒,體胖,倦怠,口黏,口氣較重,大便黏膩不爽,小便偏黃,舌質淡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提示濕熱之邪彌漫三焦,但又以中焦為主。因此,在三焦分消的同時,重點在于芳香化濕,悅脾和中。筆者在診治濕熱型難治性慢性咳嗽時謹記“熱附于濕”的特點,總結出“濕祛熱易消,濕存熱難除”的經驗,濕熱證治法重點在于“祛濕”,兼以清熱,避免過于寒涼,導致陽氣損傷,濕邪難除。利用威靈仙的走竄之性、祛濕化痰消瘀之能,防止?jié)駸嶂白铚浗j、凝濕成痰阻于咽喉而加重咳嗽。在藥物劑量的把握上,藿香、白豆蔻、蒼術、石菖蒲、制半夏、射干等性溫的藥物劑量略偏大,連翹、茵陳、滑石、梔子、薄荷等性偏涼的藥物劑量偏小。其中選用焦梔子、炒黃芩也是為了去性存用,避免過于寒涼。二診時濕熱已去除大半,但仍在中焦,正氣未虛,稍加大黃、枳實通便,促邪外出。三診時,還是以中焦為主,因此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重在健脾,淡滲利濕,最終濕熱之邪清除,咳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