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略, 王 智, 宋文尚, 李蘇娜, 蔡世新*
1. 衡水市人民醫(yī)院口腔正畸修復科, 河北 衡水 053000; 2. 衡水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河北 衡水 053000
全口義齒重新修復患者通常是因為舊全口義齒使用較長時間后發(fā)生義齒咬合面嚴重磨損、牙槽嵴骨組織明顯吸收現(xiàn)象,致使面下1/3垂直距離顯著下降,從而需要接受重新修復[1,2]。相關資料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在所有全口義齒修復患者中,全口義齒重新修復占40%~50%左右,需給予重視[3]。目前,過渡性義齒是臨床針對全口義齒重新修復患者的常見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口頜系統(tǒng)的不良咬合關系及黏膜面問題,還能滿足患者對美觀度、舒適度的要求[4],但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使用過渡性義齒行全口義齒重新修復無法取得理想的修復效果,會明顯降低患者咀嚼效率[5]。因此,應于早期準確評估修復效果,以便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錐形束CT技術(CBCT)是一種新型CT檢查方式,能夠重建顳下頜關節(jié)三維圖像,在臨床口腔診治中得到廣泛應用[6]。但關于其評價過渡性義齒在全口義齒重新修復中的應用價值方面仍缺乏循證依據(jù),為此本研究對該課題進行探討,旨在為臨床提供相關參考依據(jù)。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進行全口義齒重新修復的107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0例,女47例;年齡62~84歲,平均年齡(72.17±3.50)歲;全口義齒類型:Ⅰ類47例,Ⅱ類26例,Ⅲ類14例,Ⅳ類20例。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全口義齒應用年限>5年;義齒咬合面嚴重磨損,牙槽骨吸收垂直距離<正常值5 mm以上;顳下頜關節(jié)間隙處于正常范圍;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顳下頜關節(jié)局部相關肌肉疼痛、顳下頜關節(jié)雜音或彈響、顳下頜關節(jié)外傷史或紊亂病史者;合并精神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者;存在口腔癌等其他口腔疾病者。
分組方法:均應用過渡性義齒進行全口義齒重新修復,在初戴過渡性義齒12周后,詳細記錄患者咬合關系、組織面形態(tài)、邊緣位置、美觀度、舒適度、咀嚼效率等情況,判斷修復效果。根據(jù)修復效果[7]分為修復失敗組(n=26)與修復成功組(n=81)。
CBCT檢查方法:采用三合一CBCT機(德國Sirona公司的ORTHOPHOS XG型)進行檢查,掃描參數(shù)設置為:管電流8 mA,管電壓90 kV,掃描層厚0.2 mm,F(xiàn)OV:230 mm×260 mm,矩陣512×512。將新舊全口義齒分別帶入口腔拍攝CBCT,掃描完成后記錄圖像數(shù)據(jù),并采用Invivo5軟件包建立顳下頜三維圖像,檢查并記錄患者佩戴新舊義齒顳下頜關節(jié)前間隙、中間隙、后間隙變化值。
(1)頜位關系指數(shù)[8]:按照4級評分法(0~3分)統(tǒng)計,分數(shù)越高,提示頜位關系越穩(wěn)定;(2)咀嚼效率:取2 g干花生米,指導患者咀嚼30 s,之后收集咀嚼物,過濾,于室內(nèi)放置1 d,再將2 g花生米對照物與咀嚼物同時置入干燥箱內(nèi),于65 ℃恒溫狀態(tài)下烘干,持續(xù)4 h,稱重,計算咀嚼效率;(3)美學評分:按照紅色美學評分標準[9]進行判定,分值越高,提示美學效果越好;(4)舒適度:按照4級評分法(0~3分)統(tǒng)計,分數(shù)越高,提示舒適度越好。
兩組年齡、性別、全口義齒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修復失敗組佩戴新舊義齒頜位關系指數(shù)、咀嚼效率、美學評分、舒適度變化值低于修復成功組(P<0.05)。見表1。
修復失敗組佩戴新舊義齒顳下頜關節(jié)前間隙、中間隙、后間隙變化值大于修復成功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CBCT檢查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顳下頜關節(jié)前間隙、中間隙、后間隙變化值與頜位關系指數(shù)、咀嚼效率、美學評分、舒適度變化值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CBCT檢查指標與臨床指標的相關性
單因素、多因素分析均顯示,顳下頜關節(jié)前間隙、中間隙、后間隙變化值與全口義齒重新修復效果獨立相關(P<0.05)。見表4。
表4 CBCT檢查指標與全口義齒重新修復效果的關系
以修復失敗組作為陽性樣本,修復成功組作為陰性樣本,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顳下頜關節(jié)前間隙、中間隙、后間隙變化值評估修復效果的AUC分別為0.811(95%CI:0.724~0.881)、0.740(95%CI:0.646~0.820)、0.803(95%CI:0.715~0.873);聯(lián)合評估修復效果的AUC為0.905(95%CI:0.833~0.953),敏感性為80.77%,特異性為88.89%,明顯優(yōu)于各指標單獨評估。見圖1。
圖1 CBCT檢查指標評估全口義齒重新修復效果的ROC曲線
全口義齒重新修復患者行常規(guī)全口義齒修復不僅操作難度較大、治療風險較高等局限性,還無法取得理想的修復效果[10,11]。過渡性義齒則能通過改良預備義齒技術,在初次治療義齒時能夠借助義齒牙尖與平面板之間的接觸作用,建立良好的咬合關系,且能利用患者自身口頜系統(tǒng)反饋調(diào)節(jié)機制進行自主調(diào)整,從而達到維持動態(tài)平衡的目的,還可有效支撐與維持軟組織形態(tài),滿足患者對美觀與發(fā)音的要求,同時能夠為患者提供佩戴過渡期,有利于更好地調(diào)整咬合關系與黏膜面問題,從而確保后期完成義齒制作后患者佩戴更加舒適、美觀[4,12]。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各種主客觀因素難以達到所期望的治療效果,針對此類患者臨床需及時明確修復問題所在,并調(diào)整義齒修復方案,以提高修復效果。
CBCT是新型CT檢查方式,與常規(guī)二維CT成像技術相比,具有掃描時間短、照射劑量低、分辨率高、偽影干擾小等優(yōu)點,還能有效避免影像重疊、失真等問題,適用于顱面部成像[13]。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嘗試應用CBCT技術評價過渡性義齒在全口義齒重新修復中的效果,結果顯示,修復失敗組佩戴新舊義齒顳下頜關節(jié)前間隙、中間隙、后間隙變化值大于修復成功組,與頜位關系指數(shù)、咀嚼效率、美學評分、舒適度變化值呈負相關,提示顳下頜關節(jié)前間隙、中間隙、后間隙變化情況與過渡性義齒修復效果之間聯(lián)系緊密。李國強等[14]研究表明,CBCT技術應用于全口義齒再修復中可準確顯示顳下頜關節(jié)盤間隙的變化情況,能為提高全口義齒再修復效果提供參考依據(jù),本研究與之結果相符。分析原因,CBCT可清晰呈現(xiàn)所有平面的骨關節(jié)形態(tài)、位置、大小等影像,還能經(jīng)由正側位影像準確判斷髁狀突位于關節(jié)窩的位置,同時可利用Invivo5軟件包進行三維重建,從而清晰顯示整個顳下頜關節(jié),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的指導信息[15,16]。而新舊義齒顳下頜關節(jié)前間隙、中間隙、后間隙變化較大時患者佩戴新的全口義齒適應性較差,適應時間明顯延長,還會顯著影響新舊義齒垂直距離的改變,從而增加修復失敗風險[17]。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顳下頜關節(jié)前間隙、中間隙、后間隙變化值與全口義齒重新修復效果獨立相關,提示CBCT檢查指標可作為評估過渡性義齒在全口義齒重新修復中應用效果的重要依據(jù)。
本研究顯示,CBCT技術檢查新舊義齒顳下頜關節(jié)前間隙、中間隙、后間隙變化值單獨評估過渡性義齒修復效果的AUC均>0.7,具有良好評估價值,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故本研究初次嘗試探討CBCT檢查指標聯(lián)合評估過渡性義齒修復效果的AUC,結果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評估的AUC高達0.905,明顯優(yōu)于各指標單獨評估,為臨床提供有效的、可靠的評估方式和依據(jù)。不足之處:納入樣本量偏少,可能造成數(shù)據(jù)偏倚,今后需聯(lián)合多中心作進一步分析,以獲取更為可靠的數(shù)據(jù)支持。
綜上可知,CBCT檢查指標可有效評估過渡性義齒在全口義齒重新修復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