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長篇小說《呼蘭河傳》是蕭紅半自傳式的作品,主要以蕭紅童年的生活為線索,串起一個個童年故事。小說通過對不同角色命運的刻畫,從不同視角描寫了呼蘭小城的人情百態(tài),其中女性悲劇意識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作者運用生動細致的語言,表現(xiàn)女性的抗?fàn)幣c妥協(xié)。在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中,女性的悲劇被放大,在多重視角下凸顯著永恒的凄婉。本文通過分析《呼蘭河傳》中對女性命運的描寫,解讀作品中的女性悲劇意識,以便為今后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以及深層次研究提供參考。
二、《呼蘭河傳》中女性角色的悲劇體現(xiàn)
蕭紅早年的生活是她創(chuàng)作《呼蘭河傳》的背景,通過《呼蘭河傳》中對女性命運的詮釋,彰顯了女性生命的價值。《呼蘭河傳》之所以好評度頗高,是因為作品中的矛盾層層疊加,形成了其獨特的凄婉筆鋒。在呼蘭小城的滄桑和殘破中,有著作者簡單純真的童年,但這樣的小城百態(tài)又顯出民眾的愚昧與麻木。其中兩位女性角色的悲愴命運,更是增加了小說的凄涼之感。在20世紀(jì)20年代的背景下,她們也曾以自己的方式抗?fàn)庍^,但終未如愿。蕭紅通過真實的筆觸,在揭示作品中女性命運的同時,又體現(xiàn)了沉重感。[1]
(一)小團圓媳婦
在《呼蘭河傳》中,蕭紅運用了散文的寫作方式,展現(xiàn)了宿命般的女性悲劇?!逗籼m河傳》中的女性角色,有兩個女性的經(jīng)歷令人震撼,其中一個就是小團圓媳婦。從出場開始,這一角色就時時刻刻處于被折磨的狀態(tài)。有的說她見人一點也“不知道害羞”,有的說她到婆家第一天就“吃了三碗飯”,還有的說她“太高”,團圓媳婦就應(yīng)該“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在小說設(shè)定的故事背景下,團圓媳婦應(yīng)該“能干活還聽話”,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可是這個花季的少女,面對婆家的刁難,敢于把委屈說出,跟婆婆理論,但這卻讓小團圓媳婦陷入了無邊的黑暗中。最終,小團圓媳婦硬是熬不住,病倒了。盡管如此,婆家依舊沒有放過她,無情的人們又開始了對小團圓媳婦更重的折磨,一遍又一遍地將沸騰的熱水在她頭上澆下,就這樣看著她無力掙扎,直到失去了生命。更可悲的是,去埋葬她的人,在回來的路上,議論的卻是這家的“酒菜真不錯”。通過對這些情節(jié)的描寫,讀者可以看到故事中人們的冷漠無情,以及對團圓媳婦的死的麻木,他們似乎更樂于評頭論足,對小團圓媳婦的死沒有一絲的憐憫與悲傷。由此可見,在作者筆下的那個小城里,人們多么麻木無知,城中女性的命運又是多么可悲。
(二)王大姐
除了小團圓媳婦外,小說中還刻畫了另一個悲劇人物,那就是同樣備受摧殘的王大姐,她的一生也是受盡磨難的。當(dāng)她還在娘家的時候,街坊鄰里都對其很友善,因為她勤勞能干,身材又高又壯,所以大家都叫她王大姐,人人都夸她有福相,對她可謂贊不絕口。然而當(dāng)她打破了傳統(tǒng),挑戰(zhàn)了媒妁之言的權(quán)威后,一切就徹底變了。她與磨房的馮歪嘴子自由戀愛,搬到了磨房與其同住。當(dāng)周圍街坊知道她私訂終身后,便將矛頭全都指向了王大姐,開始傳王大姐的閑話,甚至給她貼上了各種惡毒的標(biāo)簽。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等著看王大姐和馮歪嘴子的笑話,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馮歪嘴子上吊,或者他們的兒子被凍死。馮歪嘴子與王大姐并不在意流言蜚語,而是過著自己平靜的日子。直到八月的一個夜里,王大姐在生第二個孩子時,最終因難產(chǎn)而死。此時,冷漠的人們非但沒有表現(xiàn)出同情,反而開始幸災(zāi)樂禍起來。王大姐就這樣離開了使她感到寒涼的世界,這個敢于追求幸福、敢于打破傳統(tǒng)的女人的生命就這樣結(jié)束了。
相較于小團圓媳婦,王大姐與世俗的抗?fàn)幩坪跗胶土撕芏?。?dāng)昔日被大加贊賞的人,一夜之間成了馮歪嘴子的女人時,引起了街坊鄰里的一片議論,她的形象變成了“壞女人”。在蕭紅的筆下,讀者可以看到王大姐這一角色具有的勇敢與熱情,她敢于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在這一角色的故事線中,她并沒有像小團圓媳婦一樣進行激烈抗?fàn)?,而更多的是沉默,默默地承受一切,自顧自地隱忍地活著??赏醮蠼愕耐讌f(xié)并沒有換來人們的理解,即便最終生命隕落,她也沒有得到人們的絲毫同情。王大姐和小團圓媳婦的角色形象在蕭紅貌似輕松的筆觸下,讓人感受到的卻是無限的悲涼,這也是《呼蘭河傳》的耐人尋味之處。[2]蕭紅寫《呼蘭河傳》,彌補的是內(nèi)心深處的不平,童年的那段記憶曾讓蕭紅深受觸動。蕭紅的《呼蘭河傳》也并不局限于個人情感,從小說中,處處可體會到她悲憫大眾的扼腕嘆息,并給世人以警醒,《呼蘭河傳》中的故事也成為永恒的嘆息。[3]
三、《呼蘭河傳》中女性悲劇意識形成的原因
蕭紅以其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了呼蘭小城中的女性生活。在《呼蘭河傳》中,蕭紅對小城中幾個女性的悲劇命運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畫,其犀利的筆觸體現(xiàn)了作家對生活的觀察力。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作品中的女性悲劇之所以會形成,其誘因是多方面的。[4]
首先,蕭紅自身經(jīng)歷了許多不幸,使其深感不公。在蕭紅短暫的一生中,孤獨的童年、后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幾段失敗的感情經(jīng)歷,使蕭紅作品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荒涼”之感。蕭紅的原生家庭在物質(zhì)上是相對優(yōu)越的,蕭紅小時候并沒有挨過餓,但是親情的冷漠,沒有讓蕭紅體會到愛和精神上的富足。母親對幼年蕭紅的打罵,再加上父親的冷淡,使蕭紅內(nèi)心有了難以抹平的印痕。長大以后的蕭紅命運艱辛,遍嘗了人生苦楚。年少時就背井離鄉(xiāng),漂流四方,感情十分不順,最終疾病纏身,這一系列的打擊,使其悲觀情緒更加濃烈。而這種悲觀情緒也奠定了《呼蘭河傳》的整體基調(diào)。寫《呼蘭河傳》的時候,想必蕭紅的心境是無比寂寞的。這種蘊含在文中的寂寞,不僅僅展現(xiàn)了女子的憂傷,更加體現(xiàn)了蕭紅對事實冰冷的傷懷。[5]由此可見,蕭紅的經(jīng)歷,成了《呼蘭河傳》悲劇意識生成的核心因素。
其次,作品中設(shè)定的背景是沒落的呼蘭小城,家長制占主導(dǎo),人們長期形成的固執(zhí)、冷漠意識,使作品中女性悲苦的產(chǎn)生有了必然性。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曾經(jīng)也是受苦的女性形象,但自己做了婆婆后,便開始利用家長的權(quán)力。街坊鄰居將小團圓媳婦批評得體無完膚,婆婆氣不過,便打算好好“管教”兒媳婦,希望把小團圓媳婦變得像老胡家大孫子媳婦那樣聽話順從。在這樣的背景下,她的心理發(fā)生了扭曲,不可避免地導(dǎo)致了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命運。
另外,呼蘭小城長期形成的愚昧習(xí)俗成了女性悲慘命運的推手,是女性悲劇命運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其中,對女性傷害最大的就是舊時的婚嫁制度。如小說中的王大姐,只因為她沖破了世俗的桎梏,自由選擇婚姻,就被人扣上了各種帽子,自此在謾罵聲中艱難度日。她并沒有激烈地對抗,而是默默地承受一切,可王大姐的妥協(xié)并沒有換來世人的同情。所以,愚昧落后的習(xí)俗以及冷漠的人性,成了女性悲慘命運的始作俑者。
最后,《呼蘭河傳》在闡述不公的同時,對周圍看客的麻木也同樣給予了深度的揭示,通過刻畫一些人物,將其全面呈現(xiàn)出來。呼蘭小城的人全無對生命的珍視和對死亡的敬畏,認為人活著就是穿衣吃飯,“死了就完了”,過著庸庸碌碌的日子。在小團圓媳婦被婆婆找偏方“治病”時,沒有人上前阻攔,反而抱著看熱鬧的心理七嘴八舌,有人主張在她臉上畫個花臉,有人提出給她吃一只全毛的雞。只有“我”說她沒有病,“她好好的”。馮歪嘴子與小城里的很多男人不同,他從不打王大姐,還讓她多吃雞蛋,少干活,其在小城人眼中成了異類。在王大姐難產(chǎn)去世后,人們非但沒有絲毫同情,反而有很多人等著看馮歪嘴子上吊,等著看笑話。這樣的描寫表現(xiàn)出小城里人們麻木、冷漠的嘴臉,也讓小說的悲劇色彩更加濃烈。[6]
四、《呼蘭河傳》中女性悲劇意識傳達的價值
(一)體現(xiàn)對女性命運的關(guān)懷
《呼蘭河傳》之所以獲得了諸多學(xué)者的認可,源于蕭紅獨特的創(chuàng)作視角,以及發(fā)人深思的創(chuàng)作主題。蕭紅是“五四”以后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與其他女作家一樣,蕭紅的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對女性命運非常高的關(guān)注度。[7]研究發(fā)現(xiàn),作家冰心所描繪的女性角色都是純潔的,集成了美和愛,與蕭紅的創(chuàng)作形成了對比。另一位女性作家廬隱,其作品視角比較注重革命性,她筆下的女性溫婉中摻雜著果敢。蕭紅與這些女性作家的描繪視角均不同,她筆端直觸下層,將目光落在了處在下層的勞動婦女身上,揭示女性的悲劇命運。在創(chuàng)作主題上,蕭紅也獨樹一幟,其創(chuàng)作理念異于其他作家,蕭紅將關(guān)注點聚焦在女性實實在在的生活上。蕭紅的一生歷經(jīng)坎坷,正是因為其坎坷的經(jīng)歷,使其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視角更加突出?!逗籼m河傳》描寫了特定社會背景下女性的悲劇,體現(xiàn)了蕭紅對女性的深切關(guān)懷。
作品中的一些男性形象也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小說的沖突性。例如常常偷東西的二伯,還有噴著唾沫星子的廚子等,是書中麻木人群的縮影,也是蕭紅批判的對象。在小說中,雖然小團圓媳婦等悲劇形象未能反抗成功,但她們在絕望中發(fā)出了吶喊。《呼蘭河傳》的創(chuàng)作距今已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jì),小說中的呼蘭河也早已遠去,但是蕭紅在作品中所提出的思想,還在不斷提醒人們重視女性的價值,給女性以深切的關(guān)懷。
(二)傳遞獨具張力的生命哲學(xué)
在蕭紅的《呼蘭河傳》中,時時呈現(xiàn)著一種十分寶貴的精神,那就是不甘沉淪的反抗精神,同時,還激勵人們正視現(xiàn)實,激發(fā)人們的堅韌意志,這樣的深刻內(nèi)涵,使整部作品的獨特性較強,意蘊深厚。[8]有學(xué)者指出,蕭紅在小說中細膩的筆觸和寫實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的生命哲學(xué)是獨具張力的,同時,也給文學(xué)作品披上了蒼涼之美的面紗。在《呼蘭河傳》中,蕭紅始終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看待蕓蕓眾生,關(guān)注著小城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尤其是處境艱難的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通過一個個故事,描繪她們的悲劇命運,批判周圍人對生命意識的麻木。在富有層次和力量的描寫中,蘊含了蕭紅對生命意識的堅守。在作品中,通過對小團圓媳婦等不同尋常的悲慘女性經(jīng)歷的描寫,揭示了其深刻原因,從而引發(fā)人們的警醒與感悟,使整部作品升級,散發(fā)出恒久的藝術(shù)魅力。小說對小團圓媳婦和敢于對抗的王大姐的人物描寫,展現(xiàn)了她們勇于抗?fàn)幍囊庾R,體現(xiàn)了她們對生的渴望。特別是后者,勇于突破世俗的眼光,追求自己的幸福,面對貧困的生活,還是充滿希望,在整部小說悲涼的基調(diào)下,呈現(xiàn)了一抹亮色。
五、結(jié)語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巔峰之作。小說以孩童的視角、散文的手法,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小城的生活畫卷,其語言似孩童般質(zhì)樸,毫無矯飾,內(nèi)涵深刻,寫作思路極具代表性,通過探尋女性的“生命體驗”,升華主旨。在主題上,該部作品批判性強,繼承了魯迅先生的創(chuàng)作技法,描寫細膩、情感豐富,通過人物形象、場景等的描寫,展現(xiàn)了小城的風(fēng)土人情,揭示了城中女性悲劇的成因,傳達了作家對女性深切的關(guān)愛之情,引人深思。
參考文獻:
[1]李雪.蕭紅《呼蘭河傳》中的女性悲劇意識[J].普洱學(xué)院學(xué)報,2021,37(01):79-81.
[2]蕭紅.呼蘭河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1-68.
[3]毛琴.女性的命運書寫與反抗意識——再論《呼蘭河傳》[J].名作欣賞,2013(29):44-45.
[4]許會會.淺析《呼蘭河傳》的女性悲劇[J].現(xiàn)代婦女(下旬),2013(03):136-137.
[5]張素素.淺論《呼蘭河傳》中的女性意識[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08):16.
[6]陶娥.蕭紅《呼蘭河傳》的女性意識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8,37(01):101-103.
[7]范巧花.蕭紅啟蒙主義的思想形成及其在文學(xué)作品中的表現(xiàn)[J].宿州學(xué)院學(xué)報,2016,31
(12):59-62.
[8]張鳳武.寂寞人生的吶喊——關(guān)于《呼蘭河傳》的文化選擇與意象本真的審美闡釋[J].焦作工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0(02):21-24.
(作者簡介:陳潔,女,碩士研究生,揚州市職業(yè)大學(xué),講師,研究方向:文學(xué))
(責(zé)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