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超,齊洪鑫,王汝明,董靈艷,張愛民,李鳳瑞,張東樓,楊秀鳳,史加亮
(德州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山東 德州 253015)
棉花綠豆間作是利用棉花從播種到封壟前的生長時期間作生育期短的綠豆,在棉花封壟前即可收獲綠豆的高效種植模式。棉花與綠豆的生育期以及對養(yǎng)分的需求不同[1],二者間作可以實現(xiàn)植株高矮搭配、根系深淺互補,不僅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種植效益,也可防止雜草生長,增肥固氮,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減少中耕除草次數(shù),降低生產(chǎn)成本。棉花與綠豆間作種植模式能夠?qū)崿F(xiàn)棉花產(chǎn)量基本不減、 同時增收綠豆的目的, 每666.7 m2可增收綠豆25~35 kg,多收入約300 元。 此模式具有高產(chǎn)出、可持續(xù)和低風險等優(yōu)勢,為農(nóng)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的有益探索, 有助于推進山東省棉花供給側(cè)結(jié)構(gòu)性改革,助力鄉(xiāng)村振興。該模式的經(jīng)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十分顯著,具有廣闊的推廣應(yīng)用前景。 筆者團隊根據(jù)研究和實踐總結(jié)出了適合魯西北地區(qū)的棉花綠豆間作綠色高效種植模式,現(xiàn)將該模式及其栽培技術(shù)要點總結(jié)如下:
2+1 模式:棉花大小行種植,大行距100 cm,小行距50 cm,種植密度為每666.7 m23 000~3 500 株,大行中間種植1 行綠豆;綠豆種植密度為每666.7 m28 000~12 000 株。
4+2 模式:棉花等行距種植,行距76 cm,種植密度為每666.7 m23 500~4 000 株;每4 行棉花間作種植2 行綠豆,綠豆行距為40 cm,棉行與綠豆行的間距也為40 cm, 綠豆種植密度為每666.7 m28 000~12 000 株。 下一年在同一地塊間作棉花和綠豆時,兩者要輪作倒茬種植。
2+1 模式是生產(chǎn)上傳統(tǒng)的棉花綠豆大小行間作的種植模式,不適于機械化作業(yè);4+2 模式是在傳統(tǒng)的2+1 模式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來, 通過減小棉花株行距保證種植密度與常規(guī)單作棉花基本一致,適于機械化作業(yè),且能充分利用棉花邊行優(yōu)勢和綠豆根瘤固氮作用。
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條件良好、肥力均勻一致、無嚴重土傳病害的地塊。
棉花宜選用德棉10 號[2]、德棉16 號[3]、魯棉研37 號[4]等下部通透性好、抗倒伏、抗病、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品種。 綠豆宜選用濰綠8 號、德綠0518 等早熟、株型緊湊、分枝少、集中成熟、不炸莢的品種。
選用脫絨包衣精選棉花種子,要求種子飽滿充實,發(fā)芽率高于80%,種子純度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2%。 播前曬種,做發(fā)芽試驗,確定播種量。綠豆種子應(yīng)進行除雜精選, 每400 g 綠豆種子用1 mL 的6.25%(質(zhì)量分數(shù),下同)精甲·咯菌腈(亮盾)懸浮種衣劑加水10 mL 稀釋后包衣,或以18%辛硫·福美雙種子處理微囊懸浮劑拌種, 用量為1.64~2.25 g·kg-1,直接拌勻陰干成膜后使用。
棉花和綠豆于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同期播種,一般在4 月20 日至5 月5 日,以5 cm 地溫穩(wěn)定在14 ℃以上為宜。 棉花采用播種覆膜一體機播種,綠豆采用小型綠豆播種機或者人工條播。
澆足底墑水,播前施足底肥,選用有機肥、棉花專用控釋肥,以利于培育壯苗。
播種時,結(jié)合覆蓋地膜,每666.7 m2用33%二甲戊靈乳油150~200 mL 兌水30~50 kg, 或用96%精異丙甲草胺乳油50~85 mL 兌水50 kg 進行土壤噴霧處理;6 月中下旬棉田封行前,每666.7 m2用10%精奎禾靈乳油60~70 mL 或10.8%氟吡甲禾靈乳油30 mL 兌水30 kg, 進行定向莖葉噴霧處理[5]。
棉花:在子葉由黃變綠時及時放苗,放苗應(yīng)避開中午高溫時段,放苗后及時覆土,于2~3 葉期定苗。
綠豆:在幼苗出土后,按要求及時查苗補種,在第1 片復(fù)葉展開后間苗, 在第2 片復(fù)葉展開后定苗。
棉花采用粗整枝, 在大部分棉株出現(xiàn)1~2 個果枝時,將第一果枝以下的營養(yǎng)枝和主莖葉全部去掉,減免其他整枝措施。
6 月中下旬,對棉花進行中耕扶壟,中耕深度為8~10 cm,起壟高度為15~20 cm。
棉花遇旱時及時澆水,防止蕾鈴脫落。 6 月底或7 月初見花時重施花鈴肥,每666.7 m2追施尿素10~15 kg;后期若出現(xiàn)缺肥癥狀,可適當補施蓋頂肥,每666.7 m2用尿素1 kg,兌水50~75 kg,均勻噴施于葉面?;ㄢ徠谟隉嵬?,既要注意防水排澇,又要注意伏旱灌水[2]。
綠豆的生育期短、耐瘠性強,其根系又有固氮能力,一般年份與棉花間作時,棉花的殘肥余水即可滿足其生育需要,不需要額外施肥澆水。
在7 月20 日前后或單株果枝達14 個左右時人工打頂。
正常長勢棉田全生育期一般使用縮節(jié)胺化控5 次,可與防治病蟲害結(jié)合一并噴施。 噴施時間和每666.7 m2用量:5~6 葉期,0.5~0.8 g; 盛蕾期,1.0~1.5 g;初花期,2.0~3.0 g;盛花期,3.0~5.0 g;打頂后7~10 d,5.0~10.0 g。 縮節(jié)胺的用量要結(jié)合棉花田間長勢、降水量酌情增減。
綠豆始花期每666.7 m2用5%烯效唑50~100 g,兌水30~50 L 噴施。 肥沃的地塊或雨水較多時應(yīng)提前使用大劑量藥劑化控,并增加化控次數(shù);瘠薄地塊或天氣干旱時,可小劑量使用化控藥劑,并適當延后施藥時間。
堅持預(yù)防為主,綜合防治。苗期、蕾期重點防治蚜蟲、盲蝽和紅蜘蛛,花鈴期重點防治棉葉螨、3~4代棉鈴蟲和煙粉虱,要精選低毒高效農(nóng)藥或有機農(nóng)藥,確保棉花高產(chǎn)。
在7 月上中旬植株90%豆莢成熟時,趁晴天一次性收獲。 收獲后要及時晾曬,含水量小于13%時入倉通風儲藏,防止豆象為害。
于9 月20 日—10 月5 日 (日平均氣溫大于18 ℃,最低氣溫大于14 ℃時),每666.7 m2施50%噻苯隆可濕性粉劑30 ~40 g、40%乙烯利水劑150~300 mL, 或每666.7 m2施50%噻苯·乙烯利懸浮劑150~180 mL,兌水量為40~80 L。
噴施脫葉催熟劑后15 d, 待棉株脫葉率超過95%,吐絮率超過90%時,進行人工集中采摘,2 周后再采摘1 次即可,能有效減少收花次數(shù),提高收花效率,減少用工。 有條件的地區(qū)提倡采用機械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