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麗(江蘇:盱眙縣維橋鄉(xiāng)中心幼兒園)
2021年3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為的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的是“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guī)范發(fā)展”,為的是“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幼小科學銜接是多維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及其附件《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是幼小科學銜接的工作指南和行動綱領。
就幼小銜接方面的現狀、需求等問題,筆者一行三人于今年暑假對盱眙縣維橋鄉(xiāng)中心幼兒園附近的四所幼兒園和四所小學一年級進行了抽樣調研。通過座談會、研討交流、實地察看等形式了解了幼兒園老師的困惑、幼兒家長的需求,聽取了小學老師及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發(fā)現幼小銜接工作的現狀有改善,也有待改進。
據被調研的部分家長反映,他們讓幼兒提前學習拼音與計算,主要是根據過往家長的傳統(tǒng)經驗。他們自認為小學一年級的拼音和計算在入學一周后會大量出現,怕幼兒一下子難以接受,所以就私下里聯系了托管班,變相地提前學習了小學拼音、數學思維、英語口語等。這樣做的結果感覺幼兒的知識似乎比原來多了,但幼兒和家長都覺得累。
據被調研的小學低年級一線老師反映:“雙減”落地一年多來,提前學拼音和計算的學生才上一年級時搶答快,但學習態(tài)度不太認真,有的學生還有翹尾巴的現象,總想露一小手。這些學生兩三個月后常有江郎才盡的感覺,也沒看出多少優(yōu)勢來,最糟糕的是有的學生在上一年級前所學的拼音有點跑偏,糾正起來比教新的還困難。相反,那些沒有提前學過計算和拼音的學生反而更有潛力,他們的進步更快,態(tài)度也更端正,學習激情也更長久些。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該怎么科學地解決呢?
幼小科學銜接已經受到國家、家庭和幼兒園及學校的高度重視。《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在“把握重點”中指出,幼兒園要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習慣”,要培養(yǎng)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在“尊重規(guī)律”里指出,要“支持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等方式積累經驗,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準備”。筆者是幼兒的管理者和一線教學者,想結合工作實踐從習慣、興趣、能力三個方面重點圍繞幼兒科學教育教學說三點。
先說說心存規(guī)則吧。孟子說:“不以規(guī)則,不成方圓?!敝袊訌椫稿X三強說:“科學不是為了個人榮譽,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人類謀幸福?!本永锓蛉耸侨祟悮v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她不為榮譽所累,受到全世界的尊重。
說到觀察習慣,筆者想到了達爾文。小時候的達爾文是個“不務正業(yè)”的皮猴子,上樹觀察鳥孵蛋,趴在草叢觀察甲蟲游戲,觀察讓他意識到維多利亞時代的動物起源理論都是錯誤的。皮猴子的觀察,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達爾文寫的《昆蟲記》成了中小學生的必讀書。
無論是歷史的回答、學者的回答還是實踐的回答,無論是科學領域還是其他方面,做人、做事都要有規(guī)則意識,心存規(guī)則,才能成方圓。從小培養(yǎng)觀察習慣,是良好習慣的一部分,是幼小科學銜接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區(qū)域游戲活動、課程實施、互聯網+等對幼兒進行規(guī)則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習慣。
舉例來說,筆者在幼兒園中班上學期教學科學課《一籃蔬菜》時是這樣設計的:
講規(guī)矩。筆者從家里帶來了不同品種的蔬菜,讓幼兒觀察蔬菜,說出蔬菜的名稱。幼兒一聽說看蔬菜、說蔬菜,都一窩蜂地圍到了臺前,這課還怎么上呀?于是筆者先帶幼兒做了“坐坐好”的游戲,在筆者的動作示范下,幼兒們拍拍手,點點頭,不講話,坐坐好。接著筆者為幼兒講了“愛因斯坦與三個小板凳”的故事,告訴幼兒上課要坐坐好,做作業(yè)要做好,做人更要做好,在幼兒園應這樣,上小學也要這樣,現在這樣,將來也要這樣。
學觀察。觀察是探究科學的基本方法,觀察有直接觀察、間接觀察之分。肉眼觀察就是直接觀察,放大鏡觀察就是間接觀察。筆者在教學《一籃蔬菜》時,先讓幼兒肉眼看實物,說說這一籃蔬菜各叫什么名字。幼兒通過觀察發(fā)現筆者帶來的有辣椒、土豆、黃瓜、苦瓜、青菜、大白菜等。接著,筆者讓幼兒說菜椒和青椒的區(qū)別,在表述中,有的幼兒從形體上做了區(qū)別,有的從菜的味道上做了區(qū)別。有觀察還要有比較,在觀察中筆者還通過不同解剖面讓幼兒觀察蔬菜橫切面、縱切面、斜切面的不同以及相似的蔬菜的內外差別等。這里的觀察,有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的結合,有比較觀察與解剖觀察的結合,有順序觀察與側面觀察的結合等。小學一年級科學課里有《觀察和記錄的方法》一課,主要是觀察葉子的,那里還有許多挑戰(zhàn)觀察力的方法,幼兒園老師可以到小學看看、聽聽。
幼兒園教學許多時候是“玩”的,但這個玩有講究,不是隨心所欲的。教幼兒講規(guī)矩、學觀察,他們在幼兒園做到位了,到了小學才能定下心來,才能看得清。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杰說,科研最重要的就是興趣和進取。他做科研,投入的是“百分之百的精力與情感”。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很小就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說:“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倍≌刂袗蹖嶒?,是世界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
人的成長離不開實驗,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離不開實踐——雖然實驗不全等于實踐,但實驗卻可以盡可能地接近現實。筆者在幼兒大班第二學期綜合課上曾為全園教師開設了“了解小學生的生活”觀摩課。課上,筆者首先通過抖音方式,在家長群、在園內智慧教室里為幼兒播放了與《幼兒畫冊》第2 冊10 到11 頁及第3 冊第3 頁類似的小學生生活畫面,激發(fā)了幼兒和家長參觀小學一年級的愿望。接著組織幼兒和部分家長參觀了筆者所在幼兒園附近的盱眙縣維橋中心小學一年級科學、語文和數學課堂,各用半堂課時間觀看了小學一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在另外的時間里還參觀了小學一年級學生潔凈整齊的作業(yè)本和他們的科技手工作品等。從維橋中心小學回來后,筆者挑選部分愿參加實驗的幼兒,經家長同意后,進行了幼小銜接系列實驗:假想他們已經上了小學一年級,在25 分鐘左右的時間里,能保持積極穩(wěn)定的良好情緒,學會在課上如何樹立時間觀念,如何對待喝水、如廁等生活的自我管理等。這種實驗一定是漸進的,可以從15 分鐘試起,逐漸加長時間。從筆者所帶的大班第二學期班級來看,大多數幼兒還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他們也樂意接受這類挑戰(zhàn)和實驗。在實驗中,筆者還結合《我會靜悄悄》的科學課,讓幼兒用可發(fā)聲的玩具、餐具、工具等來分辨好聽的和不好聽的聲音,說出聽到這些不同聲音的不同感受,引導幼兒發(fā)音要適當。
在實驗中我們也發(fā)現,有些幼兒似乎不太配合,他們有的喜歡做小動作,有的喜歡隨便插話,這是幼小銜接實驗中經常出現的現象。幼兒年齡小,變化有個過程,無須著急?!队變簣@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指出,“對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持久的幼兒,通過適當的方式吸引他們參與到活動中來”,我們“對幼兒的提問及時予以回應”,往往就是最好的吸引。
與科學相關的實操能力有很多,如理解能力、設計能力、論證能力、決策能力等。錢學森在小學低年級時用廢紙折的飛鏢,總是比同學的扔得遠、投得準。原來他折疊的飛鏢有棱有角,特別規(guī)整,所以投起來阻力小;他又會利用風向和風力,小小年紀就能領悟到空氣動力學的常識,這大概就是錢學森從小就練就或表現出來的設計能力、決策能力吧。
筆者在教學中班上學期科學課《種蠶豆》時,利用了園內種植區(qū)域的一塊空地。在老師、家長的配合下,幼兒帶來了鏟子、噴壺、耙子等勞動工具,在種植區(qū)域里挖坑、放蠶豆、蓋土,用噴壺澆水,幼兒自己種植,老師觀察指導。怎樣才能讓蠶豆長得好呢?平時,筆者引導幼兒在適當的時候為蠶豆?jié)菜?;蠶豆出芽了,筆者又引導他們觀察蠶豆何時發(fā)芽、何時長葉、何時開花、何時結果等。幼兒在實操過程中初步了解了蠶豆應該在什么時候種、什么時候管、什么時候收。在勞動中,他們不僅認識了種植工具,更萌發(fā)了愛勞動的情感,學會了許多勞動技能?!缎W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指出,要“強化以兒童為主體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為每個兒童搭建成長適應的階梯”,《種蠶豆》這類科學課的設計與教學,就是富有兒童氣息的探究和體驗。
2021年10月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在“家庭責任”中明確要求,要“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筆者上過科學課《種蠶豆》,當幼兒收獲蠶豆之后,筆者通過家長會,介紹了蠶豆醬制作的過程,重點介紹了蠶豆打碎拌成豆泥壓醬坯的過程。教會了家長以后,引導家長和他們的孩子共同完成蠶豆醬的制作。幼兒在制作的過程中知道了蠶豆醬是以蠶豆和面粉為原料釀造合成的,有的家長和幼兒在制作的過程中還創(chuàng)造性地加入了黃豆,讓蠶豆醬更香、更好吃。
總之,幼小科學銜接的策略是多維的,從科學教育切入,培養(yǎng)幼兒的習慣、興趣、能力,只是銜接的例證。由此及彼,向縱深處開拓,仍需我們教育者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