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日報社“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摘編"/>
劉 亞
(作者系方圓雜志社首席記者)
史兆琨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時政采訪部記者)
曹燁瓊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新媒體傳播二部二審)
周 蔚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周刊二部編輯)
田 昊
編者按8月3日,檢察日報社舉辦“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選撥賽,5位來自采編一線的優(yōu)秀記者作了精彩演講。他們結合自己深入現場的采訪經歷,生動講述了采訪過程中的親歷親見親聞親為的真實故事,展現了檢察機關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理念新作為,展示了檢察日報社記者自覺踐行“四力”要求、深挖檢察新聞的良好形象。在此編發(fā)5位記者的演講,分享他們的好故事。
劉 亞
谷女士曾是“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出軌案”的被害人。2020 年7月,谷女士在杭州某小區(qū)快遞點取快遞時,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了視頻。郎某隨后與朋友何某編造“女子出軌快遞小哥”等聊天內容,發(fā)至微信群。謠言通過互聯網不斷發(fā)酵,谷女士不僅人格受到嚴重損害,還因此丟了工作。最后,谷女士選擇報警,并向杭州市余杭區(qū)法院提起刑事自訴。
“網絡暴力”并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比如幾年前影響力巨大的“廣東人肉搜索第一案”,我曾去案件發(fā)生地廣東陸豐,做過深度報道《“小偷”少女之死》。2013年12月2日,18歲女孩安琪因為被懷疑在一家店里偷衣服,被店老板蔡某將監(jiān)控視頻截圖發(fā)到網上。當天,她的個人信息便被人肉搜索出來,網民對于這個“小偷”的謾罵鋪天蓋地。僅20 多個小時后,不堪心理重負的女孩在夜里跳河自盡。后來,經陸豐市檢察院提起公訴,蔡某因犯侮辱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
我還記得頂著烈日在陸豐的小鎮(zhèn)上四處尋找當年知情人的情形。夜晚,我在安琪跳河的那座橋上徘徊,想起女孩生命盡頭的無助與脆弱,百感交集。辦理這起案件的檢察官告訴我,“人肉搜索”致人自殺,這是發(fā)生在網絡時代的新案件,沒有可借鑒參考的案例,最初在定罪上也有一定爭議。也就是說,這起案件能夠被公訴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為“鬧出了人命”。
從2013 年到2020 年,跨越七年的兩起案件,兩個女孩,同樣遭受網暴,情形何其相似,但幸而不同的是,前者是“鬧出人命才管”,后者是“自訴轉公訴”。
谷女士提起刑事自訴期間,由于相關視頻材料進一步在網絡上傳播、發(fā)酵,檢察機關認為應當按公訴程序予以追訴。于是,根據杭州市余杭區(qū)檢察院建議,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區(qū)分局對郎某、何某涉嫌誹謗案立案偵查,案件由自訴轉為公訴。2021 年4月30 日,余杭區(qū)法院依法公開開庭審理此案,兩名被告人因犯誹謗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兩年。
案件辦理期間,我多次前往杭州,先后采訪浙江省委政法委、浙江省檢察院、余杭區(qū)檢察院、余杭區(qū)法院,被害人谷女士及律師,兩名被告人及律師,以及證人、知情人等數十人,形成《網暴兇猛》系列報道。
在外界看來,這起案件似乎推進得很順利,檢察機關介入得很及時,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都很好,但幕后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比如谷女士向法院提出刑事自訴,法院已經立案受理了。在這種情況下,檢察機關該如何發(fā)揮作用呢?最高檢檢委會、第一檢察廳組織了多位專家進行論證,最終得出結論,可以轉公訴,但需要進一步補充證據。浙江省委政法委,杭州、余杭政法系統(tǒng)進行了多次磋商,最終形成了統(tǒng)一認識。
或許在很多人的認識中,誹謗罪之于現行刑法中,罪名不大、分量不重,能夠造成滔天輿論,實難想象。但難以想象之事真切地發(fā)生了,政法機關應該如何處理?是因循守舊就案論案,還是積極作為能動司法?檢察機關的答案是后者。
作為記者如何真正地講好法治故事?我認為,既要直抵庭前,也要深入幕后。法治的進步與完善從來不是大而空的東西,而是體現在細節(jié)里。我很慶幸,能夠作為見證者、記錄者和參與者,把法治的進步與完善寫進報道里。
(作者系方圓雜志社首席記者)
史兆琨
從事檢察新聞記者6年來,我采寫過這樣一些案件,每次想起,都心有感觸。
2016年12月2日一早,我們來到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上午八點半,一位神情堅定的女性出現在庭審現場,她是聶樹斌的母親。庭審整整持續(xù)了四個多小時。在胡云騰大法官宣布“聶樹斌無罪”時,聶媽媽抑制不住地大哭。那一刻,我的眼淚瞬間滴落下來。22年,因為深信自己的兒子是被冤枉的,聶媽媽從未停止奔走申訴,這背后遭遇了多少冷眼,多少心酸。
庭審結束后,聶媽媽接受了我們的采訪。聶媽媽說:“不容易啊,但非常值得?!闭f完,她終于露出了微笑。聶樹斌案開啟了疑案異地復查的先例,在我國法治進程中具有標桿意義。這無疑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生動體現。采訪結束后,我輕聲問聶媽媽:“阿姨,我可以抱抱你嗎?”她點點頭,伸出手臂,我克制著情緒對她說:“阿姨,你很棒,要好好生活?!?/p>
2019 年3 月3 日,河北省淶源縣檢察院的兩名檢察官趕到淶源縣看守所。王新元此前只是聽說“有人來給辦手續(xù)”,聽完宣讀不起訴決定書后,他愣在原地,過了一會兒,手微微顫抖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8 個月的羈押終于解除了,王新元迎來了久違的自由。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如釋重負的王新元癱坐在椅子上,他看起來百感交集,卻又努力克制。等情緒慢慢舒緩下來,他轉過頭看著我說:“這個處理結果,我做夢都沒想到。當時實在沒有辦法了?!痹跍Z源反殺案中,王某多次帶著刀具上門,這令王新元全家提心吊膽,甚至向親戚借了狗來護院,還在院中安裝監(jiān)控……
2018年以來,昆山反殺案、福建趙宇案、淶源反殺案、河北董民剛案……一個個觸動人心的個案,仿佛一聲聲“春雷”,對正當防衛(wèi)制度的適用起到了“融冰解封”的作用。在正義面前,司法機關將利益保護的天平傾向于“防衛(wèi)者”,合國法、順人心,彰顯了“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鮮明取向。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我采訪了“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出軌案”的當事人谷女士。最高檢指導浙江檢察機關發(fā)出檢察建議,最終公安機關對兩名造謠男子以涉嫌誹謗罪立案偵查,該案由自訴轉為公訴。谷女士說:“我的生活再也不用被這起案件充滿……在這條困難重重的維權路上,我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檢察機關在背后支撐著我?!?/p>
黨的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散發(fā)出生機與活力。作為檢察新聞記者,我相信所有的耳濡目染,最后都會沉淀于自身,化作精神與氣骨,拓展人生的寬度與廣度。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時政采訪部記者)
曹燁瓊
2020 年12 月24 日,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為“萬峰湖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受損公益訴訟專案”畫下了句號。
萬峰湖地處廣西、云南、貴州三省結合處,長期以來,萬峰湖內網箱養(yǎng)魚無序發(fā)展,水體富營養(yǎng)化一天比一天嚴重,“一湖碧水”成了黑臭水體。由于萬峰湖處于跨三省獨特的地理位置,水域分割管理,治理主體分散,于是最高檢決定直接啟動公益訴訟檢察立案程序,對萬峰湖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受損問題立案調查,這也是最高檢直接立案辦理的第一起公益訴訟案件。
專案組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我們在采訪一位參與辦理該案的檢察官時,他苦笑著說:“剛來的時候,當地老鄉(xiāng)都說‘萬峰湖的水都能掛杯’了?!彪m然他不是當地人,但現在跟老鄉(xiāng)們相處得就像一家人,看著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越來越好,真心為他們感到高興。
飛無人機的,不是專職飛手;拿測量儀的,不是檢測專家;背照相機的,不是攝影大師……他們可能在實地核查被破壞的土地,可能在檢測水質情況,可能在提前介入調查時,拍照取證……檢察人不是全能,但他們永遠有一顆挑戰(zhàn)自我的心。
今年兩會前夕,最高檢新媒體推出了一組《“重返”案發(fā)現場》的紀實類普法動畫。其中,就有新時代檢察英模王勇帶頭辦理的一起組織賣淫案,該案共涉及賣淫5萬多次。該案涉及的頭兩號股東都已認罪,第三人卻說自己只是投資分紅,從沒管過經營,公安機關查了很久也沒有進一步的證據。王勇的徒弟說:“這‘零口供’的案子也太難查了……”王勇說:“難也得查!”他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案件中,涉案人員提到的一條可疑短信,讓他翻找了十多天的通訊記錄。庭審當天,17個犯罪嫌疑人請了23個律師,王勇做好了跟他們“惡戰(zhàn)一場”的心理準備……這個案子非常難,辦理了近半年,訊問了50多次,庭審整整持續(xù)了7天……最終,所有涉案人員均被作出有罪判決。
在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里,寫下始終奔走疾呼的檢察故事,留下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注腳。今年兩會期間,歌手周深傾情獻唱了一首人民檢察概念曲《我的答案》,面對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事,檢察人的答案就是——一切為了人民!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新媒體傳播二部二審)
周 蔚
去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檢察日報社組織“傳承紅色基因”大型采訪活動,我去的地方是西藏。去年也正好是西藏和平解放70 周年,在和平解放西藏、建設新西藏的過程中,駐藏部隊官兵、援藏干部與西藏各族群眾一道,孕育出了偉大的老西藏精神。追尋著“老西藏精神”的印記,我來到阿里。阿里平均海拔4500 米,素有“生命禁區(qū)”之稱。在阿里的一周,我采訪了近二十位檢察干警,聽他們講述與檢察結緣、與阿里結緣的故事。
每采訪一位干警,我都會習慣性地問對方:“是什么民族?”很多干警回答:“團結族?!碑斈?,很多進藏干部把家安在雪域高原,有些“老西藏”與當地少數民族成婚,他們的后代有了一個特殊的民族——團結族。這些后代們繼承父輩的理想信念,完成學業(yè)后,放棄內地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西藏。高佳偉就是其中一個,他的父母是援藏軍人,他兩歲隨父母入藏,如今已經有47 年。1995 年,他大學畢業(yè),正值全國掀起向孔繁森學習的高潮。懷著一腔熱血回到西藏的高佳偉被分配到阿里,這也是孔繁森奉獻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
現在,阿里檢察機關有150多名干警,來自全國18個省市,除了子承父志,有的人則是懷著對阿里的向往、對檢察事業(yè)的堅定追求來到這里。費超,黑龍江人,在中國政法大學度過七年時光,畢業(yè)時,毅然選擇到阿里工作。當我問他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時,他半開玩笑地說:“俗話說,人往高處走嘛,哪里比阿里還高?!?/p>
人民檢察制度在雪域高原正式創(chuàng)建66 年來,一批批共產黨員和優(yōu)秀人才乘著時代的高速列車從祖國的大江南北奔赴阿里。
夢想總會為遠方加上一層美好的濾鏡。到了阿里,這些懷揣著法律夢想的年輕人卻有些失落。阿里一年有10 個月是冬天,2 個月是春秋,年均氣溫零下2 度。很多干警來到阿里,最先學會的就是生爐子。交通不便、商業(yè)不發(fā)達,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很多干警以院為家,他們是同事,也是家人。2014 年入職札達縣檢察院的黨宏承一進院,就跟同事在值班室住了三個月,“因為住的地方晚上沒有電”。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wěn)藏。阿里地區(qū)與尼泊爾、印度等國家接壤。黨宏承在邊境線走訪的時候,曾遇到一位牧民。那里條件很艱苦,牧民說的一句話,他至今記得。牧民說,我爺爺的爺爺就在這里放羊,我也要守在這里。老牧民的話很樸實,卻飽含濃厚的家國情懷。
堅守就是一種奉獻。在離天最近、離家最遠的地方,我沒有看到一絲的落寞和不甘,我深深地被他們的樂觀精神所打動。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老西藏精神”在新時代依然熠熠生輝。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周刊二部編輯)
田 昊
講好法治故事,最鮮活、最感人的新聞來源于現場,少不了“腳力”。一次,我到四川采訪檢察官扶貧的事跡。由于之前的行程耽擱,時間緊張,文字記者們決定不再去村里對這位被幫扶村民進行現場采訪了。我要完成的是視頻采訪任務,必須要有現場的新聞人物視頻素材,于是就一個人扛著機器去了那個村子,一路上山路十八彎,到采訪對象家里已經是晚上八九點鐘了。當天晚上拍攝到這位村民樸實的笑容以及新蓋的樓房,還有溫馨的爐火等一系列非常契合報道主題的畫面,心里覺得雖然勞累但也值了。
作為一名法治新聞工作者,面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現場采訪工作,我深知,“眼力”尤為重要。對新聞現場的整體感知和見機行事的能力決定了新聞報道自身的價值。剛來到檢察日報正義網工作時,我接到了一次現場拍攝的采訪任務——王寶強離婚案。記得案件開庭當天,在北京市朝陽區(qū)法院的門口,早已是人山人海,沒有人知道王寶強會以什么方式、走哪條路線出現。只聽見身邊一會兒一聲“王寶強來了”,真真假假難以分清。等聽說庭審已經開始了,才知道王寶強早已進入法院。于是,打算抓住庭審結束他離開法院的時機進行拍攝,但是在法院門口等了幾個小時,還是沒有拍到。這次失敗的經驗讓我明白,今后的每一場現場采訪,都應該仔細準備,提前在腦海中預演整個采訪中所有可能會出現的環(huán)節(jié),把所有細節(jié)推演一遍,充分觀察、充分思考,才有機會捕捉到有價值的現場內容。
除了捕捉現場細節(jié),還要發(fā)動“腦力”和“筆力”,提煉有深度的內容,提升新聞報道的高度和厚度。采訪勞榮枝案一審開庭前一天的晚上,我們到達了南昌市檢察院,當晚就和本案的兩名承辦檢察官進行了緊張簡短的視頻采訪。而這天晚上我拍到的素材成為了全網獨家,是這次為期三天的采訪最核心的部分。
我喜歡采訪,因為這樣可以在有限的人生中,去身臨其境地閱讀、感受、理解更多鮮活的人生,記錄和定格更加生動、鮮活的檢察故事,傳播檢察好聲音。我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出更多有價值的采訪,不斷淬煉“四力”,做好“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