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曼
年輕時,常有朋友作驚人之語:希望在30歲之前死去。覺得這真是一件炫酷的事:寧愿死,也不肯老去。女明星想方設法與時間抗衡,在美顏相機和玻尿酸中獲得“凍齡”的美譽,少女感成為女人的“圣經(jīng)”,被頂禮膜拜。
寶玉曾說:“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變出許多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比死喜粌H眼珠黃,連靈魂似乎也會失去,成為庸俗與市儈的代言人。
農(nóng)耕時代,知識、經(jīng)驗、基本的邏輯判斷在四季的變化和重復中得到印證和鞏固,年齡意味著經(jīng)驗和資本。而當互聯(lián)網(wǎng)深刻地嵌入普通人的生活,科技不僅改變著日常,還改變著大眾的觀念。如今,中年人在時間中積攢的資歷開始成為負累。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年輕如此理直氣壯,中年已是萬般油膩,老年更是末路彷徨。
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還是按部就班走進中年。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熟年革命》里,提出一個新的概念:熟年,泛指年齡在45歲到65歲之間的族群。熟是指成熟、熟練、熟透,但還沒有爛掉,沒有腐朽,還有活力,仍具擔當。我喜歡這樣的預設,正如孔子的教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壯年壯志,并無忐忑?!笆臁弊执碇鴱娜莶黄?,游刃有余。它仍然成長,還在孕育,長出強健的新枝。
余秋雨談到黃州時期的蘇東坡時,如此評價這位44歲的落魄男子:“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厲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睆奶K學士到東坡居士,失去與重生是一對雙生子。當時光把人不斷地磨礪,珍藏在心中的光芒也開始迸射。
許多人和蘇東坡一樣,涅槃在中年之際,掙脫了年輕時的束縛,在逐漸寬闊的河流中,自由恣肆。青春的快樂雖然單純,卻也隱藏著太多的幻想與不切實際,甚至因過于明亮而遮住了許多漏洞和瑕疵。在出生與死亡的中間地帶,熟年有足夠的時間重新探索世界和自己。有多少抵達,就有多少開始。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里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年富力強的壯年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使命。它也許來自某些崩坍,來自對司空見慣的追問,來自一瞬間的醍醐灌頂。在時間的阡陌中,每一步都在尋找意義和使命,每一歲都有氣象萬千的江河。如此,生命篤厚,江河浩瀚。
熟年,我們可以鎮(zhèn)定自若,在時間的熬制中,剔除、蒸騰了雜質(zhì),獲得清澈而醇厚的原液。熟年之年,不再輕信和懼怕,也不再張狂和激動。把對外的目光開始投射到內(nèi)心,從喧囂中抽身而出,擁有置身事外的安靜和清醒。熟年依然如火,卻無燎原的野心,只把四周烘烤出一團暖意,與夕陽暮色下一盤落子無悔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