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功
(山東省棲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65300)
近年發(fā)生一種以高熱為主要特征的豬傳染病,各種抗生素治療無效,為弄清該病病原,以便更好地開展防治工作,我們做了一些試驗診斷工作,經診斷該病是一種沒有豬瘟特征、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較低的溫和型豬瘟,現(xiàn)將流行情況、臨床癥狀和診斷結果匯報于下。
此病發(fā)生于圈養(yǎng)豬,多呈散發(fā)性,有的地方則呈地方性流行。個體飼養(yǎng)豬比規(guī)模飼養(yǎng)豬發(fā)病多,不同年齡的豬以15~50kg 的架子豬發(fā)病為多,哺乳仔豬、母豬、肥豬僅個別發(fā)病。流行擴散很快,但發(fā)病率不高。某鎮(zhèn)養(yǎng)殖場在半個月內發(fā)病180 頭,發(fā)病率為2.5%,死亡28 頭,死亡率15.5%,另有11頭較大的病豬因治療無效進行無害化處理。發(fā)病地區(qū)的豬一般經過春季豬瘟弱毒疫苗防疫注射[1]。
病豬常突然發(fā)生高溫稽留在40~42℃,體溫升高第1 天病豬食欲稍減,第2 天開始拒食或僅吃幾口。嗜睡,鼻盤干燥,結膜潮紅,大便多呈干球狀帶有白色黏液,個別帶血,少數(shù)呈稀糞或糊狀,口干喜喝清水、臟水和吃泥,病程較長的病豬有咳嗽、氣喘等癥狀。嚴重者鼻孔流出含有泡沫狀液體,肺部聽診有水泡音,病豬常因衰竭而死。病豬一般皮膚無出血充血現(xiàn)象。病程長短不一,短者幾天,長者超過20d。
先后剖解5 頭豬,其中2 頭死豬,3 頭病豬,除1 頭初發(fā)病外,4 頭病程均在6~7d。病變主要在淋巴結,腎臟和肺部。全身淋巴結有不同程度水腫,特別肺門淋巴結水腫更為嚴重。腎表面色澤較淺并有瘀血斑。氣管黏膜充血,內有大量泡沫。肺瘀血,高度水腫,間質水腫,切面有多量液體流出,部分組織伴有氣腫,其他臟器無明顯肉眼變化。
撲殺3 頭病豬后,肝臟、腎臟、淋巴結、心血及有病變的肺組織分別用鮮血瓊脂培養(yǎng)基、血清瓊脂培養(yǎng)基、熟肉培養(yǎng)基等分離培養(yǎng),結果均為陰性。上述試驗組作抹片用瑞特氏,吉姆薩染色鏡檢均未發(fā)現(xiàn)可疑致病菌。
(1)第一代用3 頭豬病料,按照1:5 比例,給3 頭10kg 左右的仔豬各肌注5ml,均于3d 后體溫升高,稽留8d,在體溫開始下降時撲殺,主要病變?yōu)槿砹馨徒Y水腫,腎色澤較淺,第二代1 頭豬在接種第一代病豬淋巴結1:5 懸液40h 后體溫升高,達40.6~41.7℃,持續(xù)4d 撲殺,病變?yōu)槿砹馨徒Y水腫,腎色澤較淺,有個別出血點。第三代用4 頭仔豬,接種第二代病料后均于4h 體溫升高,稽留9~10d,并于第9~10 天各死亡1 頭。
(2)4 頭豬剖解均表現(xiàn)典型的豬瘟病理變化:淋巴結大理石樣出血,腎貧血,無論漿膜下,腎皮、髓質、腎盂均有大量出血點,膀胱膽囊黏膜均有小點出血,脾不腫大,邊緣被膜下有隆起的小丘狀出血。胃底和幽門部黏膜出血,腸彌漫性出血,回盲瓣附近有少數(shù)黃豆大的小潰瘍。
(3)所有人工感染豬均于體溫升高的第1 天減食,第2 天起拒食或僅吃幾口,精神沉郁、嗜睡,病程較長者在頸部、四肢內側和下腹部皮膚有出血斑點。7 頭試驗豬中有2 頭病豬死前體溫驟降,所有病豬的肝、腎、心血淋巴結做細菌培養(yǎng)均為陰性,血液檢查出現(xiàn)白細胞降低和中性球左移現(xiàn)象[2]。
用原始病料和第三代病料接種雞胚尿囊腔,不引起死亡,尿囊液無血凝性,接種地鼠和小白鼠均無異常。
接種地鼠腎單層細胞,觀察7d,未引起細胞病變,在豬腎傳代細胞PR15 上,育傳6 代,每代均有部分細胞管發(fā)生病情,但尚未有規(guī)律性,用蓋片上培養(yǎng)的細胞作吖啶橙染色感染細胞原漿內有火紅色顆粒,在對照細胞原漿內雖也有黃色顆粒,但數(shù)量較少。
(1)用3 頭混合的病料和人工感染第三代病料分別接種3只試驗兔,14d 后用豬瘟兔化毒1:20 乳劑,每兔靜注1ml:另3只未接種過病料的健兔接種同樣劑量的兔化毒作為不免疫對照,另一家兔曾以兔化豬瘟凍苗接種,觀察1 周末的體溫變化,也同時接種新鮮兔毒,作為免疫對照。
(2)結果未免疫對照的3 只兔子均出現(xiàn)定型熱反應,免疫對照的1 只兔子無熱反應,接種原始病料的3 只試驗兔,除其中5 號兔呈輕型熱反應外,余2 只兔均無反應。接種第三代病料的3 只試驗兔攻毒后均無反應[3]。
(1)4 頭健康未經豬瘟疫苗注射的體重0~15kg 斷乳仔豬。其中2 頭用豬瘟兔化弱毒苗1:20 稀釋,每頭肌肉注射1ml。觀察13d 均無反應。另2 頭未免疫對照豬。用病豬第二代肝、腎和淋巴結等量混合磨細,用含有青、鏈、慶大霉素的液體作1:5 稀釋,經3000r/min,遠心分離3min,取上清液,每頭肌肉注射3ml。
(2)結果發(fā)現(xiàn),經豬瘟兔化疫苗免疫的2 頭豬觀察15d 無體溫反應,精神食欲均無異常。而2 頭未免疫的豬均于第3 天體溫升高,食欲停止,精神委頓。未免疫對照豬1 頭于接種后第6 天體溫驟降而致死,病變:腎色澤較淺有少數(shù)瘀血斑,胃底出血,小腸出血,其他器官變化不大,另1 頭豬體溫稽留2d后恢復正常,但食欲和精神至發(fā)病后18d 恢復正常。
(1)豬瘟病毒能加強病毒在豬睪丸細胞上的復制,稱為新城疫病毒強化現(xiàn)象,現(xiàn)已成為測定豬瘟病毒及其抗體的有效方法,為了證明豬高溫病是否為豬瘟,用豬腎傳代細胞進行新城疫病毒強化試驗。
(2)豬腎傳代細胞,營養(yǎng)液加等量0.5%乳蛋白水解物,犢血清15%,含青、鏈霉素100 單位/ml,慶大霉素40 單位/ml。維持液成分同前,唯犢血清減為5%。
(3)已形成單層的豬腎傳代細胞傾去維持液,每瓶加入無菌0.02%eDTA 溶液,使其蓋滿細胞面,平放置37℃消化15~30min,輕輕振搖使細胞層脫離瓶壁,吸出并混合于無菌離心管內,1500r/min,5min 后棄上清。沉壓的細胞加入少量營養(yǎng)液吹吸沖碎,按每瓶可分裝3~4 瓶計算,將細胞懸于所需營養(yǎng)液中,分裝無菌小瓶,每瓶1ml,在分裝細胞的同時接種2 株待試病毒,一株豬野毒,一株豬瘟兔化弱毒,所有病毒材料均稀釋為1:100,1:1000 兩個稀釋度,每個稀釋度各接種細胞培養(yǎng)分瓶,每毫升0.1ml,余分瓶不接種作為對照,于37℃培養(yǎng)4d,細胞已長成單層。在更換維持液時,每組各取3 瓶接種新城病毒(1:1000、1ml),另兩瓶不接種新城病毒做對照。繼續(xù)培養(yǎng)4d,每天觀察病變。
(4)新城疫病毒強化試驗結果表明,無論原始病料或經人工感染的第三代毒均與豬瘟野毒一樣能強化新城疫病毒,證明這些病料中均含有豬瘟病毒。豬瘟兔化毒由于本身能引起PR15 的細胞病變,均未能判定其是否能強化新城疫病毒。
(5)為了測定原始病料的3 頭病豬是否均含豬瘟病毒,進一步用3 頭病豬的病料分開進行凈化試驗,也均獲得了陽性結果。
(1)豬高溫病經多次細菌學檢查均未分離出致病菌,結合臨床應用抗生素無效可以排除細菌性傳染病。因此,本實驗室進行病毒學檢查。
(2)病料經雞胚接種,不能引起雞胚病變和死亡,凍死后采尿囊液作雞紅血球凝集試驗均為陰性;感染地鼠、小白鼠均無異常,地鼠腎單層細胞上不出現(xiàn)病變,說明本病毒非粘病毒,副粘病毒和其他容易人工培養(yǎng)的病毒。
(3)鑒于本病在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剖解等方面都不像豬瘟,因此,開始時并未考慮作豬瘟診斷,但當原始病料在易感仔豬體內傳至第3 代時出現(xiàn)了明顯的體溫反應、臨床表現(xiàn)、病理變化和白細胞減少,左移等血象變化均與豬瘟極為相似,均在以后著重進行了豬瘟試驗診斷。
(4)兔體交叉免疫試驗是較常應用的豬瘟試驗診斷方法,其特異性和敏感性較高,缺點是兔個體差異大。本試驗中3 只未接種病料的對照兔均出現(xiàn)標準的定型熱反應,而接種原始病料的3 只試驗免在兔化毒攻擊后除其中1 只兔有輕度熱反應外,其余5 只兔均無熱反應(其體溫波動均在正常范圍以內)。接種試驗兔和接種兔化毒的陽性對照兔,在攻毒后的體溫更為穩(wěn)定。所有試驗兔與事先未接種的陰性對照兔的差異明顯,而與陽性對照結果符合,證明原始病料中含有豬瘟病毒。
(5)豬體免疫試驗是診斷豬瘟的最可靠方法。用兔毒免疫的豬接種病料后不出現(xiàn)任何可見反應,證明接種的病料中不含豬瘟以外的其他病毒。而未經豬瘟免疫的豬接種該病料后出現(xiàn)了典型的豬疫癥狀及病理變化,證明該病料中所含的病原體是豬瘟而不是其他病毒。雖然用以接種的病料采自實驗室繼代的2 代豬,而不是采自原始病料,但2 代豬所接種的病料是直接采自3 頭病豬的混合物,如有2 頭不是豬瘟只有1 頭混有豬瘟,那么非豬瘟的病原在第二代豬體中也應有所繁殖,以之注射于豬瘟免疫的仔豬后至少也應出現(xiàn)反應。推斷采來的3 頭病豬的材料中只有豬瘟病毒而不含其他病原。
(6)新城疫病毒強化試驗在方法上還需要進一步摸索,試驗表明,原始毒和豬瘟野毒一樣均能強化新城疫病毒,特別是后一次試驗,將3 頭原始病料分開進行強化試驗,結果均為陽性,這樣就進一步排除了豬瘟繼發(fā)或并發(fā)的可能,因3 頭病豬來自不同養(yǎng)殖戶,全部繼發(fā)或并發(fā)豬瘟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7)所流行的豬高溫病發(fā)病率比通常發(fā)生的豬瘟低,病情緩和,死亡率也較低,可能是由一株毒力上開始減弱的豬瘟病毒所引起,但在實驗室人工繼代3 代就可見毒力明顯壯復,可知該病毒的毒力尚在變異中。
(8)關于抗原性的變異,從兔體免疫試驗看,原始免疫的兔有1 只呈輕型熱反應,其余2 只體溫波動較大,兔攻毒后體溫較穩(wěn)定,這是一個跡象,另外,在豬體免疫試驗中,免疫豬所用兔化毒的劑量遠較常規(guī)應用者大,故用毒攻毒后全保護,但在流行病學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不少病豬是打過豬瘟兔化毒的,由這些跡象分析,所流行的毒力開始減弱的豬瘟病毒在抗原方面也有可能發(fā)生一些變異。
豬高溫病在實驗室人工感染仔豬繼代3 代后出現(xiàn)典型的豬瘟病變,并經兔體交叉免疫試驗、豬體免疫試驗和新城疫病毒強化試驗證明該高溫病是由一株毒力開始減弱的豬瘟病毒引起。在3 種不同的實驗室診斷方法中,仍以豬體免疫試驗的結果最為明確。其他兩種方法作為輔助診斷證明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