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巖峰
過去的2021年,是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2022年,我們將迎來黨的二十大,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為主流媒體,我們應當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總書記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和論述上,繼續(xù)揚帆遠航、闊步前行,走好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新的趕考之路。
從立足新發(fā)展階段看,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發(fā)生變化,生產關系必須隨之調整。媒體融合,從本質上講是技術的融合,是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催生了媒體融合?,F在,技術的發(fā)展已經進入2.0時代,媒體融合也已進入“下半場”。如果傳統媒體不順應時勢,以變應變,搶占發(fā)展主動,我們就會被時代所拋棄。孫中山講,“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在融合發(fā)展問題上,早融早主動,遲融必被動,不融死路一條。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從貫徹新發(fā)展理念看,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是主流媒體捍衛(wèi)“兩個確立”、踐行“兩個維護”的行為體現。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尖銳復雜。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戰(zhàn)略部署。我們一定要從堅定捍衛(wèi)“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高度,堅定不移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這是主流媒體的職責所在、使命所在、任務所在。
從構建新發(fā)展格局看,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是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關鍵一招。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光靠傳統媒體肯定不行,必須在新媒體上發(fā)力、比拼;融合發(fā)展,是根本出路,是制勝一招。這已為行業(yè)先行者的成功經驗所證明。2021年上半年,湖南廣播電視臺(集團)營收同比增長23.1%,其中新媒體營收同比增長34.94%,占總收入的60%以上。江蘇江陰市融媒體中心(集團)大數據產業(yè)收入快速增長,2021年有望突破8000萬元,占到總收入的一半。長沙市廣播電視臺(集團)2020年互聯網收入增幅超過200%。誰重視媒體融合,誰在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上率先一步,誰就能引領發(fā)展潮流,獨占發(fā)展鰲頭。
從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看,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是廣播電視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之舉。進入“十四五”,歷史揭開新的一頁,我們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包括物質現代化,也包括文化現代化;不僅包括經濟指標,也包括文化指標。無論是國家廣電總局,還是省廣播電視局,在制定出臺的“十四五”規(guī)劃中,都把媒體融合發(fā)展作為重要章節(jié)作出部署。建功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我們不能當“局外人”,也不能做“躺平人”。要切實增強歷史自覺,奮力扛起主流媒體責任擔當,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的趕考答卷。
媒體融合的最直接動因,是技術迭代升級?;ヂ摼W催生媒體融合,媒體融合根植互聯網。能不能、會不會、善不善使用互聯網,成為廣電融合發(fā)展的最大變量。根據央視市場研究(CTR)數據,截至2021年上半年,移動互聯網用戶人均上網時長6.8小時/天,3/4以上的居民每天接觸媒體數超過4種。[1]無視聽,不傳播,已成為當今社會的現實。“主力軍加速進入主戰(zhàn)場”,這里的“主戰(zhàn)場”,是互聯網;主力軍就是傳統主流媒體?;ヂ摼W的主要特征是個性化、扁平化、去中心化,是用戶的連接、產品的分享,是媒介的重組、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在互聯網時代,人人皆媒體,產品的價值在分享,使用權取代所有權,數據、算法等應運而生,廣泛深入連接、信息精準匹配成為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這些正是主流媒體所缺少的。目前,信息與通訊領域的發(fā)展速度還遠未到頭,發(fā)展態(tài)勢依然強勁。對媒體而言,這是一場影響廣泛的深刻變革。我們必須正視現實,重視互聯網,加強對互聯網傳播規(guī)律的研究,從骨子里樹立互聯網思維,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互聯網,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數據主義是當今正在興起的哲學思潮,強大的算法以及機器學習軟件和人工智能是其核心。不管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樂意還是不樂意,大數據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規(guī)模浸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數據時代,未來最大財富是數據,誰擁有海量數據,誰就擁有足夠財富。數據將改變決策的方式,決策也更加依賴數據和分析,而不再依賴直覺和經驗。作為主流媒體,我們必須跟進數據潮流,以數據為基礎,對內容精準分發(fā),對經營精準謀劃,對社會精準治理,否則就談不上媒體深度融合。數據思維應該成為媒體人的基本素養(yǎng)。這方面,我們與行業(yè)領先者的差距還比較大,要很好地學習和借鑒。
央視市場研究(CTR)數據顯示,2021年抖音月活用戶6.44億,快手月活用戶4.17億;喜馬拉雅月活用戶規(guī)模已達2.5億,使用時長141分鐘,是傳統廣播的2.6倍。[2]什么是主流媒體?筆者以為,誰掌握受眾,誰就是主流媒體;誰傳播力強,誰就是主流媒體;誰占據輿論制高點,誰就是主流媒體。重視和打造基于用戶廣泛連接、數據精準分發(fā)、以傳媒業(yè)為主要特征的新媒體平臺,是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
好的內容永遠是輿論場的“硬通貨”。要牢固樹立“內容為王”理念,強化主流輿論傳播,深化拓展廣播電視“頭條”和視聽媒體“首頁首屏首條”建設,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要高度重視本土內容生產。作為地方媒體,首要的就是集中精力深耕本地,培養(yǎng)員工戀土情節(jié)。如果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么本地的就是全網的;保住了腳下沃土,就保住了米糧川。要整合全臺資源,集中優(yōu)勢力量,努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打造更多現象級爆款作品。繼續(xù)深入實施新聞宣傳、參謀助手、輿論監(jiān)督“三位一體”戰(zhàn)略,把“正能量”和“大流量”、受眾需求和節(jié)目生產、媒體專長和群眾創(chuàng)造等有機結合,不斷提高內容質量和水平。
版權資源是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和信息傳播使用過程中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資源。這幾年,網絡侵權現象時有發(fā)生,版權糾紛愈發(fā)突出。版權爭端的背后,反映的是傳統媒體和媒體人,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革新與互聯網傳播,能否完成自身轉型改造,深層次的意義是良性可持續(xù)發(fā)展業(yè)界生態(tài)的構建。目前,一些地級市城市臺,在付出“學費”“成本”后,愈發(fā)重視對版權的保護。南京臺專門開發(fā)了天權區(qū)塊鏈版權存證內容生態(tài)系統平臺,從版權存證、確權、交易、服務、內容云生態(tài)系統等形成完整體系,并在全國尋求建立城市臺版權聯盟?!笆褂靡毁M,維權要追責”,成為媒體融合狀態(tài)下的正常業(yè)界生態(tài)。
融合發(fā)展首先要從思想破冰。要充分認識,融合發(fā)展是中央關于媒體改革發(fā)展的頂層設計。“融”是方向,是潮流,是規(guī)律,是機遇,也是一種責任。這項工作也有窗口期,抓住機遇,主流媒體就會發(fā)生質的飛躍。我們決不能把媒體融合作為口號喊,要從思想深處、從骨子里確立“融”的意識,真融、快融、早融、主動融。融合發(fā)展也不只是哪個部門的事,而是全臺上下共同的大事。不只新媒體,傳統媒體也要加快“融”的步伐。要按照“融”的思路,加大力度,加快轉型,把傳統媒體改造成新媒體。
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事關當前,事關長遠。黨委要充分發(fā)揮“抓大事、管方向、保落實”領導核心作用,加強對總體工作的謀劃,加大對重大課題的研究,抓緊修改完善媒體深度融合三年行動計劃,并抓好組織實施。要按照“融”的要求,抓緊組建并實質性運作時政融媒中心,發(fā)揮全媒體指揮中心“中央廚房”應有的作用。要重塑工作流程,著力突破“條塊分割、以塊為主”體制,推進資源縱向橫向整合和集約化運營。各條線、各部門、各板塊要圍繞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聯動發(fā)力、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不當與媒體融合無關的人,不做與媒體融合無關的事。
融合發(fā)展有別于常規(guī)發(fā)展,我們不能用傳統媒體的思路來對待新媒體。新媒體怎么搞?歷史說了算,實踐說了算,先行者的經驗說了算。要通過深化改革,徹底破除一切制約媒體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思維定式和慣性路徑依賴,激活媒體深度融合的“一池春水”。要走出去,學習先進經驗,看看湖南馬欄山,看看上海百視TV,看看抖音、快手等頭部新媒體,弄清楚他們是怎么推動媒體轉型的?要沉下去,深入調查研究,聽一聽基層的聲音,搞清楚制約媒體深度融合的痛點、堵點、難點到底在哪里。班子成員要帶頭加強對媒體深度融合的學習研究,成為媒體深度融合的行家里手,爭當工作的實干派、推動者。
毫不放松抓基層、打基礎、強根基,發(fā)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真正把紅旗插在媒體融合的最前沿。把人才作為核心競爭力來抓,重點在領軍人才培養(yǎng)和青年人才引進上下功夫,多措并舉,雙輪驅動,盡快補齊媒體融合人才短板,著力打造高素質媒體融合“鐵軍”,提振狀態(tài)、昂揚士氣,徹底改變狀態(tài)不振、本領不強、激情不高的問題。建立規(guī)范有序的機關運轉秩序,以嚴管厚愛體現對干部的關心培養(yǎng),努力營造有利于媒體深度融合的良好政治生態(tài)。
注釋:
[1][2]CTR:2021中國媒體市場趨勢[EB/OL].搜狐網,(2021-10-06).https://www.sohu.com/a/493714993_4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