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剛,張曉紅,何洧丞
培育茶園高產樹冠 提升茶園單產效益
唐志剛1,張曉紅2,何洧丞1
(1.陜西省漢中市鎮(zhèn)巴縣茶葉技術指導站,陜西鎮(zhèn)巴 723600;2.鎮(zhèn)巴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測檢驗中心,陜西鎮(zhèn)巴 723600)
要實現(xiàn)茶園優(yōu)質高產高效,必須通過人為修剪培育高產樹冠,但茶園高產樹冠培育不是單純的修剪,而是系統(tǒng)、綜合的技術措施。目前全國新建茶園比例大,找出當前茶園高產樹冠培育存在問題,尋找茶園高產樹冠培育路徑,供大家在生產實踐中借鑒。
茶園;高產樹冠;培育
茶起源于中國,我國人工栽培茶樹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茶樹人工栽培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自然生長的茶樹,主干明晰,側枝細弱,難以形成分枝結構合理、樹冠覆蓋度大、樹冠高度適中、綠葉層厚、葉面積指數(shù)大的高產樹冠,必然影響茶葉的產量、質量,影響茶樹樹冠的健壯,影響茶園的經濟效益。實踐證明培育高產樹冠是提高茶園經濟效益最有效途徑之一。一直以來,茶農認為培育茶園高產樹冠就是對茶樹進行合理修剪,而通過多年生產總結,高產樹冠的培育是個系統(tǒng)工程,必須在茶園建設時嚴格技術標準,重視定型修剪,在合理修剪基礎上,強化綜合管理,方能培育茶樹高產樹冠。
從生產上來看,凡是高產優(yōu)質的茶園,都具有強壯的骨干枝層和健密的生產枝層,只有骨干枝的強壯,才能構成上層生產枝的依托。只有生產枝健密,方能育成更多的芽頭和新梢。因此茶園高產樹冠的分枝不僅要層次多而分明,而且要求枝條粗壯,才能構成良好的樹冠骨架和開闊密集的采摘面。
茶葉的產量的高低不是取決于茶樹的高度,樹冠高度增加不能提高茶樹對光能的利用率和土壤養(yǎng)分、水分的吸收率。而一定高度范圍內,寬廣矮壯的樹冠反而比高而不實的樹冠高產。
高產樹冠應該有寬大的綠色采摘面,在一定高度范圍內,盡可能增加樹冠覆蓋度,一般樹高與樹幅比為1:1.5-2。在兩行茶樹之間只需有18-25cm操作度即可。
茶樹葉片直接影響茶樹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產物轉運,水分蒸騰、養(yǎng)分吸收,因此高產樹冠要求有一定厚度的葉層和葉面積指數(shù)。成齡中小葉種高產樹冠面應有10-15cm厚度的葉層,葉面積指數(shù)3-4為佳。同時要求葉片質量好(葉片呈濃綠色且富有光澤),生機旺盛,育芽能力強。
主要是部分茶農對待茶樹及茶樹生理缺乏系統(tǒng)性認識,認為樹冠培育僅僅是修剪而已,缺少肥水管理、缺少綜合措施,造成茶園分枝不合理、覆蓋度低、樹勢差、茶葉單產低、品質差、效益低。
2.2.1分枝結構不合理
沒有形成良好的分枝體系。定型修剪時間、修剪高度掌握不到位,很多茶園第一次分枝部位太高,第二次定型修剪是在第一次定型修剪基礎上提高修剪,最后形成茶樹蓬面高、分枝少、產量低。如果要二次培育高產樹冠改造難度大。
2.2.2茶樹蓬面太窄
茶樹蓬面太窄,既影響茶園單產,同時蓬面覆蓋度不夠,行間易滋生雜草,增加茶園管理成本。其原因一是茶園立地條件差或肥水管理差,茶樹生長勢弱;二是修剪過程中,邊緣修剪太重。
2.2.3茶樹蓬面太高
茶樹蓬面太高不利于光能利用和水分、養(yǎng)分的吸收,也不方便于茶葉采摘,尤其是坡地茶園蓬面下沿太高,采摘十分困難。
2.2.4頻繁臺刈加速茶樹衰老
部分茶區(qū)茶農習慣春茶結束后對茶園一砍了之、一燒了之,這樣雖能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但加速了茶樹老化,縮短了茶樹的生命周期,不利于茶園單產、效益的提高。
2.2.5修剪時期不對
主要表現(xiàn)在修剪時沒有充分考慮茶樹生長期、氣候條件、茶樹品質、樹齡、修剪方法、產品特征等綜合因素,修剪時期具有隨意性。且部分茶區(qū)最佳修剪時期易遇陰雨天氣,貽誤修剪,影響茶樹生長。
茶樹為多年生常綠植物,經濟年限可達到50-60年,只有在新茶園建設時嚴把建設質量才能為培育高產樹冠奠定堅實基礎。嚴把茶園建設質量除了選擇茶樹適生優(yōu)生地塊、科學規(guī)劃、能灌能排、選用良種、科學管護的技術措施外,應特別重視茶園開墾和抽槽,通過開墾抽槽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利于茶樹根系生長,為培育茶樹高產樹冠持續(xù)不斷提供營養(yǎng)。其主要技術措施是:在新茶園建設時先普耕20-25cm,再使用挖掘機在種植行60-70cm范圍內進行深度50cm帶狀條墾(抽槽),然后在槽底施入一定數(shù)量的有機肥,再用挖掘機深挖10-20cm,將底層土壤與有機肥充分混勻,再分層回填表土和有機肥;一般畝施農家肥2500-3000kg或者菜籽餅300-500kg,并配施磷肥20-30kg。在抽槽時一要注意槽兩頭要挖通到排水溝,因為茶樹喜濕怕澇,避免雨后積水,危害根系生長;二要注意回填土壤要高于行間10-15cm,避免土壤緊實下陷后,積水影響茶樹生長。
3.2.1重視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茶樹分枝、培育骨干枝、控制樹高、加速擴大樹冠,為培育高產樹冠奠定基礎。目前新建茶園大多為無性系茶園,第一次定型修剪大多在茶苗出圃、移栽時即完成,大多數(shù)茶農在第一次定剪時看出圃茶苗長勢旺盛,移栽前舍不得修剪或留得太高,這樣既不易成活,也不利于高產樹冠的培育。定型修剪多采用水平修剪,當一足齡或二足齡茶樹長高到30cm,主莖粗3mm,有1-2個分枝時,離地(或距根頸處)15-20cm修剪,第二次定剪在第一次基礎上提高15-20cm,第三、四次分別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0cm,使茶樹骨干枝增粗,高度達到50-60cm,形成5-6層分枝,結合打頂輕剪,逐步培育高產樹冠。
3.2.3修剪時期選擇適宜
我國大部分茶區(qū)以綠茶為主,以春茶為主,因此修剪時期的選擇上既要考慮不影響春茶生產,又要考慮修剪后利于茶芽形成分化,避免高溫、旱害、凍害等不利影響。因此修剪的最佳時間多為春茶后的5-6月或冬眠期11-12月。在生產上,幼齡茶園定剪一般安排在早春2月,一年定剪2次的,可安排在2月及6月;輕修剪和深修剪常常在秋茶結束后立即進行;重修剪和臺刈則在春茶前為好,但為避免影響春茶收益,也可在春茶后進行。
3.2.4修剪方法要得當
在修剪方法上一是坡地茶園多,坡地茶園修剪樹冠面應與斜坡面相應,既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又能便于采摘;二是邊緣修剪不宜太重,兩行間留18-25cm操作道即可,增加茶樹有效覆蓋度;三是對采取重修剪和臺刈措施要慎重,看茶樹是否達到了重修剪或者臺刈的要求,即樹齡是否十分衰老,是否未老先衰等,重修剪或臺刈后要合理疏枝和定型修剪;四是修剪剪口要光滑,避免茶樹損傷,修剪蓬面要整齊。
3.3.1強化肥水管理
通過強化肥水管理,為培育高產樹冠持續(xù)提供養(yǎng)分、水分。一是要重施基肥,基肥宜早不宜遲,施肥太遲春茶不能充分吸收而夏茶卻長勢十分旺盛,一般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配合深耕開溝施肥,施肥后可配合種植綠肥或茶園鋪草;二是有條件地方可建設噴灌、滴灌等。
3.3.2合理采摘,采養(yǎng)結合
合理采摘一是要根據所制茶類、品種確定采摘標準、主要采摘季節(jié),實現(xiàn)提高茶葉品質、提升茶園單產、增加茶園效益的目的;二是要注意采摘與養(yǎng)樹的結合,避免過度采摘影響高產樹冠的培育。
3.3.3綜合防控
綜合防控是采取農業(yè)、物理、生物等措施減少茶樹病蟲害的發(fā)生。一是合理修剪、施肥,避免氮肥過量、茶蓬過密引起的如茶餅病一類的病害;二是通過懸掛殺蟲燈、天敵友好型粘蟲板等措施降低蟲害發(fā)生。
S571.1
B
1006-5768(2022)01-025-003
2021-10-19
唐志剛(1981-),男,陜西省鎮(zhèn)巴縣人,農藝師,長期從事茶葉技術推廣工作。Email:977354919@qq.com。
(責任編輯:蔣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