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根,胡翠莉
(黃山學院 文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的表達要以詞匯為載體,不同的詞匯組合會造成不同的語用效果。方言作為民族共同語的地域變體,在一定地域內流傳,承擔著當?shù)氐恼Z用交際功能。
績溪古屬徽州,績溪方言屬于徽語績歙片,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體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特征。績溪諺語作為績溪方言詞匯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它記錄了徽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在歲月的變遷中指導著人們的行動,它以口語形式鮮活地存在于當?shù)厝藗兊娜粘I钪?,代代相傳。因此,從語用角度解讀績溪方言諺語,既可以探索其語用特征,又可以分析其語用功能,還可以從語言保護層面探究其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語言學意義。
績溪史稱“宣歙之脊”,境內山多地少,溪流縱橫,深受傳統(tǒng)農耕文化影響,從績溪方言諺語中可窺一斑。
“磡頭磡,上床還有三道坎”“葫蘆峰,抖膀膀,抖過山,抖過嶺” “天干黃毛坦,挑水擔中飯”“楊灘新屋下,大水沖屋瓦”,形象地反映了績溪境內山路崎嶇、地勢陡峭、水源分布不均的地貌特征。
“一日黃沙三日晴,三日黃沙雨來臨”“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凍死老鬼,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風石裂,石頭石坨,都要凍開坼”“二月初一大天晴,樹芽都要添兩層(指會發(fā)生倒春寒)”,反映了當?shù)厝藢ξ锖蚺c氣象關系的認知,這些氣象知識是生活在績溪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氣象規(guī)律的總結和把握。一旦擁有這些知識,將會很好地指導農業(yè)生產生活勞動,便于安排日常生活,某種程度上成為早期的“天氣預報”。
“上山蕨,下山柴”是當?shù)孛癖妼ι揭爸参锏恼J識,采蕨要把握時機,超過時限,鮮美可口的蕨就有可能變成不能食用的木柴?!岸响苫鹜龋闪税装椎?,火腿焐冬瓜,焐了噴噴香”說明了火腿燉冬瓜這道美食的食材配比關系?!耙欢疾?,二都米,三都姑娘四都被”形象說明了績溪古時13都(即13個鄉(xiāng)鎮(zhèn)),各有特色。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道出了古代徽州人生存的艱辛。“不慌不忙,三日到余杭;三日到余杭,鴨蛋未露黃。”這些都反映了徽商創(chuàng)業(yè)之初外出經(jīng)商的辛酸和不易。
在漫長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傳統(tǒng)的民眾生活尚沒有建立起現(xiàn)代社會的科層組織,亦沒有文字性的規(guī)章制度。”[1]為維護公序良俗,引人向善,績溪先民多運用諺語這一口語表達形式,影響著民眾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認知,用諺語來進行品德教育往往比一般說理更具有實際效果。如“行要好朋,居要好鄰”說明了結交益友與選擇好的鄰里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作用;“七碗來,八碗去,差一碗,不來去”強調了人際交往應注重禮尚往來,不可因失禮而導致人際關系出現(xiàn)不和諧的一面;“嬌子不嬌書,嬌書變養(yǎng)豬”更是突出了先民對讀書學習的重視,這也和徽州大地崇文重教的教育氛圍相一致?!皠e看新娘上轎,要看老來收場” 警醒世人要有憂患意識、危機意識,不能吃老本、靠祖上的余蔭生活,要自強不息、靠自己雙手打拼,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得結局圓滿。
績溪方言諺語所蘊含的價值理念、道德思想與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中所體現(xiàn)的仁愛、民本、誠信等思想相一致,強調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倡導與人為善的鄰里規(guī)則,宣揚崇文重教的教育理念……這些方言諺語以潛移默化的教育模式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徽州大地上的績溪人,也以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影響了這片大地上的民眾的日常生活。耳濡目染這些諺語后,當?shù)厝松砩嫌纱艘泊蛏狭松钌畹奈幕佑。缬半S形,代代相傳。
績溪境內重巒疊嶂、山高路陡,雖然交通閉塞,但當?shù)厝藰诽熘?、知足常樂?“手捧苞蘆粿,腳踩烈炭火,除去皇帝就是我” “二月二,裹裹粽”“進門三道茶,清茶、甜茶、雞子面”“七月半,做包做餜”“日不行蒜,夜不行姜”“辛苦賺錢快活用”, 正是這種田園牧歌式生活的詩意寫照。即使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是用“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捧人家碗,受人家管”“財趕盛家,黃病(肝病)打哀家(霉運之家)”“人來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瓦上霜”這樣隱晦曲折的方式來發(fā)出人生的感喟。
從語言風格上來看,績溪方言諺語質樸自然,如沙子般粗礪,如青草般清香,如泥土般樸拙。上面所引的諺語中,“盛家”“哀家”“黃病”“收場”等詞匯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也非常原生態(tài),具有很強的“在地感”。
績溪自古以來文風昌盛,邑小士多,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胡適在回憶中說:“徽州話是我的第一語言?!盵2]94他以“出門身帶三條繩,可以萬事不求人”這一績溪方言諺語為例,談對其人生觀的深刻影響[2]167??兿窖灾V語中的一些詞匯深深地刻在了胡適的心中,即使離別家鄉(xiāng)多年,還依稀記得。胡適所引用的諺語既反映了徽州人有備無患的生活理念,又反映了徽州人特別是徽商謀生的不易與慘烈。換言之,一位作家要想通過文學作品展現(xiàn)績溪的風土人情,適當采用績溪方言諺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本地或僑居他鄉(xiāng)熟悉績溪方言的讀者倍感親切、產生代入感,也使外地的讀者借助方言諺語這扇窗戶管窺績溪的生活面貌、風土物產和人文掌故。
作為當?shù)氐赜蛭幕瘋鞒械闹匾ぞ?,方言蘊含著豐富的內涵。但在全國推普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當下,方言日漸式微,隨著人口遷徙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方言“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都深切感受到了方言的處境和可能帶來的危機”[3]。2015年5月,國家重大語言文化工程——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簡稱語保工程)正式啟動,主要從事漢語方言及少數(shù)民族語言調查工作。其中語言文化調查點100個,主要用于收集包括民謠、兒歌、故事、傳說、吟誦等口頭文化在內的語言文化材料。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契機,以績溪方言諺語為介質,有效開展對績溪方言的保護工作。
方言保護并不是意味著將其陳列在博物館里,而是要加強“活態(tài)保護”[4]。諺語保留著績溪方言的方音、詞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諺語,客觀上也就傳承、保護了方言。基于此,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通過抖音、小視頻打造績溪方言系列節(jié)目,將氣象諺、農事諺、諷頌諺、規(guī)誡諺等各類諺語與二十四節(jié)氣、徽州民俗等相融合。通過文化推廣,讓年輕人了解方言諺語,愿意使用方言諺語。同時,可以開發(fā)方言諺語的實體產品。一方面,可以制作一些諺語書簽、諺語明信片;另一方面,又可以深挖諺語的文化內涵,將諺語中蘊含的小故事運用現(xiàn)代新媒體手段演繹出來,將之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文旅融合的新業(yè)態(tài)。以上方式,既可促進績溪當?shù)啬贻p一代學習使用方言,又可擴大績溪方言的影響力,讓更多人的人熟悉績溪方言,了解績溪方言?!胺窖耘c地方文化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是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主體工作”[5],以口頭文化傳承為依托開展方言保護將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當然,也不能削足適履,逆時代潮流,一味推廣方言,漠視普通話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還應提高認識,自覺將方言中的一些品格低下、語言粗俗的詈語穢詞予以刪除,確保傳承下來的方言如山野之花而不似山中荊棘。
地域文化中長期積淀而成的心理狀態(tài)和風俗民情,“必然會在地域方言中得到反映。”[6]績溪地域文化特別是徽州文化,借助方言諺語可以十分直觀地體現(xiàn)出來。因為方言諺語具有活化石的特征,是文化的印記,猶如人的胎記一樣,任憑時代變遷,方言始終不變。
徽州的農耕文化、禮俗文化、教育理念、處世之道等既可以通過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得以體現(xiàn),也可以通過口耳相傳的方言諺語得到驗證。如“月亮生毛,半夜雨滔滔”“春霧一朝晴,夏霧雨淋淋,秋霧熱煞人,冬霧雪封門”“十月初一晴一晴,賣柴老嫗抖淋淋”等諺語是對氣候變化的總結?!疤幨畈粷蔡?,有水澆遍添”“芒種端午前,點火夜種田;芒種端午后,點火夜種豆”等諺語反映績溪先民的生產智慧?!耙淮H,二代表,三代不來了(指來往)”體現(xiàn)了徽州人的宗族觀念。“不做茴香(雙關“回鄉(xiāng)”)豆腐干”折射出了績溪人自立自強的精神風貌?!笆珠L衫袖短,做不來人”“三只手指頭遮不住面嘴(指臉面)”等則反映了在生產力低下生活窘迫的境況下,徽州人在人情往來中表現(xiàn)出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和痛苦?!笆慌6汲恫换仡^”形象地反映了績溪人性格倔強、認準事情就一定要去做的性格特征,與廣為流傳的“績溪?!本癞惽?。
諺語多數(shù)是民眾的口頭創(chuàng)造,其形成一方面與源于生活相關, 另一方面“還與相當數(shù)量的諺語起源于農業(yè)文明時代有關”[7]。反映在績溪方言諺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諺語取材于日常生活,或是動物植物,或是家用物件。進入工業(yè)文明之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些職業(yè)或相關事物漸漸消失,以此為喻體的諺語逐漸變得陌生,難以理解。新時期隨著推普工作的開展,方言逐漸退出了交際領域,而隨著方言的式微,諺語等“大量民俗及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正在加速地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日益成為文化標本,失去了本身具有的文化意義”[8]。
績溪方言諺語的使用類型單一化。傳統(tǒng)農耕社會以農業(yè)為主導,績溪山多地少,為解決這一矛盾,當?shù)亍耙虻刂埔?,多種經(jīng)營,擴大竹、松、杉等竹木及茶、棉、桑、水果、油桐、生漆等經(jīng)濟作物的種植,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經(jīng)濟效益”[9]。在這一背景下,績溪方言中的農業(yè)諺為民眾熟知,如“夜華夜華(“夜華”指晚霞),挑水澆茄”“有糞無灰,一季白栽;有灰無糞,只有一半”等諺語廣泛指導了農業(yè)生產實踐活動。農業(yè)生產與氣象狀況密切相關,因而相關氣象諺也為民眾知曉,如“寒露油菜霜降麥”“芒種端午前,點火夜種田;芒種端午后,點火夜種豆”“小暑油麻大暑粟,山上山下正好種蘿卜”。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工業(yè)文明的崛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業(yè)生產不再是唯一的賴以謀生的方式,而且隨著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不平衡,農業(yè)生產的經(jīng)濟效益較為低下。為了提高家庭收入水平,越來越多的民眾走出了鄉(xiāng)村,不再從事農業(yè)生產,與之相關的農業(yè)諺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更多地依靠電子化設備掌握天氣的變化,氣象諺的使用頻率也逐漸降低。然而,隨著鄉(xiāng)村旅游的發(fā)展,一些反映當?shù)氐赜蛱卣鞯娘L土諺仍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
績溪方言諺語的使用人群老齡化。根據(jù)田野調查,績溪方言諺語的使用人群年齡大多集中在55歲以上,交際對象也大多是同齡人。40-55歲的人群對當?shù)刂V語有所了解,40歲以下的人群對方言諺語較為生疏,10-18歲的在校學生對方言諺語的了解更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對當?shù)胤窖灾V語的了解越低(排除專門研究人員),“這表明受教育程度與個人的理性認識程度呈正相關,理性程度越高,語言表達就越趨向于標準和規(guī)范,而不是俚俗與隨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制度化的學校教育就是一個‘去鄉(xiāng)土化’的過程。它通過教授標準語,使人們建立起一種理性思維,從而不斷脫去最初的鄉(xiāng)土化特征。”這其中就包含著方言,除了方音,“詞匯也是語言鄉(xiāng)土化成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是隨著教育發(fā)展而不斷脫落的特征之一?!盵10]
績溪方言諺語在歷史的進程中一直指導著當?shù)厝嗣竦纳a生活實踐活動,指引并約束著當?shù)孛癖姷男袨?,然而到了新時期,卻出現(xiàn)了上述尷尬的使用現(xiàn)狀,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方言的語用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境是影響話語交際的重要因素, 包括語言語境和情景語境[11]。為了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交際雙方就要根據(jù)當時的語境,不斷調整自己的語言,選擇合適的貼切的話語。方言(包括方言諺語)的使用與否主要是和廣義的語境即情景語境密切相關。具體而言,主要受交際雙方和社會環(huán)境兩方面因素影響。
就交際雙方來說,經(jīng)調查,當?shù)?5歲以上的人群對方言諺語較為了解,包括對農業(yè)諺、風土諺、氣象諺、生活常識諺、諷誦諺等都較為熟悉,彼此在交流時會使用方言諺語,尤其在敘事說理時,使用頻率較高;40-55歲之間的人群對諺語中的風土諺、生活常識諺有一定了解,特別是其中一些戲謔、有趣的諺語會引起他們的關注,并進而在友朋聚會的場合使用它們;40歲以下的人群對方言諺語較為陌生,尤其是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幾乎沒有接觸過方言諺語,當被問及是否感興趣時,均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以家庭為單位,祖輩之間交流會使用諺語,祖輩與父輩之間偶爾會使用,父輩之間只在某些場合會使用某些諺語,祖輩和父輩與子輩交流時,基本不用方言,更遑論方言諺語。由此可見,年齡差異是導致方言衰落的一個原因。
就社會環(huán)境而言,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使得社會環(huán)境較之以往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耕時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頻繁互動,在這一過程中,先民們“從最初的懵懂認知乃至錯誤的認識,不斷走向智慧與文明”[12]。各地的方言諺語就是這種智慧與文明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進入工業(yè)時代乃至后工業(yè)時代后,城鎮(zhèn)化進程與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帶來了人口的流動、經(jīng)濟形態(tài)的轉變及語言的融合。就語言融合而言,主要表現(xiàn)為普通話(共同語)的普及和方言及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衰落。
社會身份的認同促使當?shù)孛癖姷恼Z言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變,直接影響了語言的選擇。績溪地處皖南山區(qū),古屬徽州,縣境總面積112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5萬人(2017年),2017年地區(qū)生產總值67.8億元。境內山多地少,謀生不易,因而自古就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民諺。外出務工人員在與外界的接觸中,為了能順暢地交流,就必然要以共同語作為雙方的交際工具,在日復一日的語言同化中逐漸形成了語言的轉用,共同語取代方言成了這部分人群的交際語言。同時,經(jīng)濟收入也隨之得到極大提高?;剜l(xiāng)之后,在以經(jīng)濟能力作為衡量標準的民眾眼中,這部分人群在當?shù)鼐哂辛溯^高的社會身份,經(jīng)年形成的語言習慣又會不自覺地體現(xiàn)在與家人朋友的語言接觸中,常常會有意無意地流露出共同語的語音、詞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是:對于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們來說,方言似乎是壁壘和屏障,無形之中暴露了他們的身份,具有某種屈辱感、自卑感;而對于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們來說,方言也似乎是徽章和標記,具有某種先天的優(yōu)越感。因此,前者會自覺拋棄方言,選擇共同語;而后者則固守方言,輕視共同語。作為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為了提高經(jīng)濟水平,提升社會身份,當?shù)孛癖娹D變了語言態(tài)度,主動地學習、使用共同語,以便使自己能盡快地融入新族群,獲得身份的認同和提升。在此形勢下,方言日漸萎縮,方言所包含的諺語等口頭文化形式也一步一步地被淡忘。
與外界的通婚使方言諺語的使用范圍進一步縮小。目前我國有七大方言區(qū),每一方言區(qū)都有自己的語音、詞匯和語法,不同方言區(qū)的人組成了家庭,家庭之間的交際語言多是共同語。當下一代出生以后,教育語言也必然是共同語。在受訪的對象中,90%的中小學生最初接受到的語言教育就是共同語,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祖輩和父輩鮮少會有意識地用方言與他們交流,在日常生活和道德教化過程中,更是極少地運用方言諺語來敘事說理,方言及其所蘊含的口頭文化距離這些“00后”以及“10后”們,已越來越遙遠。
經(jīng)濟形態(tài)的變化導致方言諺語的使用范圍日益變窄。傳統(tǒng)農耕社會以農業(yè)經(jīng)濟為主,不考慮個人的辛勤勞作,收入較多依賴于天時和自身的經(jīng)驗積累,所以當?shù)亓鱾髦翱刻焓铡钡恼f法,故而農業(yè)諺、氣象諺流傳廣泛,也為當?shù)厝怂熘數(shù)孛癖娨罁?jù)農業(yè)諺、氣象諺進行農事生產指導。進入工業(yè)時代,農耕所得已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大山,走向城市,從事相關行業(yè)獲取更多的收入。與此同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便捷,獲得的信息越來越精確,傳統(tǒng)的依賴“看云識天氣”等生產生活經(jīng)驗日益失去了其適用價值。久而久之,“芒種端午前,點火夜種田;芒種端午后,點火夜種豆”之類的諺語就會漸行漸遠,直至消亡。當然,與之相關的文化記憶或“文化鄉(xiāng)愁”也只能停留在書本中或傳說里。
推廣普及普通話的語言環(huán)境使方言的生存空間日益狹窄。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推廣普通話工作,經(jīng)過近70年的發(fā)展,隨著國內語言環(huán)境的變化,推普工作方針經(jīng)歷了幾次演變,最終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普通話的地位。依賴于政策,普通話已成為當下最強勢的語言,方言和民族語言“已經(jīng)走向衰落或被其他語言所取代”[13]。方言的生存空間日益變窄,長此以往,“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感慨與惆悵將會演化為“鄉(xiāng)音已無鬢毛衰”的悵惘與無奈。
總而言之,語境的變化使方言的工具功能進一步縮小,因而方言及其所包含的方言諺語的語用現(xiàn)狀也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有論者指出,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包括方言土語)是“文化身世說明書”[14],具有文化基因的作用。作為中華民族方言之一的績溪方言諺語具有文學之美、文化之美,具有知識傳授、道德教化等功能,在農耕時代,為當?shù)厝讼猜剺芬?、廣泛使用。在當下,隨著共同語的普及,績溪方言諺語出現(xiàn)了使用人群變窄、使用類型單一等語用困境,日趨衰微,與此同時,令人遺憾的是,“任何一種語言的消亡,都是人類不可彌補的損失:人類因之永久失去一種不可復得的語言樣品,永久失去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永久失去一些不可恢復的歷史記憶。”[15]因此,城鎮(zhèn)化進程日益加快的當下如何讓方言諺語重新煥發(fā)生機,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并積極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