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斌
散文,或記事或記人,所傾注的是作者真摯的情感;或抒情,優(yōu)美的景物,濃郁的情感總能帶給讀者心靈的震撼;或表達哲理,作者總能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以凝練的語言啟迪讀者去思考和感悟。進入高中階段,學生開始系統(tǒng)接觸散文,引導學生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舉一反三,不僅可讓學生更好地讀懂散文,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有積極意義。
文學作品是作者借以表達觀點或抒發(fā)情感的一種載體,要讀懂散文,必須了解作者的經(jīng)歷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如《囚綠記》的賞析,若對1937 年上海淪陷的事件不夠了解,單純地從文本角度進行解讀,很難體會作者對“綠”的情感。同時,陸蠡是一位愛國者,面對祖國所遭遇的恥辱,他的內(nèi)心是無比悲痛的。上海淪陷時,他正在上海,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上簽了名,發(fā)出“我們決不屈服,決不畏懼”的呼號?;趯ψ髡吆妥髌繁尘暗牧私?,才能更好地體會作者通過“綠”所要抒發(fā)的愛國之情,體會“綠”所象征的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若只關注文本,所能看到的只是“我”和“綠”單純地“交往”過程,賞析成為空談。
從學生散文賞析的實際情況看,不少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不太關注。其實,在引導學生賞析散文時,一是要學會去了解作者的經(jīng)歷,包括作者的簡介、人生經(jīng)歷、主要作品等;二是要提前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如《記念劉和珍君》的賞析中就應先了解“三一八慘案”事件,體會作者對“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情感;三是關注名家對作品的點評。如余光中對《荷塘月色》的點評中就從疊詞的運用方面進行了剖析,這也有利于在賞析中對創(chuàng)作手法的準確分析。在教學實踐中,可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整理,如閱讀朱自清的作品時,對朱自清的簡介、主要作品進行收集,為今后散文閱讀奠定基礎,也可豐富學生的文學常識。
散文有不同的類別,不同類別的散文側重點不同。如抒情散文側重于通過景物描寫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意愿,如《荷塘月色》;敘事散文或側重于記事,或側重于記人,更多的是通過事件或人物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意愿。從學生散文賞析的實際情況看,不少學生對散文的類別把握不到位,如此,賞析時抓不住重點。在引導學生賞析時對散文進行分類,結合作品的類別而做到心中有數(shù),采用相應的方法閱讀并賞析,獲得對作品的整體感知,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深入品讀,更好地讀懂散文作品。
首先,在賞析作品時,可根據(jù)作品的題目、內(nèi)容、人物等初步閱讀,了解散文所屬類別。如《故都的秋》所描寫的是故都的秋天,地點是“故都”,所寫之景為“秋”,是典型的寫景散文。那么,在賞析中就應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揣摩作者的情感。其次,要結合作品的類別采用相應的賞析方法。如《窗》是一篇議論性散文,通過閱讀要找到中心論點(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再結合作者所采用的論證方法(以“春”喻窗的作用,將窗和門對比,最后點題)深入品讀作品。當然,對散文作品進行分類,更多的是為了結合不同類別的散文而采用相應的方法展開賞析,但有的作品的分類也沒有明顯的界限。如《小狗包弟》可將其分為敘事散文,也可歸類為抒情散文,在賞析是可從不同層面進行分析。
散文取材自由,不拘一格,故學生在賞析散文時,往往不得要領。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讀散文作品后,難以抓住其“形”。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散文雖然“形”散,但“神”聚,作者的行為脈絡是清晰的。以《囚綠記》為例,文章以“我”和“綠”的“交往”為線索,詳細描述了“我”一開始對“綠”的喜愛,故而在選擇公寓時,哪怕公寓的地面潮濕,墻壁和天花板是紙糊的,依然選擇了這狹小又簡陋的公寓,原因就是對“綠”的喜愛,因過于喜愛“綠”,也才會囚禁“綠”,想要把“綠”占為己有,但看著“綠”逐漸失去青蒼的顏色,開始變得嫩黃嬌弱,內(nèi)心又有了不忍,自己要回南京了,“綠”也該“出獄”了、“解放”了,這才是“釋綠”。和“綠”分別后又特別的懷念,甚至想象和“綠”見面的情景,可見“我”對“綠”的懷念。
引導學生賞析散文,要讓學生學會抓住線索,理清文章的脈絡,整體閱讀。散文的線索或是人,抑或事物。以《小狗包弟》為例。開篇所寫乃“藝術家與狗的故事”,目的是引出“小狗”,接著敘述自己和包弟七年相處的點點滴滴,在整個作品中,“我”始終是懷著“懺悔”的心情來敘說和包弟之間的事件的,“我”心情的變化,“我”和包弟的交往就是本文的線索。據(jù)此展開閱讀,可知“藝術家與狗的故事”是楔子,包弟的來歷是開端,“我”和包弟相處的事件是發(fā)展,結局則是和包弟離別,最后則是表達自己的懺悔之情。
理清文章的行為脈絡只是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細讀文本,理解散文的內(nèi)容?!缎」钒堋烽_篇即寫到“我懷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為何?結合作品的背景來看,作品創(chuàng)作于動難期間,作者以一條狗來切入主題。整個作品中,作者一直在述說著自己的愧疚,如當小狗被送走后,心情變得“輕松”了,為何?因為不再擔心抄家是被包弟所拖累,而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也正是因此,心情由“輕松”變得沉重。尤其是當想到包弟被送上解剖臺時,內(nèi)心的愧疚如魔鬼般折磨著自己。文中寫到“不能保護一條小狗……我不能原諒自己!”可見“我”內(nèi)心是無比的自責,也是對包弟深深的愧疚。在文章最后再次寫到“我懷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一是對包弟的懷念,二是再次抒發(fā)情感,表達歉意。
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就是要逐段逐句地品讀和賞析。如《囚綠記》中寫“囚綠”。之所以“囚綠”是因為想要用“綠”來裝飾自己簡陋又陰暗的房間,撫平內(nèi)心的孤獨。正是基于這樣的念頭,將“綠”從窗子外拉進屋子里,這一行為,不僅表現(xiàn)了“我”對“綠”的喜愛,更是想借助“綠”來表達對幸福和愛的贊美?!熬G”被“囚”后依舊伸長、攀緣、舒張,但它生長的方向卻是朝著窗外,朝著有陽光的地方?!熬G”本來就是自由的象征,此時,要結合作品的背景,感悟“綠”的象征意義,“綠”就如中華民族一樣,雖然備受欺凌,但依然堅貞不屈,依然向著陽光,野蠻地生長。在閱讀該文時,要深入體會“綠”的象征意義,感受作者透過“綠”所要抒發(fā)的情感。
散文之所以備受歡迎,是因為文中所抒發(fā)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如《故都的秋》所寫是故都秋的清、靜和悲涼,但整個作品所蘊含的,是作者對故都濃厚的熱愛之情。雖然所寫之秋有些落寞,但在這落寞中更多的是對故都秋的眷戀和熱愛,是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最深沉的故都之戀,對故都的愛,就是對祖國的愛。
要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文中所抒發(fā)的情感呢?首先,學會抓景物。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采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故都的秋有秋晨、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作者以極其細致的摹繪手法來寫故都之景,抒發(fā)對故都的熱愛之情。如寫“靜”,以聲寫靜,文中寫到“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因為靜才能聽到訓鴿的聲音。如將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來突出故都秋的特點,起到烘托情感的目的。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物揣摩作者的情感。以《小狗包弟》為例,作者將愧疚之情凝聚在包弟和一家人親密接觸的事件中,借助包弟被送走的事件,表達自己“輕松”的心情,再由輕松轉為沉重,最后是自責和愧疚。賞析散文時,要引導學生緊扣文本,結合作者所敘說的事件,所描寫的景物,多角度進行分析,體會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
散文之所以美,美在其語言。引導學生賞析散文,要學會分析散文作品中常見的修辭和表現(xiàn)手法,要借助對語言的分析感受散文之美。如《荷塘月色》中寫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有羞澀到打著朵兒的”,該句將荷花擬人化,寫出了荷花嬌小玲瓏的特點,尤其是用“羞澀”寫其花骨朵,讓人心生愛憐之意。又如寫荷塘里的霧,文中寫到“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用一個“浮”寫出了霧的朦朧和輕飄,若人間仙境般令人向往。
在引導學生分析散文的語言時,一是要找出句子中所采用的修辭或表現(xiàn)手法,二是結合修辭或表現(xiàn)手法對其作用進行深入分析。如《囚綠記》中采用“物我互觀”的手法來寫“我”和“綠”的“交往”?!拔摇币驗橄矚g“綠”而選擇了和“綠”相伴在潮濕狹小的公寓內(nèi),“綠”給了“我”心靈的慰藉,成為了“我”的朋友。紫藤蘿原本是沒有生命的,但在作者的筆下,“綠”成為“朋友”和“知心人”,正是如此,才讓讀者想到和自己一樣的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也才能更好地體會“綠”的象征意義。又如《荷塘月色》中寫荷花的姿態(tài),以“裊娜、羞澀”寫出了荷花婀娜多姿,以比喻和擬人寫出了荷花仙子一般的美。
賞析,不僅要讀懂散文的內(nèi)容,而且要根據(jù)自己的思想、經(jīng)驗等對散文的藝術觀點進行鑒賞和分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賞析散文作品,讓學生真正成為“讀者”,成為“評論家”,學會鑒賞并分析散文,在解讀散文中獲得精神的熏陶,陶冶情感,這樣的散文教學才會更加有效,也才能讓學生在散文閱讀中真正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