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迪 邱子欣 孫明慧
5G商用不斷推進以及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帶來了5G時代的原生創(chuàng)新,為包括媒體行業(yè)在內的整個社會發(fā)展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也為視聽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帶來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5G技術賦能下,“視聽”領域開始出現新的制播流程、新的展現形式以及新的傳播平臺,并在網絡、終端及形態(tài)等各個方面突破原有邊界,成為一種交互方式融入不同場景中。在這一背景下,廣電行業(yè)應盡快轉變發(fā)展思路,依托5G技術優(yōu)勢,看清視聽發(fā)展趨勢,突破界限設定,打造5G時代的廣電新生態(tài)。
5G時代,隨著視頻內容不斷豐富,終端產業(yè)迅速發(fā)展,視頻平臺迭代升級,以及用戶獲取視頻服務的需求持續(xù)提升,視聽服務首先實現了從對“量”的要求到對“質”的追求的轉變,視頻內容超高清化就是當前視聽服務質量提升最突出的表現。2020年12月7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發(fā)布《廣播電視技術迭代實施方案(2020-2022年)》,指出要加快發(fā)展高清/超高清視頻,完善4K/8K超高清視頻技術標準體系,提升超高清內容和頻道供給能力。[1]5G網絡的超高傳輸速率能夠解決超高清視頻傳輸大流量的問題,其大連接能力和超高移動性特點又能夠為超高清視頻在更多場景中的應用提供可能。5G技術提供的優(yōu)質網絡環(huán)境與視頻制播的4K/8K超高清化發(fā)展要求完美契合,使超高清視頻迎來了新的爆發(fā)式發(fā)展。
近年來,在5G技術的應用支撐下,一批優(yōu)秀的超高清視頻作品涌現。央視頻聯合中國電影資料館制作的我國首部黑白轉彩色4K修復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登陸全國院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全4K標準制作播出的《藝術里的奧林匹克》運用了數字動畫等先進技術手段。[2]優(yōu)秀的超高清視頻作品,給用戶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刷新了民眾對于高品質視聽內容的認知,促進了民眾對于超高清內容服務的理解,也推動了廣電行業(yè)視頻內容制播的高質量發(fā)展。
與此同時,在政策及技術的雙重賦能下,廣電媒體也開始積極探索視頻制播超高清化改造,除了在播出環(huán)節(jié)實現視聽內容的超高清化,在視聽內容的制作環(huán)節(jié)也通過搭建平臺等方式實現超高清化的升級。2020年7月22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牽頭承擔的“5G+4K/8K超高清制播示范平臺”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首次實現基于5G技術的“云管端”全新業(yè)務模式,形成年產10000小時超高清節(jié)目制作能力,并全面對接總臺電視、新媒體、電影平臺,實現4K/8K超高清電視節(jié)目在各平臺的直播、點播。[3]制播平臺建設,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廣電視聽業(yè)務的深度結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廣電行業(yè)超高清視頻制作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廣電與新媒體的一體化,推動我國5G時代超高清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5G技術不僅使視頻清晰度實現質的飛躍,也為視頻的展現形式賦予了更多可能。5G時代,信息的呈現方式與用戶的消費體驗被重新定義。5G網絡大帶寬及低時延的特點徹底解決了VR、AR、全息投影等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瓶頸,為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更豐富的載體和更多元的場景,使視頻得以通過更加多元化、多維度、多視角、全景全息的方式進行呈現。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運用AR、VR等技術制作了一批文博類電視節(jié)目,使用戶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觀看體驗。例如,《國家寶藏》運用全息投影、AR虛擬、訊道XR拍攝手段等技術,讓文物生動鮮活起來,《中國考古大會》利用AI+VR裸眼3D超高清演播室制作技術,呈現12個考古遺址的內容,用戶在觀看節(jié)目和視頻內容時的體驗感、沉浸感得到了極大提升。[4]
此外,5G技術在多視角領域的創(chuàng)新應用以及柔性屏幕、顯示器的發(fā)展成熟,使用戶對于視頻內容的觀看和消費過程可以從傳統的觀看“平面性”視頻內容模式,升級為使用更具有交互性和空間立體感的“空間性”視頻內容。2020年5月,4K花園聯合新媒股份、華為公司主辦的“別來無恙”線上超高清直播演唱會全程融合5G+4K+VR+多視角等多項技術應用,通過多路獨立鏡頭切換,呈現了多個獨立視角。該場線上演唱會直播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通過5G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將導播權交給觀眾,觀眾可以在TV APP或5G手機中自由切換主畫面和不同視角的畫面,還可以自由縮放4K視頻畫面。同時,在直播過程中還接入了多路云觀眾畫面,觀眾可以自主選擇與樂隊歌手進行“面對面”互動交流,探索實現了5G時代文藝演出現場的遠程交互式體驗。[5]通過充分發(fā)揮5G網絡優(yōu)勢,多路視角的視頻畫面呈現以及直播過程中的遠程互動體驗得以成為現實,在為用戶帶來更加個性化、更強互動性的視頻服務同時,也大幅度提升了視聽傳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拓展了廣電視聽業(yè)務的多元發(fā)展空間。
4G時代,移動社交的興起使短視頻這一更具移動性的信息傳播形式獲得了蓬勃發(fā)展。2015年開始,各類直播平臺相繼出現,視頻內容服務的時間維度獲得了拓展,短視頻開始向長視頻轉移。但受限于移動網絡和數據流量,4G時代的直播仍然依賴于固定場景,移動性較差;與此同時,內容同質化、過度娛樂化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因此直播并未發(fā)展成為4G時代的主流內容表現形態(tài)。
憑借5G網絡所具備的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時等關鍵能力,全面的視頻化、傳播的無線化、流程的簡便化,將成為信息傳播發(fā)展的必然趨勢,[6]5G時代的視頻態(tài)直播業(yè)務必將獲得較大發(fā)展。同時,依托5G穩(wěn)定的網絡傳輸環(huán)境,“慢直播”這一新的信息傳播形式和內容形態(tài)開始出現并快速發(fā)展。2020年初,新冠疫情這一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能夠在第一時間傳播最真實的抗疫一線情況,央視、人民網、新華社等主流媒體紛紛開通5G慢直播,對火神山醫(yī)院和雷神山兩所醫(yī)院施工建設情況進行24小時不間斷實況直播。
5G時代,視頻直播將會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信息傳播形式和內容表達方式,具體表現為各行各業(yè)、隨時隨地、各種形式都能夠進行“直播”。一方面,5G時代醫(yī)療、教育、安保等各個行業(yè)的視頻直播需求被挖掘出來,B端產業(yè)將會成為信息傳播鏈條上的重要一環(huán)和視頻傳播的主要參與者,如農業(yè)領域的山西農谷5G覆蓋直播基地,以及醫(yī)療領域的山西省眼科醫(yī)院手術5G直播實現“不出縣區(qū)享受專家會診”等。[7]同時,優(yōu)質的5G網絡也使視頻直播的應用場景獲得了極大擴展,如2020年5G慢直播珠穆朗瑪峰高度測量過程,讓萬千網友足不出戶便可欣賞到珠穆朗瑪峰的壯美與險峻;2021年中秋,湖南衛(wèi)視通過5G慢直播跨越七地,讓千萬網友一起在線“追月”。此外,5G網絡條件下,直播還將突破傳統的單向視頻流媒體形態(tài),與VR、AR等技術融合應用,形成更加多元的內容表現形態(tài),如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就通過5G+VR慢直播,使用戶實現了360度全景VR“云擼熊貓”。
我國5G商用后,視聽行業(yè)積極擁抱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發(fā)展機遇,視頻質量、表現形態(tài)、制播流程等環(huán)節(jié)逐步實現升級,并由此產生了一批高質量視聽節(jié)目。在內容之外,打破傳統視聽模式,將新的思維方式融入視聽產業(yè)發(fā)展,滿足用戶在5G時代的視聽多樣化需求,新的視聽服務及平臺正在出現。5G智慧電臺便是廣電視聽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變化的前沿技術產品。5G智慧電臺可一鍵式生成新聞、天氣、路況、音樂串接等播出內容,自動完成節(jié)目編排,僅需5分鐘即可生成一套24小時播出的在地電臺節(jié)目。[8]5G智慧電臺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廣播制播體系進行智能化的流程再造,打造了具有在地化創(chuàng)建、個性化節(jié)目編排、多渠道推流、全場景交互等特征的人工智能廣播體系,其全新的廣播生產模式,尤其在助力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使精品廣播節(jié)目可以高效地服務千家萬戶。
當前,湖南、河北、云南、甘肅等地的5G智慧電臺已開始逐步“落地發(fā)聲”。其中,湖南5G智慧電臺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為超過1億群眾提供了應急廣播服務,僅一年之內,已服務了中國27個省、400家廣播電臺頻率,簽約超過700家,降低了廣播內容生產和運營成本,提高了廣播節(jié)目生產質量和效率。[9]5G智慧電臺是5G時代廣電視聽由節(jié)目創(chuàng)新到體系化拓展的成功嘗試,實現了內容和新技術的有機結合,為廣電視聽的跨越式發(fā)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5G技術為視聽行業(yè)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在于5G技術本身,更是5G技術與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結果。當前,“視聽”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內容形態(tài),而新技術的加入可以為視聽帶來新的發(fā)展方向,并朝著云化、物化、智能化的趨勢發(fā)展。
5G時代數據的爆炸式發(fā)展以及聯網設備的激增,“上云”成為大勢所趨,進而還將會改變視聽行業(yè)的制播流程和服務形態(tài)。5G的技術特性和網絡能力能夠使視聽內容的制播、傳播鏈條實現云化發(fā)展,云端的超大存儲能力及超強算力能夠使視聽內容的制作及傳播更加高效,為用戶帶來更優(yōu)質體驗的云端內容消費。在5G技術的推動下,一切可以聯網的設備都將會成為信息傳播的載體,視聽內容的題材將會更多地來源于物,物成為傳播內容本身,萬事萬物都將會成為用戶的視聽對象;同時,未來視聽內容的物理載體也會向物聯網領域延伸,使視聽場景得到極大擴展。5G技術也為人工智能應用的大規(guī)模落地提供支撐,通過智能剪輯、AI主播等的運用,減少了視聽內容生產的人力,降低了視聽行業(yè)的運行成本和操作門檻,使視聽內容的生產體系從純人工向機器智能發(fā)展,實現視聽制播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級。
5G技術特性不僅助力媒體領域實現飛速發(fā)展,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會使數字社會的整體運轉具有獨特的時代性特點。首先,5G時代的傳播將會融入百業(yè),信息傳播不再是媒體的專屬,而會成為新技術賦能社會各行各業(yè)的公共資源,從而實現不同產業(yè)間的融合發(fā)展。其次,5G技術將激發(fā)出數字經濟和信息消費的巨大潛力,信息傳播的核心資源從內容、渠道轉變?yōu)閿祿?,各個行業(yè)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轉型步伐將會加快。最后,5G技術還將進一步打破時空界限,消除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之間的屏障,實現所有人、所有物、所有信息、所有時空節(jié)點的連接互動,為時代發(fā)展帶來顛覆性的影響。5G時代廣電新視聽的發(fā)展邏輯必須契合5G時代特征,擺脫單純“技術嫁接”的思維方式,從根本上突破原有傳統廣電“視聽”業(yè)務的范疇,以5G技術為引擎,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為依托,從而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實現真正的“破界”。
十九大以來,國家廣電總局針對當前視聽行業(yè)發(fā)展現狀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情況,發(fā)布多項管理規(guī)定,推動我國網絡視聽業(yè)務節(jié)目規(guī)范及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秩序更加規(guī)范。2021年4月,國家廣電總局最新發(fā)布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標準化管理辦法》提出,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標準體系的建立,應當符合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規(guī)劃、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發(fā)展需求,充分考慮新技術發(fā)展趨勢和行業(yè)服務、管理需要。[10]
技術的迭代升級為視聽行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視聽”的內涵及外延不斷拓展,其發(fā)展歷程主要體現為三個階段性特征。最早我們對于視聽的界定是以終端為著眼點的,“視”就是電視機,“聽”就是收音機。在這一階段,用戶通過單一終端所獲取的視聽服務類型較為固定,且只能在特定的場景下被動地接收視聽內容。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對于新媒體視聽的界定開始通過內容形態(tài)來定義?!耙暋本褪蔷W絡視頻、短視頻、直播等,“聽”就是移動互聯網電臺、音樂、聽書等。在這一階段,用戶接收視聽內容的移動性、豐富性提高,且逐漸參與到視聽內容的創(chuàng)作與互動中。之后,隨著視聽節(jié)目內容的不斷成熟和細化,平臺成為劃分網絡視聽業(yè)務的關鍵依據,如各類短視頻APP、網絡直播平臺,以及IPTV、OTT等平臺上的視聽節(jié)目等。平臺化發(fā)展使視聽內容深入各個領域,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多樣的視聽服務。
當前,5G技術為視聽行業(y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同時給視聽的“破界”帶來三個新的方向。5G時代的視聽“破界”是指視聽將不再局限于傳統認知里的“視”與“聽”,視聽將會突破傳統終端設備的邊界,突破傳統內容展現形式的邊界,突破傳統技術平臺的邊界。從網絡來看,5G的網絡能力和傳輸效率能夠使視聽擁有更多發(fā)展、變化的可能,將會使視聽傳播的覆蓋場景、傳播設備、傳播形式及內容形態(tài)發(fā)生顛覆性變化。從終端來看,5G時代用戶接收視聽的終端不再是電視機+手機的二元相對獨立的“雙寡頭”狀態(tài)。5G條件下,聯網成為所有物的基本屬性,任何能夠聯網的設備都有可能成為接收視聽內容的終端,視聽傳播的設備種類及形態(tài)將實現極大拓展,用戶將進入多屏共生的時代。從內容形態(tài)上看,5G技術使立體化、多維化的視聽內容呈現成為可能,視聽內容將從平面轉向立體;同時,用戶接收視聽內容的體驗也將從單純的平面觀看轉向沉浸式感受,并進一步提高與視聽內容的互動熱情。
在5G技術的賦能下,視聽將會擺脫終端設備、內容形態(tài)、技術平臺等方面的限制被重新定義,作為一種交互方式而不斷更新其邊界和內涵。從人類的自然交互角度來看,眼睛、耳朵和嘴是我們從事視聽交互的感知器官。那么,一切以眼睛、耳朵、嘴作為信息“輸入”和“輸出”接口的,以聽、說、看作為感知系統的組成部分的交互形式,都可謂屬于5G新視聽的范疇。同時,5G技術還將帶我們進入“萬物皆媒”的時代,萬物通過智能化具備了人所擁有的感知和傳播能力,并參與到信息交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同“人”一樣被納入新視聽的范疇內。因此,從這兩個角度而言,5G時代的新視聽就是人與內容、人與人、人與物的交互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四個主要的視聽新場景。
首先是人與內容的交互。在這一場景中,不僅包括傳統的看視頻、聽音頻等單向的信息接收行為。5G時代,語音識別的智能化以及VR、AR等技術的深入應用,用戶將能夠實現通過語音交互、虛擬觸控等更加豐富的手段選擇內容,并與內容進行各種互動。
其次是人與人的交互。5G環(huán)境下的視聽內容呈現多維化特征,用戶接收信息的在場感體驗得到提升。沉浸式體驗就是人與自身通過視覺、聽覺、感覺的交互和傳播過程。借助于可穿戴設備,用戶在通過語音識別、人臉識別和體位改變、動作變化等方式與虛擬內容交互的同時,也是一個與自身進行交互的過程。與此同時,視聽交互也是5G時代人際傳播和人與人交流的新方式。視聽交互可以突破地域、語言和文化的限制,即使不在同一時空的用戶也能夠通過合拍、配音等視聽傳播的形式與他人進行互動,并可以在人際交互的過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出新的視聽內容。
再次是人與物的交互。5G技術使“物”成為信息交互和信息傳播鏈條上的重要一環(huán),用戶獲取視聽內容的終端形態(tài)和種類被極大擴展,用戶與媒介終端的交互方式也愈發(fā)豐富,人與物的視聽交互更為密切。同時,終端在與人的交互過程中,更加細致和深入地感知“人”的信息,例如用戶的喜好和需求等,并以此為參考和判斷的依據,進而為用戶提供所需的視聽內容。
最后是人與內容、人與人、人與物的疊加融合交互。5G時代,視聽以一種交互的方式存在并同時作用于人、內容和物的全媒體連接中。例如,用戶在使用和體驗VR、全息投影等內容時,就會形成與自身、與內容、與終端設備,甚至和同時在線的其他用戶之間的多維度視聽交互。隨著媒介終端的智能化發(fā)展,人與人、人與內容、人與物的視聽交互幾乎都在同時發(fā)生。
5G網絡和技術環(huán)境的變化為各行各業(yè)的數字化發(fā)展帶來了新機遇,在通信運營商提供的基礎能力和增值業(yè)務基礎上,衍生出更多適應各行各業(yè)和垂直領域發(fā)展需要的智能化產品與信息服務,即5G時代的原生創(chuàng)新業(yè)務。其中,5G消息作為我國三大通信運營商共同推進的富媒體消息業(yè)務,或將成為5G時代最有可能率先大規(guī)模應用落地的原生創(chuàng)新業(yè)務。5G消息是基于全球統一標準的 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富媒體消息業(yè)務,以智能手機的原生短信為入口,以C端用戶的手機號碼為ID。5G消息繼承了短消息免注冊登錄、免安裝的特性,在終端原生的消息入口即可接收。[11]同時,5G消息還可以支持包括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地理位置等多媒體融合信息形態(tài),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可以滿足更高品質、更豐富的信息傳播需求,也將承載和衍生出更多樣的5G應用服務。
早在2020年4月8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就攜手11家合作伙伴共同發(fā)布《5G消息白皮書》,提出了對5G消息生態(tài)建設的若干構想。[12]近年來,三大運營商開啟了一系列5G消息產品的研發(fā)與應用,通過搭建5G消息業(yè)務云平臺、推出5G消息服務號等,不斷豐富5G消息的功能,推動5G消息業(yè)務在各個行業(yè)的融合應用。與此同時,5G消息的產業(yè)鏈也逐漸完善,終端廠商、IMS網絡支撐方、MaaP平臺支撐方等紛紛布局5G消息,為5G消息提供良好的網絡支撐、統一的開放接口以及更廣泛的終端覆蓋。作為5G原生應用的5G消息引起業(yè)界各方的高度關注,當前社會各行各業(yè)積極探索5G消息的行業(yè)應用實踐,共同推動5G消息的產品優(yōu)化和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隨著5G消息產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的共同努力,5G消息生態(tài)建設不斷提速,深入應用到各個場景中,打開了C端用戶和B端企業(yè)對于5G時代原生應用的想象,將在5G技術的“土壤”上催生出更多的原生創(chuàng)新。
從信息技術產品形態(tài)的角度而言,5G消息有可能意味著5G時代用戶入口的回歸。4G時代,APP成為移動互聯網爭奪流量的入口;而5G時代,5G消息憑借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有望成為新的入口。相比于APP這種技術產品形態(tài),用戶無須下載、安裝就可使用5G消息。5G消息以原生的手機短信為入口,提供更為簡潔的原生界面,用戶體驗更好。5G消息通過用戶的手機號就可進行實名認證,信息安全性也更高。并且,5G消息所有的操作均可以在短信界面中進行并完成,用戶對于信息服務的獲取更加便捷。同時,5G消息應用內置于手機等智能終端中,并可兼容不同的網絡制式及多種終端設備,具有最大規(guī)模的終端用戶市場基礎。無論是個人用戶還是行業(yè)用戶,都可以基于5G消息平臺進行傳播,通信行業(yè)與垂直行業(yè)將獲得進一步融合發(fā)展的機會。
5G消息是典型的平臺級業(yè)務,其所具有的獨特傳播平臺價值,使不同形式的內容、終端及交互方式在這一入口中得以匯聚。若從媒體融合傳播的角度來看,5G消息就是一個典型的全媒體業(yè)務形態(tài)。它能夠承載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以及位置、卡片等多媒體內容形態(tài),還可以支持搜索、菜單選項、在線支付,以及擁有人機對話、網頁跳轉等交互能力。它更是能夠集成5G、AI、大數據、物聯網等多種新一代信息技術于一身的前沿技術產品。5G消息涵蓋的終端體系除手機外,更面向包括電視機、戶外電子屏、車載電子屏等物聯網多元終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豐富和拓展傳統視聽傳播的終端體系。同時,5G消息是真正的5G+AI潛力業(yè)務。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5G消息業(yè)務中的深入應用,用戶可以通過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方式在與5G消息的人機對話中完成智能交互。
未來,5G消息將會成為視聽交互的新入口,連接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視聽交互,使廣電視聽業(yè)務有機會突破電視機、手機終端和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平臺所帶來的約束和限制,同樣也使用戶能夠以更加多樣的形式、更加豐富的渠道以及更加便捷的方式參與視聽互動。
5G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為廣電視聽的智能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5G時代,廣電媒體應突破傳統的視聽節(jié)目制播邏輯,發(fā)展全新的廣電視聽新思路,以優(yōu)質內容為依托,推動制播平臺的云化、智能化發(fā)展,實現資源的云端存儲、云上編輯、統一調度,提升內容制播效率,最終實現從頻道向平臺的轉變。通過搭建基于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廣電視聽新平臺,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隨需而變”的視聽傳播模式,生產高質量的視聽內容,根據用戶特點、需求以及所處地域、時間和場景的不同,提供人性化、個性化的視聽服務,構建差異化的傳播模式,使視聽內容的全媒體傳播成為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用戶對于視聽內容的多元化需要,提高5G時代廣電媒體在視聽傳播領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5G時代,用戶參與信息生產以及進行交互的意愿愈發(fā)強烈,隨著信息捕捉方式以及內容呈現形式的豐富,視聽成為交互的重要手段。在這一背景下,廣電也應綜合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自身業(yè)務體系的交互能力和交互水平。探索將節(jié)目內容、觀看視角、呈現形式、終端界面等選擇權,在更大程度上移交到用戶手中,使用戶能夠通過語音、觸控、動作等簡單的方式與內容產生交互,選擇自己所需的內容。同時,充分利用5G網絡能力,靈活運用VR、AR等多媒體形式進行內容表達,使用戶獲取信息的在場感和沉浸式互動體驗升級。同時,還要充分尊重用戶在視聽交互中的傳播自主性,在廣電視聽服務中重視為用戶提供自我表達和參與社會交往的空間與渠道,鼓勵用戶參與創(chuàng)造和貢獻優(yōu)質的視聽內容,才能為廣電視聽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5G網絡的原生創(chuàng)新應用將帶來視聽新入口,為視聽傳播融入千行百業(yè)和社會生活場景提供可能。廣電應抓住5G原生創(chuàng)新業(yè)務帶來的機遇,布局業(yè)務領域,探索應用實踐,從而逐步實現廣電視聽的多終端、多場景覆蓋。5G時代,物聯網必將迎來新的發(fā)展高峰,“5G模組+電子屏顯”成為智能終端的標配。在此背景下,廣電行業(yè)也要積極探索和研究視聽在車聯網體系、戶外媒體領域等場景中的定位和價值,根據不同場景中的時間、空間、用戶多維特征提供相應的視聽內容和交互渠道,培育5G時代的“廣電+”智慧生態(tài)。5G網絡推動超高清視頻迅猛發(fā)展,必將迎來大屏回歸趨勢。廣電視聽在布局手機等個人移動終端體系的同時,也要重視視聽交互在大屏體系中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以及不同屏顯、終端之間的邏輯聯系和聯動機制。
當前,傳播現象和傳播行為滲透融入各行各業(yè),傳播社會化的特征已經愈發(fā)突出和明顯。5G無疑是廣電轉型升級的新機會,助力廣電視聽實現高清晰呈現、多媒體展現、多元信息服務與多終端覆蓋的全面更新。廣電視聽也應積極探索與各行各業(yè)的融合發(fā)展路徑,努力提高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與行業(yè)協同能力,從而打造廣電視聽傳播的發(fā)展新態(tài)勢,推動5G時代智慧廣電的新發(fā)展。
注釋:
[1]科技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廣播電視技術迭代實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EB/OL].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2020-12-07).http://www.nrta.gov.cn/art/2020/12/7/art_113_54117.html.
[2]王東.《藝術里的奧林匹克》今日亮相央視[EB/OL].光明網,(2021-11-19).https://m.gmw.cn/baijia/2021-11/19/35322208.html.
[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4K/8K超高清制播示范平臺”項目啟動[EB/OL].百度網,(2020-07-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914636726687619&wfr=spider&for=pc.
[4]關注度拉滿!這個論壇上,總臺“黑科技”集中亮相[EB/OL].鳳凰網,(2021-11-24).http://news.ifeng.com/c/8BRANOdc4B5.
[5]融合5G+4K+VR+多視角多項技術…4K花園加速文娛直播內容高品質升維[EB/OL].百度網,(2020-05-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355639297659361&wfr=spider&for=pc.
[6]盧迪,邱子欣.新聞“移動化”與直播“常態(tài)化”:5G技術推動新聞與直播深度融合[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4):6-10.
[7]5G應用賦能山西!智慧礦山建設又有新突破[EB/OL].…澎湃新聞,(2021-08-02).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55167.
[8]牛嵩峰,黎捷,肖柳,鄧驍特,徐順暖.5G智慧電臺:融媒傳播時代廣播媒體突圍的新載體[A].全國互聯網與音視頻廣播發(fā)展研討會(NWC)暨中國數字廣播電視與網絡發(fā)展年會(CCNS)論文集(2020年特輯)[C].2020:132-138.
[9]湖南5G智慧電臺獲“2021年亞廣聯綠色廣播工程獎”[EB/OL].百度網,(2021-11-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7106102334783573&wfr=spider&for=pc.
[10]科技司.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標準化管理辦法[EB/OL].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2021-04-06).http://www.nrta.gov.cn/art/2021/4/6/art_3714_55676.html.
[11][12]凌紀偉.三大運營商發(fā)布白皮書:5G消息是什么消息?[EB/OL].新華網,(2020-04-08).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04/08/c_1125828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