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龍
(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江蘇南京 211171)
李白思想出入經(jīng)史子集,融會百家學說,來源復雜廣泛。既往學術(shù)界對李白閱讀情況的研究多注重于他對縱橫家典籍如《長短經(jīng)》、道家與道教典籍及《文選》《世說新語》等典籍的研習,相形之下,對李白史書閱讀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較少關(guān)注。已故裴斐所撰《李白與歷史人物》①一文曾對李白詩文中出現(xiàn)十次以上的歷史人物作過詳細的統(tǒng)計分析,其為文旨在論述李白詩的用典特色及思想個性。本文則擬對李白的史書閱讀活動及李白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史傳思維特征作一淺探,以求教于方家。
李白的讀書活動始于蜀中青少年時期,此期其閱讀興趣廣泛,諸子百家無所不包。開元十八年(730)李白三十歲時所作《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自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jīng)籍書,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②[1]124所謂“誦六甲”,王琦注“今之六十甲子”,古代兒童多以學數(shù)干支發(fā)蒙,《禮記·內(nèi)則》“九年教之數(shù)日”,鄭玄注“朔望與六甲也”,《漢書·食貨志上》:“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薄赌鲜贰ゎ櫄g傳》:“年六七歲,知推甲子。”周勛初認為:“漢代把學童學六甲之事安排在八歲與九歲,顧歡早慧,六七歲時已有此才能,所以史書上要記上一筆?!崩畎滓差H以早慧自負,“比之顧歡的能推六甲,更要早上一兩年?!盵2]243五歲通曉六甲,顯然李白以天賦異秉,超越顧歡等歷史人物自詡。
李白幼承庭訓,在父親的監(jiān)督下接受了日常實用知識的啟蒙教育,其中也包括傳統(tǒng)詩賦的誦讀習得。如其《秋于敬亭送從侄耑游廬山序》云:“余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庇忠驗槭裰械赜蛭幕慕?,李白的閱讀范圍比較廣泛。蜀地的學術(shù)思想以道家為主,兼有天文歷數(shù)、易學、圖緯、神仙學等傳統(tǒng),其士風民俗喜縱橫、好游俠③?!顿洀埾噫€二首》:“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彼^觀“奇書”,如李白隱居匡山從學趙蕤時讀《長短經(jīng)》即為一例?!短圃娂o事》卷十八引《彰明逸事》載李白:“隱居戴天大匡山,往來旁郡,依潼江趙征君蕤。蕤亦節(jié)士,任俠有氣,善為縱橫學,著書號《長短經(jīng)》。太白從學歲馀,去游成都?!庇衷评畎着c杜甫相遇梁、宋間,結(jié)交歡甚,后二人天各一方,“甫從嚴武成都,太白益流落不能歸,故甫詩又云:‘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翊罂锷姜q有讀書臺?!盵3]271-272
約二十四歲出蜀后,李白以漫游各地為主,如蜀中時期般無憂無慮的長時間集中閱讀活動不太可能出現(xiàn)。即便是隱居山中,也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闕。開元二十八年(740),李白移家東魯,與韓準、裴政、孔巢父、張叔明、陶沔結(jié)為“竹溪六逸”,隱于徂徠山,有《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詩存世。然隱居時間不長,誠如瞿蛻園、朱金城所說:“李白與同隱竹溪諸人酬唱必多,僅見此作,可知李詩多散逸也。又其居徂徠山為時必不久,蓋仍寓家魯郡。即韓、裴、孔等亦非真隱者,觀此詩知干謁不遂而又還山耳?!盵4]983雖無長時間集中讀書的時間和場合,但李白愛書的興致未減,其《秋日與張少府楚城韋公藏書高齋作》詩云:“彩云思作賦,丹壁問藏書?!雹茱@示出他對韋公藏書的濃厚興趣。
從李白詩題及詩序中透露出的信息看,李白后來的讀書興趣集中于史部著作尤其是人物傳記方面。無論是開元年間首入長安干謁求仕還是安史之亂中因從永王李璘身陷囹圄、人在非所時,他都曾提及讀史。開元年間在長安結(jié)識崔叔封兄弟,作《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⑤,詩云:“漢道昔云季,群雄方戰(zhàn)爭。霸圖各未立,割據(jù)資豪英。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晚途值子玉,華發(fā)同衰榮。托意在經(jīng)濟,結(jié)交為弟兄。無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詩先以《諸葛亮傳》為藍本,敘述諸葛亮得崔州平、徐元直見許,以及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君臣遇合事,后半部分隱含自比諸葛、管仲之意,期待友人推薦自己。天寶初期待詔翰林,出入宮禁,李白得以閱讀宮廷藏書?!逗擦肿x書言懷呈集賢院內(nèi)諸學士》詩云:“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彪m未明言所讀何書,但從詩中用東方朔待詔金馬門及嚴光、謝靈運不問世事、悠閑自在等事典推測所讀當為史傳類典籍。又李白《大鵬賦》序稱:“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于世,往往人間見之?;谄渖僮?,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此賦改寫時間當即在李白讀《晉書》后不久。賦起始即盛贊莊子:“南華老仙,發(fā)天機于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庇糍t皓據(jù)天寶元年玄宗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推測《大鵬賦》大約寫于天寶二載供奉翰林時[5]3527。序言中提到的阮宣子即阮脩,《晉書·阮脩傳》載其《大鵬贊》曰:“蒼蒼大鵬,誕自北溟。假精靈鱗,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運水擊,扶搖上征。翕然層舉,背負太清。志存天地,不屑唐庭。鷽鳩仰笑,尺鷃所輕。超世高逝,莫知其情?!庇盟难缘男问戒仈⒋簌i的身世外形、超逸高遠的志向,但贊文格局不廣,筆力較弱,無怪乎遭李白輕視。肅宗至德二載(757),李白入永王幕,不久因永王兵敗受牽連被捕入獄,獄中仍手不釋卷?!端蛷埿悴胖]高中丞》詩序云:“余時系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余喜子房之風,感激于斯人,因作是詩以送之?!薄读艉顐鳌芳础妒酚洝访读艉钍兰摇?,詩前半部分概要敘述張良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東見倉海君得力士椎擊秦始皇報仇,楚漢相爭時張良運籌帷幄,助劉邦得天下之簡要經(jīng)歷:“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感激黃石老,經(jīng)過倉海君。壯士揮金槌,報讎六國聞。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兩龍爭斗時,天地動風云。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比詳橹鳎瑪⒆h結(jié)合,高度評價了張良的豐功偉績。
古代賢哲多有自己獨特的讀書方法,如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蘇軾教人八面受敵法讀《漢書》,李白讀書蓋受諸葛亮“觀其大略”法的影響?!度龂尽肪砣濉吨T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云:“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藛柶渌?,亮但笑而不言?!盵6]911觀其大略,不在枝節(jié)上下功夫,而是抓住學問的要義或者書中敘事說理的關(guān)鍵之所在,抑或是人物傳記書寫的精神實質(zhì)。李白讀書遵循觀其大略的方法,貴在得其神韻,皮毛落盡,精神獨存。他筆下的歷史人物既有歷史的影子,更有李白式的自負自信、自憐自嘆的濃厚自我色彩。裴斐認為:“李白慣用典亦善用典。其用語典之推陳出新及暗用事典之了無痕跡且不說,即明用事典亦揮灑自如,若由己出。他很少在枝節(jié)上用典,也很少用僻典,總是采用歷史人物生平中的重要事跡,還經(jīng)常將二人以至數(shù)人的事跡加以拼合、重疊或連綴,藉以表白自身的處境和心境,縱橫捭闔,隨心所欲,仿佛古人任其差遣,因而用典雖多但無獺祭之弊,卻大大豐富了詩意的蘊含,加強了感情的力度?!盵7]李白用典多,說明他勤奮好學,博聞強記,閱讀量大,閱讀面廣。他多用古人典型事跡入詩,說明其閱讀趣味在于偏好歷史人物傳記中記載的軼聞趣事,這對其詠史懷古詩及贈別交往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古代詠史詩肇自班固《詠史》,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創(chuàng)作路徑。清人或從源流正變的角度將其區(qū)分為正體、變體,如何綽認為詠史詩有正體和變體之分:“詠史者,不過美其事而詠嘆之,檃括本傳,不加藻飾,此正體也。太沖多攄胸臆,乃又其變?!盵8]893或從文本內(nèi)容出發(fā)稱之為論體、傳體,如劉熙載說:“左太沖《詠史》似論體,顏延年《五君詠》似傳體。”[9]266考察李白詠史詩作,既有檃括本傳的正體、傳體,也有借古人往事、多攄胸臆的變體、論體。后者代表了李白詠史懷古詩的個性與成就,學界已有相關(guān)論文加以論述,筆者在此主要分析史傳敘事對李白詩的影響。李白筆下的歷史人物豐富多樣,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仙人隱士、游俠刺客等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歷史事件的書寫上他創(chuàng)造性地借鑒了古代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史傳筆法的詩意呈現(xiàn),也是古代詠史詩“檃括本傳”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回歸。檃括手法本是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方法,李白尤長于此道。如《感遇》其四“宋玉事楚王”檃括宋玉《對楚王問》及《登徒子好色賦》所敘之事;《沐浴子》“沐芳莫彈冠,浴蘭莫振衣。處世忌太潔,至人貴藏暉”檃括楚辭《漁父》詞之意。具體說來,太白詠史的史傳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物經(jīng)歷敘述的簡要性與完整性。限于體例,詠史詩敘事需要用簡潔凝煉的語言清晰呈現(xiàn)吟詠對象的主要經(jīng)歷。如《西施》先從西施出身入手擒題,“西施越溪女,出自苧羅山”,接寫其羞花美貌以及浣紗于清波碧水。重心放在西施入?yún)呛笫軐?,夫差耽于酒色,導致吳國覆滅。西施功成身退,千秋不還。其一生的事跡清晰可見。這和王維《西施詠》的表現(xiàn)手法形成鮮明對比。王詩借西施嘆世態(tài)炎涼,“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龑櫼鎷蓱B(tài),君憐無是非”。如果說李白用賦筆,情感表現(xiàn)含而不露,案而不斷,那么王維便是唱嘆有致,傳中有論。同為詠西施名篇,但就思想意蘊的深刻性而言,太白詩似遜色于右丞詩。再如李白《商山四皓》詩,詩人據(jù)皇甫謐《高士傳》及《史記·留侯世家》等史傳記載,次第描寫四皓秦末避世隱居、應邀出山輔佐太子從而阻止劉邦易太子、然后功成身退,敘事井井有條。又在《山人勸酒》詩中補敘道:“稱是秦時避世人,勸酒相歡不知老。各守麋鹿志,恥隨龍虎爭。欻起佐太子,漢皇乃復驚。顧謂戚夫人,彼翁羽翼成。歸來商山下,泛若云無情?!庇秩纭短K武》一詩檃括《漢書·蘇武傳》中蘇武持節(jié)牧羊,“渴飲月窟水,饑餐天上雪”,備嘗艱辛,最后鴻雁傳書,蘇李餞別,“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此詩知名度遠不如《經(jīng)下邳圯橋懷張子房》,究其原因,當和詩人直敘其事未加論贊評述有關(guān)。其實,本詩寫盡蘇武流落艱苦,其情愴然,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王夫之認為:“詠史詩以史為詠,正當于唱嘆寫神理,聽聞者之生其哀樂。一加論贊,則不復有詩用,何況其體?‘子房未虎嘯’一篇,如弋陽雜劇人妝大凈,偏入俗人眼,而此篇不顯。大音希聲,其來久矣?!盵10]60王氏之說不無片面,但對李白《蘇武》詩價值的揭橥值得關(guān)注。
其次,善于借助典型事件及人物的言行舉止表現(xiàn)人物性情。如《王右軍》詩:“右軍本清真,瀟灑在風塵。山陰遇羽客,要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jīng),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據(jù)《晉書》本傳,王羲之向山陰道士市鵝,道士則以抄寫《道德經(jīng)》為條件,羲之寫畢,籠鵝而歸。白詩緊扣右軍清真瀟灑的風神特質(zhì),以書罷籠鵝、不辭而別的舉動逼真地表現(xiàn)出王羲之的魏晉風度。《登廣武古戰(zhàn)場懷古》寫項羽突出“明雙瞳”的奇特外表和強大的氣場:“項王氣蓋世,紫電明雙瞳?!倍谩俺鐭o英圖”一語簡要總結(jié)其敗因。詠劉邦則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寫其威加海內(nèi)、志氣高揚“赤精斬白帝,叱咤入關(guān)中”“按劍清八極,歸酣歌《大風》”。另一方面也寫出了劉邦“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的幾分無賴相⑥。
再次,涉及多位古人的合詠則采用史書類傳式的敘述結(jié)構(gòu)及書寫方式?!端脱疟蛔嬋ヴ敗芬辉娺B用《史記》戰(zhàn)國四公子傳記故事:“蛾眉笑躄者,賓客去平原。卻斬美人首,三千還駿奔。毛公一挺劍,楚趙兩相存。孟嘗習狡兔,三窟賴馮諼。信陵奪兵符,為用侯生言。春申一何愚,刎首為李園?!贝蔚跀⑹銎皆?、孟嘗君、信陵君、春申君的主要事跡,抑揚有致,愛憎分明。天寶十一載(752),李白北上幽燕抵邯鄲時有《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抒懷》一詩,詩中懷古連續(xù)用三個與趙國有關(guān)的人事:“相如章臺巔,猛氣折秦嬴。兩虎不可斗,廉公終負荊。提攜袴中兒,杵臼及程嬰??展芦I白刃⑦,必死耀丹誠。平原三千客,談笑盡豪英。毛君能穎脫,二國且同盟?!比齽t敘事皆見于《史記》,一為廉頗、藺相如的將相和;二為公孫杵臼和程嬰舍己救趙氏孤兒;三為毛遂于平原君三千門客中脫穎而出,完成楚趙結(jié)盟抗擊秦國。于此可見太史公類傳敘事對李白詠史懷古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
李白素懷四方之志,出蜀后輾轉(zhuǎn)各地,南窮蒼梧,東涉溟海,居安陸入長安,游梁宋齊魯,上西岳蓮花峰,下廬山屏風疊,從璘遭流夜郎,最終病卒于當涂。游走于朝廷府縣之間,李白結(jié)識了眾多的官吏百姓、名流處士,為后世留下數(shù)量可觀的酬贈交往之作??疾炖畎踪浫嗽姴浑y發(fā)現(xiàn)太白喜以史傳同姓人物比附其所交游的對象,如《贈裴十四》以晉人裴楷喻裴十四:“朝見裴叔則,朗如行玉山。”裴楷字叔則,有俊容儀,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見者曰:“見裴叔則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鄙捷W事見于《晉書》卷三五及《世說新語·容止》。如果說將裴十四喻為裴楷屬明比,那么《送蔡山人》:“燕客期躍馬,唐生安敢譏?”則暗以《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蔡澤喻蔡山人,傳謂唐舉譏笑蔡澤外表丑陋,“先生曷鼻、巨肩、魋顏、蹙齃,吾聞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澤不以為意,并請?zhí)婆e預測其壽。當?shù)弥鋲蹫椤皬慕褚酝咚氖龤q時”笑謝而去,對其御者說:“吾持梁刺齒肥,躍馬疾驅(qū)……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焙蠊麨榍叵?。白詩預言蔡山人當如蔡澤一樣來日富貴,別人未可輕忽譏笑。再如《贈華州王司士》:“淮水不絕波瀾高,盛德未泯生英髦?!薄稌x書·王導傳》載王導渡淮,使郭璞卜筮,卦成,璞曰:“吉,無不利?;此^,王氏滅?!逼浜笞訉O繁衍,郭璞的話得到應驗。此以王氏繁盛切王司士姓氏。其它如《贈饒陽張司戶璲》:“愧非黃石老,安識子房賢。”以張良比張璲;《送侯十一》:“朱亥已擊晉,侯嬴尚隱身。時無魏公子,豈貴抱關(guān)人。”以侯嬴喻侯十一;《贈郭季鷹》“河東郭有道,于世若浮云”,以郭太喻郭季鷹;《贈劉都使》:“東平劉公幹,南國秀余芳?!币詣E借指劉都使;《送張舍人之江東》“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金陵送張十一再游東吳》“張翰黃花句,風流五百年”均以晉人張翰喻指張舍人、張十一,等等。上舉諸例都是以同姓古人相比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被李白用于稱美交游者的古人有二十五人,七首詩用《史記》人名,計有張良、蘇秦、侯嬴、高漸離、賈誼、蔡澤6人;七首詩用《后漢書》人名,計有楊震、郭太、李膺、荀淑、崔骃、崔瑗6人;六首詩用《世說新語》人名,計有劉昶、王徽之、張翰、裴楷4人,其余9人軼聞趣事分別見于《漢書》《晉書》《三國志》《列仙傳》《高士傳》等正史和雜傳之中。
李白用以稱美時人的同姓古人多源于正史、雜傳和《世說新語》,這與李白的價值取向、史傳閱讀趣尚及賦詩的社交情境有關(guān)。李白“志在濟世又不愿屈于人,既要保持人格獨立又不愿獨善一身”[11],因而對志在濟世的謀臣策士及輕世肆志的高士名士特別傾慕。正因如此,李白用以比附交往對象的同姓古人既有以言德立功立言著稱的三不朽型人物,又有倜儻不羈、師法自然的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風流之士,二者皆是李白人生理想的投影與折射。同樣值得關(guān)注的是李白詩中與古代名人相對應的今人亦即李白交游對象的生平事跡及生存境遇。李白詩中涉及的數(shù)十人約可分為兩類,第一種類型為可詳考其人其事者,如賈至、崔成甫、盧象、李曄等,李白與他們交往較密,了解較深,因而比附古人也大體相當,如稱賈至為賈誼、李曄為李膺、崔成甫為崔骃,等等。第二種類型為其人不可考或略知一二者,凡詩題所謂張司戶璲、蘇少府因、侯十一、高鎮(zhèn)、蔡山人、楊利物、楊征君鴻、郭季鷹、李太守、荀七、崔少府叔封、劉都使、殷淑、劉副使、王處士、張舍人、裴十四、李青、張子等皆屬此類。李白與他們的交往多為泛泛之交,賦詩題贈更多屬于應酬之需。如《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贈劉都使》兩首詩分別以劉琨喻劉副使,以劉楨比劉都使,交往者同為劉姓,但詩人注意到二人的身份差異因此作了不同的比附,顯為用心之作?!独畎兹幠曜⑨尅酚凇顿泟⒍际埂吩娤伦⒃疲骸啊缎撬蛣⒏笔谷肭亍分畡⒏笔瓜滴渎?,此劉都使系文職,故分別以東晉劉琨、三國劉楨擬之?!盵12]1447但就整體而言,李白酬贈詩中的古今比附大多不倫不類、牽強附會,如以張良比張璲、蘇秦喻蘇因、高漸離附高震、侯嬴擬侯十一等便給人以強烈的違和感,更多體現(xiàn)出李白此類詩作的應酬性和社交功能。
李白在交往詩中借古人喻時人,而在抒情言志詩中則更喜以古人自比,如其名篇《行路難》其二:“彈劍作歌奏苦聲,曳居王門不稱情?;搓幨芯n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弊杂鳛轳T諼、韓信、賈誼?!顿泝?nèi)》:“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弊员葹橹軡桑弧队裾婀鲃e館苦雨贈衛(wèi)尉張卿二首》:“愁坐金張館,繁陰晝不開。”先以漢張安世比張卿,又以《南史·劉穆之》中的穆之自比:“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檳榔?!薄肚锶諢捤幵鸿嚢装l(fā)贈元六兄林宗》先說自己當下處境和管仲、韓信相似:“窮與鮑生賈,饑從漂母餐?!痹僬f自己類于樂毅、蘇秦功業(yè)未就:“樂毅方適趙,蘇秦初說韓?!毙枰⒁獾氖翘K秦游說六國并未始于韓,王琦注云:“按《史記·蘇秦列傳》,其游說六國,先說燕文侯,二說趙肅侯,三說韓宣惠王,四說魏襄王,五說齊宣王,六說楚威王。今引樂毅適趙、蘇秦相韓二事,皆言功業(yè)未成就之意。”[1]516瞿蛻園、朱金城認為:“‘蘇秦初說韓’之語,與上句‘樂毅方適趙’同有用世之意,不必拘說韓之次序也。”[4]666兩種注釋相較,王說拘泥于史實,未若后者之跳脫靈活。再如李白《留別王司馬嵩》詩云:“魯連賣談笑,豈是顧千金?陶朱雖相越,本有五湖心。余亦南陽子,時為《梁甫吟》?!苯訑⒆约簩⑷缋钏钩錾喜號|門打獵、王猛賣畚得遇仙人那樣快意人生。詩中連用《戰(zhàn)國策》《史記》《三國志》中相關(guān)史傳故事,表明自己將效仿古人避世隱退。
李白有濃厚的復古情結(jié),孟啟⑧(一作“棨”)《本事詩·高逸》載:“白才逸氣高,與陳拾遺齊名,先后合德。其論詩云:‘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與!’”《古風》其一說“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聲稱“吾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顯示出“自負不淺”(胡震亨《李詩通》評語)的宏偉志向。其樂府詩多用古題,葛曉音《論李白樂府的復與變》一文認為“以學習漢魏為復古的主要目標,是李白樂府的一大特色”,同時又復中有變,“其復古與變革的關(guān)系,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在體制、內(nèi)容及藝術(shù)方面恢復古意;二是綜合并深化某一題目在發(fā)展過程中衍生的全部內(nèi)容,或在藝術(shù)上融合漢魏、齊梁風味再加以提高和發(fā)展;三是沿用古題,而在興寄及表現(xiàn)形式方面發(fā)揮最大的創(chuàng)造性?!盵13]162復古情結(jié)使李白喜歡以風流倜儻、出類拔萃的古人自比,同時也推動了李白詩歌史傳思維的形成。
注釋:
① 裴斐《李白與歷史人物》,分載于《文學遺產(chǎn)》1990年第3、4期。
②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為省篇幅,下引李白詩文凡出是書者,不再一一出注。
③ 參見賈晉華《蜀文化與陳子昂、李白》一文,周勛初編《李白研究》第257—279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④ “問”一作“間”。王琦注以為彩云作賦用宋玉賦朝云事,是贊其才思之美。見《李太白全集》第1080頁。郁賢皓先生認為彩云指晚霞,句謂詩人見彩云之美而想效古人作賦,見《李太白全集校注》第2968頁。玩詩題及詩句,此二句似為太白自敘其情而非稱美他人。
⑤ 一說作于天寶年間,見詹锳先生編著《李白詩文系年》第2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一說“晚途值子玉,華發(fā)同衰榮”二句為衍文,見郁賢皓先生《李太白全集校注》第3冊第1105頁。
⑥ 王琦認為劉邦“分我杯羹”一語是不得已而言之:“第恐卑辭屈節(jié),適足以長楚人之焰,而墮其計中,矯手措足,悉為所制,不得已而為是悖逆之辭,以見‘為天下者不顧家’之意?!?《李太白全集》中冊,第1005—1006頁)其實,白詩這里沿用《史記》語,表現(xiàn)出對劉邦的復雜情感。既羨慕其功業(yè)成就,又不屑其為人。故詩末有“沉湎呼豎子,狂言非至公。撫掌黃河曲,嗤嗤阮嗣宗”之說。
⑦ 詩句疑有誤,宋本校云“一作‘立孤就白刃’”。
⑧ 陳尚君《〈本事詩〉作者孟啟家世生平考》一文考訂“孟棨”當作“孟啟”,文載《唐詩求是》下冊,第745—74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