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橋,孫占玉,吳運橋,梁定興
海南西部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海南儋州 571700
目前顱腦損傷(TBI)已成全球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其病情危急、致殘及致死率高,其中致殘率、致死率位居各類創(chuàng)傷首位,是人類第三大致死病因[1]。臨床上主要通過磁共振及擴展格拉斯哥結局量表(GOS-E)[2]評估TBI病情,但前者僅可評價病情無法直觀描述病情進展,而GOS-E存在一定主觀性,亦無法提供客觀評估依據(jù)。盡管當前也有較多研究從血清學層面入手評估TBI患者病情轉歸,但鑒于此疾病轉歸機制復雜,仍無有效預測機制。因此,積極探索TBI患者損傷程度及預后評估機制仍是臨床研究重點、熱點之一。微小RNA(miRNA)是廣泛分布在機體內(nèi)的一種非編碼微小核糖核酸,其不僅參與機體代謝、細胞增殖分化等多種生物過程,且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及組織特異性等特征[3]。miR-124是一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特異性miRNA,約占大腦皮質(zhì)總miRNA的25%~48%[4]。研究證實,腦損傷大鼠血miR-124水平增加,提示其可能參與損傷后神經(jīng)修復等生理病理過程[5]。但TBI患者miR-124水平及其對預后的預測價值如何尚無定論,本研究擬為臨床完善相關預警機制提供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108例TB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72例作為訓練組,36例作為驗證組。另選取同期36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訓練組及驗證組有明確頭部外傷史,符合TBI診斷標準[6];(2)訓練組及驗證組傷后入院時間不足12 h;(3)訓練組及驗證組傷前營養(yǎng)狀況良好;(4)對照組身體健康,無創(chuàng)傷史及臟器病變。排除標準:(1)傷前存在感染者;(2)有既往顱腦損傷史;(3)腫瘤患者;(4)存在嚴重心、肝、腎等系統(tǒng)疾病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批號:20190424145)。所有研究對象知情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同意書。
訓練組中男42例,女30例;年齡28~57歲,平均(41.89±5.78)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18~26 kg/m2,平均(22.26±1.33)kg/m2;合并高血壓11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高脂血癥12例。驗證組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25~58歲,平均(40.77±5.91)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18~26 kg/m2,平均(22.12±1.25)kg/m2;合并高血壓7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高脂血癥7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24~58歲,平均(41.23±6.01)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18~26 kg/m2,平均(21.92±1.30)kg/m2;合并高血壓8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高脂血癥6例。3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慢性疾病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TBI治療方法 參照《顱腦創(chuàng)傷臨床救治指南》[7],TBI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積極治療,治療措施包括監(jiān)護病情,維持呼吸道暢通,降顱壓,治療腦水腫,防范呼吸、心腦及消化道等并發(fā)癥。若存在手術指征則積極手術治療?;颊叱鲈汉笸ㄟ^進行電話、門診隨訪,了解患者康復情況,并通知患者出院后3個月時到院進行預后恢復狀態(tài)評估。
1.2.2檢測方法 于TBI患者入院時、出院前1 d及對照組體檢當日,采用非抗凝真空管采集肘靜脈血4 mL,在4 ℃下,以轉速3 000 r/min、半徑8 cm離心15 min,收集血清,液氮保存。采用賽默飛Paris試劑盒提取總RNA,檢測RNA純度、濃度。采用賽默飛反轉錄試劑盒測定miR-124水平。miR-124正向引物:5′-GCTAAG-GCACGCGGTG-3′,反向引物:5′-GTGCAGGTC-CGAGGT-3′。U6正向引物:5′-GCTTCGGCAGCACATATACT-3′,反向引物:5′-GTGCAGGGTCCGAGGTATTC-3′。反應體系:SYBR Green Master Mix 10 μL,0.8 μL上游引物,2 μL cDNA,雙蒸水加至20 μL。反應條件:95 ℃ 2 min,95 ℃ 15 s,60 ℃ 30 s,72 ℃ 30 s,40個循環(huán)。采用2-ΔΔCt法計算miR-124水平。
1.2.3觀察指標 (1)比較對照組及訓練組入院時、出院前1 d miR-124水平。(2)分析入院時miR-124水平與訓練組損傷程度的關系。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8]評估損傷程度,13~15分為輕度,9~12分為中度,3~8分為重度。(3)評估訓練組出院后3個月時的GOS-E評分,5~8分為預后良好,1~4分為預后不良,比較不同預后TBI患者資料。(4)采用Cox回歸模型分析TBI患者預后影響因素。(5)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miR-124對TBI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6)檢測驗證組miR-124水平進行組外驗證。
2.1訓練組與對照組及訓練組治療前后miR-124水平比較 訓練組入院時miR-124水平為2.58±0.61,出院前1 d為1.43±0.40,對照組為1.06±0.27。訓練組入院時、出院前1 d miR-124水平均高于對照組(t=14.244、5.004,P<0.05),訓練組出院前1 d miR-124水平低于入院時(t=13.401,P<0.05)。
2.2訓練組入院時miR-124水平與損傷程度的關系 72例患者中輕度20例、中度35例、重度17例,輕、中、重度TBI患者miR-124水平分別為2.21±0.49、2.57±0.58、3.04±0.70。不同損傷程度TBI患者miR-124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9.173,P<0.05);隨著患者損傷程度加重,miR-124水平呈升高趨勢(P<0.05)。訓練組入院時miR-124水平與損傷程度呈正相關(r=0.628,P<0.05)。見圖1。
圖1 訓練組入院時miR-124水平與損傷程度的關系
2.3訓練組預后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訓練組72例患者隨訪3個月,失訪2例,有效隨訪70例,其中預后良好52例,預后不良例18例。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損傷程度、中線移位>5 mm、合并腦疝、瞳孔對光反應比例及腦血腫體積、入院時及出院前1 d miR-124水平在預后良好與預后不良患者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訓練組預后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或n(%)]
續(xù)表1 訓練組預后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或n(%)]
表2 變量賦值
2.4訓練組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Cox回歸模型分析 將結果2.3中P<0.05的因素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發(fā)現(xiàn)入院時miR-124水平、損傷程度存在共線性(VIF>5),故手動移除損傷程度、入院時miR-124。將預后情況作為因變量,中線移位>5 mm、合并腦疝、瞳孔對光反應比例、腦血腫體積、出院前1 d miR-124作為自變量,具體賦值見表2。采用多因素Cox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校正合并腦疝、中線移位>5mm、瞳孔對光反應、腦血腫體積后,出院前1 d miR-124水平是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訓練組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Cox回歸模型分析
2.5出院前1 d miR-124對預后的預測價值 將預后不良患者數(shù)據(jù)作為陽性數(shù)據(jù),預后良好患者數(shù)據(jù)作為陰性數(shù)據(jù)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出院前1 d miR-124預測TBI患者預后不良的AUC為0.784(95%CI:0.669~0.873,P<0.05),Youden指數(shù)最高值為0.487,預測的cut off值為1.41,靈敏度為83.33%,特異度為75.38%。見圖2。
圖2 出院前1 d miR-124預測TBI患者預后的ROC曲線
2.6組外驗證 以出院前1 d miR-124≤1.41為預后不良的判斷標準對驗證組36例患者進行組外驗證,結果顯示,出院前1 d miR-124預測TBI患者預后不良的靈敏度為80.00%,特異度為80.77%,準確度為80.56%。見表5。
表5 組外驗證的預測結果(n)
TBI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原發(fā)性機械腦損傷,二是傷后出現(xiàn)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所致神經(jīng)退行性改變[9]。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TBI病死率得到顯著控制,但由于此類患者腦神經(jīng)組織損傷嚴重,預后多數(shù)存在不同程度殘疾,而早期評估其預后積極完善干預治療方案是改善預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近年有關TBI預后的研究較多,如:孫國章等[10]提出,首診GCS評分是此類患者預后的獨立相關因素;郭異之等[11]研究表明,白細胞介素-6等炎癥因子水平升高是重度TBI患者近期預后的危險因素,可為臨床評估預后提供參考。但從TBI病情轉歸的病理生理相關機制角度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其預后轉歸涉及炎癥反應、神經(jīng)組織損傷修復等多個過程,而此過程中神經(jīng)修復相關調(diào)控機制如何變化尚無定論。miR-124屬神經(jīng)系統(tǒng)特異性miRNA,其能憑借5′端種子序列與3′端非編碼區(qū)不完全或完全配對結合實現(xiàn)對蛋白質(zhì)的合成及功能的調(diào)控,繼而控制、調(diào)節(jié)各項生理功能[12-14]。研究證實,miR-124基因缺失鼠存在大腦體積減小、軸突發(fā)育缺陷、神經(jīng)細胞死亡等發(fā)育表型變化[15]。據(jù)此推測miR-124可能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中負責促進神經(jīng)元分化及軸突再生修復等重要生理過程,或可為臨床評估TBI病情提供新視角。本研究結果顯示,TBI患者入院時miR-124水平明顯升高,而出院前1 d降至較低水平,反映出miR-124水平降低與病情康復有關。可能原因:TBI發(fā)生后主要由神經(jīng)干細胞遷移并整合進入損傷腦神經(jīng)組織中,并對TBI引起的神經(jīng)結構損傷及功能損毀進行修復,而miR-124作為促神經(jīng)細胞增殖、分化的重要活性物質(zhì),TBI發(fā)生后出現(xiàn)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反應能激活miR-124大量表達以滿足腦神經(jīng)損傷修復的需求,且損傷越嚴重,可能其水平越高以滿足神經(jīng)損傷修復的需求,同時隨病情康復,此需求量逐漸減少,故表現(xiàn)為外周血miR-124水平降低[16-18]。由此上述推測得以證實。
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預后良好患者miR-124水平較高,與部分動物實驗研究[19-20]的結論相符。經(jīng)Cox回歸模型分析發(fā)現(xiàn),miR-124水平升高是TBI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保護因素,此特征和miR-124水平與損傷程度呈正相關的結論相悖,但深入分析主要是因TBI病理機制復雜,可能會損傷促miR-124表達的功能結構模塊,致miR-124表達相對不足或?qū)嶋H情況下miR-124表達能力有限,無法滿足TBI所致神經(jīng)結構及功能損害修復所需,因此,當miR-124水平較低時患者預后不良,miR-124仍保持較高水平時可能更利于促進神經(jīng)損傷修復[21]。這與臨床案例中重度TBI患者也可恢復最佳臨床狀態(tài),而中度TBI患者反而恢復不佳的實例相符。但也有研究顯示,miR-124可能在神經(jīng)損傷中具有雙重作用,如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miR-124水平越高梗死體積越小,但過高水平可促進炎癥反應,反而不利于預后恢復[22],其具體的水平梯度尚未明確。但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此特征,分析可能與病例選取不同有關,TBI的損傷程度決定因素更側重于外界暴力作用情況,而腦梗死體積受自身內(nèi)部影響較大,miR-124在TBI患者中是否具有類似的水平梯度仍需繼續(xù)探討。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出院前1 d miR-124預測TBI患者預后不良的AUC為0.784,并以出院前1 d miR-124≤1.41為預后不良的判斷標準進行組外驗證,結果顯示,miR-124預測TBI患者預后不良的靈敏度為80.00%,特異度為80.76%,準確度為80.56%,證實miR-124在預測TBI患者預后中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TBI患者入院時外周血miR-124水平明顯升高,且與損傷程度呈正相關,其是TBI患者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可為臨床預后評估提供參考。