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超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1)
工匠精神是從業(yè)者的一種職業(yè)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xiàn),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yè)競爭發(fā)展的品牌資本,也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基本的內涵包括敬業(yè)、精益、專注以及創(chuàng)新等多個方面。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提高教學軟實力的重要途徑[1]。在培養(yǎng)工匠精神的社會背景下,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課的課程教學中,開展教學改革。通過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課教學過程是時代發(fā)展的趨勢,不僅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而且有助于高校培養(yǎng)出更具新時代觀念的人才,更有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高校思政課教學主要以講授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為主。通過對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使高校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在把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自身的發(fā)展做出更有目標、更有價值的規(guī)劃。將所接觸、所了解的理論知識運用在實際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對事物能夠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進而有效解決個人思想道德素質與社會要求之間的矛盾。
社會的發(fā)展是不斷向前的,事物在發(fā)展中都會被賦予時代的價值。因此,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跟緊時代的腳步,使教育的內容更具有時代性,更符合時代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yè)風氣[2]。李克強總理也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梢姡そ尘袷菚r代發(fā)展中的必然要求。在我國,隨著制造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量的要求也得到了滿足。在時代的發(fā)展中,人們開始更關注質的提升。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社會發(fā)展中的必然要求,更是時代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要求。以培育工匠精神為核心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可以使高校思政課教學更具有時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社會發(fā)展中,實際的社會環(huán)境會對不同社會個體的思想政治道德素養(yǎng)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應采用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在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部分高校忽視了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學生在步入社會后,不重視自身專業(yè)技能的提升,缺乏愛崗敬業(yè)、精益求精的工作態(tài)度,無法滿足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于勞動者的要求,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
將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內容進一步的得到細化,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能更加凸顯針對性。在教育過程中,圍繞工匠精神對學生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明確自身的發(fā)展方向,從而對于工匠精神也能有更準確的理解。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多以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比較抽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識較淺,甚至停留在書本的知識汲取上,很難使學生有深刻的獲得感。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理論脫離實際,缺乏自我思考以及動手能力。在現(xiàn)有的高等教育體制下,大部分高校以培育理論型人才為主,但在實際社會發(fā)展中,對于人才的需求絕對不是只停留于理論層面。在實際社會發(fā)展中,更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以及職業(yè)素養(yǎng),在工作中,能夠奮發(fā)上進、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正是符合了社會發(fā)展的這一要求,在社會的發(fā)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將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因課程教學內容比較繁復,進而導致教學過程中重點不突出,教學內容也沒有時效。而在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能使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更具時效性,更能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增加學生的市場競爭力。
在對人才的培養(yǎng)中,工匠精神是一種價值觀的傳達,是“敬業(yè)”價值觀的具體體現(xiàn)。工匠精神表現(xiàn)為在工作中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愛崗敬業(y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培育工匠精神,其目標是培養(yǎng)出具有更高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專業(yè)技術人才。他們在工作中能積極上進、奮發(fā)圖強,在繁瑣的工作中能始終堅持初心,盡自己最大努力將工作做好。以滿足社會對“工匠”的需要。
在對人才的培養(yǎng)中更多的是對人才職業(yè)態(tài)度以及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通過具體的理論知識的講授,對學生進行政治素養(yǎng)以及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做一個“完整”的人。與此同時,通過將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各方面綜合發(fā)展的人。
在思政課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為實現(xiàn)“中國夢”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成為能夠擔當時代發(fā)展任務的社會主義可靠建設者和接班人。工匠精神的培育與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相契合,將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落實到高校思政課程內容教學中,是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體現(xiàn)。
工匠精神是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在工匠精神中蘊含著敬業(yè)、愛業(yè)的內容,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能更好地促進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更加注重對大學生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更加注重引導大學生朝著黨和國家需要、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方向成長發(fā)展。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更具有時代性,同時更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在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中,應著重加強對學生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工匠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著重強調,將工匠精神內容的融入高校思政課,緊跟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使學生在思政課學習過程中提升政治素養(yǎng)。工匠精神中強調對大學生職業(yè)道德的培育,能更好地加強學生對于職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的理解,亦能更符合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目標中對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培育的要求。工匠精神中還蘊含著尊師重道、謙虛好學等理念,這與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目標具有一致性。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教學,能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到正確的價值取向,進而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工匠精神本身以及工匠精神愛崗敬業(yè)、尊師重道、謙虛好學等內容的教學,都能更好地促進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通過工匠精神的培育,能更好地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高校也需要遵守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原則,在基本原則的指導下,有效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以及形式的轉變。
在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高校思政課教學也迎來了教學改革的契機。在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也遵守相應的原則。這些原則的遵守促進了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順利開展。
在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中,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對工匠精神內容的講解中,避出現(xiàn)單一、片面的內容講授。目前,在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具體的人物事例為抓手,先引發(fā)學生對于某一具體事例、人物的思考,再針對學生的觀念、認識及理解,由教師進行指正。在這個過程中,以完整、詳細的內容講解為主,輔之以課堂討論、案例分析。
工匠精神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在對工匠精神內容的講解中,應采用更加全面、完善的方式,給學生建立完整的體系,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發(fā)展沿革、內涵。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更為恰當?shù)姆绞?,而不是采取強制性的方式,讓學生增加學習的自主性。通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增加學習的效率。同時,針對學生的特點采用適當?shù)慕逃绞?,能增加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接受度。
在教學的過程中,選擇恰當?shù)臅r機將相關理論對學生進行講授。在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課堂上應當避免出現(xiàn)對知識的生搬硬套,要針對高校思政課程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程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適度的原則,避免因工匠精神的教學而出現(xiàn)對其他重要教學內容的忽視。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教學改革當堅持符合適時、適當、適度的原則,使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在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學過程中,促進思政課教學改革進程得到穩(wěn)步提升[4-5]。
以培育工匠精神為核心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促進了大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融合。通過工匠精神的培育,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加強了對學生工匠精神內涵的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理論觀念的認識,豐富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知識[6]。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工匠精神的融入,使教學的內容得到了豐富。也使高校思政課教學能更加關注時政熱點,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再局限于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更具有時代性。在教學的過程中,工匠精神能對實際生活、工作進行指導,更加具體地講授學生在工匠精神的內涵下應該怎樣想做、如何做的問題,從而使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更加關注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多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導致學生出現(xiàn)理論知識豐富但缺乏實際能力的情況。通過培育工匠精神,也促進了高校思政課教學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教育,使教學內容更具有實踐性,以培養(yǎng)更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也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不再只停留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中,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7]。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可以通過實踐教學等環(huán)節(jié)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思政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鼓勵學生在校內的道路、走廊等處搭建優(yōu)秀工匠精神人物的專欄,將具體人物的事跡放于其中,讓學生增加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同時更好的起到激勵的作用。也可以鼓勵學生向校園廣播投稿,進行工匠精神人物事跡的宣傳,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也豐富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優(yōu)秀工匠人物分享會,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能加深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分享會的形式更符合學生的交流習慣,在交流中,學生的接受程度更高,讓學生從不同的事例中學習到更多的關于工匠精神內涵,促進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完整性理解,避免理解的片面化。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組織優(yōu)秀校友分享會,通過優(yōu)秀校友的分享,使工匠精神能變成大學生的“身邊事”,減少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陌生感。在優(yōu)秀校友的分享中,大學生能通過身邊的人和事提升對于相關理念的接受度,進而更好地發(fā)揮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學習相應的內容,并將工匠精神運用到生活中。
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僅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fā)展,也能更好地促進個人職業(yè)道德精神的形成。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提高教學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在培養(yǎng)工匠精神的社會背景下,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具體的思政課課程教學中,開展必要的教學改革。高校思政課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也加強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有利于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符合時代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大學生。培育工匠精神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也使得高校思政課教學更具落地性,對大學生起到更加積極的激勵作用?;谝耘嘤そ尘駷楹诵乃颊n教學改革是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路徑,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