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玉龍(長沙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有人說:“讀偉大的小說,捧起前與放下后你已判若兩人。”從人物入手來整合閱讀感受,可算是打開了一條閱讀《三國演義》的小徑。小說中,每個生命都有他的軌跡,每個生命都在完成他自己。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人的價值就由他對自己的完成程度決定。
讀人物,其實是在讀經(jīng)歷,讀事件。正所謂人以事彰,事因人設。我們可從以下維度嘗試閱讀“大部頭”。
一是制作大事年表,在縱觀中完成人物解讀。譬如徐庶,堅辭劉表征聘而不就,投靠劉備并助其新野抵御曹軍,接到母親書信后辭別劉備入許昌,“走馬薦諸葛”,入曹營一言不發(fā)。這些事件關聯(lián)在一起,一個有底線、有原則、講道義、能孝順的人便勾勒出來。
二是尋找對比元素,在橫貫中彰顯人物特質。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國之柱石。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有人說他積極防御,忠心可贊;有人稱其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司馬懿攜本族力量力捧曹丕上位,順利地從曹操階段過渡到曹丕階段;重提“廢漢稱帝”話題,助曹丕逼獻帝禪讓代漢自立,“熬死”曹家最后一個可以和他“同臺競技”的曹真,權傾朝野。兩位軍師都足智多謀,但一個智而為公,一個智而謀私。
三是挖掘矛盾情境,揭示人物復雜心理。譬如荀彧,“棄袁投曹”,助曹扶漢,生命在曹操贈“空食盒”后終結。他在曹與漢中作了一次智慧的成全與艱難的堅守。亂世中,有人偏安保身,荀彧卻能以己之能挽狂瀾、襄曹魏、扶漢室,這是士人罕有的才智、氣節(jié)與擔當。
演義并非史志,不能當歷史來讀,卻可以文學之眼來觀照。虛構事件也可鑒照真實人生。三國是英雄決斗的競技場,也是人生話劇的舞臺。有主角,有配角;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一個個人物出場,退場,最終都在這部小說中定型;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國演義》就是一個人物長廊。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求賢令、屯田令,借勢定位,借令奠基;劉備借荊州謀生存,調和本土士民謀發(fā)展;魯肅討荊州;周瑜打黃蓋;孫權繼父兄之余烈,禮待賢士,聘求名士,聯(lián)劉抗曹,鎮(zhèn)撫山越。他們或借勢造力,或借計鞏固,或借力穩(wěn)守,都給后世待人處事、治國安邦留下了經(jīng)驗與教訓。
為主復仇,敢于挑戰(zhàn)“小霸王”孫策的許貢門下三義士;以三千士卒擋住諸葛亮三十萬大軍的郝昭;智報殺夫之仇的孫翊之妻徐氏;犯顏諫諍,性情疏直的虞翻;厭惡政治,歸隱山野,多才多藝的嵇康。
大人物的有為,小人物的光彩,男權社會里被忽視的女性,出場不多卻自帶光芒的文人,他們雖已風流云散,風采卻在讀者閱讀時反復重現(xiàn)。
青山依舊,幾度夕陽,是非成敗都成了空。官渡河已無硝煙,赤壁徒留廢墟,五丈原難尋孔明,再偉大的業(yè)績也會在歷史的洗汰中褪淡。倘若把他們置于歷史長河中,誰也無法否認他們曾推動歷史進程,創(chuàng)造出新的歷史節(jié)點。
讀人物,評人物,其實也是在反觀自身,涵養(yǎng)自身。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天地,小人物有小人物的世界,無論身處何種時代,總有高貴的靈魂不愿隨波逐流。
讀《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我們應當鄙薄該鄙薄的,吸納該吸納的,弘揚該弘揚的,以此完善自身人格,砥礪自我品質。獵戶劉安殺妻燉肉,招待逃亡路上的劉備,以求進身之階;在呂蒙渡江、關羽腹背受敵的情況下,與關羽有隙的糜芳、傅士仁貪生怕死,斬殺關羽使者,一起降吳;先殺義父丁原、再殺義父董卓,被斥為“三姓家奴”的呂布,再高的武藝也無法掩蓋他的無恥行為……這些不忠不義不仁不孝之人,我們應該鄙薄。不畏權勢,擊鼓罵曹的禰衡;有功而獲罪,在亂世中不同流合污,堅持自己內(nèi)心的盧植;從匹夫之勇蛻變?yōu)樽阒嵌嘀\、令人刮目相看的呂蒙……這些人的精神,我們應該吸納與弘揚。
讀他人的故事,過自己的人生。我們在遙遠的歷史中,思考現(xiàn)實人生與未來世界。作為讀者,我們滿懷期許,也有幸生活在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